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從心動 隨樂而行
——《音樂何需「懂」》讀後感
近日有幸讀了《音樂何需「懂」》這本書。其中內容與音樂一樣可以引起共鳴。作者周海宏是一名音樂美學家、音樂心理學、教育學家。他說:音樂是人類最自由、最能夠直接喚起情感體驗的藝術,它讓我們激動、讓我們興奮、讓我們傷感、讓我們無言。還是從聽開始吧。作為小學音樂教師如何讓學生愛聽音樂、會聽音樂呢?
周教授在書中寫到:音樂審美觀念的重塑。強調音樂審美的本質是聽覺的感受和心靈的體驗。在小學教學中音樂欣賞重點是通過聽覺感知、情感體驗、文化融匯以及豐富的聯想創造培養學生對音樂美的感知。然而,當今社會信息日新月異,網絡上,媒體上也充斥著各種各樣層次不同的音樂,音樂教師應當在學生低齡階段教會學生如何辨別美醜,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更應該授人以漁,正確引導學生如何欣賞一段具有藝術性的音樂。最佳的音樂欣賞,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既能體味作者的情緒,又能升華聽者的情感。音樂欣賞由「字 味 聲 情」四個方面引導「聽」音樂。
一、詞——音樂如詩,極盡善美
俞伯牙彈琴,鍾子期能領會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還是「洋洋乎志在流水」,懂得欣賞俞伯牙的音樂,以致鍾子期死後俞伯牙摔琴絕弦,因為知音難覓。這個典故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所以人們以為,只有明白音樂表達了什麼場景、什麼情緒才能算音樂欣賞。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國進行的音樂普及、音樂教育工作以樂曲解說為核心。大量的電視節目、書籍、講座強化了人們對音樂欣賞的誤區。
音樂是無形的藝術,但是詞卻總能恰如其分的表達出音樂的意境。最早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楚辭》就將字與樂和諧的融匯在一起。經過唐朝的突破,宋朝的延伸,清代的創新,近代古典音樂家的中西合璧,使得詞曲越來越融會貫通。近代,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名段,從詞中就能體味到樂曲的精神力量。小學的音樂欣賞,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從詞入手解析音樂簡單易懂,事半功倍。不僅能快速的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能為後期的理解升華情感打下堅實的鋪墊。例如一曲《遊子吟》,詩歌與音樂的融合,既能夠感受到詩詞的美感,又能夠通過音樂進行情感上的升華。
二、味——音樂背後的故事
亞里斯多德說:「一切想像是創造的源泉」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是沒有特定的及有語義性的,每個人對當時所聽到的音樂的感受是不同的。《音樂何需「懂」》中學到:音樂由聲音構成,其材料有兩個屬性。第一,沒有視覺性。而聲音只是聽覺信號,不能直接傳達視覺形象。第二,沒有語義性。聲音不是語言,不能直接傳達思想。這兩個特點是客觀事實。可見,音樂欣賞不一定要知道音樂表達了什麼,也沒必要用哲學去解釋音樂。從聽覺體驗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感受和體驗音樂,不僅體驗了音樂的情緒情境,更揭示了描寫這種情緒情境背後的音樂要素的特點,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激發孩子們的感知和想像,進而提升音樂素養。題材、內容、風格是判斷一部音樂作品價值的基本要素。一段音樂就是在講一個故事。理解了音樂的背景就像了解了一段故事的大環境,當旋律響起,聽者就更有代入感,更能追隨作者的思路,更能體會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引起深刻的共鳴。例如電影音樂——《加勒比海盜》,震撼的旋律加上音效的烘託,更有一種帶入感,把聽眾帶入到情境中,好似身臨其境。
三、聲——音樂是流動的藝術
旋律音符變化莫測的組合產生出體味不盡的美感。有時候,我們在無意識中已經被一段音樂代入了美妙的心境之中,在音樂中,尋求慰藉、放鬆,可以盡情的釋放或者悲傷、或者喜悅的心情,這是音樂欣賞中能感受的部分。而在音樂專業中,旋律的分析是一門重要的研究課題。通過旋律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一段音樂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風格特徵。從而更深層次的體會到一個個音符背後的精神力量。小學音樂賞析,以官能感受為主,淺顯易懂的旋律分析為輔,主要是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良好習慣。音樂是學生終身的伴侶,識樂如識人,要通過磨合摸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教師作為音樂欣賞的領路人,要個性化的差別化的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拋磚引玉,多去聆聽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四、情——音樂是善於激發情感的藝術
周海宏教授總結道,「作為聲音的藝術,音樂的確可以使人產生聽覺以外的感受。而一個感覺引起其他的感覺的現象就是聯覺。比如,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味覺感受和聽覺感受發生了聯繫就是聯覺理論。正因為聯覺的存在,使得音樂這樣一門藝術得以表現形象、場景、情緒、思想、哲理等等這些東西。」音樂的情感體驗是審美的歸宿,好的音樂作品通過表現情感而感染欣賞者。傳統的小學音樂教育以「傳、唱」為主,而現代小學音樂教育由於融合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教師更要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為己任,通過對音樂的剖析、解讀和欣賞,引導學生對音樂之美的好奇、探索和創造。音樂的情感體驗是音樂欣賞重要的課題。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豐富多彩的教具,模擬音樂的背景,還原音樂的場景,寓教於樂,引導學生身臨其境,沉浸音樂之中,體會音樂作者所想所感。例如:芭蕾舞劇《天鵝湖》第三部選段《那不勒斯舞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來介紹什麼是舞曲,這段舞蹈的故事背景以及舞者是如何伴著音樂來舞蹈的,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興趣,對藝術的渴望。
「要想成功幸福,從小熱愛藝術!」音樂的美是自足的,視覺性,概念性的內容的領悟可以強化音樂的審美體驗,但它絕不能代替音樂審美的聽覺感受和感性體驗。讓我們努力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盡情體味音樂之美。
音樂學科 王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