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打破偏見,衝破制度,盲人米可終於成為一流聲音剪接師

2020-12-27 常今夏

想像一下,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陽光明媚,微風輕拂,一群八九歲的孩子在捆好的稻穀旁邊,玩瞎子摸人的遊戲,他們開心地鬧著,笑著。遠處是一片片金黃的稻田,孩子們玩完遊戲後,一起向著稻田奔跑。那一聲聲快樂的笑聲,迴蕩在田野;那一個個蹦跳的背影,活躍在田間。

這一幕令人心嚮往之的場景是電影《聽見天堂》裡的開頭,該影片由義大利克裡斯提諾波頓執導,於2006年在羅馬電影節上映。上映之初,備受好評。

孩子們正在玩瞎子捉人的遊戲

次年,《聽見天堂》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導演克裡斯提諾波頓也因為該片獲第51屆義大利大衛獎大衛青年獎。好的作品,大家有目共睹。

《聽見天堂》根據導演的朋友--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失明的孩子米可,如何克服磨難,打破偏見,成為一名世界一流聲音剪接師的故事。

01 不要害怕失去,那些失去的會以其他方式到來

米可出生在義大利一個窮鄉僻壤的鄉村,他有愛他的爸爸媽媽,有時常跟他一起玩耍的小夥伴,生活雖不富裕,但卻開心。他也有自己喜歡的東西,那就是電影。米可的夢想就是長大後成為一個一流的電影師。

然而命運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米可有一次在家玩弄那把來復槍時不小心走火,他的人生也從此陷入黑暗,最終父母不得不把他送入盲人學校。

當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會另給你打開一扇窗。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平衡的,一個人在某些方面失去,他一定會在另一方面得到。雖然米可的眼睛看不到了,但他仍擁有感知世界的能力,那就是通過耳朵來傾聽,來感受。

《聽見天堂》裡,唐老師留了一個有關「季節」的作業,要求大家寫一篇關於季節更替,人們的生活有什麼改變的文章。別的同學都按照老師的要求教了作業,而米可的作業卻令老師驚奇與感動。

他用錄音機在兩個窗戶間錄製了風聲,在浴室的噴頭下錄製了雨聲,在廚房用鋁製盒子錄製出了打雷聲,在室外錄製了小夥伴用嘴唇模仿大黃蜂的聲音。不到一分鐘的聲音播放,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雨過天晴的場景,狂風暴雨之後是鳥語花香。生動形象,活潑有趣。

原來很多東西不只可以用眼看到,還能用耳朵聽到,而且由聽覺帶來的盛宴跟視覺是不一致的。那是聆聽,是感受,是想像,也是新的發現,對自然的認識,對生命的認識。

米可充分發揮了他的想像力,並且利用了他對大自然獨特的聽覺感受,讓唐老師,讓觀眾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認識了四季的更疊與變換。其創意與感知,令人震驚。

湖北女詩人餘秀華在某些方面跟米可一樣,上帝讓他們失去了一些能力,但卻在另一方面發揮出了他們的潛能。餘秀華因出生時倒產、缺氧而造成腦癱,長大後行動不便。而且由此,給她以後的學習、工作、婚姻都帶來了很大影響。

身體的殘缺一度折磨著她,但是上天給了她自由的靈魂、豐富的情感、細緻的觀察,是這些,是她對生活的熱愛,讓她變成一個非常有靈性的詩人。

上天沒有拋棄她。像米可一樣,她也沒有拋棄自己。她用自己的所見所想,寫出了一篇又一篇令人感動的詩歌,是內心情感的表達,也是對中國底層婦女生活的展現與關注。

上天是公平的,它不會讓我們一味地失去,也不會讓我們一味地得到。如果我們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東西,它一定會在別的方面給予我們彌補。所以當我們失去的時候不要害怕,對生活抱以幻想,對未來抱以希望,一切不好的都會過去,一切好的都會以其他方式到來。

