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2001:太空漫遊》配樂研究

2020-12-02 甘羅嘉

轉一篇自己未完成的論文。

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電影《2001:太空漫遊》配樂研究

前言

電影《2001:太空漫遊》是殿堂級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的代表作,這部上映於1968年的電影革命性的創新了科幻電影的視聽語言,歷經半個世紀,仍然煥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並且持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藝術家不斷深入探索。

和很多同時代以及後來的科幻電影使用原創音樂不同,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配樂完全使用了既存音樂,而且開拓性的使用了大量古典音樂,特別是理察·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使用,巧妙的將樂曲主題與電影主題完美統一,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和諧效果。下面,本文將就配樂展現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創造性成就。

電影的開篇是接近三分鐘的黑幕,伴隨黑幕的卻是匈牙利作曲家裡蓋蒂的代表作《大氣層》。裡蓋蒂的《大氣層》神秘而充滿誘惑,在電影開篇即為整個電影定下了基調。《大氣層》在電影後半部「木星與無限太空」部分會與裡蓋蒂的另外兩部作品《安魂曲》以及《冒險》再次出現,在後文將統一論述,電影中運用的其他裡蓋蒂作品,例如《永恆之光》等到時也一併再做論述。

對古典音樂的運用

當電影熒幕上緩緩出現太陽,月亮,地球三點一線時,理察·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樂曲響起。這部樂曲得名於哲學家尼採的同名著作,主旨即是「獸-人-超人」的進化,而電影《2001:太空漫遊》也恰好表現了人類「猿-人-新人類」的進化過程,電影,音樂,哲學完美的統一於一體。

電影使用的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序曲「日出」,由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序曲「日出」時長為1分41秒,在電影中三次出現時都與影像和諧搭配。樂曲從管風琴演奏低沉的C音開始,然後小號奏出C-G-C,接著是大調和小調戲劇性的交替,再由定音鼓敲出雷鳴般的連音,氣勢磅礴,氣象恢宏。同時,樂曲用相同的三個漸起的音符,三段重複但氣勢逐漸抬升的旋律在樂曲結構上也呼應了「獸-人-超人」的思想。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曲「日出」第一次出現即電影開篇,寓示了天地初開,萬物混沌的「獸」的階段,人類走到了「猿」,但仍未邁開從動物向「人」轉化的標誌性的一步;直到樂曲第二次響起,「猿」在神秘黑石板的啟發下拿起骨棒敲打,象徵著「猿」學會了使用工具,第二次序曲「日出」的高潮出現在「猿」奮力擊打動物殘骸,鏡頭同時跟隨節奏閃回動物被擊倒,寓意著「猿」利用工具徵服自然,改造環境,終於進化成了「人」;序曲「日出」第三次出現是在電影最後,科學家波曼經歷了時空隧道穿越到另一個時空,他迅速經歷了自己生命的各個階段,直到臨近死亡面對神秘黑石板終於進化成「星孩」——人類的新階段!樂曲的高潮則出現在「星孩」來到地球的上空,神秘的注視一切,似乎要帶領人類共同進化成「新人類」!電影也在樂曲中結束,留下了無限的空間去回味!

配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無論是樂曲的哲學緣起,樂曲的旋律,還有樂曲的結構,樂曲重複的次數都與電影的結構,電影的思想內容等等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兩者共同鑄就了世界電影史上一個音畫渾然一體,水乳交融的經典案例!

小約翰·史特勞斯著名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則出現在接下來的太空之旅當中。

當「猿」把象徵工具的骨棒拋向空中,骨棒在空中旋轉著劃出優美的曲線,然後被經典的剪輯成太空中骨頭形狀的一艘太空船(此時,《藍色多瑙河》第一次響起),掌握了工具的「人」經過幾百萬年的進步,終於徹底的告別了「獸」的階段,成為了不僅能發展自我,改造地球,而且能創新科技,探索太空的「人」。

當電影帶領觀眾進入太空,熒幕上出現了各種奇觀——巨大的太空船在宇宙裡旋轉,太空人在艙內倒立旋轉走動,原子筆在空中飛舞,各種旋轉打開的太空艙門不停運轉等等——電影上映的1968年人類尚未登月,前蘇聯也剛剛進入太空不久,所有這些景象強烈的刺激著觀眾的視覺體驗——正如導演庫布裡克所說,這不是一部關於太空旅行的電影,這本身就是一次太空之旅!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旋律和影像中的各種「旋轉」則巧妙的激發出觀眾的想像,仿佛太空中的飛船與空間站不是在運轉,而是在翩翩起舞,優雅的跳著太空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在電影中出現了三次,兩次片段出現在太空之旅部分,片尾字幕則出現的是8分17秒的復奏版。由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藍色多瑙河》與電影中的影像共同構築了觀眾腦海裡難忘的景象!

