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新一季的《中餐廳》開播了,黃曉明再次擔任店長,和張亮、林大廚、趙麗穎等人一同在輪船上開起了飯店。
可剛播出兩集,新嘉賓趙麗穎就因「社交恐懼症」被頂上了熱搜。
中餐廳開業前一晚,趙麗穎看到大廚林述巍懶懶散散,她想到第二天即將營業,菜單卻懸而未決,
圖片來源:網絡
她曾嘗試找店長求助,但遲遲沒有開口。
圖片來源:網絡
不好意思找主廚溝通,竟焦慮到一個人溜回房間抹淚。
圖片來源:網絡
最後還是李浩菲偷偷告訴黃曉明,希望他能主動找趙麗穎溝通一下。
圖片來源:網絡
有網友吐槽:趙麗穎性格內向又擰巴,只會生悶氣,其他什麼都不會。
圖片來源:網絡
可是,細心的觀眾發現,除了話少一些,其實她才是那個為節目操碎了心的人。
圖片來源:網絡
下雨天,看到過道很滑,她會去拖。
其他人在廚房閒聊打趣,她卻默默盯著行程表,考慮第二天該如何定製菜單。
晚餐時,別人數次經過,卻沒看見吧檯上炒好的幾盤青菜。
只有她看到了,連忙端給客人。
趙麗穎總是這樣安安靜靜,默默解決好一切,從不聲張。
她一心想經營好本季中餐廳,就如同她一直以來想努力做個優秀的演員一樣。
性格內向、舉止靦腆,於她而言,既是劣勢,也是優勢。
作家蘇珊·凱恩說:「生活的秘訣就在於把自己放在合適的燈光之下。」
對活潑開朗的孩子來說,生命在絢爛的聚光燈下才會精彩;
而對於靦腆安靜的孩子,一盞青燈足矣。
01
內向一直被默認為是一種性格缺陷。同樣,內向不合群的人也被當成異類。
圖片來源:網絡
可是,內向真的就一文不值嗎?
卡爾·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提出了外向和內向的概念。
兩種性格無優劣之分,區別在於獲取能量的方向不同。
外向的人是通過社交來汲取能量,他們熱情、健談、愛交友。
他們把自己投身於熱鬧的群體中「充電」。
而內向的人剛好相反,他們是內傾型。
社交不僅不能讓他們充電,還會消耗他們的能量。
圖片來源:網絡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自曝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他曾經也為自己的內向而苦惱過。
上大學的時候,他終於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性格。
他花了五年的時間,強迫自己和他人多交流,說話時刻意變得風趣幽默。
結果,他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異性緣也一下子變得很好。表面上看來,他確實變得更為「外向」了。
武志紅後來總結說:「外向而幽默的『我』只存在了四五個月時間,後來我覺得好累,也覺得那不像是我自己,於是又變了回來。」
其實早有研究發現,內向是一個人伴隨終生的性格特徵和精神氣質,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卡爾·施瓦茲教授認為,那些在2歲時表現出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在他們長大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
圖片來源:網絡
內向不過是一種性格,與缺陷無關。
外向的孩子或許會左右這個世界,但內向的孩子更會創造這個世界。
02
內向不是缺點,而是禮物。
愛因斯坦是典型的內向型人格,一直到7歲時,他依然是個沉默寡言,不太願意說話的孩子。
長大以後,他依舊習慣獨自一人生活、工作,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朋友的邀請下,開始參加一些小型的聚會。
一開始的時候,內向的他在聚會上一句話也說不上,總是在一旁靜靜地呆著,有時埋頭吃飯,有時發呆,有時認真傾聽大家熱烈的聊天。
漸漸的,他偶爾也能在聚會上加入討論,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和這些飯局上的人們,成為了老友。
再後來,二十幾歲時,他主動發起了「奧林匹亞科學院」,一個他與幾個好朋友定期討論問題的俱樂部,內向的他,竟然成為了社交的中心。
他依舊內向,依舊喜歡一個人呆著,享受獨處的時光,但這不影響他與同仁們討論問題、思想交鋒時的快樂。
圖片來源:網絡
《愛因斯坦傳》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他內心沉靜,絕不墨守成規,思考不受外界影響,想像力的驅策使他能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是個怪人,一個可敬的叛逆者。」
如果你的孩子,他喜歡獨處,別擔心,專注力和觀察力往往在獨處中形成。
如果你的孩子,他還不擅長社交,別強迫,讓他慢慢來,他有自己的節奏。
面對內向的孩子,焦慮和擔心是最不需要的兩種情緒。
圖片來源:網絡
父母一定要知道:
內向的孩子,喜歡獨處,他們更為專注,更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
內向的孩子更容易專注於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善始善終地做好每一件事……
內向的孩子善於內省,更容易提出問題和思考……
內向的孩子樂於傾聽,擁有更豐富的內心生活……
內向的孩子內心堅定而強大,十分了解自己,並遵從內心的想法……
內向可不是劣勢,更不是缺點,它是一個禮物。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享受孤獨並不是一件壞事。
圖片來源:網絡
那些一個人靜靜度過的時光,可以讓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內部的精神世界裡,幫助他們獲得更強的專注力和創造力。
03
內向的孩子,有著屬於自己的成長節奏。
他們不慌不忙,不驕不躁,卻從未停下前行的腳步。
因為他們明白:只有努力,才有未來。
作為父母,我們要摒棄對孩子性格內向的偏見,它從來不是缺陷,而是一種天賦。
如果強迫孩子進行「社交鍛鍊」,只會讓他們產生反感和恐懼,甚至會留下心理陰影。
孩子內向的話,我們家長首要做的就是接納,並且幫助孩子找尋自我認同感。
如果他喜歡獨處、喜歡愛書、喜歡自己一個人玩,那就順應他、尊重他、接納他這種行為。
內向的孩子並不是與世界格格不入,而是在以安靜的方式改變世界。
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要允許孩子不一樣,給他們「內向」的自由。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的一句話:「不是所有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