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黑暗的時候,人們會看到星星, 它們一直都在,只是你要記得抬起頭往上看" —愛默生
閒來無事,去看了一部電影,電影末了,我淚流滿面,我為這夢想的芬芳所感動,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覺得自己的堅持有意義嗎?從這部電影我看到了關於夢想、關於愛的勇氣,更是看到其教育背後的深刻意義是愛。
這部電影是《聽見天堂》,是由導演克裡斯提諾波頓長期合作的工作夥伴——義大利國寶級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的真實成長經歷改編而來。
也是因為真實,所以更能夠打動人心。所以這部電影先後斬獲超過25個國際獎項,這些都是源自電影故事本身的魅力。
電影講述了一位擁有電影夢想的小男孩——米可,從小擁有一個電影的夢想,但是在他六歲的時候因為一場意外導致失明,好像關於電影的夢想從此與他無緣,他被送入特殊的盲人學校接受教育,在學校他收穫友誼、收穫青春的愛情更是獲得自己人生的良師唐老師的幫助,重獲追求夢想的勇氣,但是最後還是面臨被開除的危機,但是最終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傳統教育垮臺,米可可以獲得與其他正常孩子一樣的教育,這背後不僅僅是教育的平等更是每一個夢想的平等。
接下來我將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三個方面探究教育對米可夢想的影響。
家庭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在我們的人生中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氛圍、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宋慶齡曾說:「孩子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讓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一個人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可以說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對其早期的人格樹立有著重要影響。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可見童年的生活對一個人的影響深刻,而童年生活大部分是與家長在一起,接受的是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顯得越發重要。
在電影中米可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儘管家境不是很好,但是家庭氛圍很溫馨,有尊重他的父親,還有溫柔的母親,米可喜歡看電影,從小就有一個電影夢,每次吃完晚餐,爸爸幫他去佔電影的前排位置。家裡人對米可的愛好小心盡最大努力去滿足,可見他的家庭教育是愛的教育。
這份愛的教育給他童年的夢種下的勇氣的種子,此後遇見困難,也會有勇氣重新來過。
後來米可因為好奇,玩起了爸爸的獵槍,沒想到意外就這樣來了,槍不小心走火,米可受傷了,他的眼睛視力變得很低,這在當時義大利的規定是無法上正常學校學習的,米可將會被送到特殊學校進行他接下來的學習。正是在這裡米可開始了他人生的新徵程。
1戰勝新環境下的不適,收穫純真的友誼
米可被送到了新的學校,這裡面都是有缺陷的孩子,他們每天的學習就是為了以後做一個電話接線員或者紡織工作人員,能夠在今後的人生中擁有一門手藝,不至於餓死。
在這裡的教育就是培養工作的機器人,扼殺了每個人內心的夢想,失去了很多的人生可能。
新環境,也許正是新的開始,米可在這裡開始了他的新生活。
剛開始米可與這裡的環境格格不入,他拒絕融入這裡,他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裡,同樣有同學,也會有小男孩之間的矛盾,米可剛入學就遇到了校園的小團體之間的矛盾,孩子之間的矛盾來的快,去的也快。
菲利契是米可到學校後交到的第一個朋友,菲利契與米可不同的是,他是先天視力障礙,他告訴了米可很多關於這個學校的事情。
米可也給菲利契講顏色是什麼樣的。
「顏色是什麼樣子的?」
「棒 極了!」
「藍色像什麼?」
「像是騎腳踏車時風拂過 臉龐的感覺,或是……像海……」
「還有棕色,摸 摸看,棕色像這粗糙的樹皮。」
「那……紅色呢?」「紅 色……像火一樣,像太陽下山的天空。」
這段對話相信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有很深刻的印象,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像力,以這樣兩個盲童之間的對話,描繪出這個世界的美,讓人覺得這個世界世多麼美麗與溫暖。
後來米可將自己聽到的很多聲音混合錄下來,這個作業吸引了很多小夥伴的注意,後來米可遇到了學校女幫傭的女兒,美麗善良的法蘭絲和米可成為了好朋友,兩人一起騎自行車去電影院,後來米可想錄一個電影故事,以聲音的形式展示,法蘭絲成為了編劇。
兩個孩子開始了這場秘密的遊戲創造,後來因為劇本的發展,需要更多的人參與,米可的行動也暴露了,那些曾經一起打架的孩子們也請求加入這個遊戲。
在米可的鼓勵下他們一起偷偷逃出去看電影,坐在電影院的他們笑的如此燦爛,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擁有和正常孩子一樣的權利去電影院看電影。
後來他們一起製作了一場只有聲音的劇作,並且得到了很好的響應,米可在學校收穫了人生寶貴的友誼。米可之所以能夠勇敢做自己,與他在學校收穫的朋友的精神支持是離不開的。
他拒絕學習盲文,拒絕和大家交流,後來小男孩直接的打架一切也就和好。
2戰勝失明重挫下的灰心,重獲追夢的勇氣
