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共讀|音樂何需「懂」

2021-03-02 吉林教育廣播FM963

聽從心動 隨樂而行

——《音樂何需「懂」》讀後感

近日有幸讀了《音樂何需「懂」》這本書。其中內容與音樂一樣可以引起共鳴。作者周海宏是一名音樂美學家、音樂心理學、教育學家。他說:音樂是人類最自由、最能夠直接喚起情感體驗的藝術,它讓我們激動、讓我們興奮、讓我們傷感、讓我們無言。還是從聽開始吧。作為小學音樂教師如何讓學生愛聽音樂、會聽音樂呢?

周教授在書中寫到:音樂審美觀念的重塑。強調音樂審美的本質是聽覺的感受和心靈的體驗。在小學教學中音樂欣賞重點是通過聽覺感知、情感體驗、文化融匯以及豐富的聯想創造培養學生對音樂美的感知。然而,當今社會信息日新月異,網絡上,媒體上也充斥著各種各樣層次不同的音樂,音樂教師應當在學生低齡階段教會學生如何辨別美醜,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更應該授人以漁,正確引導學生如何欣賞一段具有藝術性的音樂。最佳的音樂欣賞,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既能體味作者的情緒,又能升華聽者的情感。音樂欣賞由「字 味 聲 情」四個方面引導「聽」音樂。

一、詞——音樂如詩,極盡善美

俞伯牙彈琴,鍾子期能領會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還是「洋洋乎志在流水」,懂得欣賞俞伯牙的音樂,以致鍾子期死後俞伯牙摔琴絕弦,因為知音難覓。這個典故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所以人們以為,只有明白音樂表達了什麼場景、什麼情緒才能算音樂欣賞。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國進行的音樂普及、音樂教育工作以樂曲解說為核心。大量的電視節目、書籍、講座強化了人們對音樂欣賞的誤區。

音樂是無形的藝術,但是詞卻總能恰如其分的表達出音樂的意境。最早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楚辭》就將字與樂和諧的融匯在一起。經過唐朝的突破,宋朝的延伸,清代的創新,近代古典音樂家的中西合璧,使得詞曲越來越融會貫通。近代,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名段,從詞中就能體味到樂曲的精神力量。小學的音樂欣賞,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從詞入手解析音樂簡單易懂,事半功倍。不僅能快速的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能為後期的理解升華情感打下堅實的鋪墊。例如一曲《遊子吟》,詩歌與音樂的融合,既能夠感受到詩詞的美感,又能夠通過音樂進行情感上的升華。

二、味——音樂背後的故事

亞里斯多德說:「一切想像是創造的源泉」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是沒有特定的及有語義性的,每個人對當時所聽到的音樂的感受是不同的。《音樂何需「懂」》中學到:音樂由聲音構成,其材料有兩個屬性。第一,沒有視覺性。而聲音只是聽覺信號,不能直接傳達視覺形象。第二,沒有語義性。聲音不是語言,不能直接傳達思想。這兩個特點是客觀事實。可見,音樂欣賞不一定要知道音樂表達了什麼,也沒必要用哲學去解釋音樂。從聽覺體驗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感受和體驗音樂,不僅體驗了音樂的情緒情境,更揭示了描寫這種情緒情境背後的音樂要素的特點,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激發孩子們的感知和想像,進而提升音樂素養。題材、內容、風格是判斷一部音樂作品價值的基本要素。一段音樂就是在講一個故事。理解了音樂的背景就像了解了一段故事的大環境,當旋律響起,聽者就更有代入感,更能追隨作者的思路,更能體會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引起深刻的共鳴。例如電影音樂——《加勒比海盜》,震撼的旋律加上音效的烘託,更有一種帶入感,把聽眾帶入到情境中,好似身臨其境。

