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不去人多的地方湊熱鬧,全家人湊在一起看上一部電影,也是不錯的選擇。「行知大影院」將陸續發布精心挑選的適合中學生及家長觀看的電影,今天推薦的是2006年上映的義大利影片《聽見天堂》。
自以為了不起的人類,其實對自身的認識依舊還是膚淺的,因此許多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特長何在,永遠找不到生活的樂趣。如果你也有相似的煩惱,看完這部片子就會豁然開朗。
先來看看預告片吧!
電影完整版請點擊頁面底部「閱讀原文」觀看哦!
以下影評來自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的平智煒老師:
一位資深的電影錄音師曾經說過: 「電影中的聲音都是情感,電影是視聽的盛宴!」電影錄音師在影片製作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見一斑。
米可• 曼卡西(Mirco Mencacci)就是義大利聞名世界的國寶級音效大師,他曾和無數義大利大師級導演合作過,他參與聲音工程規劃的影片有340 多部,諸多大片巨作的音效和配樂都是出自他細膩的聽覺。然而,如此大師級別的米可• 曼卡西卻是一位盲人。
義大利影片《聽見天堂》便帶著我們回到了1970 年夏天的託斯卡納,去經歷米可• 曼卡西生命中的變故,去感受他靈魂和心靈的成長。
義大利男孩米可出身在偏僻的鄉下,十歲那年因為玩弄來復槍時不慎跌倒誤扣扳機而走火,子彈毀了他的視力,從此他的世界變得模糊不清,託斯卡納美麗的豔陽、湛藍的海水,還有孩子們歡快的玩耍都離他遠去。
1970 年的義大利,對於視障學童有著很不人道的法律限制,他們只能到特殊學校就讀,對於人生他們失去了選擇的機會和權利,紡織工或者電話接線生便是他們最後的職業歸宿。
原本曼妙而多姿的生活變得蒼白,對於米可而言,他是如此排斥和抗拒。他依然堅定地告訴別人,他能看見,實際上他的眼前只是一些單調的光斑,因為他不願意接受殘酷的事實;他在課堂上把書寫板和點字筆扔到了地上,拒絕學習盲文閱讀和寫作。在米可看來,失去了視力,便是失去了全部。
不得不慶幸,米可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唐老師。他沒有過多的言語,但娓娓道來卻走進了孩子的心裡。
當他面對米可的抗拒時,不是責怪,而是蹲下身子,緩緩地告訴他:「我也能看見,這遠遠不夠,當你看到一朵花,你不想去聞聞它的味道嗎?下雪時,你不想走在雪地上聽咔嚓咔嚓的聲音嗎?你還可以捧著雪花,看著它在你的手中融化。告訴你一個秘密,我注意到音樂家在彈奏時,他們會把眼睛閉上,為什麼?這樣可以感受更強烈的音樂,音符會蛻變,變得更有力量,音樂仿佛變成具體的觸覺。你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
那一刻,教室裡很安靜,米可站在那裡,什麼也沒有說。然而我相信,就在那一剎那,米可的心裡打開了另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子。
也許那些孩子無法用眼睛去辨別色彩,但可以用和別人不一樣的方式去感受、去想像。正如米可所說,藍色像騎自行車時風吹在臉上的感覺,像海;棕色,像是粗糙的樹幹;紅色,像火一樣,像太陽落山時天空的顏色⋯⋯生而為人所擁有的不僅僅是視覺,認識世界的途徑原本就是如此豐富。
無意中找到的一臺錄音機以及聽到的一小段收音廣播,深深地吸引了米可。他發現,將各種各樣的音響收集起來,就能夠編織成一段段美麗的聲音故事,一個全新的世界從此在他的生命裡打開⋯⋯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失去一樣東西,未必就是最糟的結果,因為我們擁有的總是遠超預期。米可也許永遠沒有了清晰的視力,但至少還能依稀看見朦朧的光影,還有敏銳的耳朵,這大概還不算太壞吧?
想像一下,如果我聽不見,但我依然能看見周圍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還不算太壞;如果我的喉嚨嘶啞,但我還能用鼻子呼吸,我還有手可以寫字,我還能用自己的方式認識世界,這真的不算太壞⋯⋯這個世界永遠都比你想像的要好,只要你的靈魂和心靈永遠保持著清晰而鮮活的力量。
米可的眼睛看不見了,於是他選擇了用聲音來記錄和描摹他所感受到的一切、他充滿奇幻的想像和豐富的內心。
不由想起臺灣作家桂文亞的散文《你一定會聽見的》,當那些被忽略的、充滿想像的、細碎而豐富的聲音充溢你的耳膜時,你真的會發現一個更加多樣的世界。
也許此刻,輕輕地閉上眼睛,我們可以聽到呼嘯而過的車流聲;聽見雨裹挾著風冷冷地撲面而來;聽見往來人們的談話聲嬉笑聲,也聽見孤獨行走的落寞腳步聲⋯⋯ 用耳朵感受的世界同樣可以精彩。
看到的世界、聽到的世界、品嘗到的世界、聞到的世界、觸摸到的世界,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可以看見一朵花開的豔麗,可以聽見花骨朵綻放的聲音,可以品嘗花蕊的甜蜜,可以嗅聞淡淡的花的芬芳,也可以觸摸花兒溼潤而飽滿的花瓣。
其實,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像這朵花一樣的多姿多彩,我們可以用更豐富的方式去認識這個世界,去表達自己的內心,這是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啊!
