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歐洲貴族的煩惱:今天穿什麼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南煙 印客美學

最近熱播的《三十而已》真的是讓小印大開眼界,原來富太太的生活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當然真正讓小印震驚的,當屬古代歐洲貴族們的奢華生活,畢竟那些貴族是真正的富可敵國。

對歷史服飾感興趣的inker們,想必平時見過不少舊時貴族穿的華美而精緻的衣裳。這些奢華精美到「人神共憤」的衣物更是讓人好奇:

貴族太太們的衣櫃裡,都有哪些常備衣物?

新衣服的入手途徑、舊衣服的處理方式

與今天有哪些不同?

她們是否也會覺得衣服永遠不夠穿?

小印將以18~19世紀為時間坐標,以服飾分類和穿衣層次為切入點,帶你一探究竟。

富太太到底要換多少件衣服?

在注重穿衣禮儀的18~19世紀,歐洲貴族人士在參與各類活動之前,都要換上相應的得體服飾。

所以,對TA們來說,一天換四五次衣服都是常規操作。至於具體要換什麼衣服,這就要了解一下歐洲女裝按照功能和場合而出現的分類。

在18世紀時就已經出現的服裝種類有:

NO.1 宮 裝——最最正式的服裝

首先是最高級別的禮服——宮裝。

這是在皇宮裡,尤其是加冕禮、皇家婚禮、宮廷舞會等隆重場合才會用到的禮服。

這幅《約瑟芬皇后的加冕禮》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畫中眾貴族所穿的就是宮裝。

宮裝的做工極其精緻、造價極其昂貴,寬大的裙擺、長長的拖擺和大面積的刺繡、大量的珠寶裝飾,極其耗費材料和做工。

到了19世紀晚期,宮裝走向式微,基本只有在貴族少女的成人禮上才會穿到。

來欣賞一下當時的老照片吧↓

STYLE

NO.2 騎馬裝——論騎馬如何保持優雅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歐洲服飾分類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騎馬裝。

作為一款「運動服」,騎馬裝長度較短、裙擺較小,穿著起來更加輕便。

騎馬裝在裝飾上也非常簡潔,而且款式設計也明顯吸收了男裝的一些元素。

Ins:@isamidala;@couturemaya

到了19世紀中後期,服飾種類大量增加、名目繁多。

NO.3 晨 衣——一日之計在於穿喜歡的衣服

首先要介紹的是歐洲女孩每天起床後第一件要穿的衣服——晨衣。

晨衣除了在晨起後梳妝和享用早餐時穿著,睡前卸妝洗漱和休憩也會穿到。

電影《茜茜公主》中的晨衣

晨衣的設計通常是一件輕薄舒適的長袍或裙子,部分還有配套的內衣、睡衣,而晨衣就穿在睡衣外。

「晨衣」一詞到19世紀上半葉才出現,不過類似功能的服裝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

NO.4 茶禮服——喝茶也得有專用服飾

與晨衣同樣屬於「家居服」系列的還有「茶禮服」。

這類服裝隨著下午茶的盛行而出現於19世紀晚期,是女士們在家中招待朋友時所穿的休閒服。

茶禮服的最大特點是不用搭配束腰,穿起來更加輕鬆舒適。但是作為家居服,它只能在室內穿著。

雖然跟晨衣相比,茶禮服在輕便舒適之外還兼具華麗度,而且後來逐漸被人們穿出門,但它始終都屬於非正式服裝的範疇。

歐洲近古服飾史上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遠赴西洋的東方服飾通常會被當做/改造成家居服。

所以我們現在搜索古董晨衣/茶禮服的圖片時,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充滿東方風格的設計。