三、聲——音樂是流動的藝術

旋律音符變化莫測的組合產生出體味不盡的美感。有時候,我們在無意識中已經被一段音樂代入了美妙的心境之中,在音樂中,尋求慰藉、放鬆,可以盡情的釋放或者悲傷、或者喜悅的心情,這是音樂欣賞中能感受的部分。而在音樂專業中,旋律的分析是一門重要的研究課題。通過旋律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一段音樂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風格特徵。從而更深層次的體會到一個個音符背後的精神力量。小學音樂賞析,以官能感受為主,淺顯易懂的旋律分析為輔,主要是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良好習慣。音樂是學生終身的伴侶,識樂如識人,要通過磨合摸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教師作為音樂欣賞的領路人,要個性化的差別化的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拋磚引玉,多去聆聽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四、情——音樂是善於激發情感的藝術

周海宏教授總結道,「作為聲音的藝術,音樂的確可以使人產生聽覺以外的感受。而一個感覺引起其他的感覺的現象就是聯覺。比如,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味覺感受和聽覺感受發生了聯繫就是聯覺理論。正因為聯覺的存在,使得音樂這樣一門藝術得以表現形象、場景、情緒、思想、哲理等等這些東西。」音樂的情感體驗是審美的歸宿,好的音樂作品通過表現情感而感染欣賞者。傳統的小學音樂教育以「傳、唱」為主,而現代小學音樂教育由於融合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教師更要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為己任,通過對音樂的剖析、解讀和欣賞,引導學生對音樂之美的好奇、探索和創造。音樂的情感體驗是音樂欣賞重要的課題。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豐富多彩的教具,模擬音樂的背景,還原音樂的場景,寓教於樂,引導學生身臨其境,沉浸音樂之中,體會音樂作者所想所感。例如:芭蕾舞劇《天鵝湖》第三部選段《那不勒斯舞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來介紹什麼是舞曲,這段舞蹈的故事背景以及舞者是如何伴著音樂來舞蹈的,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興趣,對藝術的渴望。

「要想成功幸福,從小熱愛藝術!」音樂的美是自足的,視覺性,概念性的內容的領悟可以強化音樂的審美體驗,但它絕不能代替音樂審美的聽覺感受和感性體驗。讓我們努力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盡情體味音樂之美。

