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叫有腔調的旅行,看看18世紀的歐洲貴族們

2021-02-07 南都周刊



記者_胡雯雯 實習生_馬玥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對現代人來說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訂好票和酒店,打包幾件衣服,帶一套旅行裝洗漱用品,拿個充電器,上路!


可是對幾百年前的歐洲貴族來說,出門就是浩浩蕩蕩的大工程了。且不說交通方式落後,路途顛簸,你還得考慮一路上的吃穿用住。沒有隨處可見的咖啡店,沒有便利店讓你補齊牙刷毛巾,也沒有用完即扔的一次性用品。如果帶著女士出行,你還得把她所有瓶瓶罐罐鏡子梳子都收納妥當,而且大部分都是易碎品……總之,既要讓貴族們維持生活水準,又要走得瀟灑,古代的能工巧匠們可謂花盡了心思。



夏侯·坎普夫婦。


最近,荷蘭阿姆斯特丹箱包博物館的館長夏侯·坎普受邀到香港,在兩依藏博物館展示了他們收藏的18至20世紀貴族旅行裝備。「洗漱用品,餐具和食器,這是古代貴族出行肯定要帶上的。男士還有剃鬚用具和古龍水瓶。女士的話,則要配備針線包、首飾格、香水等。旅行盒蓋上一般會鑲上鏡子。講究一點的還會配備寫字板、文具格、墨水瓶、吸墨沙等。有些盒子還藏有暗格,一按就彈出來,這是給主人放貴重首飾或秘密情書用的。」



銀質鍍金茶具和咖啡用具,巴黎製造,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倖存下來,主人不詳。



荷蘭愛瑪女王的旅行盒,1890年製作於巴黎。



法國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用過的旅行盒。


打造一副古董旅行裝備,需要動用金銀匠、皮匠、制箱師、玻璃和陶瓷藝人等各個領域的頂級手藝人。在這方面,法國和英國的工藝領先全球一大截。許多有名的箱包奢侈品牌,如Louis Vuitton,Hermès,Asprey,Mappin&Webb等,都是那時開始聲名鵲起的。


他們會想方設法在一個體積有限的盒子裡容納更多功能,而且用料一定要華貴精緻。除了基本用品,他們還會加進各種體貼到甚至有點矯情的東西,比如鞋拔子、鼻煙勺、磨刀器、專門扣袖口密密麻麻整排扣子所用的工具。


至於盒子的重量?有那麼多僕人和腳夫在,貴族們怎麼會煩惱這個問題呢?



路易威登製作的野餐裝備,包括小茶爐、咖啡壺、全套餐具和杯碟、食物盒、調味罐等。



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旅行盒,外包黑色真皮,內飾玫瑰木,裡面包括水晶瓶和銀盒子,以及梳子和文具。



從法國大革命中倖存下來的旅行盒,主人不詳。


「從古代保存至今的旅行裝備並不多,在我們博物館加上其他收藏來源,估計就100來副。」坎普館長介紹。在古代貴族裡,拿破崙可以說是天下第一號旅行盒控。這位南徵北戰的皇帝,熱衷於定製各類旅行盒。它們奢華複雜,用途各異:野餐、打仗、旅行、送禮、顯擺……如果當時有微信朋友圈,估計他天天都會用旅行盒來刷屏。



拿破崙。


與他一同被流放聖赫倫那島的卡斯伯爵曾在回憶錄寫道:「一個晚上,拿破崙取出一個珍藏的旅行盒,小心翼翼地檢查過每一個小組件,然後遞給我,說:它跟隨我多年了,我曾在奧斯特裡茨戰役獲勝的清晨用過它。你把它傳給兒子小埃曼努埃吧。在他三四十歲,我們都不在時,可以驕傲地說,這是拿破崙皇帝在聖赫倫那島送給我父親的!」



Pierre-Dominique Maire Case。這是拿破崙贈送給手下一位軍官的旅行盒,拿破崙本人和他的姐妹夏洛特也各有一個類似的,所以應該是當時比較時興的款式。


另一個故事則是,1808年,拿破崙邀請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來到自己住處,協商停戰協議。這位在後來曾大敗拿破崙的帝王,見到他精美的旅行裝備也掩飾不住豔羨之心:「我太喜歡你的旅行盒了,都有點妒忌了!」 結果拿破崙命令巴黎工匠趕工,僅用兩周時間就作出了一個一模一樣的,送給了驚詫不已的亞歷山大一世。