NO.5 散步服——優雅是步行的關鍵點

跟家居服相比,同時期的出門服裝就更加繁複正式。當時女士出門散步或郊遊要穿「walking dress」,即「外出服」或「散步裝」。

圖源ins:@couturemayah

這類衣服通常會為了方便行動而裙擺長度稍短、裝飾偏簡潔,但是必須搭配束腰和裙撐,穿起來也並不輕鬆。

圖源ins:@izabelapriorattire

NO.6 運動服——旋轉跳躍 不失優雅

同時期的網球服、高爾夫球服、滑冰服等一系列「運動服」同理,跑跑跳跳的同時還得帶著非常緊的束腰和沉重的裙撐。

圖源ins:@izabelaprioattire

NO.7 舞會裝&宴會服——做全場最靚的太太

在當時的女性服裝中,最華麗的要屬晚宴禮服和舞會裙了。

晚宴是當時盛行的十分重要的社交活動,所以女士們都會盛裝出席。而當她們在舞池中展現優美舞姿的時候,更是少不了華麗衣裙的裝點。

晚宴禮服與舞會裙上,往往裝飾有璀璨的珠寶和美麗的花卉,裙擺蓬度也比日常服裝更大,總之怎麼花枝招展怎麼來!

NO.8 禮 服——正式的場合總得穿得端莊

人生的婚喪嫁娶等儀式,也有相應的禮服。

但是在過去的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並不會為婚禮而專門準備服裝,只是在衣櫃裡挑出最好的一件衣服來穿。「婚紗」這個概念大約到19世紀初才出現,而白色成為婚紗的默認顏色,則是20世紀初的事情了。

不同於一生只穿一次的婚紗,喪服則是19世紀女性衣櫃裡的日常必備。因為當時的社會禮儀要求十分嚴格繁複,一旦身邊有沾點關係的親戚去世,就必須為ta服喪。

喪服除了顏色和裝飾上有規定之外,其他方面和日常服裝並沒有什麼差別。

NO.9 日裝&晚裝——和天空同時換裝

19世紀歐洲女裝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日裝」與「晚裝」,就是把日常衣服以晚餐為分界,分成兩大類。

這個概念直到今天仍有影響。

日裝與晚裝的區別主要在於衣領的高低和衣袖的長短,當時也有一些設計師會給同一件裙子配套兩件不同的上衣,用來適應不同的場合。

最後有一點必須強調:以上服飾類型是針對上層社會的女性而言,同時期的廣大吃土女孩們,不可能為了早晨的梳妝打扮而專門換件衣服,也沒有機會可以參加各種高級宴會和盛大的舞會。

為何貴族都「衣來伸手」?

我們在欣賞古董服裝時,往往只注意到最外層的華麗衣裙,卻不知最表面的外衣下,還藏著層層疊疊的襯衣襯裙,以及誇張的束腰和裙撐…..

最裡層是內衣。

但20世紀之前並沒有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胸罩和三角內褲,她們的內衣看上去像是我們如今的睡裙,作用是將外層衣服與身體隔開,以免被汗水弄髒。

內衣的布料是未染色的亞麻布,健康舒適。腳上則穿長筒襪。

視頻來源:利物浦國家博物館

接下來是穿襯裙,作用是撐起裙擺、防走光以及冬季保暖。

如果是在19世紀,襯裙下面可能還會穿南瓜褲。

接下來上半身會穿束腰,作用是塑造身材。束腰會把腰部勒細、胸部勒平,同時會像「背背佳」一樣讓人挺直腰背。

到了19世紀中後期,束腰外面還會穿一件背心,作用是防止外衣刮蹭到束腰而受破壞,以及遮蓋束腰的痕跡。

視頻來源:YouTube@priorattire

下半身則會穿裙撐,作用是將裙擺支撐出理想的輪廓。不過束腰和裙撐這兩個步驟的有無,要根據具體的年代而定。

在流行泡泡袖的年代,甚至還要戴上「袖撐」。

穿好裙撐後,繼續疊加襯裙……不過襯裙的層數以及襯裙與裙撐的相對位置,在不同年代會略有不同。

在穿了這麼多層衣物之後,終於可以穿外衣了!不過外衣的穿著也並不簡單,看似是一整件連衣裙,實際上可能是由上衣、裙子、袖子、衣領等好幾個零件組成……

上衣與半身裙

假袖

當時的普通女性沒有僕人伺候,沒能過上「衣來伸手」的生活,但她們的穿衣過程差不多也是這麼繁瑣……

太太們都怎麼打理衣櫃?

