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歌劇
讀到這本書完全是個意外,我計劃裡不曾有過這本書,然而當我正在看《2001:太空漫遊》電影時,覺得節奏對於我來說太慢,不是很看得進去。這時,一個彈幕說:小說原著與電影是同時寫的。又有一個彈幕說:推薦去看原著再看電影。於是,我便在那兩天讀完了這本書。
讀書的時候聽的歌是《bolero》,這首歌從頭到尾只有一段旋律,但聲音逐步增強。之所以選這首歌是因為電影裡的配樂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那個曲子我準備留在後面看另外一本書的時候聽。同名電影我十分不喜歡,它對於我來說太慢了,誠然,這部電影配樂極好、猴子用石頭砸碎骨頭與黑石碑的畫面交錯讓我激動不已、鮑曼進入門後的畫面十分怪誕,滿足了我的想像。但是,它太慢了,我沒有耐心看下去。總有人說,別忘了,這是一部1968年的片子。但是,如果你們誇讚的只有這點,那我更願意相信:這並不是一種讚揚。對於《星球大戰》我也有同樣的感受。但如果是我讓我來幹,我肯定不會幹的比他們更好。因為講解一堆概念確實比講解一個故事要使人乏味的多。
《2001:太空漫遊》裡的確出現了很多超前的概念。比如:視頻電話、空間站中利用自身旋轉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太空餐的特點以及太空廁所的使用方法等等…這些概念毋庸置疑是超前的,但對我沒有那麼大的震撼。對我產生1震撼的是這樣一種展望:人類以後器官會被機器所取代,當最後機器完全肉體時,我們便可以不再依靠宇宙飛船來遨遊宇宙,甚至到最後,我們可以蛻去肉體,以電磁的形式永生。這種想像衝擊了我。我以前在此方向上能想到的極致便是人類的大部分被機器所取代。我從沒想過,也想不出來我們的身體以後便可以獨立充當「飛船」,我們可以以「能量」的形式永生。
《2001:太空漫遊》雖說是一個故事,但我更喜歡將它看做是四個小故事:猩球崛起、月球之碑、HAL的移動城堡、二次進化。雖然,他們都由黑石碑這一事物串聯起來,但這四個故事的主角都不一樣,故事場景也不一樣。雖然角色的臺詞不多,讀起來確實有一種舞臺劇的感覺。這是我將標題寫為:「太空歌劇」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2001:太空漫遊》原文為《2001:A SPACE ODYSSEY》,其中,odyssey的直接翻譯叫:奧德賽;長途的冒險行程。奧德賽這個詞給我的偏見就是挺配歌劇、史詩之類的。結合這兩點,猛不丁,我腦海裡蹦出來了「太空歌劇」這個詞。
劉慈欣曾在雨果獎頒獎演講時說:「作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續著克拉克的想像,我相信,無垠的太空仍然是人類想像力最好的去向和歸宿,我一直在描述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寫星際探險,描寫遙遠世界中的生命和文明,儘管在現在的科幻作家中,這樣會顯得有些幼稚,甚至顯得跟不上時代。」而在這句話之前,他訴說了這樣一個事實:科幻小說不再著眼於宇宙,而是更加貼近生活的賽博朋克類作品。也許沒有這本《2001:太空漫遊》,劉慈欣也許還是會成為一個作家,甚至也會是一個科幻作家。畢竟,阿瑟.克拉克的書傳入中國時,儒勒.凡爾納和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等科幻作家的作品也傳入了中國。但是,那時的劉慈欣是否還會在娘子關電廠裡眺望星空,這恐怕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眺望星空在劉慈欣眼裡有著非常重大的含義。