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電影《聽見天堂》:是誰限制了我們表達自我的自由?

2020-10-20 阿黛小姐

    12
    26

    本期作者:阿黛

    說出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即使別人不高興,也不要讓自己終生遺憾。

    ——《聽見天堂》

    ◆ ◆ ◆  ◆ 

    昨晚看了一部義大利高分電影《聽見天堂》,在感動溫暖之餘,我突然開始思考:究竟是誰限制了我們找尋自我,表達自我的自由?

    01.義大利國寶級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

    《聽見天堂》是導演克裡斯提諾波頓根據長期以來的工作夥伴,義大利著名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的故事改編的。在一次閒聊中,導演獲悉米可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學校長大,因為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義大利,盲人兒童是不能跟正常孩子在一起上學的。

    失去視力,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不僅要遭受身體的痛苦,還要忍受來自社會的不公:失去視力就是失去希望和夢想。

    導演被米可的故事所感動,於是拍攝了影片《聽見天堂》,希望能夠通過這個故事讓盲人不僅能夠坦然面對身體上的缺陷,並能在此過程中建立自我認同,能夠用另一種方式去傾聽世界,表達內心,創造夢想。

    於是,我們便看到了這個讓人溫暖感人的故事《聽見天堂》,講述了十歲的男孩米可,因為意外而失明,之後被迫送進盲人學校,在學校裡他努力克服了失去視力帶來的沮喪和迷茫,努力用聲音去表達他內心對世界的想像和愛。

    尋找自我,繼而表達自我,這是很多成年人做不到的事,但米可做到了。

    02.自我束縛:夢想有聲,只要你肯聽

    海倫凱勒說:殘障固然不便,但絕非不幸。

    對於米可而言,失去視力讓他一度心灰意冷。他被迫離開學校,離開父母,被送到了一所盲人學校,規矩頗多,死氣沉沉。在這裡,米可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無助,他熱愛電影和自然,卻不得不學習紡織和盲文。

    這多麼像我們成年人的生活:明明有所愛,卻不得不為了生活做自己厭惡的事情。

    然而不同的是,我們選擇了順從,但米可選擇了反抗。

    他把盲文工具推翻在地,說自己可以看得見,這是他最初的反抗。因為從心底裡,他不願意承認自己失明了,承認失明即承認自己無法完整地生活,無法完整地體驗世界。於是他拒絕學盲文,而是選擇用錄音機完成自己的作業。

    錄音機讓米可找到了感受世界的另一種方式,人有五官,我們何必只用一種方式去感受呢?於是,米可穿梭在各種聲音裡,用模擬的風聲、雨聲來展現內心想像的世界。

    自然不僅在我們眼裡,更在我們心裡。我們可以失去眼睛,失去觀看的自由,但我們不能放棄去感知外界,表達內心的自由。

    與米可通過用聲音堅守自己表達自由所不同的是,其他的孩子已經逐漸被磨平了對美好世界的期待和想像。

    比如菲利契經常被小霸王維利歐欺負,只能躲在樹上。強勢如維利歐,卻也只是強在表面,內心卻接受自己就是個盲人的現實,因而在米可用錄音機交作業時才會說:臭蟲,少自以為是了,你最好再搞大一點,讓他們把你送回家。

    從天生來說,我們都有探索的衝動,表達的欲望,但在長期的馴化中,我們大多都妥協了,可這並不代表這才是常態啊。因為我們相信,沒人應該放棄自己的想像力和自由。

    高爾基說過:照天性來說,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麼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尋找自我和表達自我的過程。自由不應該被現實束縛,想像力也不需要牢籠。

    如米可所說,「每個人都可以去戲院,即使是盲人,其實大家都看得懂,因為有聲音和對話。

    03.社會束縛:表達自我感受,不留遺憾

    如果說孩子是因為教育被限制了思想自由和表達自由,那麼成人則是因為被生活封住了自由表達的嘴巴。唐老師之於校長,正如我們之於領導。

    很多人說米可能夠用聲音聽見天堂,離不開唐老師的呵護和幫助。其實反過來說,沒有遇見米可,唐老師也未必能夠拯救自我,重拾自己的表達自由。

    唐老師溫柔耐心、尊重孩子天性、懂得愛的教育,但唐老師卻也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孩子淪為心盲之人,為什麼呢?因為他無力反抗校長。

    他不認同校長的教育理念,除了讓孩子們成為編織工和接線員之外,他還希望孩子們能夠有自己的天賦、堅持和夢想。但這種反抗如潛流一般,力量微弱。當米可因為違反校規被校長勒令退學的時候,他再一次反抗,也再一次反抗失敗,於是只能無奈地向侍女抱怨:教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反倒是侍女一語點醒了他:說出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即使別人不高興,也不要讓自己終生遺憾。