這個問題我們先從衣服的入手開始講起——在那個沒有服裝廠的年代,購買衣服的主要途徑是直接找裁縫定製,經濟條件好的話還能找設計師給自己設計新穎時尚的款式。

頂級貴族女性們的衣服和配飾,平時會由女官專門管理。

RoseBertin

18世紀法國瑪麗王后的御用設計師

Harriet Sutherland

維多利亞女王的司袍女官

衣物要有專人管理,聽起來很誇張,但這是因為她們的衣物數量本來就這麼誇張……舉個例子,19世紀的法國王后約瑟芬,衣櫃裡有676條裙子、496條披肩、785雙鞋和1132雙手套。

18世紀的法國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去世時遺留下滿滿三個房間的衣服。

級別比較低的貴族女性,衣服的數量也沒那麼龐大,聽起來可能稍微沒那麼嚇人——18世紀初的符騰堡公爵夫人瑪利亞·奧古斯塔,衣櫃裡有228件衣服,其中一件的價格相當於她的一個僕人的年薪的30倍。

emmmmm還是很誇張。

以上數據還算可以接受的,我所知道的衣服最多的一位是俄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去世時遺留下15000件衣服,這個數據我真的震驚了。

↑就是這個富婆

這些多到穿不完的衣服,她們會打賞給僕人,或者由僕人拿到市場上賣掉。而像宮裝這種特別奢侈的頂級禮服,則會當作傳家寶繼承給後人。

可能有讀者朋友會疑惑,那時候的人不介意二手衣服、不嫌髒嗎?

其實,這些二手衣服真的髒不到哪裡去。

如前文所講,貴族女性們一天要換好幾次衣服,而且每天都不帶重樣的,算下來每件衣服在她們身上也就停留幾個小時,更何況她們不是勞動人民,不用出汗,生活環境也打掃得很乾淨……

所以,她們的衣服在二手市場上依然可以賣出好價錢。那些需要置辦高級禮服但又有經濟負擔的小貴族就是主要的買家。

另外,可能會超出大家的想像的是,她們的衣服不僅不髒,還根本就不用洗。外層的衣物通常是用絲絨、絲綢、羊毛等材料製作的,這些材質的布料並不適合洗滌,平時的保養只能是局部擦拭。

聽起來可能很不可思議,就像現代的奢侈品衣服很多也是不能洗的,髒了直接換新,反正買它的人根本就不缺錢……

至於洗衣服這種操作,只限於貼身衣服和可拆卸的袖口、衣領。

總之,古代歐洲女(fu)孩(po)的衣服數量、穿衣規則和衣服的處理方式都很出乎我們的意料呢!相信大家看到這裡的心情和我一樣——

當然,這也是頂級貴族才能擁有的豪華衣櫃,普通女孩們誰還不是「縫縫補補又三年」呢?

不知道看完後各位小仙女們

喜歡哪一款貴族服飾呢?

