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社恐「絕症」,其實是從小落下的病根兒

2020-11-20 騰訊網

《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開播後,看到裡頭的嘉賓不卑不亢、分條縷析地介紹自己的優點、回答面試官的問題時。

多少網友又質疑起了節目名,這哪裡是「令人心動」,明明是「令人自卑的offer」。

以及再度發出無奈的悲鳴——

「怎麼辦,本社恐星人真不會面試。」

不會面試、不會吵架、不會當眾自我介紹、不會拒絕、不會討價還價……

或許網友們自己也數不清,這是被發現的第多少種「不會」,背後是社恐心理在作祟。

直到當社恐的呼聲一次次地吹過網際網路大草原、引發超乎想像的共鳴,大家才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並帶著「怎麼這麼不爭氣」的心態反問——

在90後當中,擁有社恐的比例好像太高了吧?

01

無處不在的「社恐」

90後的生活中,社恐幾乎無處不在。

比如這屆網友比誰都害怕冷場,日常生活中靠著表情包糊弄過一場又一場聊天,當朱丹喊出「迪麗熱嗎」的瞬間,還要替別人尷尬。

比如無數人懼怕奪命電話鈴,只求所有工作交流都能線上解決,逃避電話溝通。

「社恐人社恐魂,社恐人就做不了人上人。」

無論是景區買紀念品時的不會討價還價,象徵性地問老闆能不能少五塊錢,還得糾結半天不知如何措辭。

還是在遇上糟心事時的不會吵架,只能任由對方無理地在氣勢上碾壓自己。

最後只能在綜藝節目裡獲取「吵架代餐」,口頭上十分想看《中國吵架王》,現實生活中連不怯場、條理清晰地反駁都很難做到。

不少人把豆瓣的「推辭學小組」當做爽文小說,撫慰自己因不會拒絕而屢屢受挫的生活。

上一次是不會拒絕常去理髮店的Tony,上上次是旅遊前不會拒絕同事的代購要求,上上上次是看著聊天框裡的「在嗎」,明明不願搭理卻還是咬牙回復。

via 推辭學小組

可以看到,年輕人陷入卑微社恐狀態的直接表現之一,是「不會社交技能」。

因為不太具備與陌生人、乃至與不同陌生人打交道的技能,例如不會面試、討價還價,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躲開,迴避這項缺憾。

其次,社恐的表現之二,是主觀意願上的拒絕。

例如不習慣當眾自我介紹、為出錯的朱丹尷尬,其實都指向了這屆年輕人對「身處聚光燈」的拒絕,許多人都不喜歡成為眾人關注焦點時的狀態。

而最後,社恐的表現之三,或許是「不必要」的心態。

就像公共場合試圖躲開與認識的人迎面相遇時,除了「不太會打交道」這種技能缺陷之外,多少人潛意識裡默認了——

「這次社交沒必要,躲開沒關係。」

或許在這些種種行為被歸納、被命名為「社交恐懼」之前,不少人還以為,這只是個人心底的小九九。

直到「社恐」一詞被定義,90後們才慢慢地集體發現,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社恐」的影子。

不會、不喜歡、沒必要。

倘若把社恐發作時的這三種主要表現分條縷析地分析,我們便會發現這代年輕人普遍社恐的端倪。

02

90後的社交技能,丟哪了?

一個顯而易見的常識是,社交技能是可以鍛鍊的。

譬如不少人已經發現了,求職時多面試幾次、多跑幾次社保醫保、工作幾年後,慢慢地「臉皮就厚了」,也有了點氣場。

因此,對於這屆年輕人來說,「不會打交道」這一想像背後的問題,其實是——

90後的社交技能是怎麼缺失的?又為什麼沒有習得?