對現代音樂的使用

裡蓋蒂

相關焦點

  • 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
    9月29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看電影》請來電影學者葛穎,與主持人張穎一起走近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 斯坦利·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於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2001太空漫遊》:音樂流淌,太空徜徉
    第三次是在星孩誕生之時,星孩在太空中注視著地球。這是電影的最終高潮,鮑勃已經完成了重生,變成了星孩,這是又一個神聖的開始,它將面對未知的宇宙,開始新的探索。這一幕是對現實的極大超脫,是重要的突破,自然要用最莊嚴神聖的音樂來凸顯它的壯觀。不難發現,這首音樂有兩次隨著黑色石碑的出現而出現。
  • 永遠不能被超越的2001太空漫遊
    太空人的未來科技感的太空衣看到這次未來風格的太空衣和這次舉足輕重的載人任務不經得讓人聯想到50多年前的一部科幻片,也就是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2001太空漫遊的海報這部電影是庫布裡克花了四年的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我只解說一小段防止過於劇透。
  • 經典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
    庫布裡克電影《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裡程碑式的舉世公認之經典。
  • 2001:太空漫遊與變形記
    讀到這本書完全是個意外,我計劃裡不曾有過這本書,然而當我正在看《2001:太空漫遊》電影時,覺得節奏對於我來說太慢,不是很看得進去。這時,一個彈幕說:小說原著與電影是同時寫的。又有一個彈幕說:推薦去看原著再看電影。於是,我便在那兩天讀完了這本書。讀書的時候聽的歌是《bolero》,這首歌從頭到尾只有一段旋律,但聲音逐步增強。之所以選這首歌是因為電影裡的配樂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那個曲子我準備留在後面看另外一本書的時候聽。
  • 科幻太空電影的鼻祖,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2001太空漫遊》拉片記
    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於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不僅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還是
  • 《2001太空漫遊》賞析:依然是科幻電影史上最亮的那顆星!
    2.配樂:為什麼把配樂單獨列出來,是因為番薯哥個人覺得影視劇配樂絕不只是簡單的點綴,有時候是畫龍點睛甚至起核心作用的,番薯哥看過很多因為配樂出色而大放異彩的影視劇,《2001》同樣如此,而且它竟然是用的交響樂!
  • 2001-太空漫遊
    作為一個科幻迷,有太多的作品想分享了,比如經典的科幻三巨頭:英國的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和艾薩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或者中國爆火的劉慈欣(三體系列),等等一堆經典的科幻作品。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我覺得最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作為推薦!
  • 一部改變電影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五十周年
    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致敬這部電影:(一)兩位曠世大師聯手奉獻:本片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我們先重點介紹一下克拉克的小說。《太空漫遊》系列小說一共四部,從2001,2010,2061,3001。而電影只拍攝了兩部,是2001,2010,這兩部。
  • 人生三問——《2001太空漫遊》
    作者丨錦上花看之前,這部電影已經是如雷貫耳。老師推薦過,電影清單裡推薦過,驀地和朋友品茗喝茶的時候,又聽到了它的名字——《2001太空漫遊》。就衝這知名度,這部電影就非看不可,何況是部經典呢。《2001太空漫遊》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影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影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 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文/半島記者 黃靖斐電影《流浪地球》的火爆點燃了中國影迷、讀者對科幻電影、小說的期待,引爆了閱讀科幻小說的狂潮。但很多人不知道,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都受到一部「科幻神作」的影響,就是《2001:太空漫遊》。正值人類登月50周年之際,讀客文化推出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讓處在閱讀狂潮之中的國內讀者,再次領略這部「科幻界」曠世之作的魅力。
  • 讀神作《2001:太空漫遊》之前必須知道的10件小事
    人類航空航天史上最著名的慘劇——阿波羅13號事件,似乎也與《2001:太空漫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據說,太空人的起床鈴是電影版的配樂《藍色多瑙河》,而向地球匯報的背景樂是另一首配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飛船出事時,船上的太空人們還模仿《太空漫遊》中AI哈爾的臺詞,向地球匯報:「我們出了一個問題。」據考證,美國航空航天局裡的工程師、科學家和太空人們,幾乎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鐵桿粉。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2001:太空漫遊》[英] 阿瑟·克拉克 著
  • 庫布裡克 |《2001太空漫遊》之前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的電影背景不僅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還包括此片之前和之後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代表著電影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在後面詳述了此片對於之後電影的影響。在《2001太空漫遊》之前,科幻電影已經出現了不少傑作,不僅僅是因為影片中的「天真」(「天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如果考慮到《2001太空漫遊》的戲劇情節的話,也是「天真」的)。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在探索複雜主題、先見之明和視覺語言方面具有開創性。它不僅在視覺上比較震撼,還將科幻電影分為兩大類,甚至近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達到《2001太空漫遊》所能達到的水平。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語言: 英語 / 俄語上映日期: 1968-04-02(華盛頓首映) / 1968-05-12(英國)片長: 149分鐘又名: 2001:星際漫遊 / 2001:太空奧德賽這部影片是庫布裡克花了四年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有些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無法避免被拿來比較,比如《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有些導演一生都被外界拿來做對比,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比他大4歲的斯坦利.庫布裡克。另一層則頗具諷刺意味,人類是要研究索拉裡斯的,卻被它完全看穿。人類對自己的全能認知的信心滿滿,其實關於自身的知識都未掌握。在塔可夫斯基看來,我們連對自身的探索都未完成,怎麼能去飛向太空呢?《2001太空漫遊》由四段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的:人類黎明、月球方碑、木星任務、無限蒼穹。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有些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無法避免被拿來比較,比如《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有些導演一生都被外界拿來做對比,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比他大4歲的斯坦利.庫布裡克。在我看來,《2001太空漫遊》同樣有2層主題:一是尼採的超人學說。電影中反覆出現的配樂——理察.施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根據尼採同名作品為題材創作的。這個樂章在電影中出現了三次,分別是:電影的開始、人猿發現第一件武器的開始、大衛化身為星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