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早知道】南國熙與他的「老師」南懷瑾

2022-01-08 孔目湖講壇

南氏家族在當地是一個大家族,祖先在宋代時從中原移居此地。溫州自古以來算是一個魚米之鄉,而南懷瑾出生的樂清縣地團村和附近的幾個村子,卻是個窮地方,其父親南仰周是個遺腹子,上面兩個哥哥能力不強,南仰周十二歲就撐起這個大家庭的重擔。

南懷瑾的首房是王翠鳳,也是南懷瑾的姨表姐。二房是楊向薇,吉林長春人。長子南舜銓(南宋釧)、次子南小舜、三子南一鵬 、四子南國熙。女兒南聖茵和南可孟。

1957年,南國熙出生在臺灣,8歲時去了美國。南國熙畢業於美國的西點軍校。南國熙1988年離開了美國後,先去了臺灣,和朋友合夥開了一家金融投資公司。兩年後,他逐漸將生意的重心轉到了香港,自己創辦了香港南亞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幾個兄弟姐妹中,南國熙陪伴父親的時間最久,但奇怪的是他一直稱父親為「老師」。原來南懷瑾先生對自己孩子要求非常嚴格,南國熙從小跟他學習做人的道理和經商的道德,就像他的學生一樣,所以也就習慣了稱父親為「老師」。

    南懷瑾教育孩子有時候會用非常直接激烈的方式。有一次在美國長大的南國熙去探望父親,南懷瑾對眾人說:「這是我的孩子,讀了西點軍校,有學位,無學問。」南國熙當時瞠目結舌,被這一殺威棒打得滿眼金星。後來,南國熙加入基金管理企業。南懷瑾有一次打電話問他在做什麼,他說做基金管理。「做基金管理又如何?」「可以認識很多有錢人」「認識很多有錢人又怎樣?」「我可以賺很多錢。」「你賺很多錢以後又如何」南國熙當時啞口無言,南懷瑾接引他道:「兒子,你是一個沒有人生觀的人,你不如去討飯算了,討飯也可以活一輩子。」