如果深究這代人經歷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你會發現,「社交」一詞在需要學習的技能序列中排名非常靠後,

高考前負責讀書,大學時負責迷茫,畢業後負責摸爬滾打,長達近二十年的學生時代裡,大多數90後的主要生活非學習莫屬。

也就是說,大家能夠鍛鍊社交的機會,多半發生在學校內。

可「恰巧」的是,90後正好趕上了教育競爭壓力變大、應試教育特色尤為突出的一代。

在為學習著想的口號下,老師、家長大多不鼓勵學生時代的社交。

彼時最受追捧的學習品質之一,是「不愛社交,專心致志」。

多少人被訓過「別天天就知道和同學出去玩」?

倘若和自己的前浪後浪一對比,90後與社恐可謂是因緣巧合。

無數95後的生涯都伴隨著一個令人費解的玄學——

念初中時,社會開始呼籲小學減負;念高中是開始呼籲初中減負;念大學時開始呼籲高中減負,以及,大學加負。

左側:呼籲中小學生減負;右側:提議大學合理增負

就像網友們的調侃段子:「倒黴的」都是95後,獲利的都是00後。

只不過,00後們也沒有「舒服」到哪裡去

當他們進入學生時代,正值素質教育成為社會輿論風潮,至少在觀念層面,對表達欲望的鼓勵更多,同時也更重視個人技的挖掘與展示。

這帶來的直接影響之一,是00後、05後們的興趣班數量直線上升。

表達的欲望與機會變多了,新的壓力也在增多。

via 紀錄片《起跑線》

80後雖然經歷的也是傳統應試教育,但卻趕上了以新概念作文大賽為代表的、鼓勵中學語文教育中創造性發散性思考的呼籲。

從1997年年末開始,中國輿論界掀起了對現有中學語文教育的審視——

「將充滿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語文變成機械枯燥的應試訓練」

並誕生了新概念大賽,主要面向彼時十多歲的80後們。

幾年後,這場輿論風波影響式微。

而當新概念作文大賽的獎項被列入不少大學的報送或加分項後,它也免不了成為高考生集中競爭、進行功利性培訓的對象。

等到大部分90後成長到參賽的年紀,新概念已經不再具備什麼獨特的光環,與老師要求集體參加的普通作文競賽類似。

2019年,新概念作文大賽爆出抄襲,網友質疑抄襲者可能憑藉獎項參與了部分名校的自招

在這樣的特殊應試教育背景之下,埋頭讀書、社交圈僅限於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狀況,尤為普遍。

等到高考結束後,大多數90後被一腳揣入社交場景更多、社交需求的大學及未來的社會生活時,難免會無所適從。

不會面試、不會吵架、不會討價還價……這些飽含社恐心態的抱怨也就應運而生。

03

「我不想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社交技能的缺失,難免會讓人陷入「缺乏社交能力」與「畏懼社交」之間的惡性循環,越缺乏越畏懼,越畏懼越缺乏。

但人們社恐時的心態顯然不止於此。

「不願成為被關注的焦點」,是90後社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不會社交」的場景,大多是一對一的現實交流;而「不愛社交」的場景,更像是希望在公共社交場合中成為隱形人。

因為一旦被注意到,似乎就意味著強顏歡笑的客套與麻煩。

這一心態,或許與「不愛出風頭」的社會文化息息相關。

學生時代,大家被要求成為「不節外生枝、不給老師添麻煩」的孩子;

社畜時代,勤懇工作、不挑事不挑刺成為最安全的職場品質;

而放眼社會層面,它對應著社會中對「槍打出頭鳥」這句俗語的普遍深信不疑,以及對內斂低調氣質的天然吹捧。

不知你是否發現,中國學校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少有鼓勵學生發言、溝通的環節。

因為在大眾語境裡,發言與「出風頭」的關聯非常緊密。

師生在課堂上唯一的溝通僅限於「抽人回答問題」,而答案通常是應試模板,不需要摻雜任何個人觀點。

世紀初的古早電視劇《麻辣鮮師》裡,當被譽為「教育新人類」的徐磊試圖點名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全班沉默著低頭,生怕引起老師的注意。