02 「問題孩子」遇到好老師,人生會開啟新的篇章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是上天給予父母的禮物。有的孩子從小聽話懂事,父母很喜歡;有的孩子處處調皮搗蛋,父母很頭疼;有的孩子先天殘疾或後天殘缺,父母很心疼。

米可就是這樣一個令父母心疼的孩子。他因為玩槍不小心走火,雙目失明。不管父母有多不忍心不願意,但是他們不得不把10歲的米可,送到寄宿盲人學校讀書。

在父母看來,只要米可能順利地念完小學,他們就已經很開心了。在盲人校長看來,米可好好學習編藤,將來可以成為一名編織工人或接線生。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難道每個有問題有殘缺的孩子,人生就沒有別的可能性嗎?大人們一定要按照現有的情況來安排他們的人生嗎?難道他們就不能有別的發展嗎?

《聽見天堂》告訴了我們答案,那就是:不是。一個盲人,也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人,也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中間的關鍵問題是能遇到好老師。毫無疑問,影片裡的唐老師就是一位好老師。

米可上他的第一堂課,極不配合。課堂上唐老師對米可說:「我注意到音樂家在彈奏時,他們會把眼睛閉上,為什麼,這樣可以感受到更強烈的音樂,音符會蛻變,變得更有力量。」

是唐老師的這句話觸動了米可,由此他才利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去感受,進而完成了那個「雨過天晴」的錄音作業。

雖然盲人校長對米可的行為很不贊同,並沒收了錄音機。但是唐老師卻對米可表達出了讚賞與肯定,他甚至還送了米可一臺錄音機。他鼓勵米可做任何他想做的事,不要放棄他的天賦。

如果米可遇到的老師不是像唐老師那樣,懂得發現孩子的天賦,鼓勵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並給予孩子讚賞與肯定。那麼米可的人生肯定是另外一番模樣,他不會變得這麼有創造力,更不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可能變得孤僻、自卑、敏感。

一位好老師,勝過萬卷書。有殘缺的孩子,即使某些方面不如正常孩子,但是只要能遇到一位好老師,那麼他的人生也會有新的可能。

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裡的伊夏也是一個「問題孩子」,功課差,上課常跑神,被老師抱怨,被同學嘲笑,甚至被父親責罵。任誰來看,這都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孩子。伊夏自己也痛苦不堪。

但是新來的美術老師尼克發現了伊夏的天賦。這個孩子在畫畫上所表現出的天賦是驚人的。他有敏捷的思路,豐富的想像力,對色彩的感知能力也比別的孩子強很多。

就這樣在尼克老師的幫助、鼓勵與悉心教導下,伊夏完成了一篇又一篇驚人的畫作。他也由從前的沉默寡言,變成臉上逐漸露出笑容的孩子。

不管是米可,還是伊夏,他們都是問題孩子。因為遇到一位好老師,他們的人生有了新的轉變。也正是因為這位好老師,他們才能發現自己的天賦所在,並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由此可見,好老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能不會每個孩子都會遇到像唐老師或尼克那樣的好老師。

但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要承擔起這一角色或任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鼓勵、安慰、力量,幫他們找到自己想做的事。這才是老師或父母的職責所在。

03 打破固有的偏見與束縛,盲人也能擁有並追求夢想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是讓我們學到知識?是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是幫助建立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是把不同的我們最終都變成相同的一個人?

電影《聽見天堂》裡的盲人校長,就是這樣一個把所有的失明孩子都變成一個人的教育者,實踐者。

他反對唐老師的教育方式,反對米可做一些跟學習無關的事情,甚至要開除他。在他的認知裡,所有被送到盲人學校的孩子都一樣,都應該好好學習編織藤椅,將來進入到社會上,成為一名編制工人或接線生,能維持生活,這就夠了。

因為他們是盲人,他們沒有自由,也不能奢求自由。

盲人校長錯了。如果把所有的失明孩子都變成紡織工或接線生,這才是他教育的最大失敗。這個社會缺的不是一模一樣的紡織工或接線生,缺的是一群有創造力,能在各行各業有所作為的人才。而誰又規定這些優秀的人不能是盲人呢。

