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2021-01-11 爪遊控

1968年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影片中,庫布裡克一共只用了205個鏡頭是特效鏡頭,他究竟是如何偽造這些鏡頭的?Exopolitics的網站早在2009年就已進行過揭秘。

好萊塢的把戲

沒人知道庫布裡克嘗試了多少種技術,但最終他決定使用一種叫前幕投影的技術來完成所有的拍攝。這種電影技術的指紋遍布了庫布裡克導演的整個NASA阿波羅任務的圖片和視頻。

什麼是前幕投影?

庫布裡克並不是這項技術的發明者,但毫無疑問,他將該技術運用的爐火純青。前幕投影技術是一套電影特效設備,旨在將場景投射在演員身後,這樣就使演員像是前幕投影的場景中移動。

▲3M公司發明的Scotchlite的反光材料讓前幕投影技術成為現實,這是一種用成百上千每個僅為0.4毫米寬的具有極高反射能力的小玻璃球組成。將前幕投影幕布設置在攝影棚後作為背景,攝像機鏡頭和Scotchlite投影幕成90°分離,再由投影機將場景投影穿過一面分光鏡,將光導入鏡頭。這樣一來演員站在Scotchlite投影幕前看起來就像是融入了場景。

▲上圖就是使用前幕投影技術處理過的圖像,我們可以看到色相上強烈的對比度。處理後的圖片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縫隙和拼接的痕跡

[2001太空漫遊]裡的人猿場景和阿波羅登陸場景如何還原?

如今的好萊塢的電影早就用藍幕技術完全替代了前幕投影技術。但在19世紀60年代,並沒有其他技術比前幕投影更適合這部影片。

▲我們知道人猿是演員穿上戲服在攝影棚中完成這一幕,所有的人猿場景都是在室內完成的,而背景均為投影。為了讓這些沙漠場景看起來更真實,庫布裡克派出一支攝影小組到西班牙用柯達Ektachrome膠片拍攝了8'、10'的素材,這些膠片通過前幕投影設備投射到Scotchlite投影幕上。觀眾在觀看[2001]DVD時,偶爾會看到人猿身後的接縫。這是因為庫布裡克的電影場景太過廣闊,技術人員只得將數個投影幕縫合起來才能滿足電影的需要。這個著名的水池場景,就是增強了對比度和gamma曲線的效果。

▲另外請注意庫布裡克是如何用前幕投影技術將前景中的動物和背景鏡頭分開的,這放到如今的PS技術是輕而易舉的,而當時則需要在拍攝時把攝像機精準地擺在與地平線水平的位置。這還需要舞臺特效師利用一些道具將實景和背景融為一體。

▲這兩個鏡頭也是如此,上圖中是電影中最終呈現給觀眾的畫面,而在實際拍攝時下圖中用線描出的前景部分為實景,而背後則是棚拍的背景圖片。

所以,庫布裡克使用攝影棚道具遮蔽了投影幕的下端。換句話說,如果投影幕的下端未被遮擋,觀察者就可以看出破綻。訣竅就在於必須把道具安置在屏幕下方以掩蓋分界線。

現在讓我們看看庫布裡克是怎樣利用美國航天局的阿波羅探月號照片的,這其中藏著更多的心機。

▲現在,我們可以用PS畫出輔助線以標明前景和投影幕布。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月球車背景輕微的高出,必須注意到,從月球車到背景的山峰都在焦點內。但在標示線後的地面上有一個奇怪的轉換,這是因為被用在前幕投影設備的照片跟地面材質有差異的原因。仔細觀察阿波羅任務的原圖照片,你會發現發現庫布裡克在處理這些照片時留下的破綻——一些像指紋一樣細密的線條遍布其中。

▲這是我們在大銀幕上所見的鏡頭

▲而張圖我們標出了前後景的分界線,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地面的紋理來判斷哪一部分圖片是問NASA借來的。

並不是所有的月球表面鏡頭都運用了此種技術,有時候太空人只是站在一塊兒徹底漆黑的背景前。早期任務他們只在必須使用前幕投影時才這樣做。當任務向前推進時,他們必須提升技術,庫布裡克的電影技術也在進程中逐漸達到完美。但你仍會發現前幕投影在所有阿波羅任務中出現,尤其是在上面幾張圖中。

當然,你可能之前看電影時並沒有意識到庫布裡克的小「心機」,以下還有你可能不知道的關於[2001太空漫遊]的另外四件事:

1、[2001]曾經不叫[2001]

命名[2001太空漫遊]一開始被叫做[星星以外的旅程],主要是基於作者阿瑟·C·克拉克的短篇故事,實際上克拉克在寫《2001:太空漫遊》這本書的同時,還和庫布裡克一起寫了(其他)劇本。在決定命名為《星星以外的旅程》之前,兩人最初把它稱為《太陽系是如何贏的》,克拉克在他那本揭秘幕後故事的書中寫道,其實他們也想到了《2001年的世界末日》,《宇宙》,《穿越隧道的星星》和《墮落星球》等各大名字,但最終確定下來的還是《2001太空漫遊》。

