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昨夜長風123;轉自:昨夜長風123
《另一個拉姆》講述了一個女文青,開頭蒙眼狂奔,最終跌跌撞撞的人生故事。故事的真相有待進一步考察,還在持續吃瓜反轉中。可以確定的是馬金瑜不是「拉姆」。但是真正的「拉姆」們,她們的出路又在哪裡?
一、「大草原」為什麼那麼窮
文青眼裡,藍天白雲、蒼茫草原……是流淌著善良與純真的伽蘭美地。但事實上,聖潔無暇底下是驚人的貧窮。
舌尖上的中國,讓採蘑菇的姑娘卓瑪出現在大眾面前。卓瑪生活在雲南香格裡拉,那裡有被雪山環繞的原始森林。請看他們一家「詩意」的生活。
凌晨3點,單珍卓瑪和媽媽坐著爸爸開的摩託車出發。穿過村莊,母女倆要步行走進30公裡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讓各種野生菌瘋長,但每一個藏民都有識別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後,卓瑪立刻用地上的松針把菌坑掩蓋好,只有這樣,菌絲才可以不被破壞,為了延續自然的饋贈,藏民們小心翼翼地遵守著山林的規矩。一般來說,走一公裡才能找到一顆松茸。為期兩個月的松茸季節,卓瑪和媽媽掙到5000元,這個收入是對他們辛苦付出的回報。
就這樣,每天來回徒步60公裡,兩個月,兩個人5000元。松茸沒有的季節,其他收入不知道。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估計也就大幾萬。這就是所謂的詩和遠方?
反過來,在大城市,即使打零工,掙得也比卓瑪多得多。三和,坐落在深圳龍華區的一家人才市場。在這裡,有那麼一群「大神」,他們厭棄長期工作,只做日結的零工。白天打零工賺上一百多塊錢,晚上就一頭鑽進網吧。
拋開三和大神不說,在大城市裡面,哪怕沒有什麼技能,只要肯出力氣,包吃包住,一個月也能掙到5000、6000。有一技之長,能夠吃苦耐勞,在城市裡紮下根來,成家立業,買房生孩子也不是不能想像的事情。
我住的小區,樓下的小餐館,是老大的同學爸爸開的。他們一家人從農村來到城市。爸爸原來在餐館打工,學了一手好廚藝,於是自己出來開了門面。店裡就夫妻兩個張羅,加上小舅子幫忙,一年收入幾十萬。他們在武漢長江新城買了房,還生第二個孩子,一個粉嫩可愛的女孩,抱回老家養了。這樣家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卓瑪的收入為什麼還不過三和大神?是她還不夠吃苦耐勞嗎?是科技文化低,思想觀念落後嗎?是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發展受影響嗎?是資本下鄉,剝削農民嗎?
都不是。原因很簡單,因為相對城市,農村是分散的、小作坊的經營模式。在工業化社會中,農業農村本身是效率非常低的產業。
二、城市化是最好的脫貧道路
文青們所唾棄的繁華城市,才是承載文明的地方。
城市,因「市」而興。「市」一開始指做買賣的地方,「交易」的意思。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的地方就產生財富。人口越多,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合作分工)就越複雜,越深入,城市就越有活力。
城市是消除貧困最好的方式。城市是集聚、規模的經營,是一種高效率的分工合作,現代化本身就意味著城市化。
《落腳城市》的作者,加拿大記者道格·桑德斯說:我們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員,我們回不去故鄉,也離不開城市。從鄉村到城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進行最後的大遷移。而上一次人類大遷移,用一個多世紀的城市化,為歐洲和新大陸帶來了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並直接造成了人類在思想、治理與科技領域的徹底變革。如今,世界各地的落腳城市正在創造歷史。
儘管城市帶來繁榮,帶來美好,但文青、白左卻無端的抗拒、甚至懼怕「超級城市化」。他們一邊流著眼淚去「扶貧」,一邊為了滿足他們心中的審美,呼籲要保持原生態、美麗鄉村。
殊不知,人不是植物,不需要原地不動等著別人去「扶」。鼓勵她們就地「脫貧」,把資源資金無端的浪費在大山和草原裡面,反而造成了人們的「故土難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啻於「詛咒」。