小壇就先介紹這麼多啦

想了解更多的

9月10日上午9:30來孔目湖講壇吧

素材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編輯:新媒體辦公室 章婷婷

相關焦點

  • 南國熙先生「道不遠人--說不盡的南懷瑾」主題巡講活動預告(溫州站)
    溫州首場面向社會的公益講座活動「道不遠人--說不盡的南懷瑾」主題巡講。屆時南國熙先生將與讀者見面,聊一聊對大家來說親切又模糊的南老師,和大家分享與南懷瑾老師相處的經歷。    早在七十多年前,南懷瑾先生才二十歲出頭的時候,他在四川的一位患難知交錢吉先生就寫了這樣一首詩贈給他。
  • 專訪 | 南國熙:南懷瑾不該出生在這個時代
    他在26歲的年紀,便立下弘揚儒釋道諸子百家,接續中國文化斷層的誓願。此後的生涯,他以此為願力奔走呼號。有人稱他,「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斯人已逝,然其著述仍閃爍光芒。本期專訪我們採訪了南懷瑾先生的兒子南國熙先生,他從兒子的視角為我們解讀一個不一樣的南懷瑾。
  • 南國熙先生專訪:功勳富貴原餘事,濟世利他重實行(上)
    南國熙:我的父親南懷瑾,大家都叫南老師。老師在世的時候非常低調,從來沒有上過電視,從來不接受採訪。他沒有留遺書,可是他寫了四個字「天下為公」,這四個字對學生們而言都很熟悉。他一生的堅持,就是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希望文化不斷層,一直在傳播。
  • 南國熙先生專訪(下):從父親那裡受到的最大啟發
    老師講到家庭、講到夫妻、講到兒女常常用這一句話:夫婦是前緣、善緣;兒女是討債、還債。 《東方》:您為宣傳父親的書跑了這麼多地方,是為了完成一個兒子對父親的心願嗎? 南國熙:南老師生前非常低調,不接受任何的採訪。包括書的封面,他是不允許印上任何頭像的。
  • 南懷瑾的兒子談父親
    溫州人在歐洲生活工作的人數較多,相對而言,在美國的溫州人要少一些,溫州的名氣也不夠大。我想,多舉辦幾次世界溫州人大會,我們多向世界宣傳溫州,溫州的知名度肯定會高一些。    記者:在世人眼中,南懷瑾先生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高人。作為他的兒子,您是怎樣看待父親的?    南一鵬:父親的確是一位很特別的人。
  • 南國熙先生口述:南師懷瑾臨終前一些事情
    很多人對南懷瑾老師一生的修行及宏揚佛、儒、道的功業有著許多好奇與敬佩。以他在禪密、醫學及武術方面的修學,長久以來均日食一餐,晚餐一小碗地瓜稀飯,但說話開示無間,動作靈敏,病痛不侵,幾達金剛不壞之身,何以在2012年8月間輕微感冒,竟演變成肺炎,而致在上海中山醫院核磁共振掃描(MRI)後,不語,手寫「明白」、「平凡」四字,盤腿竟自「入定」,十日後宣告仙逝,隨即火化荼毗。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
    這裡的村民淳樸自然,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無憂無慮的恬靜生活。可後來的歷史就註定了這一天,不會是平凡的一天!誰也沒有料到,這麼一個哭叫的小寶寶,就是後來受大家所景仰的南懷瑾老師。大家都知道南懷瑾這個名字,其實南懷瑾老師的名字叫常泰。懷瑾只是南懷瑾老師的一個號,南懷瑾老師還有一個號叫玉溪。號也是名字之外起的別號,比如孔明就是諸葛亮先生的號。
  • 南懷瑾巨額遺產糾紛懸而未決
    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太湖大學堂與世長辭,享年95歲。 一位不願具名的南懷瑾身邊工作人員(從2010年開始負責整理南懷瑾書籍)告訴記者,2012年10月4日,南懷瑾逝世後第5天晚上,南懷瑾家屬、學生及太湖大學堂工作人員在大學堂主樓一樓召開會議,李素美主動要求發言。根據其提供的當晚錄音材料,李素美當時說道:「老師(指南懷瑾)的著作版權、版稅的問題,於理於法都是屬於南家的子孫。」
  • 南懷瑾老師: 節氣與十二律呂
    前幾年有一位美國農化方面的教授,來臺大農學院講學,他亦研究《易經》,所以有人介紹來看我,談起他們美國人現在也知道研究雷和生物的關係了。據他們的研究,一聲雷的結果,可以在地面產生八十萬噸的自然肥料。我告訴他我們中國人老早就知道了雷的作用,而且《易經》上告訴我們,雷有八種之多,水雷屯,澤雷隨,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地雷復,震為雷等,而地雷復的雷肥料最多。
  • 南懷瑾弟子魏承思 講述他與南懷瑾的交往以及南懷瑾的往事
    在他的遺像前,供一束鮮花,點一枝清香,跏趺而坐,誦經追思。惺惺寂寂之中,仿佛見到他老人家像往常一樣笑容可掬地向我走來。近二十年來跟隨懷師的一樁樁往事、一幕幕舊景浮上心頭。 初識南懷瑾最初知道南懷瑾這個名字是在1980年代初,剛剛開始接觸佛學。香港何澤霖老居士寄來他的佛學著作。
  • 紀念南懷瑾老師辭世4周年,央視紀錄片《先生南懷瑾》全集,轉發功德無量