2、超支是庫布裡克的任性

庫布裡克最後一部電影的預算幾乎翻了兩番,《大開眼戒》裡有一個著名的長鏡頭,但是這並非什麼新鮮的事。他那完美主義者的個性經常使他的預算超負荷,尤其是《2001太空漫遊》,最初預算是450萬美元,但最終卻整整花了600萬美元(大致相當於今天的2500萬美元)。這應該對安德魯·斯坦頓是種安慰吧,沒別的。

3、消失的17分鐘

最近才發現這部電影結尾時被切了十七分鐘的鏡頭

拍攝的那麼多鏡頭中(差不多是最終剪輯的長度的二百倍),所以相比之下,大量被遺留在剪輯室內鏡頭便顯得不足為奇,但與人們表面上看到的不同:庫布裡克總是在電影完成後燒掉所有他覺得拍的不好的片段,在影片公映後他又切掉了十七分鐘的鏡頭。然而2010年,在美國的堪薩斯州重新發現了這十七分鐘的鏡頭。這些都是之前沒有曝光的消息,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有機會看到「終極修復」版的[2001]。

4、[2001]、[2010]後還有[2061]、[3001]

原著作者亞瑟·C·克拉克除了創作了《2001太空漫遊》和《2010太空漫遊》(1984年被拍成了電影[威震太陽神]),他還寫了兩部小說續集,1987年的《2061太空漫遊》和1997年《3001太空漫遊》。據報導,湯姆·漢克斯已經買了《3001》的電影版權,他能否繼續開拓庫老開創的太空紀元?影片何時啟動仍沒有具體消息。

 