音樂學科 王薇老師

相關焦點

  • 懂你 何需千言萬語
    一生之中,有一個懂你的人便是最大的幸福。懂你,是了解你成功背後的艱辛,是清楚你堅強背後的不屈。 愛你的人未必懂你,但懂你的人一定會心疼你。一句懂你,便溫暖了一段歲月;懂你的感覺無需太多的言表,心裡明白相遇不是在人海,而是在心上;真摯的相守不是在身邊,而是靈魂。心靈深處的懂得,勝過萬語千言;精神層次的認同,超越風塵俗世。
  • 《奮鬥的春秋》入選漳州市師生「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書目
    為深入推進「書香校園」建設,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豐富師生暑假生活,漳州市教育局、福建新華發行集團漳州分公司於5月底至10月底組織開展師生「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推薦書目共分為小學組、初中組、高中(中職)組、教師組四類。
  • 莎劇共讀 | 音樂、愛情與《第十二夜 》:Is Music the Food of Love?
  • 走進三國——領略英雄本色 ——師生共讀羅貫中《三國演義》
    全書人物鮮明,英雄輩出,各有特色,故事情節更是十分精彩,讀來讓人手不釋卷。我們經常談起三國裡的故事,很精彩,很吸引人,細細品讀更是一種文學享受。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
  • 讀好書、聽好課、答好題、拍好照
    「疫情霧霾」尚未消散,恐慌與焦慮思緒難解,讓我們共同參加線上讀書活動,一起度過「特殊」的讀書節,在書香中傳遞力量,以更充實的方式、更健康的心態,共待春暖花開日,共迎抗疫決勝時。在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超星智慧圖書館聯合移動圖書館推出系列活動。
  • 郝玲君 897 整本書閱讀:師生共讀《紅樓夢》37-39回:故事梗概、感想、點評、啟發、摘錄
    897 整本書閱讀:師生共讀《紅樓夢》37-39回:故事梗概、感想、點評、啟發、摘錄故事梗概:探春寫帖子邀眾人秋爽齋相聚,一起結詩社,起雅號,定罰約,定約期。寶玉、黛玉、寶釵、探春四人作詩,李紈、迎春、惜春出題評詩。探春定為海棠詩社,大家贊同。寶玉的丫鬟,在一起聊天,晴雯嘲笑秋紋,暗諷襲人。襲人差人給湘雲送東西。
  • 師生共飲一瓶水 汪東城調教愛徒驚豔新聲代
    這期節目中,三位老師要帶領各自的班級用音樂的魅力爭取捐建麥咭音樂教室的機會。 此前,在新聲代節目首播時就憑一首《勿忘心安》徵服所有觀眾的馬來西亞正太餘家輝,再度以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驚豔全場,其現場演唱的視頻又一次被網友熱傳。 《中國新聲代》首播時,餘家輝翻唱的《勿忘心安》視頻就在網上引起過一次轉發熱潮,餘家輝驚豔的高音徵服一眾網友。
  • 四川音樂學院新都校區於12月9日開展全體師生員工核酸檢測
    12月9日,據四川音樂學院官方微信消息,近日,成都市出現新冠疫情確診病例,學校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原則上不接受校外人員進校申請,如有確需因公需要進校的外來人員,需由邀請單位填報「四川音樂學院疫情防控期間外來人員進校申請表」報保衛處審核同意後方能按防控檢查流程進校。(2)動員師生員工採取「兩點一線」工作模式,原則上不參加聚集性活動。儘量不去和工作生活無關的場所,不接觸無關的人員、不走親訪友;在上下班途中,儘量選擇安全的交通工具並切實做好自我防護。
  • NYC紐約國際早教乘風破浪,重磅推出21天親子共讀挑戰賽
    為了紀念這個」特別的生日」,也為了將早期教育的概念送到更多家庭,NYC教育集團聯合旗下品牌NYC Preschool、與好奇DD龍(Discovery旗下兒童品牌)、美林教育「美國ConsciousDiscipline智慧自律」中國項目部、國際知名益智木玩品牌HAPE、悅芽派託育等合作夥伴,共同發起「21天親子共讀挑戰賽」。
  • 人生如戲,最真是相逢 中國之聲 · 為你讀詩
    片花錄製:傅希如|國家一級演員、上海京劇院老生演員片花配樂:If- David Davidson人生搭乘著時間列車,一刻不停地向前駛去。沿途有美麗的風景,也有美好的相逢。在這馬不停蹄的旅程中,不必在意結果,只需記住那一刻的回憶。在你心中最難忘的相逢是什麼?那是一位故人?
  • ...寧海發布通知:師生儘可能不跨省出行,如確需離浙的須報備申請