是的,米可看不見,但他有對外界超強的感知能力與傾聽能力。就像唐老師說的:「他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去傾聽生命,表達內心,他跟別人不一樣。」

盲人也一樣可以有自己想做的事,盲人也一樣可以有夢想,盲人也一樣可以去追求所愛。人跟人之前是平等的。不能因為殘疾或缺失,就剝奪他們自由生活的權力。

所幸的是電影結局,盲人校長被要求下臺,學校被要求實施教改。最終自由打敗了束縛,盲人學校被廢除,失明的孩子可以進入到正常學校就讀。

而米可,那個整天拿著錄音機,錄製各種東西,有各種奇思妙想,對電影尤其喜愛的小男孩,日後成了義大利電影界最著名的聲音剪接師。

盲人學校的廢除,對於義大利盲人的教育是一次歷史性的改革與推進。從此,那些失明的孩子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樣,學習各種知識,各種技能。

他們的職業也不再是固定的編織工或接線生,他們可以成為醫生、老師、歌手、作家、律師、會計等。他們的職業也有了多元化,人生也有了多種選擇,幸福感與滿足感也大大增加。

人跟人之間是平等的,我們不能因為對方看不到或聽不見,就剝奪他們追求自由,追求夢想的權力。也不能因為對方或身體殘缺或智力殘缺,就看不起他們。

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們能做的事情,也許他們做不到;但也有可能他們能做的事情,我們卻做不到。

電影《聽見天堂》裡有一個讓我印象很深的場景,米可和另一個先天失明的男孩坐在樹上。男孩問米可:「你最喜歡的顏色是什麼?」米可回答:「藍色。」

「藍色像什麼?」「像是騎腳踏車時,風吹在你臉上的感覺。或是,像海。」

米可這一句對藍色的比喻,讓這個失明的小男孩感受到了藍色。

如果讓一個正常的人來形容藍色,我想也不一定有米可形容的貼切、自然。

電影結尾,米可又回到了那個稻場,又回到了那些小夥伴中間。米可的眼睛被蒙上東西,他們又一起快樂地玩起了瞎子捉人的遊戲。

夕陽的餘暉映照在他們臉上,米可又融入到了他們中間,他們一起向著金黃色的稻田奔跑。原來他們一直都在這裡等著米可的回歸。

盲人也能像常人一樣生活,也能像常人一樣尋夢。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義大利著名歌手安德烈·波切利也是一位盲人。

看不見東西並沒有幹擾他,反而讓他在音樂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獲得過聖雷莫音樂節最佳新人、古典音樂獎傑出音樂貢獻獎、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等多種獎項。專輯《神聖詠嘆調》,銷量超過500萬張,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古典樂專輯。他被評作「擁有被上帝吻過的嗓子」。

一個人即使看不到,他也依然可以完成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個偉大的人,一如米可和安德烈。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盲人身上的潛能,以及另外一些可能。只要心存夢想,並付出行動,不管是不是盲人,我們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相關焦點