相關焦點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影片中,庫布裡克一共只用了205個鏡頭是特效鏡頭,他究竟是如何偽造這些鏡頭的?Exopolitics的網站早在2009年就已進行過揭秘。
  • 經典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
    原作者克拉克曾說過:「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遊2001》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對影片高深玄妙的內涵的讀解自1968年公映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今天我們就分享一篇我館研究室研究員李相老師的解讀。2001太空漫遊:人類永恆的孤獨舞步近年來,在很多傳統類型片顯出疲態的局面下,科幻片卻保持著驚人的魅力。
  • TANC | NASA紀念「2001:太空漫遊」50周年,從它開始讀懂庫布裡克
    ▲ 《2001太空漫遊》電影海報,圖片來源:imdb▲ 庫布裡克(右)與克拉克(左)在電影拍攝現場《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劇本由庫布裡克和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 Clark)共同構思創作完成。在電影和小說出版物中,他們的名字會顛倒過來,用以區分兩人在作品中的不同職業身份。
  • 庫布裡克 |《2001太空漫遊》之前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的電影背景不僅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還包括此片之前和之後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代表著電影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在後面詳述了此片對於之後電影的影響。在《2001太空漫遊》之前,科幻電影已經出現了不少傑作,不僅僅是因為影片中的「天真」(「天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如果考慮到《2001太空漫遊》的戲劇情節的話,也是「天真」的)。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 《2001:太空漫遊》中出現的女性角色都很職業化1968年,《花花公子》專訪庫布裡克,訪問者幾乎把庫布裡克當成了天文學家或神秘學家。——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中的數百個個特技鏡頭全都由庫布裡克一手設計。這些製造錯覺的鏡頭用到了當時最好的視覺技術,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 品鑑 《2001:太空漫遊》——人類文明的預言詩
    談及創作初衷,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毫不掩飾對電影大師庫布裡克及其經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的崇敬之情。這部影片在誕生之初曾因其超前的表現手法受到非議,小說原作者阿瑟·克拉克也宣稱:如果觀眾只看一遍就看懂了這部電影,代表著他和庫布裡克的失敗。而時間終究會證明經典,如今,它已經成為科幻電影繞不過去的裡程碑,影響了很多電影人,對新老影迷產生著持續的吸引力。
  • 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
    9月29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看電影》請來電影學者葛穎,與主持人張穎一起走近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不同於傳統科幻片中的外星人或具象生物,《2001太空漫遊》的神秘主角是一塊黑色石碑,它樹立在史前人類的面前,啟發他們使用工具,開啟地球上的文明時代,之後又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寓意深遠。這塊黑石到底是什麼?庫布裡克並沒有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塊石碑是人工產物。這塊黑石告訴我們:除了人之外,還有更高智慧生物的存在。
  • 永遠不能被超越的2001太空漫遊
    太空人的未來科技感的太空衣看到這次未來風格的太空衣和這次舉足輕重的載人任務不經得讓人聯想到50多年前的一部科幻片,也就是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2001太空漫遊的海報這部電影是庫布裡克花了四年的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我只解說一小段防止過於劇透。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這部影片是庫布裡克花了四年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一塊大黑石樹立在史前人類的面前,他們剛剛開始認識工具,進入到進化的裡程碑。同樣的黑石還在宇宙多處出現,它們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帶著某種神秘的寓意。
  • 2001-太空漫遊
    作為一個科幻迷,有太多的作品想分享了,比如經典的科幻三巨頭:英國的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和艾薩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或者中國爆火的劉慈欣(三體系列),等等一堆經典的科幻作品。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我覺得最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作為推薦!
  • 《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史不能被超越的傑作
    《2001太空漫遊》並不是一部單純的硬科幻電影,其實它意在講述生命起源的哲學。開片一段黑屏的2分鐘長鏡頭,這裡其實是從宇宙的概念到個體的過程,黑幕代表了無盡的宇宙,再到太陽系的地球,最後是地表的黑猩猩。《2001太空漫遊》是太空科幻電影的一座裡程碑,可以說是奠定了今日太空科幻電影的「標準」。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正如庫布裡克所說:「我想要的是神話般莊嚴的主題。」因此,這部電影一反傳統的情節敘事,通過影像從哲學角度宣告了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在我看來,《2001太空漫遊》同樣有2層主題:一是尼採的超人學說。電影中反覆出現的配樂——理察.施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根據尼採同名作品為題材創作的。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有些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無法避免被拿來比較,比如《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有些導演一生都被外界拿來做對比,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比他大4歲的斯坦利.庫布裡克。人只有在觀察同伴時,才會發現自己種種的不足,暴露出人性中的陰暗面。索拉裡斯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了人類的醜惡、自私、迷惑與絕望。與《飛向太空》相反,庫布裡克在《2001太空漫遊》花掉了1050萬美元製作特技效果,這在上世紀60年代是個天文數字。庫布裡克通過那些極具震撼的影像來激發觀眾的想像力,電影中也同樣有不少謎一樣的影像符號。
  • 《2001太空漫遊》:歷史伴隨著黑夜的噪音就此開啟
    這些登月太空人應該會記得《2001太空漫遊》以及其中的大黑石。當庫布裡克於1965年開始準備《2001太空漫遊》的時候,美蘇兩大陣營都在加速太空競爭的步伐,而且雙方都相信這種加速是不可避免的。人們認為到2001年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旅行以及月球上居住人類似乎是理所當然之事,影片中展示的這些活動都是可以實現的。那個時候的人們好像覺得筆者在寫作此書時,這種旅行應該是稀鬆平常之事。
  •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2001太空漫遊》早已是全球影迷心目中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一,也是美國電影學院票選出的影史排名第一位的科幻片。片中用到的各種視覺特效、電影語彙,乃至整個故事背後傳遞出的深邃理念,全都超越了時間的局限性,擁有歷久彌新的驚人魅力。為慶祝該片上映五十周年,全球多個國家都推出了相應的特別放映活動。
  • 《2001太空漫遊》:歷史伴隨著黑夜的噪音就此開啟
    這些登月太空人應該會記得《2001太空漫遊》以及其中的大黑石。當庫布裡克於1965年開始準備《2001太空漫遊》的時候,美蘇兩大陣營都在加速太空競爭的步伐,而且雙方都相信這種加速是不可避免的。人們認為到2001年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旅行以及月球上居住人類似乎是理所當然之事,影片中展示的這些活動都是可以實現的。那個時候的人們好像覺得筆者在寫作此書時,這種旅行應該是稀鬆平常之事。為什麼這些事情沒有發生?
  • 唯一的2001太空漫遊
    在太空漫遊裡,人是某種生物(黑猩猩)的一個演化階段,一點不神奇。但是也因為不神奇,反而更牛逼。地球在這個宇宙中不佔什麼特出地位,它只是個很普通的星球。宇宙本身才是無限和永恆的。我們看到,在太空漫遊的創世故事裡,地球被祛魅了,人類也不再是神們的代言。它只是一種文明,在某種機遇下誕生,又在逐步演化中存活延續了下來。
  • 從低成本到獨立拍片,看靈感大師庫布裡克「太空漫遊」
    傑作中的傑作,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即1963年的《奇愛博士》、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和1971年的《發條橙》,在影史中的影響力可謂空前絕後。反戰諷刺劇《奇愛博士》以黑色幽默處理美俄間的競核鬧劇這個嚴肅的問題,眾所周知最好的科幻小說電影《2001:太空漫遊》探討人類在宇宙之中的定位,視覺上高度風格化的《發條橙》以最暴力的視聽語言直指人類生存的終極困境。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語言: 英語 / 俄語上映日期: 1968-04-02(華盛頓首映) / 1968-05-12(英國)片長: 149分鐘又名: 2001:星際漫遊 / 2001:太空奧德賽這部影片是庫布裡克花了四年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
  • 在《2001太空漫遊》裡,被稱為眾神之神的庫布裡克究竟在講些什麼
    上世紀60年代,是世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美蘇冷戰中太空競賽的白熱化階段。剛拍攝完《奇愛博士》的斯坦利·庫布裡克找到了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兩個人商議以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構思一部作品。於是他們把目光放向了宇宙,歷時四年,才有了《2001太空漫遊》這部科幻影史上最經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