拉姆們僅僅需要的是走出大山、走出草原的勇氣和機會,進入市場,參與分工,自負其責而已。在城市裡面,她們可以從事更高效率的生產,找到志同道合、一起拼搏的愛人,組建幸福的家庭,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
另一邊方面,文青、白左還要抵制「低端人口」進入城市,甚至是咒罵是「外地人」弄髒了城市,抬高了房價。殊不知,沒有幾億農民工,就沒有今天的繁榮耀眼、璀璨流光的超級大城市。
更加不可能,讓你在寒冷的冬夜,手指點點,花個幾十塊錢,就有啤酒、飲料、燒烤、炸雞送上門。
三、從來不存在「城市病」
文青、白左之外,還有一幫「專家」被西方的垃圾學說蠱惑,拼命的抵制城市做大,鼓吹所謂的均衡發展。
所謂的城市規劃學,發端於19世紀西方的「田園城市」,造孽到現代「城市開發邊界」,從根子裡就錯的一塌糊塗。因為「專家」對真正的經濟學,對真正的世界一無所知,甚至都忘了城市是怎麼來的,骨子裡面就是拿著畫筆的狂妄「計劃經濟」。
所謂的「城市病」,他們反對城市化的理由根本不存在。
城市更集約。人口密集,意味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可以共享,用地更加節約、集約。
城市更環保。人口和產業集聚,有利於集中排汙、減汙,同時對,農業對自然索取更少,幹擾更小。
2017年,媒體報導「黃河水變清」。很多人說,這是國家「退耕還林還草」的勝利。 事實上,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化。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農村人口減少,於是很多土地就拋荒。農民收入不再依賴於農業,土地承載的人口數量減少,這都有利於植被恢復,也給政府的退耕政策提供了便利。
此外,黃河水變清的重要原因是由於城市經濟發展,黃河兩岸民眾對沙子的需求變得格外強烈。黃河沙是天然水洗沙,是最好的建築沙。晉陝黃河兩岸,採沙場遍布,挖沙用沙量,達到1億噸。就這樣,千百年來禍害黃河兩岸的沙子,就這樣變廢為寶,成為經濟發展的資源。
人口和城市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城市出現各種問題是城市政策本身「作」出來的。買房難、看病難、上學難難題,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
比如,我們在《深圳的出路在哪裡(1)—深圳沒有地了嗎?》分析過:每天生活在深圳的人數都超過了2500萬,但深圳的官方人口統計1343.88萬人(2019年)。按照官方的常住人口,進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必然出現供給不足。
深圳明明還有50%的土地可供開發,卻被生態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牢牢套上緊箍咒。過去十年,深圳住宅用地成交面積僅為431.5公頃。僅僅佔深圳規劃城市用地面積的0.5%。2019年,深圳土地供應量排在全國末位,只有132公頃,是武漢的二十分一。
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國家,人口和經濟都呈現出空間集聚的現象。在一個國家內部,如果說生產要素、人口能自由流動,那麼最終的均衡情況應該是人均GDP水平趨同。在市場力量的主導下,人口向少數地方集中才能夠最終帶來人均意義上的平衡。
美國經濟地理圖——錐形高度表示每單位GDP產出。這是美國經濟高度集聚在少數地區的表現。單位土地面積上的產出,不同地區之間差距巨大。
遺憾的是,人們嚴重混淆了規模的平衡和人均平衡兩個概念。認為只有把經濟資源往欠發達地區和人口流出地移動,才能實現平衡發展。
中國至今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勞動力流動障礙,在人沒有充分流動起來的背景下,政府不得不把大量的資源用於行政幹預的方式向中西部配置。人是用腳投票的,通過幹預追求規模上的平衡,這樣做的結果恰恰與目標南轅北轍。
中國出現人口超千萬的超級城市,其實正是大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自然產物。不要害怕超級大城市,超級大城市是國力強盛的標誌,是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稀缺的不是土地,稀缺的是參與市場分工的「人」。城市化才是最好的脫貧道路。
請給「拉姆」們一條生路!請給窮人一條生路!