    南懷瑾老師離開三周年之際,央視人物欄目15年9月24日播出了《先生南懷瑾》上集,由央視與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合作製作:  南懷瑾老師離開三周年之際,央視人物欄目15年9月25南先生其時正值二十五歲華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傳,並隨袁老先生赴重慶參訪虛雲大法師,親聆教誨,隨老師到潼南玉溪口過冬,更得老師親炙,心得更非同一般。其後,南先生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離開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
  • 南懷瑾老師:堅持練習「乞丐蹲」,受用無窮!
    南懷瑾先生和法程師父合影南懷瑾老師:堅持練習「乞丐蹲」,受用無窮!「乞丐蹲」練習方法圖示:善護念師兄註:久聞南懷瑾老師讚譽有加的健身方法「乞丐蹲」。堅持修習對調理腸胃系統、幫助消化、治療胃病等非常有益,如果能長期堅持,據說甚至有延年益壽之神奇功用。寧波準提法會期間,有幸當面向法程師父(註:南懷瑾老師的學生)請教具體練習的方法,現整理出來,期望大家受益。具體方法:(1)飯後,找一堵牆,最好有一個舒適的靠墊(不可太軟)。
  • 葉曼先生:南懷瑾老師震天一吼,使我整個大翻身大開發
    畢業於北京大學,師從南懷瑾先生,曾任輔仁大學副教授、臺灣佛教協會副會長。以下文字摘自葉曼講述《我學佛的心路歷程》。一九六八年新正,南老師又在臺北,為大家打「禪七」。老師特地事先交待我:「這一次,不要太自私的只為自己修,我要你犧牲自己,幫助幾個外國人,替我做翻譯。」那一年,從美國來了一位海軍少將。本地有一位留學生,大家叫他「老白」。
  • 南懷瑾老師講述:精神失落的病態
    可是更嚴重的是「好行小慧」,喜歡使用小聰明,厲害得很,目前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全世界到處都是「好行小慧」,盛行使用小聰明,孔子只有搖頭了:「難矣哉!」嘆口氣,到了這個樣子,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挽救?在明末清初,顧亭林就引用這兩句話批評明末的社會風氣,他說南方的知識分子「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 大師南懷瑾的飲食禪機
    父親也喜歡吃饅頭、花卷和烙餅等麵食,但他在晚餐中吃得最多的還是那兩小碗小米粥,只是佐餐小菜時有變換,或韓國辣白菜,或廣東豆腐乳,或溫州黃泥螺,或半個鹹鴨蛋,也有寧波的糟魚,雲南的酸菜。這些小菜父親都愛吃,不過每餐都只吃一點點。有一次,餐桌上擺了一盤看起來像是泥鰍的菜,父親自己吃得津津有味,其他人遲遲不敢下筷,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 南懷瑾老師:坐懷不亂的柳下惠
    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懷不亂,是清高的人。可是大家不要以為清高的人都一定是坐懷不亂。萬一亂起來,可比糟糕的人還亂,好比清水裡放一團泥巴下去,就馬上渾濁了。坐懷不亂的柳下惠究竟是怎麼樣的風格,看看孟子對他的描述就會知道。
  • 南懷瑾老師:「貪瞋痴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
    不管你是念佛的、參禪的、密宗的,隨便你什麼宗,你說天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 「痴」就更不要說了,大家都痴,痴痴呆呆,每一個人都痴。我有兩個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學佛。我告訴他說你差不多了,兒女都出國得博士了,也都結婚了,不過麼,我對這位朋友太太講,將來生了孫子你又去忙了。她說不會不會,老師啊!
  • 南師百問:南懷瑾考倒數第一,小學沒畢業,如何成為國學大師的?
    超越所謂的大師 首先,淵回要糾正一點,也是淵回常說的: 南懷瑾老師早已經超越了,所謂國學大師的概念。他老人家從小到大都沒有想著,自己要成為國學大師。用南懷瑾老師自己的話來說,南懷瑾老師這一輩子是: 生於憂患,死於憂患。一無是處,一無所成。 當然,我們都知道所謂的一無是處,一無所成,是南懷瑾老師的謙虛話。 其實話說回來,根據南懷瑾老師的一生,我們不難看出。
  • 淵回說南:國學大師南懷瑾,經常吃些什麼?飲食規律,常喝濃茶
    要知道南懷瑾老師身邊是有很多珍貴名茶的,但是他老人家卻不常喝。真正常喝的也就是這種老茶,具有暖胃的功效。在《父親南懷瑾》一書中,南懷瑾老師的兒子南一鵬先生小時候曾偷嘗過南師杯子裡面的茶,他的回憶這種茶特別特別苦。南懷瑾老師經常就是帶著一杯濃茶,進了書房。這個喝濃茶的習慣,應該是他老人家從峨眉山閉關時候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