因為人人心底都默認著,課堂上的提問是有標準答案的,回答的價值在於說出了正確的答案,而非表達本身。

而另一個情節裡,班上男生覺得新來的華裔插班生上課總提問、愛出風頭,還會集體排擠他。

曾有關於「校園暴力」的多項研究,將中美校園中發生的冷暴力行為進行粗略的統計與對比。

結果顯示,美國的校園冷暴力更多地針對沉默寡言的孩子,而中國的校園冷暴力更多地針對「愛出風頭」的孩子。

在大多數中國課堂上,「愛發言=愛出風頭=惹人厭」幾乎是一條普遍至極的律令。

我們甚至很難界定,大家在學生時代會討厭課堂上積極發言的人,到底在厭惡什麼。

可能是應試教育的規訓下、發言回答問題等於討好老師的諂媚邏輯。

可能是那些毫無靈魂的排比句答案本身。

也可能是在推崇「內斂溫和」的社會觀念背景下,對這一行為包含著預設的想像與情緒。

另一個無法忽視的教育領域變化,是高考擴招。

雖然擴招政策開始於1999年,但高考競爭愈發激烈的話題成為討論熱門,要等到2008年之後。

2008年,全國高考生數量第一次突破一千萬。

這代表著高中升學率、國民素質提升的同時,也暗藏著教育質量下滑與教育資源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高考競爭無法避免地加劇。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應試教育中「保持沉默」的課堂變得更為常見。

而對不經世事的學生來說,相比於學校規定,同齡人之間對「愛出風頭」的嘲諷更容易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外向或內向的性格,是難以改變的;但長著尖銳模樣的表達欲望,卻會因此磨平。

害怕成為被打的出頭鳥也好,害怕因出風頭本身引起排擠也好,這些複雜而敏感的情緒最終的合流,是社會意識層面,表達欲的集體削弱。

最後落回生活中,變成了90後口中、畏懼當眾發言的社恐行為。

04

社恐友好的時代,來了嗎?

90後恰好趕上的應試教育特殊時代,社會觀念中對「愛出風頭」這類特質的否定。

除卻這兩項文化層面的背景,90後的集體社恐還有著不可不聊的客觀基礎。

那就是在當下這個物慾發達、網際網路主宰的社會中,現實世界中的許多人情社交的確都「不必要」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社交一般發揮著兩個作用。

一個是物質層面的利益互換,就像面試、吵架、商業交際;

一個是精神層面的慰藉滿足,就像交友、戀愛。

可隨著工業化的迅速發展與網絡虛擬時間的無孔覆蓋,社交的這兩項作用都被不同程度地削減。

舉例而言,中國網際網路的普及,基本發生在80後成年之後。

在此之前,社交不可避免地會成為人們生活的重頭戲——鄰裡之間的互相嘮嗑、同事之間的應酬客套……

畢竟在人情社會中,個人關係的好壞與否,與現實利益的影響程度遠高於當下。

在這樣的氛圍中,社交成為了自然而然的技能。

多少人曾羨慕過爸媽與商販討價還價時的有來有回、毫不怯場。

同時,人們也習慣於用社交的方式來維繫關係網絡,以便有需求時找人幫忙。

許多人曾無法理解,為什麼父輩對「找人」「託關係」這些消耗人情的行為如此看中。

畢竟在90後眼中,別說輕易開口找人幫忙了,「砍一刀」「疊貓貓」「蓋樓」式的拼人氣活動,都足以要了社恐們的命。

以眾多小城市的民生窗口服務為例,在政務服務改革被推進之前,許多人都曾體驗過「蓋章難」「被刁難」的問題。

而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很可能是「託關係找熟人辦事」。

可伴隨90後成長的,是現代化與制度化的浪潮吹過各行各業,等到90後開始跑各種民生窗口辦理服務時,「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口號都已經打響了好些年。

