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50周年:一部電影和一整個時代

2021-01-11 量子位

安妮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

很難想像,現在大眾對人工智慧的很多印象,其實來源於半個世紀前的一部科幻電影。

1968年的4月,這部影片在美國上映。

在阿波羅還未登月發回第一張太空照片時,它已經描繪了一片緩慢、優雅而沉寂的太空,還有一個忠誠卻悲劇的人工智慧——

它用142分鐘預言了人類50年科技文明的發展線,成為當代科幻片的開山鼻祖、教科書式的典範。

還是它,啟蒙當今深度學習大牛Yann LeCun走上AI研究之路,啟發了蘋果的整個產品線……

它是《2001:太空漫遊》,今年整整50周歲了。若影片的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還健在,老人家應該剛好80周歲。

△ 庫布裡克

哈爾殺人

影片開頭五分鐘沒有畫面、沒有對白的黑暗,有如宇宙般無聲和縹緲。冗長、晦澀、哲學,是電影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給觀眾留下最深印象的敘事線,莫過於人工智慧「殺人事件」。

這段的主線講述了在2000年,人類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塊向木星發出強烈信號的黑石,美國政府便派出飛船前往木星查看。這艘飛船上個有兩名太空人,3名處於冬眠狀態的科學家,和一臺叫HAL9000(哈爾)的超級計算機。

△ 超級計算機HAL9000

有一天,哈爾警告太空船通信系統的AE-35組件將有故障,太空人檢查後發現並未有異常,他們推測哈爾做出了錯誤預測。這次太空之旅逐漸變得可怕起來,因為哈爾9000之前從未出錯過。太空人有些驚慌,兩人想要關掉哈爾。

全劇的高潮在太空人大衛和哈爾展開殊死搏鬥時來臨。對超級計算機來說,被關掉就意味著殺死它,為了完成任務,哈爾先發制人殺死了沉睡的科學家和一名太空人。存活下來的大衛最終制服了哈爾,只身前往木星。

人工智慧哈爾9000,從此也成為惡毒、冷酷人工智慧的代表。

世紀預言

1997年5月,當深藍首次戰勝西洋棋大師卡斯帕羅夫時,整個世界震驚、訝異、唏噓,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惶恐似乎達到高潮。

對當時來說,AI打敗人類,是人類種族史上不可饒恕的敗筆。可是,在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的20年前,2001中已經描繪了人類與哈爾下棋,但被哈爾打敗的場景。

△ 太空人和哈爾下西洋棋

不只下棋。

當你真細細盤點整個影片中對未來的描述有多少已成為現實時,你也會驚嘆這部電影的想像如此精準和超前。

無論是實時影像電話,還是那個酷似當今iPad的平板電腦——

亦或是已經常態性存在的太空站——

靠語音識別的登陸系統——

還是已經有情緒的AI程序哈爾……庫布裡克想表達的未來,已經遠遠凌駕於一般構想之上,而時間軸同一時段上的我國,當時正在經歷文化大革命。

不只是預言,2001確確實實也影響了一些科技產品的研發,比如——蘋果。

2001年,蘋果在開發一款MP3播放器,賈伯斯心中的定位的理念是,Mac將成為其他產品的中心基站。

絞盡腦汁的獨立文案創意人Vinnie Chieco靈光一閃,突然想起2001中的一句臺詞:Open the pod bay door, Hal(哈爾,把分離艙的艙門打開)。

△ 影片中的Pod分離艙

Vinnie驚喜地發現,電影中太空船放出的小飛船「Eva Pod」,與Mac和MP3播放器之間的關係有異曲同工之妙。

自此,iPod誕生。

電影背後

如果說庫布裡克是臺前的策劃者,那麼這部影片的成功還離不開兩名重要的幕後策劃者,人工智慧先驅Marvin Minsky(馬文·明斯基)和原著小說的作者亞瑟·克拉克。

MIT教授明斯基曾和其他兩人共同策劃了1956年達特貌似的那場人工智慧主題會議,這次會議現在一直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研究的起始。

△ 人工智慧先驅Marvin Minsky

明斯基是2001影片的顧問。當庫布裡克執導2001時,他前去請教明斯基,電影裡的人工智慧哈爾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原來有一個裝飾著彩色標籤的計算機,庫布裡克問我,您覺得這個怎麼樣? 」在接受雜誌採訪時明斯基回憶,「我說我認為這個計算機不應太過複雜,實際上應該只由許多小黑盒子組成。」後來,庫布裡克把原來的裝飾撤掉,設計了影片中的HAL 9000。

