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ID.4發布後,產品本身並不多,倒是後輪的剎車鼓成為了焦點。一面有:「25萬的車盡然還配鼓式剎車,就是不厚道、欺負消費者」的言論;另一面也有說ID.4鼓式剎車多麼多麼好,多麼多麼先進的觀點。
誰對誰錯,ID.4該不該用鼓式剎車,這個問題等會兒再聊。我覺得首要問題是,普及一下鼓式剎車和盤式剎車的概念,因為網上討論中充斥著各種錯誤,並且是很基本的錯誤。
最早汽車的剎車系統都是鼓式剎車,它由剎車鼓、剎車泵、剎車蹄片、固定銷等部分所組成。制動原理則是,通過剎車泵推動剎車蹄片,使剎車蹄片與剎車鼓接觸,從而產生制動效果。
鼓式剎車有這麼幾大優點,其一便是制動力強。這也是被人誤解最多的地方,認為鼓式剎車差勁的重要原因是制動力不足,剎不住車。其實不然,由於摩擦面積大,所以鼓式剎車的制動表現一直非常優異。去看看那些大卡車的制動器,多數都是鼓式剎車,既然能用在卡車上也從側面證明其制動力完全勝任。
其二就是結構簡單、成本低廉。這個優點並不僅針對廠商的製造成本,對用戶來說也是如此,鼓式剎車基本能做到終身免維護,無需更換剎車皮、剎車盤這些部件。
至於缺點也非常明顯,抗熱衰減能力差。由於剎車鼓是一個密閉的環境,所以摩擦產生的熱量很難散出去,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改變金屬的性質,從而降低或使剎車失效。而盤式剎車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的。
盤式剎車也是一項誕生與賽車的技術,主要由卡鉗、剎車盤、剎車皮、剎車油管等部件組成。由於剎車盤是暴露在空氣中的,所以可以得到更好的冷卻,所以在高負荷工作中擁有更好的可靠性。
接下來再說ID.4,如何看待它的鼓式剎車,我覺得從一個角度思考就行了——合不合理、夠不夠用。人們對鼓式剎車的印象多是廉價且性能不怎麼好的,之所以有這樣的印象,還是因為鼓式剎車多搭載於廉價的小車之上,如今一臺25萬的緊湊SUV盡然也用到了鼓式剎車,自然會聯想到「不厚道」、「坑害消費者」之類的東西。
在抱起鍵盤噴之前,先想幾個問題,為何鼓式剎車多出現於廉價小車之上呢,僅僅是為了降低成本麼,倘如如此為何前輪不使用鼓式剎車呢?
首先制動是一個把動能轉化成熱能的過程,假如動能本身不大,那麼即便鼓式剎車散熱不好,也足以應付。再看那些廉價小車,他們動力普遍較弱,並且重量比較輕,所以給剎車系統的壓力並不大,再加上制動時,中心會轉移到前軸,所以前剎的壓力要遠大於後剎。如此那些廉價小車就沒必要給後剎用盤式剎車,換句話說,在保證制動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對廠商和消費者都是好事。
對於ID.4來說,它的動力不算差且重量也必定輕不了,為何還能使用鼓式剎車呢,這主要因為它有兩套制動系。對於多數電動車和混動車來說,除了機械制動外,還會有一套電制動系統,也就是常聽到的動能回收系統,它是將部分動能轉換成電能的系統。
如果開過特斯拉或寶馬i3就能非常深刻認識這個系統,在高動能回收模式下,當丟掉油門後,就像踩了一腳中大力度的剎車一般,這就是所謂的「單踏板操作」,除非緊急制動,可以全程不碰剎車踏板。也就是說,帶有動能回收系統的車型,對於機械剎車的壓力本身就很小。
或許你認為電制動不過是機械制動的補充,其實它的能力遠超你的形象。不知大家對礦山車有沒有認識,這些大幾百噸巨獸的剎車系統就是電制動,因為沒有什麼機械剎車能夠承受如此大的動能,機械制動只是在駐車時才會用到。
如果ID.4採用了較強的電制動系統,那麼它的機械剎車的壓力就會小很多,相對而言後剎車的壓力就更小了。此外ID.4並非性能取向的車型,從目前公布的數據看,其性能最強的版本也就300匹馬力,而入門版不過170馬力,所以採用鼓式剎車可能就是合理的。
並且值得注意的是,ID.4近期還將登陸美國市場,信息顯示美版車型也將採用鼓式後剎車;此外,正在歐洲電動車市場大放異彩的ID.3同樣也採用的是鼓式後剎,其入門版售價約合人民幣18萬元,在歐洲和很多非一線品牌的B級車價格相當。
實際上更合理的解釋是,大眾在設計MEB平臺時,就將鼓式後剎車作為另一個很重要的組件,且採用鼓剎的車型,能夠滿足設計要求。ID.3、ID.4甚至未來更多的ID車型設計時便是鼓剎,又何來減配的說法?
當然ID.4的剎車性能究竟如何,這還是試過之後才有答案。但我並不相信減配的說法,因為怎麼想都不合理,倘若為了減配,大眾完全可以從一些看不見的地方省錢,沒必要在後剎這種肉眼可見的地方上做文章。其次若是以降低剎車性能來降低成本,日後出現了安全隱患或事故,那麼大眾花的錢(大眾在美國排放門已經吃了夠大的虧)將難以計數,這完全屬於丟西瓜撿芝麻的行為,得不償失。
最後我想說,即便是盤式剎車其中的性能、成本差異也極大,十幾甚至幾十倍。一些高性能跑車,比如488、911,單選擇一套碳陶瓷剎車就要20多萬。碳陶瓷剎車確實很好,抗熱衰減能力更強,並且剎車盤的壽命也非常長,但不能說家用車沒有用碳陶瓷剎車是不厚道的行為,如果給卡羅拉選一套20萬的剎車,你會買單麼?
為何別的電動車沒有採用鼓式剎車呢,其實這種問題也根本不用糾結,一切還是回到「合不合理、夠不夠用」的問題上來。如果日後測試,ID.4的剎車表現不差,那麼鼓式剎車就是好的,省去了保養、維護的時間和金錢;如果證明鼓式剎車有安全隱患、制動效果很差,這時再全盤否定它也不晚。
當然關於「ID.4的鼓式已經全面超越了盤剎」的論調也別信,這是不可能的,不然前輪為何不用鼓剎呢?
其實類似的討論有很多,比如「獨立懸架就是比非獨立懸架好」、「多連杆的操控就是比麥弗遜好」等等。我對這類討論一直很反感,愚蠢至極。好不好,是開過、測過才知道,而不是靠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