在那個嚴苛而古板的盲童學校裡,在校長專制而封閉的管轄下,米可和盲童們的才華依然蓬勃地展露了出來。
淋浴龍頭的水流聲、茶盤的晃動聲、鐵鏈條的摩擦聲、勺叉瓢盆的敲擊聲、碎木屑的揉搓聲、各種金屬的撞擊聲⋯⋯這些被人們忽略,甚至可能被當做噪音的聲音,在米可和孩子們的演繹下變得如此非同尋常。
《雨過天晴》可以說是米可製作的音效處女作,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完成了學校關於季節的作業,然而這樣獨特的第一次並沒有得到校長的認可,以致米可自己都憤憤地抱怨:「上帝如果愛我,就不會讓我失明!」
但是唐老師的鼓勵,小夥伴們的合作讓米可堅持著,他依著自己的本性去做喜愛的事情,最終收穫了曾經不敢奢求的自由與夢想。
盲童學校的校長其實和米可有著相似的經歷,曾經擁有過明媚的世界,然而在他失明後卻變得偏執而保守,他在唐老師來為孩子們求情時,竟然毫不猶豫地扼殺了孩子們的夢想,並且大聲呵斥道:「因為他們是瞎子!」
是整個社會的偏見扭曲了他的意識形態,他在罵孩子們的同時,其實也是對自我的否定,對自己人生的極度失望。在多數人世俗的眼光中,即使四肢健全、沒有殘疾也未必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追求和憧憬,何況這些先天不足的孩子?然而,我們卻看到了這些孩子創造的奇蹟。
記得劉墉有過一篇題為《每個人都是天才》的散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沒有遇上好老師,沒有關係!不要怨!你可以假設你自己是好老師,從自己的身上發現各種優點,然後發揮自己、鼓勵自己、肯定自己、完成自己!
你要相信上天給每個人一份天才,只是它藏在某個角落,等著你的老師或是你自己把它發掘出來。
藏在你家中的寶藏,當然該由你自己最先發掘,對不對?」
古希臘的哲人蘇格拉底也勸告眾生:「人啊,認識你自己!」
自以為了不起的人類,其實對自身的認識依舊還是膚淺的,因此一定有許多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特長何在,永遠找不到生活的樂趣,享受不到創造的無限快樂。東方人含蓄而內斂的情感表達方式又使得我們大多數的父母和老師很不善於表揚和發現孩子們的長處。
我們也許看到過《音樂之聲》《放春班的春天》裡老師對孩子們音樂天賦的發現和引導,也欣賞過《想飛的鋼琴少年》裡對孩子買賣股票與經營公司天分的展現以及對孩子夢想的充分尊重,而《聽見天堂》裡的米可更是考驗了父母和師長對殘疾兒童的充分理解以及對他們天賦的挖掘。
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可能就潛藏著他獨特的稟賦,而父母師長的忽略、漠視,甚至拒絕、反對,必然會遏制其發展。《聽見天堂》裡的米可從小非常喜歡電影,關注報紙、電視和廣播,也許大人們只把這當做生活的常態,以致錯失了孩子自我發展的契機。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米可在和幫傭女兒騎自行車時,是富於冒險精神的;在做作業時,他大膽地模仿錄製大自然的聲音,是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他堅持而執著,能夠聚集一群小男孩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用聲音編成一個完整的劇本,他的領導力和溝通力也展露得淋漓盡致。
米可的特長其實就潛藏在他生活的很多細節中,在那些調皮的玩耍、任性的違規和自由的想像中,只是我們的老師和家長是否給了足夠的機會?
毋庸置疑,《聽見天堂》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特殊教育的成功,更是對如何尊重、理解和挖掘孩子天賦的深層思考。
在我們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中,缺少的是發現及認識孩子天賦的能力,是引導孩子們認識自我的能力。我們應該努力地讓孩子們去發現和感受:天堂不只是看到、聽到的,天堂存在於每一個有夢想的孩子心中。
影片的結尾,當米可和孩子們用聲音表演《十五個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時,場下所有的來賓、家長和老師都戴上眼罩,我被這個小小的細節深深地打動。
蒙上眼睛不僅僅是讓人們感受盲童們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教會人們用一種純粹的心態去感受事物的本真,徹底擯棄了五光十色的視覺誘惑和衝擊,不再受到世俗觀念的幹擾和左右,用耳朵去諦聽,用心靈去感知,也許只有在這一刻,你才會發現,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生活中的真正天才!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影片,家長一起看更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