    這多麼像我們自己,人到中年,屈居人下,我們光想著如何讓領導高興,如何讓別人高興,但我們自己高興嗎?我們也有不滿啊,我們也不認可領導的錯誤決定,我們也有夢想和底線,那又怎麼樣?我們需要這份工作來保障生存,自由和尊嚴是奢侈的。

    作為員工,我們一開始就喪失了表達自我感受的自由,為了讓別人高興,我們給自己留了太多的遺憾。

    影片結尾,唐老師學會了表達自我感受,校長下臺。但現實生活並沒有這麼美好,作為打工族,我們依然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棄自我表達的自由。

    04.教育束縛:喜歡做什麼與能做什麼

    很大程度上,我覺得校長的存在不僅代表了學校教育,也代表了很多家長的家庭教育。

    校長也是盲人,但並非先天性的,而是30歲之後盲的。所以,對於失去視力,他從內心深處是斷然無法接受的。正是因為他無法接受自己從完整到殘缺,所以他瞧不起盲人,這歸根到底是因為他無法接受真實的自我。

    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唐納德·溫尼科特曾提出「真實自體」和「虛假自體」的概念,「真實自體」能夠「自發地」表達和呈現自己的真實狀態,保持內外一致,而「虛假自體」則是努力掩飾最真實的自己,像是戴著一副人格面具。

    對於校長而言,他在內心幻想了一個理想的自我,沒有失去視力,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這樣的幻想,讓他開始嫌棄本來的自我,也就是真實的自我。繼而,他將這種厭惡感和壓迫感傳遞給同一類群的人,即盲人群體。

    所以,他才會對米可的父母以及唐老師說:喜歡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做什麼。

    這是很多盲人家長的潛意識想法,畢竟沒有父母從一開始就願意接受殘疾的孩子,但又不得不接受。這就會讓家長形成一種自我逃避意識,放棄反抗,接受世俗的定義,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殘缺的。

    所以,他們會認為孩子能夠跟正常人一樣表演就代表了孩子是正常的,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就是一種逃避,同樣也讓孩子自己覺得自己只能被動接受「我能做什麼」,而不是「我喜歡幹什麼」。

    就像我父母瘋狂地催促30歲單身的我去相親一個道理,他們堅定地認為一個女生結婚生子才是正道,否則就是不幸福,就是給他們丟臉,就會被村裡人所恥笑。

    很多次我都勇敢地表達過自己的反感,但他們一次又一次以親情要挾我就範。然而慶幸的是,我並未失去自我,但因為父母逼迫而匆匆走向不幸婚姻的女人又何其多啊。

    作為校長的學校教育和作為家長的家庭教育,很多時候都是把個人意志強加給孩子,從未問過我們喜歡什麼,而是用「你應該做什麼」一次次堵住我們表達自由的權利。

    開明的教育讓孩子做眾人裡的唯一,愚昧的教育讓孩子從唯一變為眾人。

    05.制度束縛:表達自由

    巴金說,我之所以寫作,不是因為我有智慧,而是我有感情。

    換句話來說,我們之所以需要表達,不是因為我們有智慧,而是因為我們有思想,有態度,有情感,有作為人的表達的自由。

    什麼是表達自由?

    公民在法律規定或認可的範圍內,使用各種媒介或方式(包括報刊、雜誌、繪畫、雕塑等)接受信息,並將自己的思想、觀點、主張、看法、信仰、信念、見解等傳播給他人或社會而不受無端、非法幹涉、約束或懲罰的一種自主性的狀態。

    由此可見,表達自由的前提在於法律和制度賦予了公民享有此項權利。在影片《聽見天堂》中,限制孩子表達自由的首先就在於制度上的束縛。當米可在意外中失明時,醫生告訴米可的父母他再也不能跟其他正常孩子一起完成教育了,這是義大利的法律,法律規定:盲童不能和正常人就讀一個學校。從這一刻起,米可就從公民權利的層面被剝奪了表達的自由。

    他不可以上學,不可以遊戲,他沒有與正常人相同的機會,包括表達自由的機會。如何才能獲得表達自由呢?那就需要制度的保障、法律的認可。

    於是,在影片中,導演融入了社會運動,讓學生和勞工湧上街頭抗議不合理的政策,來折射眾人對於自由的追求。同理,義大利的盲人和煉鋼廠的工人也通過遊戲示威最終成功將校長趕下臺。終於,在1975年,義大利廢除了盲人不能與正常孩子同處一校的法律規定。

    其實,無論是米可通過錄音機聽見天堂,還是唐老師勇敢地表達自我感受,抑或是不平等法律被廢除,這都傳遞了一個共同的理念:無論處於何種狀態,每個人都有追夢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表達自我的自由。

    我忽然又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在做狗的時代,我們是否真的都會變成狗呢?