  • 聽見天堂:講述了一個失明的孩子,成為世界一流聲音剪接師的故事
    該片根據義大利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世界一流聲音剪接師的故事。該片於2006年10月17日在義大利羅馬國際電影節首映,2007年7月27日在中國臺灣上映 。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往往他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義大利男孩米克雖然出身在窮鄉僻壤,但他從小就夢想成為一流的電影大師,只因他是那麼的熱愛電影。
  • 一次意外讓他成為盲人,經過數年的努力最終成為著名的聲音剪接師
    直至一個意外將美好的生活打破,家裡槍枝走火打破的盤子碎片劃傷了他的眼睛,米可的世界變得模糊只剩一點微弱的光,醫生建議米可父母將他送到寄宿制的殘疾學校,父母很是不舍可又無能為力,他們沒有經濟能力給米可請家教,只能帶他來到了殘疾學校,父母誠懇地請求校長對米可多多照顧,那孩子從小怕黑希望夜晚可以為他開一盞小夜燈,他不愛吃青菜請耐心地哄哄他,校長和修女對此充耳不聞,他們有他們的規矩懂得如何教育盲人
  • 豆瓣8.9《聽見天堂》:無色外衣包裹下,是孩子對愛與自由的渴望
    主角原型是義大利著名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導演克裡斯提諾波頓曾與米的交談中,得知米可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學校長大,後經過主人公的同意翻拍成電影。這部電影豆瓣有2萬餘人標記看過,豆瓣評分高達8.9分,高於96%的劇情片。影片的情節很簡單,主要講述了十歲的小男孩米可因為一次意外,從此失去了視力,之後因為法律的規定被迫送到一所寄宿的盲人學校。
  • 這一次,鹿晗將徹底打破偏見
    沒實力,是大家對流量明星產生偏見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尤其在演技上,某些流量明星的實力的確非常一般,簡直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2016年8月,鹿晗主演的《盜墓筆記》上映,該電影上映之後雖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但鹿晗版的吳邪卻成為影迷的攻擊對象,鹿晗的演技也成為眾矢之的,被一頓猛批。
  • 這8部豆瓣評分9分以上的英劇,看過3部以上的都拿了聽力高分
    特別為大家精心篩選了8部豆瓣超高人氣英劇,評分多數都在9.0分以上英劇不僅可以幫助大家緩解劇荒的煩惱,還可以作為練習雅思聽力的超實用資源哦~小確喪喜劇《倫敦生活Fleabag Series》第二季時隔三年終於回到觀眾的眼前,開局就以9.5的高分獲得豆瓣一周全球口碑劇集榜第三名。
  • 夢想不設限,盲人也可成為旅行家
    原來,這本書的口述者曹晟康是一位盲人旅行家。至今,他的足跡已經踏遍了國內的每個省,並走遍了這個蔚藍色星球上的六個洲。這樣一來,便不由得細讀起來。命運之痛曹先生是在8歲那年致盲的。當時,站在馬路上的他因瑣事與同村的一個男生發生爭執。那個男生猛地把他撞到拖拉機上,他的右胳膊粉碎性骨折,一雙眼睛也因此受傷。命運從此多舛。
  • 豆瓣9.0,年輕人周末必看的10部電影
    :9.4推薦理由:偏見與衝突、真相與質疑、堅持與盲從,眼見不一定為實。《瘋狂動物城》(2016)豆瓣評分:9.2推薦理由:偏見會讓人墮落,卻也會成就一個人,我們要做的是讓不可能成為可能。《聽見天堂》(2006)豆瓣評分:8.9推薦理由:萬物有裂痕,光從痕中生。
  • 如果可以,我要去人間種下聲音——電影《聽見天堂》觀後
    義大利電影《聽見天堂》,講述十歲失明男孩米克在盲人學校的故事。孩子用聽到的世界,成長為義大利電影界最牛聲音剪接師。 米可十歲時被獵槍射傷了眼睛,被迫離家來到陌生的盲人學校。 米可對陌生的環境,極不適應。
  • 14分鐘、豆瓣9.2《調音師》:盲人的設定,暗諷難以直視的人性
    為此,我特地在豆瓣網上搜索原片,才發現這部22萬人打出9.2分,時長只有14分鐘的法國短片《調音師》是值得一刷再刷的精品之作。《調音師》是由奧利維耶·特雷內執導,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主演的懸疑片。2010年上映就成為當年的熱門電影,並獲得2011年盧紋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和2012年法國愷撒獎最佳短片獎。由它改編和翻拍的作品也都收穫各界肯定和高分好評,足以看出這部經典作品的魅力。
  • 《調音師》憑豆瓣高分引爆多國多版|假盲人引發人性終極拷問