對了,電影上映後的一年,年僅42歲的明斯基獲得了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圖靈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人工智慧學者。

電影背後另一位功不可沒的人物,是原著的小說家亞瑟·克拉克。

和海因萊因,阿西莫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的克拉克是一名科幻大師,他在1945年提出了3顆衛星覆蓋全球衛星通訊系統的設想,1967年科學家們才研製出來。據說自此之後,世界通訊衛星組織每年還要向他支付象徵性的專利費。

△ 小說作者亞瑟·克拉克

站在1968年的背景下看這部電影,無疑給當時公眾的認知帶來了強烈衝擊,也啟蒙了不少的懵懂的少年——比如LeCun。

深度學習大牛Yann LeCun在接受採訪時曾多次表示,是這部電影啟發了自己。

「好萊塢電影描繪的大部分場景都很可怕,但我喜歡《2001:太空漫遊》中的HAL,並不是因為它變成了瘋狂的殺人狂魔,而是因為看電影時我只有9歲,並因為這部電影而深深迷上了AI。」LeCun曾這樣評價。

當時,還在上初中的LeCun開始對科技和宇宙感興趣,而《2001:太空漫遊》中智能機器、星際旅行、人類進化等讓LeCun著迷。

也正是因為自此之後對機器智能的概念感興趣,後來選擇了電氣工程,然後一步步走向人工智慧最前沿的研究。

致敬

50年來,無數的文學與影視作品在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

《機器人總動員》裡掌管飛船運營大權的機器人Auto,堅持執行「不論如何都別返回地球」的程序指令,將人類船長囚禁起來。

△ 《機器人總動員》裡的Auto

《星際穿越》裡的可以隨意調節幽默度的機器人Tars,方正的外形和哈爾神似。

還有通篇向2001致敬的《星球大戰》、《蟻人》、《蘭戈》……甚至中國的科幻小說家、《三體》的作者劉慈欣。

在此前接受採訪時,劉慈欣坦言,克拉克的小說符合大眾心目中科幻的形式,作品則呈現出廣闊的視野、絢麗的想像力,還有深遠的哲學思想。

「也是克拉克讓我產生了寫科幻的念頭,」劉慈欣說,「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影片的結尾,主人公大衛幻化成群星包圍的嬰兒,重回浩瀚的宇宙星辰。

人工智慧於人類當前的認知,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宇宙星辰呢?