相關焦點

  • 高分電影《聽見天堂》:你真的自由嗎?一個勵志盲童引發的思考
    電影主人公米可作者:阿黛小姐圖片:網絡及個人截圖昨晚看了一部義大利高分電影《聽見天堂》,在感動溫暖之餘,我突然開始思考:究竟是誰限制了我們找尋自我,表達自我的自由?於是,我們便看到了這個讓人溫暖感人的故事《聽見天堂》,講述了十歲的男孩米可,因為意外而失明,之後被迫送進盲人學校,在學校裡他努力克服了失去視力帶來的沮喪和迷茫,努力用聲音去表達他內心對世界的想像和愛。尋找自我,繼而表達自我,這是很多成年人做不到的事,但米可做到了。
  • 電影《聽見天堂》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不僅可以看見天堂,還可以聽見天堂。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聽見天堂》電影的精彩評論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影評一:學校的阿姨能以教訓的口吻告訴唐老師 「如果你很肯定了就去行動吧,說出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
  • 【看電影】願你被世界溫柔以待:《聽見天堂》電影課例
    2.電影社會背景除了真實題材,導演克裡斯蒂亞諾·博爾託內更融入了70年代義大利動蕩的社會狀態,自由意識形態的高漲與社會運動的興起,學生與勞工湧上街頭抗議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如對米可所在盲人學校這種既有體制進行奮力抗爭,透過《聽見天堂》傳達這一個共同的理念:不論處在何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 電影推薦——《聽見天堂》
    《聽見天堂》作者:克裡斯提諾波頓類型:劇情主演:盧卡·卡波裡提、馬克·科奇 、Paolo Sassanelli語言:義大利語獲得獎項:第51屆義大利大衛獎大衛青年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該片根據義大利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世界一流聲音剪接師的故事
  • 行知大影院 義大利影片《聽見天堂》
    義大利影片《聽見天堂》便帶著我們回到了1970 年夏天的託斯卡納,去經歷米可• 曼卡西生命中的變故,去感受他靈魂和心靈的成長。我們可以看見一朵花開的豔麗,可以聽見花骨朵綻放的聲音,可以品嘗花蕊的甜蜜,可以嗅聞淡淡的花的芬芳,也可以觸摸花兒溼潤而飽滿的花瓣。其實,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像這朵花一樣的多姿多彩,我們可以用更豐富的方式去認識這個世界,去表達自己的內心,這是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啊!
  • 豆瓣8.9《聽見天堂》:無色外衣包裹下,是孩子對愛與自由的渴望
    《聽見天堂》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主角原型是義大利著名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導演克裡斯提諾波頓曾與米的交談中,得知米可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學校長大,後經過主人公的同意翻拍成電影。這部電影豆瓣有2萬餘人標記看過,豆瓣評分高達8.9分,高於96%的劇情片。
  • 聽見天堂,聽見愛
    本期推薦經典電影——《聽見天堂》推薦導演——克裡斯提諾波頓電影介紹——《聽見天堂》是由克裡斯提諾波頓執導,盧卡·卡波裡提
  • 推薦電影:《聽見天堂》
    同學們好,今天我想為大家分享一部做《聽見天堂》的電影。我原先認為這部電影是部勵志片,看完一定會讓我心潮澎湃。
  • 重溫經典《聽見天堂》:落入俗套的故事情節何以成為經典?
    最終,在唐老師的幫助下,米克成功地用耳朵代替眼睛,記錄生活的點滴,也向大人們證明,失明的孩子也可以追求自由與夢想。其實,故事情節顯得有點俗套:一個原本普普通通的孩子突遭意外,最後在黑暗中掙扎尋找自我。但這部電影卻贏得了不少觀眾的眼淚和口碑。
  • 聽見天堂:講述了一個失明的孩子,成為世界一流聲音剪接師的故事
    《聽見天堂》是由克裡斯提諾波頓執導,盧卡·卡波裡提、馬可·科奇、Paolo Sassanelli等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根據義大利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世界一流聲音剪接師的故事。
  • 如果可以,我要去人間種下聲音——電影《聽見天堂》觀後
