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

2021-02-08 中國電影資料館

庫布裡克電影《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裡程碑式的舉世公認之經典。原作者克拉克曾說過:「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遊2001》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對影片高深玄妙的內涵的讀解自1968年公映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今天我們就分享一篇我館研究室研究員李相老師的解讀。


2001太空漫遊:人類永恆的孤獨舞步


近年來,在很多傳統類型片顯出疲態的局面下,科幻片卻保持著驚人的魅力。那些江湖恩怨、兒女情長觀眾已經看得太多,而在當今這個被我們稱為高科技的時代,人們對於很多科學領域的研究其實才剛剛開始。


一些好萊塢電影如《復仇者聯盟》、《X戰警》、《猩球崛起》,藉助科幻類型,並融入較多的商業元素,獲得了高額票房回報。而《盜夢空間》、《地心引力》等,無論從創意到拍攝都屬上乘,得到了評論的肯定。


2014年,新一代科幻電影的領軍人物克里斯多福·諾蘭推出新片《星際穿越》,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談及自己創作的初衷,諾蘭毫不掩飾對電影大師庫布裡克及其經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的崇敬之情。這部經典影片影響了很多電影人,其持久而廣泛的對新老影迷發生著持續的化學反應,出於影迷們對它的濃厚感情,該片於2014年11月又在英國院線進行了重映。



電影《星際穿越》致敬《2001太空漫遊》的飛行器造型Powered by pb.ishangtong.com

時光飛逝,《2001:太空漫遊》中所設想的2001年早已離我們遠去。然而當我們穿越時空,以一個1968年觀眾的眼光去看這部電影時,卻能感受到一種更為強烈的震撼。上世紀60年代,世界擺脫了兩次世界大戰的陰雲,工業和科技飛速發展,人類徵服太空的拉開輝煌序幕。而在旋即張起的冷戰鐵幕遮蔽下,這種科技的競爭又充滿了火藥味。


從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到1961年加加林乘坐載人飛船遨遊太空,再到1965年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走出太空艙完成太空行走,這一輪的美蘇太空爭霸,似乎是蘇聯走在了前面,這無疑令心高氣傲的美國人所不能接受。兩個超級大國在太空領域的明爭暗鬥,對於兩個國家的航天事業都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刺激效應,並帶動了全民關注太空的熱潮。


《2001:太空漫遊》即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一部偉大作品。從其創作過程來說,無疑是小說作者阿瑟·克拉克和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思想的呈現,但從令一個層面來說,影片同時亦彰顯了西方世界對於自身文化及科技文明的自信和野心。在本片拍攝完成的第二年,美國太空人便登上看月球,實現了「人類一大步」的壯舉。



Powered by pb.ishangtong.com

《2001:太空漫遊》的內容具有科技和文化的雙重指向,從科技文明的角度來說,它無疑是前衛的、大膽的。在人類才剛剛在近地軌道上完成「漫遊」之際,該片如同一首預言詩一般,已經設想了星際旅行、人工智慧、地外生命等在當時還非常遙遠的事物。而從文化意義上來說,影片探討的則是一些西方文化中的經典命題。


影片中最為驚世駭俗的剪輯莫過於將人猿手中揚起的獸骨和一艘圓柱狀的太空船剪接在一起。這種處理以近乎冰冷的口吻告訴觀眾,人類帶有原始本能意味的行為,自洪荒時代而至太空時代,並未發生本質的變化。動物界爭奪領地,為生存空間而鬥,從相互恫嚇到激烈衝突,漸至暴虐的殺戮——而多年之後,人類終於把這種行為從樹叢巖間延伸到了外太空。



Powered by pb.ishangtong.com

Powered by pb.ishangtong.com

Powered by pb.ishangtong.com

有趣的是,庫布裡克並不徹底否定人的原始欲望,哪怕它帶有邪惡和野性的成分,他依然願意將其視之為一種強烈而有效的動力。假使沒有低級的欲望作為支撐,人類恐怕永遠只能停留在人猿的階段。這種原始的欲望,就像尼採所說,是人生命至深之處的一種滿溢的生命感和力量感,它令人不安於現狀,去追逐各種各樣的目標。因此在《2001太空漫遊》中,影片開始用了十多分鐘的大段篇幅,來描述人猿之間的爭鬥。但僅僅有這種低級的欲望,人尚不能完成一個真正意義上「人」的構建。