父輩們會維繫的一些功利性的人際關係,對90後來說毫無必要。

除此之外,90後也不必一定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來滿足精神娛樂的需求。

2018年,酷鵝用戶研究院曾發布95後社交行為報告,指出線上聊天成為了這代年輕人上網的最主要目的。

簡單而言,一個在現實生活中社恐的網友,可以輕易地通過打遊戲、看網劇、看綜藝、線上聊天等形式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而隨著線上服務類型的多元化,網友們的社交需求在運營商眼中早已是一片紅海,再冷漠的亞文化興趣都會被挖掘。

線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快樂,並非不再重要,但它的迫切程度卻在降低。

可以說,相比於網絡技術不發達的人情社會,當下的社交環境可以稱得上「社恐友好」。

既為社恐們提供了拒絕現實社交的客觀條件,也為社恐們提供了發聲空間。

社恐這一心態本身,本身沒有什麼對錯分別,不過是生活理念與交流方式的不同。

當這屆年輕人「逼著」以過於熱情的服務聞名的海底撈,推出「自己下菜」「不需要細節服務」等措施時,不得不說是一次社恐人的全面勝利。

只不過,網際網路提供的積極表達空間與現實生活中的必要社交,與社恐的心態形成了錯位。

這代90後們不可避免地開始在意「社交恐懼」這一現象本身,並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了,表達的重要性。

「不會吵架」「不會面試」「不會拒絕」等等的自嘲,其實對應著90後隱藏的期望——

「如果我會,很多事就不困難了。」

民生維權節目下,年輕人對主持人懟人功底的羨慕

或許隨著社會閱歷與生活暴打的增加,90後的社恐終究會結束,大家一起成為「沒皮沒臊的中年人」。

也有可能,社恐會成為許多90後身上的長期符號,乃至社恐人的訴求對原有的社交規則,產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比如,禁止聊天開頭髮一句「在嗎」