拿破崙埃及之戰凱旋後的旅行盒,19世紀早期製作。


而另一位留下了不少傳奇藏品的貴族,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這位曾見證歐洲多次巨變,包括大英帝國擴張和工藝革命的女帝王,也是皇室新風氣的發起者。



維多利亞女王。


在18世紀,即使對貴族來說,出遠門也是件苦差事:少則幾天,多則數周,路況顛簸,衛生條件差,還要當心打劫的強盜。到了19世紀,鐵路開始發展,旅行終於變成一件比較享受的事了。貴族、外交官、探險家、小資階層等開始在歐洲各個地方活躍。維多利亞和丈夫阿爾伯特則成了第一對乘火車旅行的皇室夫妻,也讓國民們第一次有了如此接近皇室的機會。


維多利亞曾在小時候收到過一個聖誕禮物,是個蓋上刻著Xmas 30字樣的旅行盒。裡面整齊地擺滿銀質的瓶罐和盒子,還有全套女紅用品。也許是對於這個盒子的美好回憶,讓她在結婚時選了從喬治四世那裡繼承的一套精美旅行盒,送給丈夫當結婚禮物,從此夫妻倆過著恩愛的生活,直到阿爾伯特於42歲過世。



維多利亞小時候收到的旅行盒,內部擺件和外部標籤。


旅行盒並不是歐洲貴族的專利,中國貴族也有類似的用具。實際上,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一個貴族旅行盒,就是在中國蘇州附近出土的,為14世紀吳王張士誠的用品。這個發現於元朝曹妃(吳王的母親)陵墓的裝備,是一個圓柱狀的銀質長形罐子,有著花朵一般的橫截面。盒子裡有24件物品,包括鏡子、梳子、剪刀、小碟等。在元朝,銀仍然是罕見的材質,而這些用品跟歐洲用具的相似,讓人推測這可能是西方使者帶來的禮物。如今這套用具仍是蘇州博物館的館藏。



元朝曹妃墓出土的旅行裝備。


另一個留下了旅行裝備的是孫中山。他有一套旅行箱樣式的餐具裝備,箱蓋可以打開後180度平放,裡面有兩套簡潔樸實的金屬刀叉、盤子、廣口杯,以及中式的湯勺和飯碗,內部寫有Icy-Hot Bottle Company,1920年製作字樣。這是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家公司,以製作保溫瓶聞名。因此可能是孫中山穿越美國尋求革命支持的時候,當地朋友贈送的禮物。對一個後來當上總統的人來說,這套裝備稍顯低調簡樸了一些。但對於顛沛流離,在一個地方從不停留半年以上的革命家來說,確實再實用不過了。



孫中山先生的旅行箱。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smwnewmedia@163.com。


