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的正式職工,除了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工資還高一點,管理崗位(包括領導)和工勤崗位工資都一般,更不用說編外人員了。編外人員的工資,也就是社會平均工資或者稍高一點,正式職工有的福利獎金祖什麼的,編外人員領不到,也沒有什麼發展前途,實在沒有什麼值得費心思的。再說了,事業單位的編外人員還用考嗎,即使是考也是做做樣子吧?
1、勞動關係:事業單位沒有直接的用人權,管理人員的管理使用權限在組織部,專業技術人員和工勤人員,包括編外人員的使用權都在人社部門。編外人員包括人事代理、合同工、臨時工、勞務派遣工,都是由人社部門負責統一招聘、招考,或者指定勞務派遣公司,統一聘用後分派到有實際需要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使用。也可以授權用人單位自行招聘、自行管理、自行供養,這主要是指有經營收入的公立醫院,或者有專門經費的其它事業單位。
2、工資待遇:《勞動法》雖然規定了「同工同酬」,但實際上正式職工的工資待遇有保障,編外人員的工資,是由人社部門、財政部門根據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統一核定的,只是稍微比平均工資高一點。大多數地區繳納「五險一金」後,到手也就兩千多一個月。正式職工享受的工會福利、住房補貼、交通補貼、年終獎等,編外人員也是領不到手的。即使有,也是一星半點。
3、發展前途:編外人員沒有什麼發展前途。
4、工作穩定性:原來,機關事業單位的編外人員,包括合同工、臨時工,幾乎能幹一輩子,工齡二三十年的很常見。現在機構改革,單位的後勤服務職能要麼由專門的機構承擔,要麼推向社會、推向市場,由政府購買服務代替。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改革,精簡人員第一個精簡的就是編外人員。即使在這次機構改革中倖存,下次指不定什麼時間改革,又被下崗,根本沒有什麼穩定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