米可在學校的時候拒絕學習盲文,心情很低落 ,他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但是又無法改變。
他叛逆,不肯學習盲文,逃課。
這個時候是唐老師幫助了他,唐老師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面對米可的叛逆,他選擇了小心的保護好這個孩子內心深處的敏感,他沒有採取粗暴的方式,而是輕輕地來到米可身邊對說:
「你看得見,我也看得見,但是當你看到一朵花, 難道你不想聞聞它嗎?下雪時,你不想走在雪上面 嗎?捧著雪,看著它在你手中融化?告訴你一個秘 密,我注意到音樂家在演奏時,他們會把眼睛閉上。為什麼?因為這樣可以感受到更強烈的音樂。音符 會蛻變,變得更有力量。音樂仿佛變成具體的觸覺。 你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
可見一個好老師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從一個正常的小孩變成一個視力障礙的小孩,剛開始他的內心是拒絕接受這個事實的,所以他到了學校後拒絕學習盲文,也拒絕上課。
現在米可被唐老師這番話給打動了,他開始留意身邊的聲音,並且把這些自然的聲音變成了一個作品錄了下來,也開始學習盲文,去好好的上課,慢慢的接受自己的現狀,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電影夢想,雖然看不見,但是米可以另一種方式——聲音的方式繼續著他的電影夢,所以他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很棒的聲音作品。
唐老師發現米可這個天賦的時候,並沒有因為他是視力障礙兒童就打壓他的天賦,而是選擇了欣賞與鼓勵,他當著全班人的面表揚了米可的錄音作品。
巴特爾曾說:「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霖,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甦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
正是唐老師的愛讓米可重新鼓起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可見教師對一個孩子的命運影響是相當大的,好的老師能夠幫助你成就好的人生,唐老師正是那樣的老師,而米可很幸運能夠在人生低谷時期遇到這樣的良師,在他的鼓勵下重拾追夢的勇氣。
3戰勝傳統教育的限制,實現夢想的自由
和大多數追夢的故事一樣,途中總會遇到一些困難,米可的天賦得到了唐老師和同學們的欣賞,但是卻遭到了這個學校最有權力的人——校長的反對 。
這個學校的校長也是一位盲人,是後天受傷導致視力缺失,他有點敏感與頑固。所以在米可入學第一天他對米可的父母說:「不要看你想做什麼,而是看你能做什麼。」
他的教學理念就是盲人應該去學習一些生存技能,註定做一個流水線的工人,這種教育扼殺了做人的一切可能,認為盲童註定是不能擁有自己的夢想,而是成為一個能夠工作的機器,減輕政府的負擔,這種教育是一種極其不平等的教育,它扼殺了盲童與普通孩子一樣擁有追求自己的夢想的權利。
所以當校長聽見了米可的錄音作品的時候,他認為這不是一個盲童應該學習的東西,阻止米可這樣的行為,甚至威脅如果繼續下去,米可可能會被開除。
米可因為追求自己的夢想卻遭到了要被開除的危機,這個時候法蘭絲知道了,她跑到街上尋求社會人士的幫助。
最後才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米可得以在學校繼續學習,同時因為米可的事情,後來義大利政府廢除了盲人學校,讓 盲人能進入一般學校就讀。取消了盲人學校,意味著取消了差別對待,體現了對盲人的尊重。同時米可多年後成為了義大利的國寶級的電影音效師。
米可最後能夠留在學習繼續學習,並且政府後來由於輿論壓力使得盲童也能夠與正常孩子一樣擁有平等的教育與人格的尊重。
最後能夠成就自己的夢想,成就自己的人生,離不開社會的幫助。
一個人的發展,不僅僅受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影響,同時社會教育也對整個生態環境有很大的影響。
穩定的社會環境能夠提供穩定家庭與學校教育環境,同樣一個自由平等是社會環境才會用一個自由平等的教育環境。
義大利當時社會上出現很多盲人工會,他們憑著自己的努力在社會上贏得一席之地,當時法蘭絲求助的社會人士也是一名有影響力的盲人社會人士,在他的幫助下工會呼籲盲童接受平等教育,整個社會呼籲而出。
可見當時義大利自由平等的社會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最後才會廢除盲童不平等教育,實現每一個孩子擁有平等的夢想與人生,而米可正是在那樣大環境下得以有機會完成學業,成就自己的夢想。
關於教育,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什麼是更好的教育?一直都是我們整個社會,每個學校與家庭都在思考的問題。
我想不管是什麼教育,除了教給我們知識,培養我們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以愛去呵護每一個夢想的種子。
我們應試教育教我們考高分,上更好的大學,找更好的工作,這些都沒錯,但是不要忘記,你在疲憊生活中還有那個曾經夢想變成想要的模樣的種子,好好去想,想起後,記得好好去呵護它。
這是一個溫暖的電影,也是一個關於成長和夢想的故事,更是一部關於愛的教育的電影,我下班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除了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美麗故事,更重要的是這裡面體現出的家庭、學校與社會愛的教育對一個人命運的影響,至今值得我們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