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的一首減字木蘭花,言辭委婉,情感悲切,值得細讀

2020-12-24 品詩賞詞

古詩詞中有很多託物寓意的作品,作者藉助描寫某一個景物,並烘託出一種氣氛,更傳達出強烈的情感。比如劉禹錫就曾描寫秋天,秋高氣爽時,萬裡晴空中白雲漂浮,一隻凌雲之鶴,也載著老劉的詩情,令人感到氣概非凡。

而李商隱有一次情緒低沉,就借酒澆愁,半夜裡竟然在海棠花下賦詩,也顯出一種悽涼氛圍。清代也有一位作者描寫海棠花,卻別具一格。下面介紹龔自珍的一首減字木蘭花,言辭委婉,情感悲切,值得細讀。

減字木蘭花·偶檢叢紙中

清代:龔自珍

人天無據,被儂留得香魂住。如夢如煙,枝上花開又十年!

十年千裡,風痕雨點斕斑裡。莫怪憐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龔自珍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他的散文反映了作者的啟蒙思想,並對近代反封建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詩歌也集敘事、抒情和議論為一體,頗能矯拔頹風,更展現了詩人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苦悶與彷徨。

詞人於17歲那年,在北京憫忠寺收集了一包海棠花瓣。十年之後他寓居外地,卻從書本裡發現了它,詞人感觸很深,便寫成這首詞。全篇意境朦朧,抒寫了作者莫名的傷感,其實也是整個時代悲哀的一種體現,更是自己的身世之慨。

首句就顯得破空而來,詞人看見這些已經乾枯的花瓣,非常感慨地說,自己保存著十年前的花瓣,是無意識的偶然現象。人天,指人心和天意;無據,意思是變化無常,自己做不了主。香魂,這裡是指海棠花瓣。

當年17歲的詞人也像許多少年一樣,意氣風發、風流倜儻。他喜歡嬌妍綻放的海棠花,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期望。他看見春風中的海棠樹上花團錦簇、佔盡風流,詞人倍覺賞心悅目。

但在欣喜的同時,他也同情花兒遭遇冷雨的摧殘而四處飄飛,於是他彎腰撿起幾片零落的殘花,既思緒萬千、又悵然若失。

龔自珍出生於一個世代官宦之家,家族之中有很多人都是進士出身。作者在這樣的書香門第,從小就接受耳濡目染,自己不僅勤奮上進,而且很有天分,其詩文更顯深厚的文學功底。可是這樣的青年才俊卻仕途不順,科考中接二連三地落榜,讓他曾經一度非常懷疑自己的人生。

往事如夢如煙,人生卻顯得迷離恍惚。枝上花開一年又一年,轉眼間早已又數過十個春天。詩人也是十年寒窗,卻沒有金榜題名,在別人歡笑慶祝的時候,他卻獨自在一旁默默嘆息,甚至感覺枝頭的鳥兒都在嘲諷自己。

上闕用語委婉,造句精妙。人天無據,令人唏噓感慨;如夢如煙,更令讀者可以感同身受。人生就像一場夢,有人歡喜有人憂;生活經常風雨交加,曾經的美好就像氣泡一樣,仿佛剎那間就可能變得支離破碎。

下闕換頭又跨越時空,渲染惜花之情。作者十年中為了功名和生計,往來奔波,受盡了折磨。龔自珍經過6次會試,終於中了進士。可是他在殿試對策中雖然盡顯才華,卻因言辭激切,而讓主考官不悅,所以他依然無法入翰林。

風痕雨點斕斑裡,這一句分明就是將自己比作殘花,狼藉滿地的落紅,都帶著悽風冷雨的痕跡。而自己也是經常遭遇打擊,早已是傷痕累累、愁腸寸斷。

可是最後詞人又收拾心情,帶點自嘲地說,不要太特別地憐惜殘花,自己的身世,也和落花一樣飄零。作者由花及人,點明主旨,既表達惜花之情,又刻畫出內心的悲涼之意。

自己十年前是內閣中書,寒窗苦讀之後,依然原地踏步,真是可笑可悲。試想,龔自珍如此青年才俊、又刻苦努力,尚且仕途如此坎坷;更何況那些天下寒士,窮困潦倒如杜甫、四處漂泊似義山,即使僥倖得中舉人和進士,又有幾位可以真正實現心中的夢想?

縱覽龔自珍的這首減字木蘭花,言辭委婉、情感悲切。作者開篇就發出對人生的感慨,一種悽涼之意立刻就開始在時空中蔓延,並為全篇奠定了基調。作者描寫海棠花不落俗套,反而更顯新奇。詞人以殘花自比,也讓讀者更容易產生認同感,很值得細讀。

再細味最後7字,「身世依然是落花」,首先作者將自己比作落花,已經令人感慨;而「依然」二字,更充滿了一種極度失望和無奈之情,仿佛自己所有努力和心血都已付諸東流。從此詞人將如飄萍那樣流轉,更似激流裡的一片孤舟,時刻都有傾覆的危險。