相關焦點

  • 孩子的情緒管理障礙,其實是從小落下的「病根兒」
    想要讓孩子從小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首先要知道孩子為什麼容易情緒不穩定,從源頭入手!1.孩子年齡小,寶寶的大腦發育不完善,自控能力不足,無法像大人那樣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當需求沒有被滿足、自己的想法不被理解等等不如意的情況發生時,他們便會立馬「大動肝火」,情緒極為不穩定。
  • 當代年輕人的社恐是什麼樣子
    在90後當中,擁有社恐的比例好像太高了吧?但人們社恐時的心態顯然不止於此。「不願成為被關注的焦點」,是90後社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最後落回生活中,變成了90後口中、畏懼當眾發言的社恐行為。4:社恐友好的時代,來了嗎?90後恰好趕上的應試教育特殊時代,社會觀念中對「愛出風頭」這類特質的否定。除卻這兩項文化層面的背景,90後的集體社恐還有著不可不聊的客觀基礎。
  • 你是社恐人群中的一員嗎?不願社交的原因可能是小時候造成的
    以上這些行為,或許你曾經有過,或許現在還有,90後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社恐的影子。如果深入去挖掘,會發現年輕人普遍社恐的背後原因。社交技能缺失一個常識是,社交技能是可以鍛鍊的。工作幾年後就會發現,多面試幾次,多跑幾次政府單位,慢慢你的臉皮厚了,氣場也就有了。
  • 社恐怎麼了?我只是和明星有相同的愛好
    有「社恐」還要從是大量社交工作是什麼體驗?對「社恐」人來說,人生太難了!社恐的你是不是也在詢問「有沒有不用跟人交流的工作」?到底什麼是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
  • 「奇葩」主持人自揭傷疤:你努力擺脫社恐的樣子,真讓人心疼
    點開後發現,這其實就是當代社恐真人秀:雖說是訪談類節目,但完全不是想像裡不慌不忙的樣子,主持人姜思達每句話都小心翼翼,偶爾透露出的侷促,真實得戳人。有一期,姜思達去參加聚會,現場大都是陌生人,為了合群,他先主動打開話閘子,發現完全融入不進之後,又選擇了沉默。
  • 「我看李佳琦直播,就是有煙火氣」——扒一扒社恐青年養成記!
    現在的很多90後、95後以「社恐青年」自居,有關社恐、社交方面的話題也一再被熱議,也正因為年輕人有「社交恐懼」或者「社交焦慮」,才會更加把生活和喜怒哀樂付託於網絡。我曾經看到一名青年在接受採訪時說:之所以喜歡看李佳琦直播,是因為自己在出租屋很冷清,一邊看著他直播一邊吃飯,會感覺有一個朋友在說話。
  • 光是開口借充電器,就能憋死一個社恐
    社恐影響到面試怎麼辦?是不是社恐都討厭接打電話?一個社恐的人,興趣愛好是什麼。迎面打招呼的過程太尷尬了!面對工作、戀愛這些人生大問題時,社恐患者常常感受到的,是力不從心。我社恐的兩大難題,沒對象和沒工作。社恐敢戀愛嗎?不敢,覺得沒人會喜歡這樣的我。
  • 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社會恐懼症的成因是在心理和生理的雙方面的,雖然目前還沒有弄明白的社恐具體成因,但據心理學家研究後認為「恐懼症狀的擴展和持續是由於症狀的反覆出現使焦慮情緒條件化,而迴避行為則阻礙了條件化的消退」。網絡的發達給予了社恐群體更多喘息空間,可能同樣也助長了社恐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在家裡對著機器工作,寫寫畫畫敲敲鍵盤,不出門不交際,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只要不去跟人接觸,怎樣都好。04不要被社恐情緒所支配從社恐情緒到社恐症有一個很長的跨度,輕度的社恐在正常的工作中完全可以嘗試進行交際,不要一味逃避。
  • 「翔霖」論社恐如何釣到嘴炮心選(一)
    賀峻霖有社恐。 唯一跟他親近的是他幾個從小長大的好兄弟,他其實跟張真源關係最好。原因是其他四位成雙成對,特別是劉耀文和宋亞軒,天天黏在一起,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兩個是連體嬰。 賀峻霖其實也是gay,沒跟任何人講過。他喜歡嚴浩翔,一個rapper。 賀峻霖經常去看嚴浩翔的線下,嚴浩翔其實早就眼熟他了,但他沒有鼓起勇氣跟嚴浩翔說一句話。 媽的,都怪社恐。這是賀峻霖每次去看嚴浩翔回來的感受。 怕什麼來什麼。張真源以及兩對小情侶為了讓賀峻霖擺脫社恐,選擇在海底撈慶祝賀峻霖19歲的生日。
