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只是芬蘭人的噩夢嗎?

2021-02-13 三寶磨坊

不久前,我重溫了漫畫《芬蘭人的噩夢》,看完之後捧腹大笑,同時又有點感同身受。

漫畫裡的主人公馬蒂,是一個性格靦腆、不喜歡閒聊的人。他經常會遇到各種尷尬問題,比如公交車「滿座」。

芬蘭人眼中的公交車滿座(圖片來源於《芬蘭人的噩夢》)

如果馬蒂這時候隨便選擇一個位置做下,那他的鄰座有可能一路忍受著這種尷尬局面,緊張無措;也有可能直接跳起來,換一個座位。馬蒂則可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坐)錯了。

 

芬蘭人遇到座位緊挨的情況(圖片來源於《芬蘭人的噩夢》)

好不容易挨過這一路,當馬蒂想要下車時,公交車叫停按鈕突然失靈了,馬蒂不得不喊公交車司機停車,緊張得滿頭大汗。

公交叫停按鈕失靈時尷尬場景(圖片來源於《芬蘭人的噩夢》)

這種想下車,又不好意思喊停的場景像極了幾年前的自己。

那時候老家的公交車還是老式的,不會每站都停,到哪下車都是乘客在下車路口叫停就好。那時候,往往提前兩三站就開始糾結如何叫司機停車呢?提前多久比較合適?往往都是臨下車兩三分鐘喊停,車門一開,跑下車,立刻鬆口氣。這種糾結真的磨人,很長一段時間都害怕坐公交車。

一度以為是自己太過糾結和靦腆,總會感到不好意思和不習慣,缺些「理直氣壯」。直到前兩年看到《芬蘭人的噩夢》,才發現相似的人多不勝數。

漫畫在社交媒體上大火,讓網友們意識到自己精神上也住著一個「馬蒂」,自嘲為「精芬」,即精神上的芬蘭人,像芬蘭人一樣不愛社交,用來指出自己患有「社恐」,避免社交尷尬。

「社恐」的學術定義是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

芬蘭人排隊(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嚴格按照這種定義來看,除了部分確實對社交感到極度恐慌的朋友,大部分人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社恐患者」。本文討論的也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社交恐懼症,而是指「泛社恐」,一般在社交過程中,為避免麻煩和尷尬,通常採取迴避的情況。《芬蘭人的噩夢》的作者卡羅利娜·科爾霍寧,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芬蘭人並不是真的社恐,只是更加注重隱私和個人空間。比如芬蘭人的排隊情況和芬蘭人的公園椅的布局,體現了芬蘭人對社交的迴避。

芬蘭「保持距離」的公園椅(圖片來源於網絡)

「精芬」也並非國籍概念或地域概念,而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的,不僅是漫畫中的芬蘭人,很多網友也表示自己「社恐」。國內的「泛社恐」實際上已經常態化,甚至形成一種「社恐文化」,「社恐星人」成為部分朋友社交時常用的標籤。

前不久《脫口秀大會》奪冠的脫口秀演員王勉通過創作《社恐之歌》,詼諧幽默地演繹了現代人「社恐」的表現,引發熱議。

王勉講述了職場上的社恐經歷,比如和同事一起上電梯到25樓,而兩個人的話題最多撐到2層半,或者用玩手機掩飾尷尬,或者提前走出電梯,再等下一部。

遇到尷尬情景時,通常有一方會主動迴避,另一方巧妙配合。比如兩人下班都等公交車,一個在室外,一個在便利店內,雙方為避免尷尬,一個不敢出來,一個不敢進去;同事間聊的最多的就是「嗨」和「拜拜」,突然變得「親密」,往往是朋友圈發了一條吐槽老闆的消息,忘記屏蔽同事,被看到才在社交平臺上有了共同話題。

王勉《社恐之歌》截圖(來源於《脫口秀大會》節目)

王勉描述的社恐情景,實際上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主要是為避免尷尬,減少「絞盡腦汁找話題」的麻煩。那為什麼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恐患者」,好多人卻表示自己是社恐患者,社交乏力呢?