如果一個人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吃的更飽,佔有更多的空間,他還只是一個以自己的動物本能支配行動的動物人。即使他依靠這種擁有食物和領地的優勢而可以炫耀於他人,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他仍然不能實現從動物到人的真正轉變。尼採說,人是必須要被超越的東西,假若未能實現這種超越,或者甚至沒有去為這種超越而努力,則帝王與囚徒、富豪與乞丐一併淪為群氓,而並無本質上的區別。


庫布裡克以頗為憂心的態度警示世人,如果人類永遠只執著於自己欲望的滿足。那麼即使到了外太空,也擺脫不了那種動物本能驅動下的相互纏鬥與陷害。更為可怕的是,當機器有了類似於人的智力之後,它那晶片大腦中竟然首先閃爍的也是類似控制、消滅這樣可怖的字眼。我們可以看到,影片在敘事過半之後,一反前面敘事史詩的宏觀講述方式,計算機HAL成為了影片中一個明確而可怕的大反派。



Powered by pb.ishangtong.com

作為庫布裡克這一代知識分子,很難不受尼採思想的影響,就如我們今天很容易掉進後現代的陷阱之中。《2001:太空漫遊》在片頭在長達3分鐘的黑場之後,首先出現的畫面中響起的便是理查·施特勞斯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這首以尼採著作命名的音樂。對庫布裡克來說,他對於尼採哲學有多少研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身氣質與尼採的高度契合。尼採哲學對於世界的把握帶有非理性主義的色彩,而對於世界非理性的把握往往又呈現為神秘主義的美學。


《2001:太空漫遊》中數次出現的黑石碑,似乎作為一種文明進階的符號,每在一定階段便出現在某些特定場景中。這個黑色的長方體究竟是什麼,它從哪裡來?是被製造出來的還是天然就有的?影片沒有給我們任何解釋。也許偉大的作品從來不會給你一個十分明確的答案,因為任何看起來是完美的答案,都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顛覆。科學在一定程度上和哲學、神學並不能截然分開,它們需要共同面對一些人類的原初命題,也即是終極的命題。


艾薩克·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堪稱物理學上的裡程碑,然而在一生研究科學之後,他發現自己只能建構起理論的框架,卻不能解釋其產生的根源。因此他將這種原初力量歸結為「上帝的第一次推動」。



Powered by pb.ishangtong.com

在《2001:太空漫遊》中,人類被描寫為渺小的,甚至是無知的,顯然庫布裡克對於人類與天地搏鬥的前景並不看好。其實他並不貶低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但他的神秘主義氣質,又似乎很容易導向不可知論。


在這種氣氛支配下,影片構築的太空之旅瀰漫著一派黑暗的基調。筆者經常拿這部經典影片和塔爾可夫斯基的《索拉裡斯》(俗稱《飛向太空》)相比較。雖然兩部影片都有著疏離、冷峻的調子。但不同之處在於,塔爾可夫斯基在向我們展示出宇宙冰冷殘酷的一面之後,內心深處卻是人性光輝宗教般的信仰,宇宙浩瀚,仍可容納於心,否則《索拉裡斯》也就不會以人類的家園作為結尾了。


然而庫布裡克為我們描繪的則是一個更加廣闊無邊的宇宙,大到人在其中只不過是一粒微塵,大到人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絕望。影片最後,一個宇宙嬰兒靜靜地凝視蒼穹,那便是我們未來的化身,他回到了最初的懵懂狀態,一切從零開始。



Powered by pb.ishangtong.com經典電影的另一種魅力所在,即是能改變你對很多事物的印象。我們是痴迷於膠片的一代,自從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每次聽到那首《查拉斯圖拉如是說》,腦海中出現的就是《2001:太空漫遊》的畫面。就像誰都未曾料到庫布裡克會把一根獸骨和太空艙剪輯在一起,也沒有人能料到他竟然在太空飛船的畫面中加上了《藍色多瑙河》的音樂。當那首熟悉的華爾茲在黑暗宇宙中響徹時,一股優美的孤寂油然而生。這首經典又經典,好聽又好聽的曲子,很多人大概多少有些感到審美疲勞了,然而庫布裡克將其用在他的影片中,便令人驚異的讓人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因為這一次的華麗與憂鬱而相伴,它在令人賞心悅目的同時,內心似乎又泛起一些悲涼的波瀾。