    2010年法國版《調音師》豆瓣評分9.1:一場短小精悍的示威。整部電影僅14分鐘,將一個失意鋼琴師在關鍵時刻的抉擇,塑造得入木三分。一個天資聰明的鋼琴師,經過15年苦練,終於登上鋼琴界的奧運會——伯恩斯坦鋼琴大賽,卻因緊張失利。哎,十年寒窗無人問,拼死一搏未成名。
  • 《親愛的,熱愛的》:一個個對新生代的偏見被打破
    《親愛的,熱愛的》,涉及太多新生代的熱門話題——網安、電競、遊戲、網咖、草根音樂,這些過去被裹挾在亞文化裡的東西,堂而皇之上了東方衛視、浙江衛視首播,引兩家衛視官微battle,更是被《光明日報》點讚「展現網生代青年追夢人的精神風貌」,被《解放日報》點評「小切口掘出大情懷」,然而此劇引發熱議的最大價值還在於:一個個對新生代的偏見被打破。
  • 《成為簡·奧斯汀》:豆瓣評分8.2,奧斯汀的愛情故事竟如此動人
    2年之後,《成為簡·奧斯汀》的上映則讓人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奧斯汀本人的人格魅力,這部迷人的名人傳記電影在豆瓣上有高達8.2的評分。雖然劇中飾演奧斯汀的安妮·海瑟薇有著濃重的美國口音而被人詬病,但是卻完全不影響她對奧斯汀本人的完美詮釋。
  • 豆瓣8.9《綠皮書》:最好的尊重,莫過於一句「我懂你」
    可粗俗的他也會說出「我理解世界的複雜」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唐性取向的尊重。在那一刻,他真正打碎社會帶給他的思想枷鎖,正眼看待唐——原來唐除了膚色黑一點,他與其他人並無兩樣。 03託尼的老闆唐,他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古典樂鋼琴家。可他是一名黑人。
  •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初見印象不佳,他的傲慢讓她有了偏見。伊莉莎白的母親班納特太太是位輕率的女人,對她來說沒有禮節與美德可言,她不關心女兒們的道德和思想文化的教育,因為她唯一的困擾就是怎麼把女兒們全部嫁出去。所以當得知一年收入有五千英鎊的單身漢彬格萊先生的到來時,他就成為伊莉莎白母親班納特太太的目標。也是在去見彬格萊先生的舞會上,伊莉莎白第一次見到達西先生。
  • 短視頻製作:剪接師的基本常識
    短視頻的精髓在於短,內容上就必不可免的會比較緊湊,這就非常考驗剪輯人員的技術能力了,剪接師不是一項單純的後期工作,想要剪輯出一片合格的短視頻
  • 打破「終身制」,這所雙一流高校將對導師招生資格年審
    高松在會上表示,日前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大會明確提出深化導師管理機制體制改革,探索打破導師身份「終身制」,建立導師招生資格年審和動態調整制度。他指出,一流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是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是高水平研究生培養的保障,要完善與之相適應的制度體系,用健全的制度保障高水平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打造出政治素質過硬、師德師風高尚、業務素質精湛、培養績效優異的研究生導師隊伍,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廣州國際校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 《傲慢與偏見》豆瓣評分:書籍9.0,電影8.6,而我獨愛這20個金句
    英倫田園的風景美麗如畫,紳士淑女的愛情卻總是曲折如詩,被成為「最早土味版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傲慢與偏見》開始了。《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她的作品大多與愛情和婚姻有關。
  • 豆瓣8.9分,打破Netflix收視紀錄,一次八集,終於回歸!
    一開播,豆瓣評分就衝上9分,相關話題一度成為推特熱搜榜第一名!播出四天,超過4070萬人觀看,成為Netflix前四天觀看人數最多的劇!!成為今年最火的美劇!!人氣只增不減!被影評人盛讚「超出預期,更加引人入勝。」我也沒能忍住,看到凌晨兩三點,一口氣刷完8集,根本停不下來!
  • 豆瓣9.6,國產綜藝「最高水準」終於回來了
    我們所喜愛的書籍、詩歌、古典,以及與社會發展同步產生的熱點話題與新科技,都可以成為人文綜藝的題材與內容。和那些努力讓我們嗨起來的節目不同,《局部》想要的是讓看得人靜下來。每次當他沙沙的聲音低低地和背景音樂共同響起,配上快速變幻的紐約街景,看得人整個人都在發麻。終於明白,為什麼道長會說「人人都喜歡陳丹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