— 完 —

相關焦點

  • 一部改變電影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五十周年
    這部電影所攜帶的信息量,所展示的電影藝術之美,直到今天也沒能被超越。他跨越了人類文明三百萬年的歷史,囊括了整個太陽系星際文明,蘊含著地外外星文明的到訪,人類的最大威脅(人工智慧),人類之間的衝突與戰爭(冷戰期間美蘇兩強爭霸)。這是一部深刻改變電影歷史,甚至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電影。
  • TANC | NASA紀念「2001:太空漫遊」50周年,從它開始讀懂庫布裡克
    於1968年4月在美國正式公映的《2001太空漫遊》,轉眼已經誕生50周年。半個世紀過去,這部由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電影已經成為全世界科幻影迷心中的聖經,影響了後世諸如《黑客帝國》《盜夢空間》《星球大戰》等作品及其導演的創作。
  • 《2001太空漫遊》上映50周年:偉大的人類進化暢想曲
    為紀念已故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上映50周年,第71屆坎城電影節組委會於今年五月電影節期間舉辦了特殊展映,放映影片70mm原版膠片全新版。克里斯多福·諾蘭首次出席坎城電影節,負責此次電影的重映,並在電影節開設大師班分享庫布裡克對其電影事業的影響。
  • 紀念登月50周年,《2001: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上市
    紀念登月50周年,《2001: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上市太空漫遊 出版社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2019年7月20日,是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紀念日,讀客文化出版引進的《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精裝典藏版上市。
  •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2001太空漫遊》早已是全球影迷心目中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一,也是美國電影學院票選出的影史排名第一位的科幻片。片中用到的各種視覺特效、電影語彙,乃至整個故事背後傳遞出的深邃理念,全都超越了時間的局限性,擁有歷久彌新的驚人魅力。為慶祝該片上映五十周年,全球多個國家都推出了相應的特別放映活動。
  • 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文/半島記者 黃靖斐電影《流浪地球》的火爆點燃了中國影迷、讀者對科幻電影、小說的期待,引爆了閱讀科幻小說的狂潮。但很多人不知道,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都受到一部「科幻神作」的影響,就是《2001:太空漫遊》。正值人類登月50周年之際,讀客文化推出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讓處在閱讀狂潮之中的國內讀者,再次領略這部「科幻界」曠世之作的魅力。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誰能告訴我《2001: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50年過去了,這部被無數影迷頂禮膜拜的科幻片,依然讓人一頭霧水。▲ 電影中幾次出現的一塊黑色方形石,是觀眾們疑惑的焦點之一《2001:太空漫遊》距離上一部讓庫布裡克聲名大起的電影《奇愛博士》上映長達四年之久,與庫布裡克合作的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爵士(Sir Arthur
  • 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
    9月29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看電影》請來電影學者葛穎,與主持人張穎一起走近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於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長期佔據史上「最佳科幻電影」的地位。故事講述了2001年,幾位太空人乘坐太空飛船去月球和木星探索人類進化之謎。
  • 永遠不能被超越的2001太空漫遊
    美國時間2020年5月27日,兩名太空人將乘坐馬斯克space X公司研發的「龍號飛船」登上太空。這是第一次由商業的載人飛行任務,根據NASA宣布,此次的載人任務為』未來的月球和火星探索產生深遠影響'。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影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 為什麼大家都愛《2001太空漫遊》科幻經典定義時代
    對於那些熱愛電影的人,《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個揮不去的魔咒,它總是不時的從各式各樣,相關或不相關的電影評論裡跳出來,看得你心煩意亂。太空漫遊》致敬;《第22條軍規》美女出場時放的配樂,是向《 2001太空漫遊》致敬。
  • 來自50年前科幻的魅力,被稱科幻電影教科書—《2001太空漫遊》
    樹葉推薦:斯坦利·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大家好,又到了本期公版電影推薦,老規矩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公版:一部文學或藝術作品,著作權權利保護期結束,就會進入公共領域,人們可以免費對這些作品進行傳播和藝術創作。
  • 電影《2001:太空漫遊》配樂研究
    渾然一體,水乳交融——電影《2001:太空漫遊》配樂研究前言電影《2001:太空漫遊》是殿堂級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的代表作,這部上映於1968年的電影革命性的創新了科幻電影的視聽語言,歷經半個世紀,仍然煥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並且持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藝術家不斷深入探索
  • 上海電影節|4K修復版《2001太空漫遊》來了!
    《2001太空漫遊》劇照其中,最惹人矚目的當屬1968年斯坦利·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今年這部美國電影學院票選出的影史排名第一位的科幻片迎來了公映五十周年,而在SIFF經典單元,你將看到這部曠世奇作的最新4K修復版本,在最清晰的狀態下,感受每一幀畫面的視效震撼。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在探索複雜主題、先見之明和視覺語言方面具有開創性。它不僅在視覺上比較震撼,還將科幻電影分為兩大類,甚至近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達到《2001太空漫遊》所能達到的水平。
  • 轉載:半世紀過去它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片,《太空漫遊》50周年
    今天正值《2001太空漫遊》首映整整五十周年,時光君特此撰文,紀念這部如今看來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電影北京時間3月29日,坎城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宣布,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作品《2001太空漫遊》的70mm未修復版本將在今年的坎城影節上展映,曾經拍攝過《星際穿越》的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監修了這部經典科幻影片的這個全「新」版本的誕生
  • 經典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
    庫布裡克電影《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裡程碑式的舉世公認之經典。
  • 《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電影中是什麼水平和地位?
    現如今,電影業技術發達,形形色色的科幻電影,特效華麗逼真,讓人審美疲勞。殊不知在上世紀60年代,英國和美國就聯手拍出了一部鴻篇巨製的科幻電影,也就是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部《2001太空漫遊》。電影的開端,像猩猩一樣的史前人類集群生活。
  • 2001-太空漫遊
    作為一個科幻迷,有太多的作品想分享了,比如經典的科幻三巨頭:英國的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和艾薩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或者中國爆火的劉慈欣(三體系列),等等一堆經典的科幻作品。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我覺得最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作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