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天堂》是由克裡斯提諾波頓執導,盧卡·卡波裡提、馬可·科奇、Paolo Sassanelli等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根據義大利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世界一流聲音剪接師的故事。該片於2006年10月17日在義大利羅馬國際電影節首映,2007年7月27日在中國臺灣上映 。
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往往他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義大利男孩米克雖然出身在窮鄉僻壤,但他從小就夢想成為一流的電影大師,只因他是那麼的熱愛電影。然而上帝跟他開了一個最殘酷的玩笑,米克玩弄一直來復槍時不幸走火,從此他只能淹沒在巨大的黑暗當中。這一度令米克感到沮喪萬分,仿佛活著已沒有了動力。然而盲校的唐老師的一番話讓米克豁然開朗,為什麼音樂家在演奏時會閉上眼睛,因為那樣音符會蛻變,變的更有力量。於是,米克選擇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記錄他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時,他才發現:原來,不僅可以看見天堂,還可以聽見天堂 。
導演克裡斯提諾波頓與義大利音效師米可曼卡西是長久以來的工作夥伴,在一次電影拍攝過程的閒聊中,米可聊到他在一所與世隔絕的非凡學校長大,在20世紀70年代的義大利,失去視力就代表著失去一切的希望,只能學習成為一名電話接線生或編織工,但學童為了獲得校方對視障者的尊重與實踐自我夢想的權利,而不斷地向學校進行抗爭。導演克裡斯提諾波頓馬上被這個故事所觸動,希望可以將這個關於夢想與創造力,在坦然面對身體上的缺陷並建立起自我認同後,進而向社會既有體制抗爭的美麗故事轉化成電影 。
《聽見天堂》是一部關乎夢想與勇氣的影片,也是一部優秀的青少年影片。片中沒有宏大的故事背景,沒有放大的戲劇化的激烈衝突,有的只是一種看似偶然捕捉的原始態生活,是永恆不變的關於生命信仰、家庭自然的主題以及簡潔、純淨卻耐人尋味的結局。影片在聲音和聽覺美感方面總能給觀眾帶去意外的驚喜,感嘆米可出眾的天賦。影片不是哄小孩子的小把戲,也不是用敷衍塞責、有口無心的態度地就能夠創作出來的,更不是圖解政策給孩子們說大道理的宣傳品,而是一種高深得需要靈魂介入的藝術作品。影片由瞎子摸人這個遊戲開始,也由它作為結尾。這種宿命般的開頭與結尾在宏大的交響樂中暗示著像米可一樣的盲童終於衝破社會偏見的籬笆,再次融入正常人的生活。
一場新與舊的對抗。這部電影中,以米克為代表的新思想同以校長為代表的舊思想之間有激烈的摩擦。校長和其他老師的陳舊觀念,看似是正常的,或許還被視為是一種對盲童的解救。一種因為外在的缺陷,而將他們整個心靈否定的判決已經被人們認可,這其實是一種雖不被察覺但可怕的殘忍。幸好還有米克,有那個懂得真諦的老師,有那些真心愛那群孩子的人存在,這個聲音的童話才能順利的繼續。我們不是工具,不是機器,我們是有靈魂思想的個體。我們不是但為了生存才來到這個世界,我們想做的遠不止這個,我們有夢想。世界不應該因為外部的限制而將我們的夢想剝奪,只給我們生存的權利。美國人對殘疾人就有極高的尊重,他們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公共設施,使殘疾人能獨立的活動。這不僅僅還給那些殘疾人一個成常人的生活,更是還給了他們夢想。
如果米可父母對失明的米可不再那麼關愛;唐老師只是個規規矩矩教學的;米可再大的天賦都會被平庸的生活和環境磨去大半吧,甚至早就退學回家就此黑暗一生。當然,大部分父母對子女的愛都那麼的無私,想起電影開始部分米可父親說的「就讓他擺弄吧,這樣會多學些東西」,甚至讓他隨便鼓搗鍋。如果米可父親對米可的行為表示麻煩了呢?小孩子的世界太單純,讓愛的陽光照進去,才會五彩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