Powered by pb.ishangtong.com

庫布裡克很大程度上又似乎是一個懷疑主義者,他並不認為人類所做的很多事情動機都是純粹的,包括探索太空這件事情。但他並不否定積極行動的意義,也許在他看來,如果人不能邁開步子,超越則更無從談起。


在夢想成為當下中國一個關鍵詞的時候,我們再回顧這部經典電影,影片中所展現的人類的野心和狂妄,對於探索未知世界的瘋狂和強烈衝動,恰恰是最打動我們的。或許我們今天的每個人都要認真的考慮一下我們夢想的真正構成。它是由購房置業、晉職升遷、望子成龍等一系列具象有形目標的拼圖,還是像人猿那樣帶著困惑神情仰望蒼穹時腦海中生發出的無盡混沌圖景。在當下的時代,我們可能缺失的恰恰是重要的後者。


欄目編輯:康瑩

責任編輯:汪憶嵐



相關焦點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1968年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
  • 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
    9月29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看電影》請來電影學者葛穎,與主持人張穎一起走近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缺乏個性的歷史中最偉大的技術主義者史匹柏曾稱庫布裡克為「我們缺乏個性的歷史中最偉大的技術主義者」,這點在他拍攝《2001:太空漫遊》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 TANC | NASA紀念「2001:太空漫遊」50周年,從它開始讀懂庫布裡克
    ▲ 《2001太空漫遊》電影海報,圖片來源:imdb▲ 庫布裡克(右)與克拉克(左)在電影拍攝現場《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劇本由庫布裡克和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 Clark)共同構思創作完成。在電影和小說出版物中,他們的名字會顛倒過來,用以區分兩人在作品中的不同職業身份。
  • 品鑑 《2001:太空漫遊》——人類文明的預言詩
    談及創作初衷,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毫不掩飾對電影大師庫布裡克及其經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的崇敬之情。這部影片在誕生之初曾因其超前的表現手法受到非議,小說原作者阿瑟·克拉克也宣稱:如果觀眾只看一遍就看懂了這部電影,代表著他和庫布裡克的失敗。而時間終究會證明經典,如今,它已經成為科幻電影繞不過去的裡程碑,影響了很多電影人,對新老影迷產生著持續的吸引力。
  • 庫布裡克 |《2001太空漫遊》之前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的電影背景不僅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還包括此片之前和之後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代表著電影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在後面詳述了此片對於之後電影的影響。在《2001太空漫遊》之前,科幻電影已經出現了不少傑作,不僅僅是因為影片中的「天真」(「天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如果考慮到《2001太空漫遊》的戲劇情節的話,也是「天真」的)。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 《2001:太空漫遊》中出現的女性角色都很職業化1968年,《花花公子》專訪庫布裡克,訪問者幾乎把庫布裡克當成了天文學家或神秘學家。——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中的數百個個特技鏡頭全都由庫布裡克一手設計。這些製造錯覺的鏡頭用到了當時最好的視覺技術,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 2001-太空漫遊
    作為一個科幻迷,有太多的作品想分享了,比如經典的科幻三巨頭:英國的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和艾薩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或者中國爆火的劉慈欣(三體系列),等等一堆經典的科幻作品。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我覺得最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作為推薦!
  •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海報1968年4月3日,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科幻巨製《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正式在美國多地公映。之前一天,影片在華盛頓上城劇院做了全球首映,觀眾的反應參差不齊,翌日見報的影評人觀點也褒貶不一。
  • 永遠不能被超越的2001太空漫遊
    美國時間2020年5月27日,兩名太空人將乘坐馬斯克space X公司研發的「龍號飛船」登上太空。這是第一次由商業的載人飛行任務,根據NASA宣布,此次的載人任務為』未來的月球和火星探索產生深遠影響'。