相關焦點

  • 18世紀歐洲貴族的煩惱:今天穿什麼
    當然真正讓小印震驚的,當屬古代歐洲貴族們的奢華生活,畢竟那些貴族是真正的富可敵國。對歷史服飾感興趣的inker們,想必平時見過不少舊時貴族穿的華美而精緻的衣裳。這些奢華精美到「人神共憤」的衣物更是讓人好奇:貴族太太們的衣櫃裡,都有哪些常備衣物?
  • 瓷器收藏:17世紀到18世紀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的中國外銷瓷器
    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中國瓷器那種不滲透性、潔白光滑、非常實用的美,以及相對於水晶器和銀器的低廉價格,使它甫一現身歐洲,就贏得當地人民深深的喜愛,並被譽為「白色的金子」。
  • 中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貴族女人帽子裡隱藏的秘密
    歐洲人普遍認為一個有身份的女士,在正式場合不戴帽子,是十分失禮的行為。因為古代歐洲頭髮被看成女人的隱私部位,不戴帽子就等同於赤身裸體行走。越是華麗貴重的帽子,越能顯示女性尊貴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看完這篇,你會明白為什麼歐洲影視劇裡上流社會人士都喜歡戴帽子。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然而,當歷史的指針開始轉向18世紀,這個被世人稱為啟蒙時代的百年;當我們把視線稍稍從啟蒙思想的火炬上偏移,細細向前追溯火種的由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啟蒙的種子裡亦有中國的分量。
  • 從18世紀的男女愛情,看英國貴族的婚姻有何特徵?
    當然,在貴族婚姻由家長決定而不是雙方自願的情況下,有些人在婚禮舉行時還相當陌生,婚後生情的確需要相當長的一個磨合期。難於磨合導致夫妻雙方感情淡漠的情況也存在,因為完婚後貴族男性經常外出接受教育,參加政治和社交活動,通過婚姻生活滿足個人情感的機會不多,共處一堂、相濡以沫的時間就更少了。從18世紀的男女愛情,看英國貴族的婚姻有何特徵?
  • 紋章瓷:中國製造的歐洲時尚,為什麼會讓貴族們趨之若鶩
    所謂定製外銷瓷,就是為某些西方客人特意定製的外銷瓷,對於歐洲貴族來說,一套定製的外銷瓷,可以說是價值連城。今天的歷史,我決定從1604年開始敘述,這一年的荷蘭俘獲了兩艘來自葡萄牙的滿載著中國商品的商船,一艘被稱為「克拉克號」,一艘被稱為「聖卡塔裡娜號」,其中僅「聖卡塔裡娜」號(St.
  • 18世紀以精湛技藝風靡歐洲,盡顯宮廷高貴奢華
    看過傳記電影的小夥伴們,應該熟悉這一部一生奢靡無度的法國皇后,用百姓的救命錢買昂貴珠寶《絕代艷后》。西方歐洲宮廷電影中的華麗服飾,無論是在《伊莉莎白》還是《公爵夫人》影片中,無論衣服首飾日拋更新,歷經幾個世紀的風潮流轉,從頭到腳全方位都是「頂級私人訂製款」,手中必有一件「華麗配飾」——摺扇。
  • 18、19世紀歐洲貴婦奢華服飾,讓現代人瞬間低到塵埃裡
    歐洲貴婦衣著的奢華,會讓你大跌眼鏡。她們有著讓人羨慕嫉妒恨的煩惱,那就是,在起床後,要費心思琢磨的第一件事情是:今天穿什麼。19世紀法國王后約瑟芬的衣櫃裡,有676條裙子、496條披肩、785雙鞋和1132雙手套。
  • 一篇文看完歐洲貴族服裝史
    貴族,可能是這個時代最時髦的詞之一,只是,其中以調侃與誤讀居多。在歐洲,貴族群體雖已逐漸沒落,但貴族文化卻沉澱下來,尤其是貴族服裝對藝術圈的影響,至今仍在。從中世紀對女性美避而不談的宗教禁慾陰影走出來的女人們為了突出自己的曲線美,開始讓堅硬的緊身胸衣和龐大裙撐組合來完成自身的曲線美。女性穿著早期古希臘羅馬時代胸衣是平面的,婦女是用麻布、羊毛或皮革做成來進行身體約束保護的。到歐洲中世紀時期胸衣變成質地厚的背心,這才視對歐洲女性產生了重大影響的緊身胸衣雛形。
  • 歐洲貴族運動有哪些?帶你了解了解
    關於歐洲貴族運動■ 1913年,這一年,現代工業大生產的序幕拉開,貴族運動趨向平民化奢侈品和普通工業品生產技術一日千裡。歸根結底,貴族運動體現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精準、優雅、沉穩。1、馬術■ 被列為「四貴之首」 的馬術,起源於英國,在16世紀傳入歐洲,王公貴族們穿戴華麗禮服縱馬馳騁,賺足眼球。■ 而若要探究馬術之所以位居首位的原因,是因為「馬」推動了世界歷史的演變。
  • 18世紀皇室貴族的珍珠首飾,8款均是海水珍珠,復古優雅顯時尚
    在養殖珍珠沒有普及的年代,來自海洋或江河的珍珠是大自然珍貴的禮物,只有皇室貴族達官顯貴們才可以擁有的。珍珠首飾源於物的稀少和溫潤優雅的美感,在18-19世紀的歐洲深受上流人士喜愛。今天我們分享的便是8款18世紀皇室貴族擁有過的珍珠首飾,8款都是海水珍珠,復古優雅顯時尚。希望你喜歡?
  • 別一樣的歐洲貴族:淺談《愛瑪》