  • 社恐只是芬蘭人的噩夢嗎?
    漫畫在社交媒體上大火,讓網友們意識到自己精神上也住著一個「馬蒂」,自嘲為「精芬」,即精神上的芬蘭人,像芬蘭人一樣不愛社交,用來指出自己患有「社恐」,避免社交尷尬。「社恐」的學術定義是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
  • 《鄰座的怪同學》:一部社恐患者戀愛交友指南
    ,去海底撈服務員的熱情其實是折磨;等地鐵時碰見熟人寧可等下一班;與人強行寒暄時更是大型車禍現場。看下最近的社恐新聞:「84歲老大爺為了不和妻子說話,裝聾啞人62年終被戳穿」「西班牙女子裝瞎28年,只因不願和熟人打招呼」
  • 社恐的人,每天有100個想死的瞬間
    @好吃懶做社團團長說,「告訴我不用打了的那一刻,我如獲新生」為了避免尷尬時刻,社恐們會自帶隱身技能。比如聚會的時候,一個人默默躲在角落裡。也曾試圖加入群聊,最後想想還是算了吧。熱鬧是別人的,孤獨是自己的。再比如聚餐的時候,大家相互寒暄,「社恐」只有埋頭苦吃的份。不是不想加入群聊,而是一句話開場白,就如鯁在喉了很久。
  • 社恐的人,每天有100個想死的瞬間.
    再比如聚餐的時候,大家相互寒暄,「社恐」只有埋頭苦吃的份。不是不想加入群聊,而是一句話開場白,就如鯁在喉了很久。太難了,真的太難了。02「社恐」,其實都是有原因的。有人「社恐」,是因為不自信。就像江疏影。別懷疑,就是那個演員江疏影。她的社交恐懼症是從大學開始的。
  • 網上披荊斬棘段子手,現實形單影隻社恐人,是你嗎?
    無論是講臺還是舞臺,背過一百遍的臺詞一上場就無法正常發揮;更喜歡網上衝浪,一和人面對面聊天就找不到話題,總感覺聊不到點上,聊幾句就想放棄;不太敢在人前表現自己,害怕大眾的眼神在自己身上聚焦;見人不知道怎麼打招呼才不尷尬,久而久之卻給人特別高冷的印象,其實自己是那種挺好相處的性格
  • 「社恐」不配談戀愛?95後發言:佛繫戀愛,它不香嗎?
    這幾天,驚覺00後都已經摸到了法定結婚年齡門檻了。而慢慢步入25歲的95後們,還在為了脫單。95後小腦瓜裡有關戀愛的思緒,一個個宛如耳機線,能糾結纏繞得自己也理不清。更別提想要在你脫單路上「幫一把」的父母和朋友了。
  • 「每一次尬聊,都是我鼓足勇氣的掙扎」 | 社恐患者自救指南
    ——Juno你是一個社恐患者嗎?比起和同事們一起出去團建,更願意滾回公司加班。最怕在微信打字的時候,別人一個電話或語音打過來。看到喜歡的人,會因為太過害羞而過早結束對話。看起來很高冷,其實是不知道怎麼和別人寒暄。在一群人中總是顯得手足無措,希望開啟自動隱身模式。
  • 社恐人群的自述
    「社恐人群」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步流出。第一次接觸到這次詞是源於我的一個大學同學「本人有輕微的社交恐懼症」。當時一臉驚訝對於「社交恐懼症」,後來仔細回憶一番,這個女生確實不怎麼喜歡說話。社恐在現在的社會中經常可見,包括小編在內都是一個有社恐的人群。
  • 社恐:別看我別看我……
    社交恐懼症(社恐),是指在社交場合出現不合理的緊張或恐懼心理。與普通的性格內向不同,社恐患者會對社交場合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合理的、持續性的緊張或恐懼心理,而且往往會伴隨著劇烈的生理變化:呼吸困難,大量出汗、心悸出現驚恐發作,嚴重的時候會當場暈厥除了生理上的強烈反應之外,社恐與性格內向的另一個關鍵區別在於,社恐患者認為自己確實有病。
  • 每個社交恐懼者都該知道的事《社恐會讓你失去什麼?》
    其實在我被社交恐懼所困擾的那20多年裡一開始似乎一直也沒有太多的想過要擺脫它。因為那個時候的我也曾和很多社恐者一樣,無知的認為社恐是不可改變的。在那時的我看來,心理障礙是天生的,它是無法得到解決的。我當時的那種觀念其實應該是一種對社恐的無望和茫然,更確切的說是對人生「任命了」的一種得過且過的零自信狀態!
  • 王勉《脫口秀大會》唱了一首職場社恐之歌,網友:太真實了
    部分職場社恐人士為了消除自己社恐的狀況,會大量飲酒,對酒精產生依賴性。4、抑鬱情緒從心理學的精神分析角度,社恐人士可能還會出現抑鬱的情緒,他們對同事或領導的評價表現得非常敏感,容易放大自身缺陷,不斷懷疑自己,甚至得了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