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辭原文》曰:盥而不尊,有復顒若。
譯:筮得觀卦,祭祀的時候,用洗乾淨的手灌酒於地以迎神,雖然不進獻祭祀的供品,但是有虔誠敬神的心態。
《彖》曰:
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
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彖傳〕
譯:《彖傳》說:宏大壯觀的天象高高在上,具有柔順謙遜的美德,憑藉中和剛正之德被天下人所仰觀。抬頭仰視,「祭祀之前的懺悔思過,眼睛裡充滿了虔誠肅穆的神情。」是說天下世人通過仰觀天象而獲得教化。仰觀大自然天象運行的神妙法則,感悟時空四季交替分毫不出偏差的道理。聖人應仿效大自然的神妙法則去設立教化,讓天下百姓獲得教化而歸順誠服。
《象》曰:
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窺觀女貞,亦可醜也。
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觀國之光,尚賓也。
觀我生,觀民也。
觀其生,志未平也。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象》日: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童觀,兒童之觀。象幼稚無知的兒童一樣看事物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好象沒有什麼,但對於行大事建大業的君子來說就會有很大的危險。原因是我們不能深入到現象的實質中去就很難發現存在的一切問題。六二:窺觀,利女貞。
《象》日:窺觀女貞,亦可醜也。
囿於一孔之見,就不能發現實質性的問題,這是閨門閨女偷看新郎的角色,是以亦可醜也。《呂氏春秋》上說:「人各有所愛,各有所惡,心存偏見,聽覺必然發生錯誤。向東面望的人看不到西面的牆,向南看的人看不到北方。」因此,只有站立於不同的角度才能看清事態的真相,才能明心見性,憑主觀的見解就會善惡不分。六三:觀我生進退。
《象》日: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我生,即與我之生。觀摩我生的趨勢和行情,從而才能作出正確的決擇。因此君子當「天時、民財、交情、審其意,知其好惡而為之度。」《呂氏春秋.察今篇》說:「察已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人與我同耳。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益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可見,只有正視我之生才能知天下而不惑,只有觀察民心之所向才能行而不過。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象》日:觀國之光,尚賓也。
光,光點也。有敏捷眼光者,超人常識者,可為君王之佳賓矣。原因是如能觀國之光華,就能發現一切問題,改變一切問題,完善一切問題,是以可利用賓於王矣。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說:「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深入的觀察必能洞察一切、發現一切、改善一切。君子這樣做必將樹立起豐功偉績而能成為君王之佳賓矣。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象》日:觀我生,觀民也。
觀我生,君子就不會犯咎。原因是君子只有不斷地觀民所需,知民所樂,才能行不過而不犯其咎。孟子說:「政,民為大。樂民之樂,則民樂其樂;憂民之憂,則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後不王者,未之有也。」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象》日:觀其生,志未平也。
其生,他生也。猶外邦也。善於觀察國外形勢,才能知己知彼戒鑑有司而立於不敗之地,是以君子無咎也。因此我們當放眼大千世界,靜觀世界變化,就不難發現存在的一切問題而作出相應的改變。故君子不可自滿其志,當觀天下會通,行典禮、斷吉兇、順物宜,才能平定天下之不足,改變自我之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