常人很難想像視障鋼琴調律師的工作是怎樣完成的,中國兒藝的新創劇目《聽見夢想》近日在中國兒藝假日經典小劇場上演,講述了視障鋼琴調律師的故事。
一架鋼琴有200多根弦、8000多個部件,密密麻麻。我國有視障人士1730多萬,視障人士的職業普遍為按摩醫生或心理諮詢、翻譯、點鈔員、話務員等,只有極少數人從事鋼琴調律工作。《聽見夢想》是中國兒藝首部關注視障人群的兒童劇,力求為視障人士這個特殊群體中的少年兒童創作一部「可以聽的舞臺劇」。
開盲人按摩室的爸爸,為視障女兒軒軒鋪好了一條連家門都不用出的人生路,不料,就在那個即將要報志願的假期裡,軒軒卻對鋼琴調律動了心,她表現出的聽力天賦打破了父女二人平靜的生活。然而,這個選擇註定了荊棘叢生,也一步步揭開爸爸潛藏心底的秘密和隱痛……在追尋夢想和呵護親情之間,父女二人陷入了兩難抉擇,而離去了12年的媽媽,也以全新的樣貌閃現在了女兒的想像和逐夢路上。
為何將創作聚焦視障人群?中國兒藝黨委書記、副院長馮俐表示:「讓每一個人包括視障群體都得到藝術的關懷,是中國兒藝作為國家藝術院團的社會擔當和文化擔當。當然該劇絕不僅僅服務於視障群體,我們想通過該劇打通正常人與視障群體之間的障礙,讓彼此看到、聽到、懂得對方。」在她看來,「兒童戲劇就是牽著孩子的手,去認識世界的每一次探險。這次我們帶著孩子走進沒有走進過的視障人群的世界,在特殊的人群中找到一種『共情』,一種體諒和了解。」
《聽見夢想》的創作力求真實地反映視障人士的內心世界,捕捉他們感知世界的方式,走進他們的精神空間,為視障人士這個特殊群體中的少年兒童們創作一部「可以聽的舞臺劇」。為了探尋視障人群的世界,主創團隊於6月趕赴青島採風,走進青島市盲校採訪視障鋼琴調律師藍蘭等人。
「和藍蘭交流後,我想明白了很多。視障人群通過觸覺、嗅覺、聽覺來感知世界,尤其是聽覺在他們的生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們的耳朵更像是雷達,通過聲音的遠近、反射來判斷空間的大小。劇中的音樂是用來被聽的,所以我要保證用到的音樂有理有據,讓視障人群能聽懂,並能感受戲劇之美。」作曲任安說。
舞臺上,9位演員用23個手搖鈴形成了多聲部,以小樂隊的形式推動劇情,而這樣的設計也是通過深入生活採風而來。為了讓視障觀眾聽懂劇情,比如劇裡父親測試女兒聽聲辨位時的鋼鏰兒掉地上的聲音怎麼表現?如果用真實的聲音,對視障觀眾來說就失去了戲劇的想像力,用手搖鈴則無疑為全劇增添了色彩。主創團隊在創作時,還會長時間把眼睛遮住,試圖體會那種特殊的感受。在生活中,主創們也會有意識地走近視障群體,與視障人士交流,並被他們敢於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堅強深深打動。
導演趙宇
導演趙宇從現實生活中視障人士聽力高度敏感這一特殊的角度出發,讓表演深入視障人士的想像空間,碎片化、間離地閃現他們腦海中的想像世界。9位演員共同完成3個角色,形體設計則從「聽」以及「觸摸」出發展開想像,演員的和聲以及遊戲般的場景,都讓全劇顯得有些不一樣。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視障觀眾,該劇演出時特設現場解說,視障觀眾可以通過視障導聽設備更好地理解劇目。
《聽見夢想》將於十一期間首演,並於首演場及10月15日國際盲人日開展公益專場演出,邀請視障人群走進劇場「觀看」演出。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郭佳攝影/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王曉溪編輯/崔巍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