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重溫了漫畫《芬蘭人的噩夢》,看完之後捧腹大笑,同時又有點感同身受。
漫畫裡的主人公馬蒂,是一個性格靦腆、不喜歡閒聊的人。他經常會遇到各種尷尬問題,比如公交車「滿座」。
芬蘭人眼中的公交車滿座(圖片來源於《芬蘭人的噩夢》)
如果馬蒂這時候隨便選擇一個位置做下,那他的鄰座有可能一路忍受著這種尷尬局面,緊張無措;也有可能直接跳起來,換一個座位。馬蒂則可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坐)錯了。
芬蘭人遇到座位緊挨的情況(圖片來源於《芬蘭人的噩夢》)
好不容易挨過這一路,當馬蒂想要下車時,公交車叫停按鈕突然失靈了,馬蒂不得不喊公交車司機停車,緊張得滿頭大汗。
公交叫停按鈕失靈時尷尬場景(圖片來源於《芬蘭人的噩夢》)
這種想下車,又不好意思喊停的場景像極了幾年前的自己。
那時候老家的公交車還是老式的,不會每站都停,到哪下車都是乘客在下車路口叫停就好。那時候,往往提前兩三站就開始糾結如何叫司機停車呢?提前多久比較合適?往往都是臨下車兩三分鐘喊停,車門一開,跑下車,立刻鬆口氣。這種糾結真的磨人,很長一段時間都害怕坐公交車。
一度以為是自己太過糾結和靦腆,總會感到不好意思和不習慣,缺些「理直氣壯」。直到前兩年看到《芬蘭人的噩夢》,才發現相似的人多不勝數。
漫畫在社交媒體上大火,讓網友們意識到自己精神上也住著一個「馬蒂」,自嘲為「精芬」,即精神上的芬蘭人,像芬蘭人一樣不愛社交,用來指出自己患有「社恐」,避免社交尷尬。
「社恐」的學術定義是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
芬蘭人排隊(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嚴格按照這種定義來看,除了部分確實對社交感到極度恐慌的朋友,大部分人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社恐患者」。本文討論的也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社交恐懼症,而是指「泛社恐」,一般在社交過程中,為避免麻煩和尷尬,通常採取迴避的情況。《芬蘭人的噩夢》的作者卡羅利娜·科爾霍寧,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芬蘭人並不是真的社恐,只是更加注重隱私和個人空間。比如芬蘭人的排隊情況和芬蘭人的公園椅的布局,體現了芬蘭人對社交的迴避。
芬蘭「保持距離」的公園椅(圖片來源於網絡)
「精芬」也並非國籍概念或地域概念,而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的,不僅是漫畫中的芬蘭人,很多網友也表示自己「社恐」。國內的「泛社恐」實際上已經常態化,甚至形成一種「社恐文化」,「社恐星人」成為部分朋友社交時常用的標籤。
前不久《脫口秀大會》奪冠的脫口秀演員王勉通過創作《社恐之歌》,詼諧幽默地演繹了現代人「社恐」的表現,引發熱議。
王勉講述了職場上的社恐經歷,比如和同事一起上電梯到25樓,而兩個人的話題最多撐到2層半,或者用玩手機掩飾尷尬,或者提前走出電梯,再等下一部。
遇到尷尬情景時,通常有一方會主動迴避,另一方巧妙配合。比如兩人下班都等公交車,一個在室外,一個在便利店內,雙方為避免尷尬,一個不敢出來,一個不敢進去;同事間聊的最多的就是「嗨」和「拜拜」,突然變得「親密」,往往是朋友圈發了一條吐槽老闆的消息,忘記屏蔽同事,被看到才在社交平臺上有了共同話題。
王勉《社恐之歌》截圖(來源於《脫口秀大會》節目)
王勉描述的社恐情景,實際上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主要是為避免尷尬,減少「絞盡腦汁找話題」的麻煩。那為什麼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恐患者」,好多人卻表示自己是社恐患者,社交乏力呢?
生活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社交表現,比如生活在一個過度缺乏交往或交往頻繁到令人困擾的環境中。長期缺少社交,往往會讓人失去情景,適應了無需社交的環境,長此以往出現社交乏力的心態,突然遇到社交情景時,先想到的就是逃避;而過度社交的環境,也會透支人的情緒和精力,甚至變得討厭、恐懼社交,討厭麻煩,在工作中不可避免,業餘時間能避則避。
再者,除了人文環境,芬蘭式社恐也可能和其地理環境有關。根據孟德斯鳩地理環境決定論,地理環境與社會生產和民族性格形成方面有一定的聯繫。雖然這種說法顯得有些片面,但芬蘭的情況卻的確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攝影:Alexandr Bormotin
比如芬蘭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冬季寒冷,戶外活動少,即使是十二月的國慶日,芬蘭人也不會出門慶祝,因為天很冷,也很黑,通常是在家看直播國慶節目。大概是芬蘭天冷,芬蘭人也「冷」吧。同時,芬蘭人口密度低,人與人普通社會情境中打交道的概率也不高,有很大的選擇個人空間的自由。能一個人舒舒服服,何必幾個人擁擁擠擠?
最後,網絡發達也為社交開拓了第二平臺。網上購物、娛樂、學習甚至辦公都能滿足相當一部分朋友的生活需求,迴避社交並不會讓人陷入與世隔絕的地步。在滿足基本需求的情況下,免去一部分現實中的交往,轉到網絡媒體上,反而更加靈活和自由,更能照顧到這些人的心情,開心舒服最重要。
攝影:Tapio Haaja
在芬蘭街道上遇見的芬蘭人,大多數都是一臉高冷,很少交流,不像國內逛街時的熱熱鬧鬧。但奇怪的是,芬蘭人對待陌生人,能一邊「拒人千裡」,一邊又能排排坐,蒸桑拿,但對注重隱私的芬蘭人而言,這種「赤誠相待的親近」,確實少見。當然,即使是這種情況下,芬蘭人也是默默享受,不會刻意寒暄。
無論芬蘭人社恐,還是國內網友說的「精芬」,歸根到底都是一種性格表現。芬蘭人也並非真的社交恐懼,也不是故意拒人千裡,而是因其內向、羞澀、極其注重隱私和個人空間的民族性格產生的。
或許對待芬蘭人和「精芬」最好的方式,就是無需說話,不要打擾,微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