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一篇自己未完成的論文。
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電影《2001:太空漫遊》配樂研究
前言
電影《2001:太空漫遊》是殿堂級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的代表作,這部上映於1968年的電影革命性的創新了科幻電影的視聽語言,歷經半個世紀,仍然煥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並且持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藝術家不斷深入探索。
和很多同時代以及後來的科幻電影使用原創音樂不同,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配樂完全使用了既存音樂,而且開拓性的使用了大量古典音樂,特別是理察·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使用,巧妙的將樂曲主題與電影主題完美統一,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和諧效果。下面,本文將就配樂展現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創造性成就。
電影的開篇是接近三分鐘的黑幕,伴隨黑幕的卻是匈牙利作曲家裡蓋蒂的代表作《大氣層》。裡蓋蒂的《大氣層》神秘而充滿誘惑,在電影開篇即為整個電影定下了基調。《大氣層》在電影後半部「木星與無限太空」部分會與裡蓋蒂的另外兩部作品《安魂曲》以及《冒險》再次出現,在後文將統一論述,電影中運用的其他裡蓋蒂作品,例如《永恆之光》等到時也一併再做論述。
對古典音樂的運用
當電影熒幕上緩緩出現太陽,月亮,地球三點一線時,理察·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樂曲響起。這部樂曲得名於哲學家尼採的同名著作,主旨即是「獸-人-超人」的進化,而電影《2001:太空漫遊》也恰好表現了人類「猿-人-新人類」的進化過程,電影,音樂,哲學完美的統一於一體。
電影使用的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序曲「日出」,由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序曲「日出」時長為1分41秒,在電影中三次出現時都與影像和諧搭配。樂曲從管風琴演奏低沉的C音開始,然後小號奏出C-G-C,接著是大調和小調戲劇性的交替,再由定音鼓敲出雷鳴般的連音,氣勢磅礴,氣象恢宏。同時,樂曲用相同的三個漸起的音符,三段重複但氣勢逐漸抬升的旋律在樂曲結構上也呼應了「獸-人-超人」的思想。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曲「日出」第一次出現即電影開篇,寓示了天地初開,萬物混沌的「獸」的階段,人類走到了「猿」,但仍未邁開從動物向「人」轉化的標誌性的一步;直到樂曲第二次響起,「猿」在神秘黑石板的啟發下拿起骨棒敲打,象徵著「猿」學會了使用工具,第二次序曲「日出」的高潮出現在「猿」奮力擊打動物殘骸,鏡頭同時跟隨節奏閃回動物被擊倒,寓意著「猿」利用工具徵服自然,改造環境,終於進化成了「人」;序曲「日出」第三次出現是在電影最後,科學家波曼經歷了時空隧道穿越到另一個時空,他迅速經歷了自己生命的各個階段,直到臨近死亡面對神秘黑石板終於進化成「星孩」——人類的新階段!樂曲的高潮則出現在「星孩」來到地球的上空,神秘的注視一切,似乎要帶領人類共同進化成「新人類」!電影也在樂曲中結束,留下了無限的空間去回味!
配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無論是樂曲的哲學緣起,樂曲的旋律,還有樂曲的結構,樂曲重複的次數都與電影的結構,電影的思想內容等等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兩者共同鑄就了世界電影史上一個音畫渾然一體,水乳交融的經典案例!
小約翰·史特勞斯著名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則出現在接下來的太空之旅當中。
當「猿」把象徵工具的骨棒拋向空中,骨棒在空中旋轉著劃出優美的曲線,然後被經典的剪輯成太空中骨頭形狀的一艘太空船(此時,《藍色多瑙河》第一次響起),掌握了工具的「人」經過幾百萬年的進步,終於徹底的告別了「獸」的階段,成為了不僅能發展自我,改造地球,而且能創新科技,探索太空的「人」。
當電影帶領觀眾進入太空,熒幕上出現了各種奇觀——巨大的太空船在宇宙裡旋轉,太空人在艙內倒立旋轉走動,原子筆在空中飛舞,各種旋轉打開的太空艙門不停運轉等等——電影上映的1968年人類尚未登月,前蘇聯也剛剛進入太空不久,所有這些景象強烈的刺激著觀眾的視覺體驗——正如導演庫布裡克所說,這不是一部關於太空旅行的電影,這本身就是一次太空之旅!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旋律和影像中的各種「旋轉」則巧妙的激發出觀眾的想像,仿佛太空中的飛船與空間站不是在運轉,而是在翩翩起舞,優雅的跳著太空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在電影中出現了三次,兩次片段出現在太空之旅部分,片尾字幕則出現的是8分17秒的復奏版。由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藍色多瑙河》與電影中的影像共同構築了觀眾腦海裡難忘的景象!
對現代音樂的使用
裡蓋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