《朝聞道》裡有著這樣的描寫:「『這個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時間超過了預警閾值,已對宇宙產生了充分的好奇,到此為止,已在不同的地點觀察到了十例這樣的超限事件,符合報警條件。』『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你前面說過,只有當有能力產生創世能級能量過程的文明出現時,預警系統才會報警。』『你們看到的不正是這樣一個文明嗎?』」「如果說那個原始人對宇宙的幾分鐘凝視是看到了一顆寶石,其後你們所謂的整個人類文明,不過是彎腰去拾它罷了。」同樣是《朝聞道》這篇小說,在真理祭壇上,霍金問道:「宇宙的目的是什麼呢?」排險者呆住了,這個知道宇宙大統一模型的文明卻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卡拉克說:「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遊2001》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我認為,這篇小說之所以無法完全弄懂,是因為黑石碑的目的,我永遠無法知道。
回到書中內容,HAL殺掉飛船上的人的原因,不是因為黑石碑的電磁幹擾,也不是單純因為由於兩種矛盾命令而產生的bug。而是由於兩種矛盾命令導致計算出錯,人類決定關停它,而它認為被關掉就是「死亡」,於是殺死人類「自衛」。至於這一段有關於星孩的描述:「他展現了一下意志,軌道上這枚百萬噸級的花朵(飛彈)在無聲中綻放開來,在沉睡中給半個地球帶來一場短暫而虛假的黎明。」有人說這是鮑曼進化後,地球對於他而言成為了「對方」,於是三百萬年前就已出現的侵略本能又驅使他開始毀滅地球。而他得出這個觀點是由「黑暗森林」倒推《2001:太空漫遊》,這不是本末倒置嗎?更何況,小說開頭就提到了世界有打核戰爭的趨勢。所以,我更傾向於星孩引爆了潛伏在地球軌道上準備用於戰爭的核彈。而同樣是這篇出自《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的文章《劉慈欣<三體>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和發展》還認為:「三體中冷酷的歌者便是長大後的『星童』。」實在讓我覺得頭大。
總之,《2001:太空漫遊》的確是一本非常擁有想像力的書,讀起來並不枯燥,而且字數少,不到十五萬字。
人向蟲的演變
《變形記》我看的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的,一開始單純是看字數少,才六萬多字,好讀,才選的。後來發現將《變形記》和《給父親的一封信》擺在一起,是一種多麼明智的抉擇。可以從《給爸爸的一封信中》看出為什麼《變形記》中的家庭關係如此令人絕望。
看完《變形記》後,我看了納博科夫的書評。他一開始介紹了卡夫卡的生平,之後將卡夫卡與其它類似的作者作比較。之後他將三部分分別分為7、10、10個情節,逐情節情節的分析。總之,看完之後,獲益良多,有種不一樣的認知。這種感覺,就好像看完電影《槍火》後,突然得知,那幾個兄弟中有一個是老大派下來的臥底。
變形記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格裡爾高.薩姆沙的父親在五年前破了產,他母親得了病、妹妹還小,但格裡爾高想把她送往音樂學院,雖然這要很大的一筆費用。於是,格裡爾高為了支付全家人的房租和開銷,幹起了經常出差推銷的工作。
