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看了兩部《小婦人》電影,1994年版的和2019年版的。
2019年版的導演很聰明,通過時空混剪的方式,讓早已熟悉劇情的觀眾,看到了新意。
1994年的《小婦人》和2019年的,講的都是馬屈家族四小姐的故事,鼓勵女性要有自我意識,但主要表達的思想卻完全不一樣。
1994年版本,鼓勵女性對婚姻要有自己的追求,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並追尋什麼。
就像電影臺詞說的,「我們都會長大,不妨先想想自己想要什麼」
大女兒想要簡單樸實的婚姻,上帝配給她一個貧窮但疼愛她的家庭教師;
主人公喬,想要個靈魂伴侶,上帝配給她一個有思想共鳴卻兩手空空的哲學教授。
三女兒只想一家人永遠在一起,哪兒也不想去,上帝讓她永久的活在每個人心中。
四女兒貝絲想要嫁個富人,上帝配給她一個實實在在的有錢人。
在戲裡一切都挺好的,有求必應,皆大歡喜。
但在戲外的我總感覺在上帝太缺心眼,要麼過於重視物質,要麼過於重視精神。
想要簡單樸實的婚姻,想要靈魂伴侶,難道對象就不能稍微富裕一點,沒有大富大貴,起碼也可以小康,難道要為了證明真愛的可貴,重複上演「賣掉頭髮換車票錢」的戲碼嗎?
且說物質從來不可恥,更加不是用來跟愛情交換的戲碼。優秀的對象也好,成功的人生也好,物質從來不缺席。
而四女兒貝絲雖然嫁了個有錢人,卻非要把人家寫成沒有思想的二流作家。
我更希望把她刻畫成揮金如土,享受金錢帶來優越感的膚淺富人。這樣的她起碼有熱情,總比靈魂空洞好。
2019年版的,主要闡述女性對婚姻的態度,主要刻畫了喬和貝絲。
備受電影主題吹捧的是,喬為了自由,拒絕婚姻(拒絕勞裡的求婚)。
我想,這可能是「自由」史上背的最大的鍋。
真正愛一個人,是心甘情願被徵服的,自由與否的討論根本就不存在,就像聞一多的《國手》裡寫的「我的目的不是要贏你,但只求輸給你--將我的靈和肉,輸得乾乾淨淨。」
喬應該至始至終勇敢地承認,她是不愛勞裡的,而不應該經受了歲月的磨難,將其最開始的拒絕「怪罪」於自由身上。
人們談婚姻色變,真正讓人們恐懼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害怕一場不平等的交易。
不得不承認,婚姻本身就是一場交易,把他交到她手裡,再把她交到他手裡。
而如果他與她,彼此之間不是相互認可的,那就是一場不平等的交易。
還沒遇到你認可的人,可以拒絕婚姻,但請不要讓自由背鍋。
結了婚,你的意志還是你的,照樣是下半身現實,上半身夢想的追求詩與遠方。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San 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