  • 在《2001太空漫遊》裡,被稱為眾神之神的庫布裡克究竟在講些什麼
    上世紀60年代,是世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美蘇冷戰中太空競賽的白熱化階段。剛拍攝完《奇愛博士》的斯坦利·庫布裡克找到了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兩個人商議以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構思一部作品。於是他們把目光放向了宇宙,歷時四年,才有了《2001太空漫遊》這部科幻影史上最經典的作品。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有些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無法避免被拿來比較,比如《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有些導演一生都被外界拿來做對比,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比他大4歲的斯坦利.庫布裡克。與《飛向太空》相反,庫布裡克在《2001太空漫遊》花掉了1050萬美元製作特技效果,這在上世紀60年代是個天文數字。庫布裡克通過那些極具震撼的影像來激發觀眾的想像力,電影中也同樣有不少謎一樣的影像符號。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有些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無法避免被拿來比較,比如《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有些導演一生都被外界拿來做對比,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比他大4歲的斯坦利.庫布裡克。與《飛向太空》相反,庫布裡克在《2001太空漫遊》花掉了1050萬美元製作特技效果,這在上世紀60年代是個天文數字。庫布裡克通過那些極具震撼的影像來激發觀眾的想像力,電影中也同樣有不少謎一樣的影像符號。骨頭——人類的武器和工具。
  • 從低成本到獨立拍片,看靈感大師庫布裡克「太空漫遊」
    傑作中的傑作,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即1963年的《奇愛博士》、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和1971年的《發條橙》,在影史中的影響力可謂空前絕後。反戰諷刺劇《奇愛博士》以黑色幽默處理美俄間的競核鬧劇這個嚴肅的問題,眾所周知最好的科幻小說電影《2001:太空漫遊》探討人類在宇宙之中的定位,視覺上高度風格化的《發條橙》以最暴力的視聽語言直指人類生存的終極困境。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影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 《2001太空漫遊》:音樂流淌,太空徜徉
    第三次是在星孩誕生之時,星孩在太空中注視著地球。這是電影的最終高潮,鮑勃已經完成了重生,變成了星孩,這是又一個神聖的開始,它將面對未知的宇宙,開始新的探索。這一幕是對現實的極大超脫,是重要的突破,自然要用最莊嚴神聖的音樂來凸顯它的壯觀。不難發現,這首音樂有兩次隨著黑色石碑的出現而出現。
  • 《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史不能被超越的傑作
    《2001太空漫遊》並不是一部單純的硬科幻電影,其實它意在講述生命起源的哲學。開片一段黑屏的2分鐘長鏡頭,這裡其實是從宇宙的概念到個體的過程,黑幕代表了無盡的宇宙,再到太陽系的地球,最後是地表的黑猩猩。《2001太空漫遊》是太空科幻電影的一座裡程碑,可以說是奠定了今日太空科幻電影的「標準」。
  • 《2001太空漫遊》:歷史伴隨著黑夜的噪音就此開啟
    這些登月太空人應該會記得《2001太空漫遊》以及其中的大黑石。當庫布裡克於1965年開始準備《2001太空漫遊》的時候,美蘇兩大陣營都在加速太空競爭的步伐,而且雙方都相信這種加速是不可避免的。人們認為到2001年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旅行以及月球上居住人類似乎是理所當然之事,影片中展示的這些活動都是可以實現的。那個時候的人們好像覺得筆者在寫作此書時,這種旅行應該是稀鬆平常之事。
  • 《2001太空漫遊》:歷史伴隨著黑夜的噪音就此開啟
    這些登月太空人應該會記得《2001太空漫遊》以及其中的大黑石。當庫布裡克於1965年開始準備《2001太空漫遊》的時候,美蘇兩大陣營都在加速太空競爭的步伐,而且雙方都相信這種加速是不可避免的。人們認為到2001年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旅行以及月球上居住人類似乎是理所當然之事,影片中展示的這些活動都是可以實現的。那個時候的人們好像覺得筆者在寫作此書時,這種旅行應該是稀鬆平常之事。為什麼這些事情沒有發生?
  • 為什麼大家都愛《2001太空漫遊》科幻經典定義時代
    對於那些熱愛電影的人,《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個揮不去的魔咒,它總是不時的從各式各樣,相關或不相關的電影評論裡跳出來,看得你心煩意亂。太空漫遊》致敬;《第22條軍規》美女出場時放的配樂,是向《 2001太空漫遊》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