在一天早上,格裡爾高兩趟出差之間,他發現了自己變成了蟲子,但他似乎很快就接受了這一事實。這時,父親、母親、妹妹分別從過道、起居室、妹妹的房間與他對話。(後來我才知道,這是變相的要格裡爾高去上班)當格裡爾高奮力地起床後,他的經理來了,也是在這時,格裡爾高主見喪失了語言的能力。在格裡爾高開門後,經理嚇壞了,於是格裡爾高讓經理冷靜,以求不被開除。這時,父親便邊跺腳、邊舞棍、邊揮報地趕格裡爾高進房。
之後,妹妹便開始嘗試餵格裡爾高吃東西。先是牛奶,格裡爾高不願吃(以前很愛喝)。於是妹妹第二次帶了很多東西,來看格裡爾高現在吃什麼。以後的話,妹妹日常送飯。不過,每次她進來時,格裡爾高躲著她。事實上,他不讓她看他是對的。之後不久,他在房裡聽見父親說其實五年前破產沒破乾淨,還有一點,這筆錢吃了利息現在還變多了。(這件事父親隱瞞了他,如果父親告訴他了他可以早點還完家庭的債務,早日辭掉那份工作。可是知道真相後,格裡爾高反而為父親的勤儉遠見讚美。)又過了不久,由于格裡爾高的趨光性(納博科夫這麼說的),格裡爾高喜歡在窗邊。有次妹妹在送飯時,看到了窗邊的他,被嚇跑了。不久妹妹發現格裡爾高喜歡爬,於是跟母親商量把家具搬出去寬敞些。而格裡爾高費盡心機地想留下一幅畫。有次,格裡爾高爬出來時,父親一記蘋果投擲將它打進房間,而這個蘋果到格裡爾高死時都留在他的體內。
格裡爾高被砸傷後一個月內動彈不得,而薩姆沙家也正在解體。家裡換了新的女僕,這個女僕喜歡他,也不怕他。妹妹對他的態度也越來越差,這讓他回憶起從前,以及思考假如自己沒有變形事物的發展。由於資金問題,家裡開始當起了房東。將爸媽的房間給房客,爸媽住進妹妹房,妹妹則在客廳睡。過了幾天,房客們在客廳想聽妹妹拉小提琴,雖然房客不久後就厭倦了,但是格裡爾高卻被深深地吸引,於是他走出房門,開始向客廳走去。之後房客要求退房,而妹妹也徹底地背叛了格裡爾高,他聽到了他妹妹的控訴,在格裡爾高回房後,妹妹將門鎖住。而第二天早上,格裡爾高已經死去。房客要吃早飯,可是三名薩姆沙不給他們吃,還給他們看了蟲子的屍體。看完後,便讓那三名房客趕緊滾。之後,他們寫了三封信編造理由來請假,準備共同出去放鬆放鬆。
我題目寫的是人向蟲的演變,而故事情節更像是「從變蟲到死亡」。這裡的蟲子不是指格裡爾高,而是指的是他的妹妹、他的父親、他的母親。
納博科夫認為三者之中,妹妹最壞、父親次之、母親再次之。而我的想法是父親最壞、妹妹次之、母親再次之。父親的壞自不必多說,母親的感情是機械的,關鍵是妹妹。我是讀到妹妹說的這句話:「我們得擺脫這東西。我們已經盡力照顧他了,容忍他,算是仁至義盡了,我想誰也不能對我們有半點指責。」從這裡我咂摸出妹妹所做的一切:送飯、打掃並不是因為家庭的義務、親人的關愛。而是怕被人說道的道德綁架。而納博科夫則是將她劃為吸格裡高爾血的那一派,而她的「背叛」雖然是必然,但是最絕對、最致命。所以她是最壞的。而我帶著這種偏見重新去看格裡爾高變蟲的那天早上的談話,看出了妹妹關愛的語言下,也有對其哥哥能否上班的擔憂。
格裡爾高的蛻變,是逐步的。先是身體慢慢蛻變,這點是納博科夫推導出來的,因為昆蟲沒有眼瞼,而格裡高爾最開始起來時還眨了眨眼,所以,那時可能還未完全變形。然後是聲音,聲音也在那個早上變化了。之後是靈魂,格裡爾高高尚的人的靈魂一直還在,雖然之後屬於蟲的那部分越來越多,但格裡爾高一直有著人的靈魂。相比,另外三名薩姆沙人的靈魂越來越少,只剩下獸的靈魂。
當格裡爾高死亡後,他們一起出去散心,「女兒第一個跳起來,伸展開他年輕的肢體」是否意味著「靈魂與格裡爾高一同死去,年輕健康的獸性統治了一切,寄生蟲在格裡爾高上養肥了自己。」
而納博科夫根據格裡爾高變形後圓圓鼓鼓的後背以及其它我忘了的一些證據表明格裡爾高所變形的昆蟲是有翅膀的。不過我沒發現、格裡爾高的家人沒發現、甚至格裡爾高本人也沒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