生活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社交表現,比如生活在一個過度缺乏交往或交往頻繁到令人困擾的環境中。長期缺少社交,往往會讓人失去情景,適應了無需社交的環境,長此以往出現社交乏力的心態,突然遇到社交情景時,先想到的就是逃避;而過度社交的環境,也會透支人的情緒和精力,甚至變得討厭、恐懼社交,討厭麻煩,在工作中不可避免,業餘時間能避則避。

再者,除了人文環境,芬蘭式社恐也可能和其地理環境有關。根據孟德斯鳩地理環境決定論,地理環境與社會生產和民族性格形成方面有一定的聯繫。雖然這種說法顯得有些片面,但芬蘭的情況卻的確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攝影:Alexandr Bormotin

比如芬蘭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冬季寒冷,戶外活動少,即使是十二月的國慶日,芬蘭人也不會出門慶祝,因為天很冷,也很黑,通常是在家看直播國慶節目。大概是芬蘭天冷,芬蘭人也「冷」吧。同時,芬蘭人口密度低,人與人普通社會情境中打交道的概率也不高,有很大的選擇個人空間的自由。能一個人舒舒服服,何必幾個人擁擁擠擠?

最後,網絡發達也為社交開拓了第二平臺。網上購物、娛樂、學習甚至辦公都能滿足相當一部分朋友的生活需求,迴避社交並不會讓人陷入與世隔絕的地步。在滿足基本需求的情況下,免去一部分現實中的交往,轉到網絡媒體上,反而更加靈活和自由,更能照顧到這些人的心情,開心舒服最重要。

攝影:Tapio Haaja

在芬蘭街道上遇見的芬蘭人,大多數都是一臉高冷,很少交流,不像國內逛街時的熱熱鬧鬧。但奇怪的是,芬蘭人對待陌生人,能一邊「拒人千裡」,一邊又能排排坐,蒸桑拿,但對注重隱私的芬蘭人而言,這種「赤誠相待的親近」,確實少見。當然,即使是這種情況下,芬蘭人也是默默享受,不會刻意寒暄。

無論芬蘭人社恐,還是國內網友說的「精芬」,歸根到底都是一種性格表現。芬蘭人也並非真的社交恐懼,也不是故意拒人千裡,而是因其內向、羞澀、極其注重隱私和個人空間的民族性格產生的。