為防失聯,請加微信:daige811,謝謝!
100多位西方學者,花了50年,就為了寫一套中國史了解文明的窗口,看清自己坐標。
歷史學家朱維錚曾打過一個比方:想像中國是僅有一個窗戶的房間,外國學者只能通過窗戶看裡面,而中國的歷史學家在屋內,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獨不知道這間房間坐標何處。
而外國漢學家,能告訴我們房間的位置。
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歷史,「劍橋中國史系列」所持的西方世界觀和價值觀,必將極大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和開闊我們的視野。
「劍橋中國史系列」是西方中國史研究最權威著作。
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英國劍橋漢學家崔瑞德和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費正清聯袂主編, 邀集美國、英國、法國、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100多位最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撰寫,從而薈萃了各國研究中國史的豐碩成果。
中國目前研究近代史現代史,仍然是一片混亂。而這套史書已經非常中肯地認識了中國近代以及現代發展的原因和過程!
本套中的《劍橋中華民國史上、下卷》、《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下卷》釐清了近現代中國的發展脈絡!從1912到1985,這段過程讓中國的史學家們極其頭疼,難以釐清。這套劍橋中國史,做到了!
而且做到的極其細緻入微!
從國內人口,農業、工業等方面的發展,到國際上的關係,從軍閥混戰到政黨政治的發展等等等等。
提到中國4-9年以後的災難和希望,也毫不避諱。堪稱一部毫不忌諱的歷史書。可惜因為史料敏銳,不可在此展示。
作者權威,世界最頂尖的史學家團隊
100多位西方學者,花了50年,就為了寫一套中國史。主編費正清、崔瑞德堪稱「頭號中國通」。
《劍橋中國史》叢書的每一章,都是由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編寫,每一卷,都大約有十幾位學者參與。這些學者一般都要寫五年以上,其中有歐洲人、美國人,也有日本人和華人。
本書史料嚴謹,史觀純正,從秦漢史一直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堪稱一部毫無忌諱的歷史書。
譯者權威,中國一代史學家受其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國內權威的研究機構合作,網羅了各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擔綱翻譯。
新研究成果大量湧現, 新方法的應用向學術新領域擴大。其中很多是中國學者此前從未接觸過的內容。因此,這一書系的翻譯出版無疑開闊了中國讀者及研究者的視野,促進了中西方歷史學的交流,彌補了中國學術史的眾多空白。
該書第一版,由劍橋大學歷史系教授阿克頓主編。在他的召喚下,西方學界無數優秀學者集聚於劍橋大學,在沒有外力的幹預下,站在思想的高處,共同俯瞰世界近代史跌宕起伏的四百年。使其成為一部 「權威的」、「經典的」近代史著作、「未來世紀的航海圖和指南針」。
第一版出版幾十年後,世界學術界在對這四百多年歷史的研究中發現了許多新的材料,有了許多新研究成果,於是全世界相關領域最知名的著名學者,在克拉克的主持下,分別執筆重寫這套近代史,這便是《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史論結合,融合傳統政治史、社會史、觀念史與於一體,且以普世價值為內核。
本書主編認為,「一部歷史書與僅僅是一堆有關過去的報導之間的區別之一 ,就是歷史學家經常運用判斷力。」 與一般的歷史書籍相比 , 本書的貢獻不僅是歷史事實的論述,還在於對史實的充分理解之上,做出符合普遍價值的價值判斷。
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本書是上乘之選。
只有了解世界文明的歷史和全局,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而不是站在中國的角度看中國,才能跳出觀念的局限,才能衝破文明常識傳播的藩籬,獲得對自身更深刻、更正確的認識。
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
劍橋近代史《中華民國史上下卷》《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下卷》四冊同售
小編推薦價:378元(包郵)
劍橋中國史全套十一冊
小編推薦價849元(包郵)
全國包郵,貨到付款,敬請放心購買。由於新疆、西藏運費較貴,每套需補收30元運費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