    寧海發布通知:師生儘可能不跨省出行,如確需離浙的須報備申請 2020-09-23 1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唐代的師生關係有多複雜?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這裡的令公指的就是宰相裴度,意指裴度的門生遍布天下,他所住的綠野堂哪怕不種花,也是桃李芬芳,花香滿園了。裴度一生中並沒有當過任何國家地方教育機構的教師,又是死後才獲贈太傅,何來的門生呢?這是因為裴度一生禮賢下士,為國家舉薦過多位濟世之才,受他推薦之恩的人才數不勝數。
  • 命運的裂痕 人性的閃光 ——師生共讀《紅樓夢》整本書中賈探春與甄英蓮形象
    從九年級下學期開始,師生開始共讀《紅樓夢》,經過導讀、泛讀、跨界閱讀、共享閱讀、活動趣讀、重點精讀、深入研讀等過程(具體過程見筆者《追夢紅樓·花籤之人物——整本書閱讀教學探索》一文),學生們寫出了一篇篇可圈可點的「追夢感思」,集結成一冊《追夢紅樓》。我奢望這些文字超越眼下的作業,留作青春的記憶,甚至成為學生們日後人生的導引。
  • 《共築中國夢》殷秀梅、戴玉強師生音樂會唱響蘇州保利大劇院
    8月28日晚上,《共築中國夢》殷秀梅、戴玉強師生音樂會唱響蘇州保利大劇院,獻禮第二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這也標誌著由蘇州市委宣傳部、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大眾音樂協會聲樂藝術委員會聯合主辦的中國·蘇州首屆殷秀梅、戴玉強歌劇演修班圓滿閉幕。
  • 《共築中國夢》殷秀梅、戴玉強師生音樂會唱響蘇州保利大劇院
    8月28日晚上,《共築中國夢》殷秀梅、戴玉強師生音樂會唱響蘇州保利大劇院,獻禮第二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這也標誌著由蘇州市委宣傳部、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大眾音樂協會聲樂藝術委員會聯合主辦的中國·蘇州首屆殷秀梅、戴玉強歌劇演修班圓滿閉幕。
  • 學校師生讀書活動方案:體驗教與學的快樂,品味讀與思的幸福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縣教育系統讀書活動實施方案》精神,引導全校師生以書為友,激發師生的讀書興趣,讓師生與好書作伴,與大師對話,通過閱讀增長知識,提高修養,塑造美好心靈,打好人生底色,不斷提高師生的綜合素養,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不竭的內在動力。
  • 微風陣起,一年級學生共讀之夜駕到……
    參加百千共讀的一年級師生們,嗅到了《別告訴我爸爸》的滿屋書香。6月13日晚上七點,美麗優雅的麥慧慧老師如約而至,還邀請了三位小嘉賓一起參與這次的共讀活動。分別是安徽省宣城市第二小學的蔣之遙同學,深圳市荔園小學的段嘉怡同學和深圳市蓮南小學的袁嘉志同學。麥老師選取了長春九臺區金明老師班級同學的一些猜想和大家分享。
  • 宅家戰疫不寂寞,咪咕中信書店共讀計劃打造社群閱讀新模式
    宅家期間一個人閱讀或許寂寞,「共讀」連結熱愛知識的你我他。作為讀書社群運營的一大嘗試,咪咕中信書店推出的「共讀計劃」已持續進行半年有餘。2月共讀書目是比爾·蓋茨年度特別推薦《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80餘周。相信通過全新的社群共讀模式,讀者能更深入地品味這個靠教育突破原生家庭束縛的真實逆襲故事。
  • 浙大教授與貴州湄潭小學生「再續前緣」,共讀詩詞,共論哲學
    孫敏強——  詩心不分老幼  所讀所感要用一生去領悟  浙江在線12月23日訊 「如同音樂無國界一樣,詩心,也不分老幼。讀一些詩詞,如共對清風明月,我們和孩子們的心是相通的。」孫敏強的話音剛落,有學生回應道,「現在沒有完全懂,是因為我們沒有背井離鄉的經歷。」讀書會上,大家延展品讀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韋莊的「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進一步體會詩作中的情感。  看著孩子們在休息間隙也在翻閱書籍,孫敏強回憶起自己的兒時經歷,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正值書荒。書、刊、還是畫報,自己逮到什麼就讀。街頭小巷的書攤上,一兩分可租到連環畫,自己常常讀得忘了時間。
  • 郝玲君 889 整本書閱讀:師生共讀《紅樓夢》13-15回:故事梗概、感想、點評、啟發、摘錄
    889    整本書閱讀:師生共讀《紅樓夢》13-15回:故事梗概、感想、點評、啟發、摘錄故事梗概:秦可卿託夢王熙鳳在祭祀的周圍購置田產、房舍,將私塾也遷至此,為衰亡做好準備。秦可卿去世,全家無不疑心意外。寶玉急火攻心,吐血奔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