或許對待芬蘭人和「精芬」最好的方式,就是無需說話,不要打擾,微笑就好。

相關焦點

  • 繪本《芬蘭人的噩夢》:一個社恐患者的內心戲
    一個社恐患者的自我拉扯,無數讓人會心一笑的日常小困境。主人公——馬蒂,一個典型的芬蘭人,低調內斂,喜歡安靜。馬蒂盡力做到尊重他人的空間,待人接物彬彬有禮,不用無聊的閒扯煩擾別人。可是,你或許也猜到了,有時候事與願違。
  • 漫畫《芬蘭人的噩夢》走紅:「社交恐懼症」患者的集體治療?
    芬蘭式社交以極度重視個人空間和隱私而著名,喜歡獨處、內向靦腆、「文明而冷漠」被視為芬蘭人的標籤,「社恐患者的天堂」因此聲名遠播。芬蘭式排隊(圖片來源於網絡)芬蘭平面設計師卡羅利娜·科爾霍寧(Karoliina Korhonen)在系列漫畫《芬蘭人的噩夢:另類芬蘭社交指南》(Finnish Nightmares)中,以簡潔生動的線條勾畫了芬蘭日常生活中的「社恐」時刻,比如和陌生人同乘一部電梯會尷尬萬分;在公交車上寧願站著,也不願挨著陌生人坐下;準備出門時小心翼翼,生怕在走廊上碰到鄰居
  • 芬蘭人的噩夢1 (一)
    在芬蘭過的第二個生日,我收到了《芬蘭人的噩夢1》作為🎁,驚喜又感動。開心!決定和我的第二個語伴J一起啃(翻譯)了這本芬蘭語版的《噩夢》(就是如此執迷不悟,因為其實已經有中文版的了)。內容可能會有偏見(stereotype),但是為表尊重,系列譯解將會遵循原著。文中紅色字體為本文作者添加的圖片標題,藍色為圖片中的對話或文字,黑色為圖片原配描述,深灰色​為附加說明。
  • 萬國志:真實的芬蘭人是怎樣的?
    芬蘭人的性格網上流傳芬蘭人比較害羞、內斂,這可能是芬蘭人給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往深了探究,會發現他們的核心精神:堅韌不拔、善良誠實、遵紀守法、質樸務實。總之一句話,他們的性格極其穩定,這可能跟他們民族來源單一,並且幾百年來混血程度極小,基因性狀表達穩定有關。有一個詞專門可以形容芬蘭人——SISU,概括起來就是堅韌不拔的意思。
  • 有一種人叫芬蘭人,他們一言不合就尷尬
    他心裡一定想著「你要和我說話我就尷尬了0.0」芬蘭有一個奇怪的畫家,Karoliina Korhonen他就專門針對芬蘭人的這種內向,創作了一系列簡筆漫畫《芬蘭人的噩夢(Finnish Nightmares)》,講述了這個內向國度的一個平凡人眼中,有哪些最為可怕的事情。
  • 社恐怎麼了?我只是和明星有相同的愛好
    那些社交場合裡的一哥一姐們真的很享受這種呼風喚雨,稱兄道弟,天下皆我家的感覺嗎?有「社恐」還要從是大量社交工作是什麼體驗?對「社恐」人來說,人生太難了!社恐的你是不是也在詢問「有沒有不用跟人交流的工作」?
  • 品牌事件觀察:社恐噩夢來了?QQ欲推「已讀」功能遭無情反對
    12月14日,一條#QQ或推出已讀功能#的新聞衝上了微博熱搜,嚇壞了不少「社恐」網友。社交軟體要不要設置「已讀」功能,一直都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這一功能讓人又愛又恨。01網民揚言「敢出就卸載」,已讀功能何以成社恐噩夢截至12月17日,「QQ或推出已讀功能」的全網聲量達1.77萬條,其中87.27%集中在微博平臺。#QQ或推出已讀功能# #QQ 怎麼還當真了# #如何評價已讀功能# 等話題的閱讀量均超億次。
  • 網上披荊斬棘段子手,現實形單影隻社恐人,是你嗎?
    社恐人,是你嗎?」在現代青年中是一種常態,人人都是社恐人。但現實卻是這樣的:網上披荊斬棘段子手,現實形單影隻社恐人。社恐人的內心在躁動,在狂呼:我也不想當社恐呀!還不是因為社交太難了!其實社恐人,都只是不擅長社交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因為性格內向、沒有聊天技巧、找不到聊天話題、不會表現自己看起來社恐,其實我們也在羨慕那些外向健談的人,和誰都能高談闊論,在職場中如魚得水,卻苦於社交能力技能還沒點亮!
  • 超四成青年稱自己存在社交恐懼症,「社恐」是病嗎?
    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籤。「社恐」是病嗎?還是青年借「社恐」自嘲來釋放的某種信號?「社恐讓我脫單都成問題」調研數據顯示,超四成受訪者自稱「社恐」,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社恐」壓身的年輕人,肩上還有「脫單」的重擔。
