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每個人的心中都是有一團火的,我們在出生的時候都曾被寄予厚望,父母總是希望透過某一處,發現我們的與眾不同。
所以,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公主,男孩子心中都有一個英雄的夢。
只是隨時年齡漸長,隨著我們湧入人群時,那些小小的與眾不同都被消弭了。我們甚至為了追求與別人的相同而變得從眾,變得普通。
再沒有某個人會深切地告訴自己,你是與眾不同的,你的夢想一定會實現的。相反地,只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給你澆下一盆盆冷水,告訴你,你只是一個太平凡的人,甚至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
只是,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需要的,其實只是一個可以點燃自己希望的人,如果那個人不存在,何不自己成全自己。
電影《聽見天堂》,根據義大利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的親身經歷改編,講述的是一個盲人小孩米可,努力觸摸自己夢想的故事。
米可本來是一個普通快樂的小孩子,雖生在窮鄉僻壤,但並不妨礙他可以與夥伴們擁有美好的童年生活。
他從小熱愛電影,內心裝個一個夢想,希望自己成為電影大師。
只是,在某次好奇心的促使下玩弄了獵槍,不小心傷到了自己的眼睛。從此,他的世界便與五彩繽紛失去了聯繫。
米可被迫去了盲人學校,但是,他不喜歡學校教授的內容。學校只是為了他們能在社會上生存而教授著編織與打字。
他偷了學校的錄音機去錄各種聲音,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但是,他的這一行為卻遭到了同為盲人校長的斥責,這個已經步入老年的男人,內心一定受過傷,那些傷讓他只是為了生存而活著。
但是,好在有人可以肯定米可,他的唐老師發現他與眾不同的求知慾,他會安撫這個男孩失去世界光明的悲傷,並且引導著他內心的希望。
正像唐老師說的那樣,人有五個感官,你為什麼卻只用一個呢?你可以聽,可以感受。就像那些絕頂的音樂大師,他們常常是閉著眼睛去感受的。
其實,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也必定會打開一扇窗。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會守著那條已經被封上的門痛哭人生的不公平,卻忽略了旁邊射進來的光芒。
人都害怕失去,有厭惡損失的心理。正是因為這種心理在作祟,所以我們很容易沉浸在已經發生的悲傷裡,忘記了時間在流逝,自己只是換了一種過法而已。
人生總要嚮往些什麼,因為那是生命的色彩,正是因為這點嚮往,決定著你腳下是否有愉快的步伐。
大千世界,曾經我們初來乍到,以為自己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以為自己心中的夢想一定會在某一天開花結果。
但是,最終大部分人都日漸平庸,把日子過成了只是活著,也不知道為何而活。總之,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樣子,只有這樣,才最為安全。
就像電影中的校長一樣,他的守舊與固執並不代表他是一個壞人。相反的,他是一個被生活傷過的人,一心只想著小心翼翼活著就好。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你以怎樣的姿態行走於世,都不可避免地會磕磕絆絆。但人與人不同的是,引領著你內心世界的聲音,是不是足夠大,足夠有吸引力。
男孩米可與同學們創造聲音故事,他可以從最日常的生活中,收集到足以支撐起一個童話故事的豐富聲音來。
他看不見了,但可以聽到,甚至可以說,當他不去看的時候,會更容易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感覺上。
一個有夢想的人,是獨具魅力與感染力的,所以他的同學們都願意加入進來,成為他故事中的角色,所以他的唐老師才不顧一切,大聲說出自己認為的教學理念。
就像電影《阿甘正傳》一樣,阿甘是一個簡單的男人,卻可以把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做到完美。當他開始跑步的時候,慢慢地,他的身邊聚集起了一群人。
這個時候的阿甘,就像是這群人的火光一樣。人們都是嚮往著光亮的,只是很多時候,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夠強大,他們便容易追隨著更強大的那個人的光芒向前。
人生於世,你過得好與不好,取決於你的內心反映出如何的世界。因為相信,才能看見,若你從來都不信,那麼即使內心有聲音的指引,你也感覺只是一種幻覺。
寫在最後:
人因為有追求而活得光鮮亮麗,因為聽從內心的聲音向靈魂充盈。
毛姆在《刀鋒》中說:「你是否問過自己一件事:人啊,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你不管不顧,每一天都滿腔熱血地奮鬥,卻深陷人間欲望,陪伴著你的或許是片刻安寧,或許是莫大的虛無。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出現一些困惑的聲音,大多數人對此選擇不在意。」
當物質滿足之後,我們追尋得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滿足。所以,我們才有理想,有詩,有遠方。
只是,有人卻總認為世界也就如此這般,人生也就湊合一場。內心雖有不甘心,但也就只能做個逃避一切的人。
嚮往著自己的遠方,也許,你並不能真的走到。但是至少,更接近想要的幸福。
願我們的相逢,不早不晚,恰在最好的時候。喜歡就留下,我們都有一個世界,餘生漫漫,唯願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