在留言區和大家一起討論(吃檸檬)吧~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原標題:《富婆的煩惱,你無法想像》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這才叫有腔調的旅行,看看18世紀的歐洲貴族們
    最近,荷蘭阿姆斯特丹箱包博物館的館長夏侯·坎普受邀到香港,在兩依藏博物館展示了他們收藏的18至20世紀貴族旅行裝備。「洗漱用品,餐具和食器,這是古代貴族出行肯定要帶上的。男士還有剃鬚用具和古龍水瓶。女士的話,則要配備針線包、首飾格、香水等。
  • 18、19世紀歐洲貴婦奢華服飾,讓現代人瞬間低到塵埃裡
    歐洲貴婦衣著的奢華,會讓你大跌眼鏡。她們有著讓人羨慕嫉妒恨的煩惱,那就是,在起床後,要費心思琢磨的第一件事情是:今天穿什麼。19世紀法國王后約瑟芬的衣櫃裡,有676條裙子、496條披肩、785雙鞋和1132雙手套。
  • 瓷器收藏:17世紀到18世紀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的中國外銷瓷器
    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中國瓷器那種不滲透性、潔白光滑、非常實用的美,以及相對於水晶器和銀器的低廉價格,使它甫一現身歐洲,就贏得當地人民深深的喜愛,並被譽為「白色的金子」。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然而,當歷史的指針開始轉向18世紀,這個被世人稱為啟蒙時代的百年;當我們把視線稍稍從啟蒙思想的火炬上偏移,細細向前追溯火種的由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啟蒙的種子裡亦有中國的分量。
  • 一篇文看完歐洲貴族服裝史
    貴族,可能是這個時代最時髦的詞之一,只是,其中以調侃與誤讀居多。在歐洲,貴族群體雖已逐漸沒落,但貴族文化卻沉澱下來,尤其是貴族服裝對藝術圈的影響,至今仍在。》劇照啟蒙運動是指在17世紀至18世紀法國大革命之間的一個新思維不斷湧現的時代,與理性主義等一起構成一個較長的文化運動時期。
  • 中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貴族女人帽子裡隱藏的秘密
    歐洲人普遍認為一個有身份的女士,在正式場合不戴帽子,是十分失禮的行為。因為古代歐洲頭髮被看成女人的隱私部位,不戴帽子就等同於赤身裸體行走。越是華麗貴重的帽子,越能顯示女性尊貴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看完這篇,你會明白為什麼歐洲影視劇裡上流社會人士都喜歡戴帽子。
  • 18世紀以精湛技藝風靡歐洲,盡顯宮廷高貴奢華
    最初只能是歐洲的皇室貴族們才用得起,甚至以擁有一把充滿性感迷人的東方氣韻的扇子,為自身炫耀攀比的資本,更是成為當時歐洲的一種身份的象徵,引領時尚潮流。在那個遵循貴族禮儀的時代,一把精美的摺扇,相當於一張進入上流社會的「入場券」,當時被稱為「女性的權杖」。到了17、18世紀,摺扇的時尚風潮達到了巔峰。
  • 秒懂歐洲貴族服裝史
    在歐洲,貴族已沒落,但文化沉澱下來,尤對藝術圈的影響,至今仍在。
  • 18世紀皇室貴族的珍珠首飾,8款均是海水珍珠,復古優雅顯時尚
    在養殖珍珠沒有普及的年代,來自海洋或江河的珍珠是大自然珍貴的禮物,只有皇室貴族達官顯貴們才可以擁有的。珍珠首飾源於物的稀少和溫潤優雅的美感,在18-19世紀的歐洲深受上流人士喜愛。今天我們分享的便是8款18世紀皇室貴族擁有過的珍珠首飾,8款都是海水珍珠,復古優雅顯時尚。希望你喜歡?
  • 紋章瓷:中國製造的歐洲時尚,為什麼會讓貴族們趨之若鶩
    畢竟,對於歐洲人來說,一套瓷器代表著什麼?是財產嗎?不,是尊嚴。只要你擁有一套來自遙遠的東方的精美瓷器,就能挺胸抬頭名正言順的說一句你是上流社會的一員。而今天介紹的重頭戲,是外銷瓷中的貴族——定製外銷瓷。
  • 19世紀歐洲女士的帽子美圖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組19世紀歐洲女士的帽子美圖翻閱帽子發展史,我們會發現,最早的帽子,其實跟頭巾差不多,就是一塊布而已。後來,漸漸變得有四角,帽子發明出來,本來是用來禦寒,或者遮陽的。但隨著文明的發展,在歐洲,帽子不僅僅變成一種時尚潮流,更被視為身份的象徵。特別是貴夫人們,對帽子裝飾的愛好到了迷戀成痴的程度。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有了很寬很寬的帽簷。歐洲的帽子,在寬的帽簷上,還會裝飾上各種東西,比如說花卉、標本鳥、水果籃等等,似乎只要是凡間有的東西,都可以堆上去似的。
  • 什麼才是真正的歐洲貴族精神
    而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對殺氣騰騰的劊子手,留下的則是坦然高貴的遺言:「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願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幾分鐘後,路易十六及皇后便身首異處。威靈頓是世界軍事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和拿破崙決戰的時候,留下過 一句非常有名的話。當時他冒著炮火在前線觀察敵情,他的參謀員多次勸他早點回撤。可是威靈頓就是不動,參謀人員只好問,您萬一陣亡了有什麼遺言?威靈頓頭也不回地說,「告訴他們,我的遺言就是像我一樣站在這裡。」