  • 「奇葩」主持人自揭傷疤:你努力擺脫社恐的樣子,真讓人心疼
    從有所期待,到試圖融入,再到尷尬沉默,最後有點失落,這不是標準的社恐噩夢日常嘛。社恐背後的情緒控制也許有人說,社恐說白了就是慫,成年人難道連這點膽量都沒有嗎?但作者哈裡斯認為,關於害怕這個問題,人類還真的無能為力。
  • 當代年輕人的社恐是什麼樣子
    1:無處不在的「社恐」90後的生活中,社恐幾乎無處不在。比如這屆網友比誰都害怕冷場,日常生活中靠著表情包糊弄過一場又一場聊天,當朱丹喊出「迪麗熱嗎」的瞬間,還要替別人尷尬。比如無數人懼怕奪命電話鈴,只求所有工作交流都能線上解決,逃避電話溝通。
  • 說「亞洲話」的芬蘭人,金髮膚白,DNA卻跟我們最近,為何?
    「芬蘭人的基因是世界上和我們華夏民族DNA最接近的民族,被稱作華夏- 芬蘭人種,所以從人類民族學的角度來說, 芬蘭人是我們華夏族的表兄弟,也是唯一的表兄弟!他們和我們只是膚色、發色不同,頭骨、面部輪廓幾乎是一樣的。」
  • 猜一猜,芬蘭人是如何打發又長又冷的冬天咧?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芬蘭人都喜歡冬季運動,也有那麼一些人會選擇宅在家裡或者泡在諸如圖書館或是咖啡廳等室內場所。接下來要為您介紹的,是在芬蘭度過長時間寒冷而黑暗冬季的一些「偷懶」妙招,一起來看看吧!當您走在芬蘭的街頭,途經一間窗戶上散發著一道明亮光芒的房屋,可千萬不要誤以為發生了什麼外星人綁架或是什麼放射性科學實驗之類的事件哦!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調研針對探探平臺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數據裡潛藏著這一代年輕人在社交方面的愛與怕。「社恐」是病嗎?還是青年借「社恐」自嘲來釋放的某種信號?
  • 社恐讓我脫單都成問題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社恐」是病嗎?還是青年借「社恐」自嘲來釋放的某種信號?「社恐讓我脫單都成問題」調研數據顯示,超四成受訪者自稱「社恐」,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社恐」壓身的年輕人,肩上還有「脫單」的重擔。在遇到心儀的異性時,62.4%的男生和78.8%的女生呈現被動態度。其中,21.2%的男生及30.2%的女生表示「等待對方先開口」。
  • 90後的社恐「絕症」,其實是從小落下的病根兒
    01 無處不在的「社恐」 90後的生活中,社恐幾乎無處不在。 比如這屆網友比誰都害怕冷場,日常生活中靠著表情包糊弄過一場又一場聊天,當朱丹喊出「迪麗熱嗎」的瞬間,還要替別人尷尬。
  • 社恐人群的自述
    「社恐人群」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步流出。第一次接觸到這次詞是源於我的一個大學同學「本人有輕微的社交恐懼症」。當時一臉驚訝對於「社交恐懼症」,後來仔細回憶一番,這個女生確實不怎麼喜歡說話。社恐在現在的社會中經常可見,包括小編在內都是一個有社恐的人群。
  • 社恐:別看我別看我……
    社交恐懼症(社恐),是指在社交場合出現不合理的緊張或恐懼心理。與普通的性格內向不同,社恐患者會對社交場合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合理的、持續性的緊張或恐懼心理,而且往往會伴隨著劇烈的生理變化:呼吸困難,大量出汗、心悸出現驚恐發作,嚴重的時候會當場暈厥除了生理上的強烈反應之外,社恐與性格內向的另一個關鍵區別在於,社恐患者認為自己確實有病。
  • 光是開口借充電器,就能憋死一個社恐
    這段時間很火的《脫口秀大會》大家都看了嗎?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中,王勉彈唱了一首職場社恐之歌。社恐影響到面試怎麼辦?是不是社恐都討厭接打電話?一個社恐的人,興趣愛好是什麼。迎面打招呼的過程太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