    《愛瑪》這部電影圍繞愛瑪講述中世紀歐洲的貴(bā)族(guà)文化。然鵝過多的人物對我來說有點難接受,導致我看起來有些吃力,好在這些人物出現時間都較久,也不至於難以看下去,整部影片需要有較好的耐心,接下來的都是我淺陋的觀點,僅供參考。整體來講,影片最大的亮點在於其中滿滿的中世紀歐洲貴族文化,不僅從服裝和BGM上可以明顯表現,從其中的動作舉止以及語調中也感受出來。
  • 什麼才是真正的歐洲貴族精神
    多年後,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評價託爾斯泰時感慨道:「這種卑微的最後命運無損他的偉大……如果他不是為我們這些人去承受苦難,那麼列夫-託爾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屬於全人類……」這兩人及下文提到的幾位主人公儘管命運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貴族。
  • 在18世紀很多歐洲大陸人感覺到英格蘭人的私人生活比他們自由一些
    在接下來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中,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和眾多德意志王公的存在以及他們不斷變換的反法同盟組合就使人感覺不到這是純粹的兩方之間的對抗。然而,一些當代人也準確地意識到在這些爭鬥中有一個意識形態的因素被忽視了。英格蘭和荷蘭社會確實比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社會更加開放。它們允許並保護多種宗教的存在。
  • 為什麼歐洲貴族從小學音樂?
    18世紀到19世紀,歐洲音樂進入了輝煌的古典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也促進了音樂的發展,使得古典音樂在世界藝術史上散發光芒。這一時期的音樂不僅比之前的音樂更有其特定的技法和審美特性。而且對後世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輻射和影響力。熟知的巴赫、莫扎特、李斯特等偉大的作曲家都是歐洲貴族出身,如今在歐洲的貴族世家,都是從小培養孩子學習音樂,學習藝術。
  •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就吹過了歐洲,影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當時歐洲藝術家眼中的中國風景和人物是他們所理解的中國,既像中國,又不是中國;既表現了中國人的溫文爾雅又透露出西方貴族的矯揉造作。實際上這是 15 世紀以來歐洲人想像的東方、想像中的中國,而且是一個無比富庶和美好的中國,其中又夾雜著對印度和日本等東南亞國家的綜合印象。
  • 在18世紀初的歐洲,歷史的分量和傳統的分量依然沉重
    早在牛頓那個年代,歐洲已經開始有國家機構將科學研究列為重要事務,並撥款予以贊助,這充分說明科研地位得到了較大提升。這些創立較早的歐洲科研機構充分說明,公眾對科學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貴族也開始為科學研究注入資金,在此後的一個半世紀中橫掃歐洲的現代化潮流,到此時已經初現端倪。1665年,歐洲第一份自然科學學術期刊《皇家學會哲學彙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首次面世。
  • 歐洲的規則:皇室、貴族與武力、商業聯姻
    軍事貴族免繳稅,也不能對他們任意拘捕。14世紀黑死病流行歐洲後,葡國人口減少,農村租金不得不降低,但市鎮工資較高,將鄉下人吸引進來。農業勞工的缺乏,也促使靠地租度日的貴族整軍經武,向國外另找勞動力的出處。在1450~1500年葡萄牙取得的15萬非洲奴隸中,有些被派赴新佔領的非洲西海岸外大西洋(600558,股吧)上的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那裡出產糖和小麥。
  • 18世紀歐洲棉布貿易戰爭下的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們
    到1750年代,都特特裡與班維爾公司和郎之萬製造廠生產加納布、幾內亞布、「以英國方法印染的顏色多達8到18種的」多色棉布、暹羅布(siamoise)和藍色棉布,面向的是西班牙和西班牙殖民地,還包括「印度和波斯」,這說明它們的市場在擴大和分化。
  • 歐洲的總人口,在18世紀從大約1.2億,增長到約1.9億
    歐洲人口在18世紀從大約1.2億增長到約1.9億。歷史學家們研究堂區的出生、婚姻和死亡登記,長期以來一直在討論這場人口革命的原因和影響。歐洲人口的出生率提高,在1740年後尤其明顯,而每年的死亡數量(死亡率)下降得更加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