  • 18世紀的精緻與奢華:一幅關於早餐的繪畫
    網絡上關於泡茶方式的爭論談到日常生活的儀式感,今天為大家解讀一幅18世紀的繪畫《拉維涅家的早餐》,他的作者是瑞士畫家利奧塔德這富有生活氣息的情節成功地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杯中的熱飲到底是什麼呢?博物館圖錄上將其描述為咖啡,其實不然。在那個時代,咖啡或巧克力並不像今天這樣流行,它們是貴族階層專屬的奢侈飲品。早在16世紀,哥倫布就將可可豆從新大陸帶回了歐洲,但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 在18世紀初的歐洲,歷史的分量和傳統的分量依然沉重
    這些創立較早的歐洲科研機構充分說明,公眾對科學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貴族也開始為科學研究注入資金,在此後的一個半世紀中橫掃歐洲的現代化潮流,到此時已經初現端倪。1665年,歐洲第一份自然科學學術期刊《皇家學會哲學彙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首次面世。
  •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就吹過了歐洲,影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17—18 世紀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發生過一段插曲,就是歐洲產生了一種東方情調的裝飾藝術風格,這種風格被稱作中國風格或中國風,持續了一百餘年,很多中國的元素融匯在巴洛克、洛可可風格中,展現了中國藝術獨特的魅力,為歐洲上層社會奢華的生活增添了幾分異國情調。
  • 從18世紀的男女愛情,看英國貴族的婚姻有何特徵?
    18世紀以前,擇偶時,將男女愛情與經濟政治利益同等對待的英國貴族不在多數。但是,這種擇偶觀念並不一定對婚後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日久生情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里奇蒙公爵與妻子的婚姻,是在雙方家長抵償賭債的交易中形成的,他們婚後的感情還是很好。
  • 中世紀歐洲的中國奢侈品,一個貴族家裡沒有這些都不好意思叫貴族
    「獵殺女巫」運動在這一千年間,歐洲幾乎全方位地落後於歐亞大陸另一邊的中國,文化和科技被全面碾壓,貿易更是年年大幅度逆差,當時的歐洲貴族家裡如果沒有幾樣來自中國的東西,跟人見面都不好意思自稱貴族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中歐貿易中,歐洲幾乎完全淪為中國商品的傾銷地,而歐洲的商品則鮮有賣到中國的,不是運不過來,實在是歐洲沒有什麼東西是能吸引中國人購買的。
  • 為什麼歐洲貴族從小學音樂?
    18世紀到19世紀,歐洲音樂進入了輝煌的古典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也促進了音樂的發展,使得古典音樂在世界藝術史上散發光芒。這一時期的音樂不僅比之前的音樂更有其特定的技法和審美特性。而且對後世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輻射和影響力。熟知的巴赫、莫扎特、李斯特等偉大的作曲家都是歐洲貴族出身,如今在歐洲的貴族世家,都是從小培養孩子學習音樂,學習藝術。
  • 歐洲的規則:皇室、貴族與武力、商業聯姻
    軍事貴族免繳稅,也不能對他們任意拘捕。14世紀黑死病流行歐洲後,葡國人口減少,農村租金不得不降低,但市鎮工資較高,將鄉下人吸引進來。農業勞工的缺乏,也促使靠地租度日的貴族整軍經武,向國外另找勞動力的出處。在1450~1500年葡萄牙取得的15萬非洲奴隸中,有些被派赴新佔領的非洲西海岸外大西洋(600558,股吧)上的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那裡出產糖和小麥。
  • 在18世紀很多歐洲大陸人感覺到英格蘭人的私人生活比他們自由一些
    在18世紀很多歐洲大陸人都開始感覺到英格蘭人的私人生活比他們自由一些。例如,與他們相比,英格蘭人通常不太可能未經審訊就被關進監獄,其住宅也不會在沒有地方法官授權令的情況下遭到侵入和搜查。等級和服從在英格蘭社會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一個大貴族犯了罪,他將和其他人一樣被帶到法庭上。所有這些對於大陸上的歐洲人來說都是很奇怪的,也是讓他們很羨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