    「我不知道天堂是什麼模樣?但那一定是美好的地方。」失明男孩米克的天堂是「聽來」的。1、你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 義大利電影《聽見天堂》,講述十歲失明男孩米克在盲人學校的故事。孩子用聽到的世界,成長為義大利電影界最牛聲音剪接師。
  • 《聽見天堂》——電影解說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電影——《聽見天堂》,該影片以溫暖的情調,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叫米可的不一樣的獨特人生!影片的開頭是一群孩子們無憂無慮地玩耍,他們很天真,在沙灘上發出歡快的笑聲,主人公米可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父親的工作是每天幫人送報紙,聰明的米可,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拆裝,爸爸媽媽因著愛他,所以非常支持他。
  • 豆瓣8.7《天堂的顏色》:幸與不幸的自我抉擇,一場愛與心的羈旅
    文|你好心語愛《天堂的顏色》由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執導,於1999年2月8日在伊朗上映。這部影片是馬吉德·馬吉迪繼《小鞋子》之後第二次獲得蒙特婁影展最佳影片,並在豆瓣上拿到了8.7的高分。馬基德·馬基迪比較擅長從兒童純真的視角看世界,將簡單本真的故事帶入電影,輔以成熟的敘事表達,注入飽滿的情緒和真摯的情感,讓觀眾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
  • 豆瓣8.7《天堂的顏色》:幸與不幸的自我抉擇,一場愛與心的羈旅
    文|心語愛《天堂的顏色》由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執導,於1999年2月8日在伊朗上映。這部影片是馬吉德·馬吉迪繼《小鞋子》之後第二次獲得蒙特婁影展最佳影片,並在豆瓣上拿到了8.7的高分。馬基德·馬基迪比較擅長從兒童純真的視角看世界,將簡單本真的故事帶入電影,輔以成熟的敘事表達,注入飽滿的情緒和真摯的情感,讓觀眾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
  • 《聽見天堂》:聽一聽來自天堂的聲音
    聆聽著窗外大自然美妙的聲音,我的心情異常平靜,在左右踱步中,莫名想到了這部電影,分享給大家,願你們在這個周末能夠靜下心來聽聽來自窗外的聲音,而後安安靜靜的看一看這部電影。清晨坐在窗邊任憑微風吹入,心裡絲絲翻湧童年的過往。
  • 豆瓣8.9《聽見天堂》:教育的意義在於用愛去維護夢想的種子
    從這部電影我看到了關於夢想、關於愛的勇氣,更是看到其教育背後的深刻意義是愛。這部電影是《聽見天堂》,是由導演克裡斯提諾波頓長期合作的工作夥伴——義大利國寶級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的真實成長經歷改編而來。也是因為真實,所以更能夠打動人心。所以這部電影先後斬獲超過25個國際獎項,這些都是源自電影故事本身的魅力。
  • 電影天堂免費電影
    電影天堂免費電影簡介:電影天堂是一款非常優質的影視觀影平臺,為更多朋友體驗更好的更全面的影視資源平臺,更多的資源讓你隨時想看就看,不同的分類,不同的劇情,讓你每天刷劇每天享受影音娛樂帶來的快樂,是非常好用的視頻播放器。
  • 從《自由作家》中看懂傳記類電影的魅力和情感表達手法
    關於這部電影的解讀雖然已經有很多,但是其他人只是看到了這部電影的「救贖之路」和「完美結局」,而我認為「人物的情感隱喻」和「故事背後的哲思」才是本片的真正價值。《自由作家》這部作品上映於2007年,由導演理察拉格拉文思拍攝指導,十多年來本片依舊是很多人心中的經典之作,在豆瓣更有著8.5的高分。
  • 騰格爾關閉了天堂,為什麼非要活出了辣眼的自我呢?
    》確實是柔中帶剛,不過這畢竟是模仿秀,不是《中國好嗓門》似的需要唱出自我,突破原唱,複印和繪畫創作是不一樣的,以自己的演唱風格來要求選手多少有些綁架的意味,儘管騰格爾違反了評審標準的規則,但畢竟擁有話語權便也有了決定他人的生死權,結果該選手可能委屈可能不服,但終究是被淘汰,以後要記住一個真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誰嗓門兒大聽誰的。
  • 高分影片《伯德小姐》這是把誰的青春改編成了電影?
    99%的成績,著名影評網站MTC也給出了94分的高分,2017年排名第四,在國內豆瓣評分7.9也不算低。羈絆這個詞也真的是很奇妙,一方面,它是與生俱來、深不可測的情感牽連,另一方面,它又是桎梏和枷鎖,阻止自我生長,也限制自由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