相關焦點

  • 龔自珍的一首絕句,開篇就飽含哲理,後兩句更令人回味
    其實世間本沒有什麼十全十美,清代一位才子就深知這一點,下面介紹龔自珍的一首絕句,開篇就飽含哲理,後兩句更令人回味。己亥雜詩清代:龔自珍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缺陷好。吟道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龔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15歲就有了詩集,22歲就撰文抨擊封建君權制度。他才思敏捷,文採斐然,而清代腐朽落後的科舉制度,卻讓他接二連三地落榜,後來只以舉人身份,挑選為內閣中書。直到他第六次會考,終於進士及第,卻因為言辭犀利,被主考大人判定不得入翰林,龔自珍依舊還是一位不起眼的內閣中書。
  • 北海說詞:王安國和他的《減字木蘭花》
    王安國(1028~1074)字平甫,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王安石同母弟。北宋著名詩人。熙寧元年(1068)賜進士出身,歷官大理寺丞,集賢校理。坐鄭俠事,放歸田裡。與王安禮、王安國、王雱並稱為「臨川三王」。
  • 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
    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絕句春寒惻惻掩重門, 金鴨香殘火尚溫。燕子不來花又落, 一庭風雨自黃昏。這首詩的作者是趙孟 ,詩人在南宋滅亡後,便歸鄉閒居。詩人緊扣「春寒」二字,左旋右繞,即事抒情,令人感慨不已。詩的大意是:春寒料峭、內心悽涼,重門都已關閉,室內只有那餘溫尚存的香火,還能給人些許暖意。燕子未曾歸來,花兒卻已紛紛飄落;庭院裡風雨不斷,又是黃昏時候!李清照有名句,「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趙孟詩中的意境與此類似。
  • 鮑照的一首詩,委婉含蓄,最後6個字更飽含哲理
    下面介紹鮑照的一首詩,委婉含蓄,最後6個字更飽含哲理。代夜坐吟南北朝:鮑照冬夜沉沉夜坐吟,含聲未發已知心。霜入幕,風度林。朱燈滅,朱顏尋。體君歌,逐君音。不貴聲,貴意深。而「朱燈滅,朱顏尋」,更委婉地暗示出青春易逝、而前途未卜的窘境。誰的青春年華不渴望展翅高飛,更希冀能有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當手腳被羈困,思想被束縛,更急切地祈望有一扇明亮的窗戶,讓燦爛的陽光透入心靈,擁抱一種嶄新的感覺。最後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慨,體會歌詞中的深義,欣賞悠揚的歌聲。不在乎音樂的美妙,只看重深沉的情意。
  • 龔自珍能千古流芳的命卻被自己生生葬送,狂字一把刀,傷人也傷己
    龔自珍出身高貴 ,詩文非常出眾 龔自珍,字璱人,號定庵,出生在一個三代京官的書香世家,祖父及父親皆進士出身,亦官亦學。母段恭人,為《說文》作者段玉裁之女,雅好文學。
  • 落紅不是無情物:龔自珍詩詞中的落花意象
    如有人通過對《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中某些字出現頻率的統計認為全書基本出於一人之手;又有人注意到李白詩歌中對「清」字的偏愛和蘇軾筆下「水」的意象反覆出現,力圖由此揭示詩人的喜好與創作心理。筆者並沒有精確地去統計過龔自珍詩中「落花」這一形象出現的次數,但憑著直感的認識,龔自珍對「落花」確有某種特殊的感情,且看他《己亥雜詩》中的一首: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 龔自珍很著名的一首詩,「美人如玉劍如虹」出處,14字道破人生
    美人如玉,長劍如虹,都是一種很璀璨奪目的意象,能寫出這樣的句子,作者心中的情感一定也是尖銳的,最早知道龔自珍當然是課本上他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寫作「美人如玉劍如虹」之時,龔自珍的仕途並不順利,當著一個小官,第四次會試落榜,曾經的劍膽琴心被無情的現實擊碎,在一個獨坐的夜晚,萬千種思緒在腦海之中混戰,最終成就了這兩首意象奇崛,語意鏗鏘的《夜坐》,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 《花木蘭》情感密碼與觀影失落
    迪士尼出品劉亦菲主演的史詩巨製《花木蘭》在中國上映了。其實,我看的是北美版本。相比和國內的版本應該並無二致。網上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很多。總之是劇情單薄,槽點太多,場面狹窄,妝容嚇人,邏輯混亂。全片看下來,毫無尿點。在這些負面評價之外,本文試圖解讀影片渲染的情感密碼與我們失落的所在。
  •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離愁中的正能量
    這個事情並沒有定論,龔自珍在《已亥雜詩》中曾經含沙射影地自曝,讓坊間世人多有猜測。不過自古文人士子多風流,兩人詩詞相契,互相欣賞,也不算什麼奇事。龔自珍在詩裡寫道:「空山徒倚倦遊身,夢見城西閬苑春。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這也就罷了,偏偏他要在後面自註:憶宣武門內太平湖之丁香花一首。這裡的「宣武門內太平湖」,指的是乾隆曾孫、貝勒奕繪的府邸。
  • 真人版《花木蘭》媒體口碑解禁,影評人稱讚作品充滿活力、情感豐富
    、情感豐富。 Fandango網的總編輯,知名影評人艾裡克 戴維斯(Erik Davis)寫道:「《花木蘭》令人激動,充滿活力、情感豐富,與動畫版不同,這是一部更加成熟的迪士尼電影,尤其製作和動作戲非常精彩
  • 龔自珍——學富五車的官三代,仕途卻是異常坎坷
    龔自珍的命運,就像他所寫的這首詩。去年是農曆乙亥年,讀完龔自珍的《乙亥雜詩》,我準備去瞻仰一下離我十公裡的龔自珍紀念館。到了位於居民樓裡的紀念館,發現正在裝修,等再次成行已是幾個月之後了。位於杭州城站附近的龔自珍紀念館古色古香,典雅清幽,園中假山怪石,小橋流水,是一座清代風格的兩層樓房,原是龔自珍的故居。
  • 晚清時期的龔自珍 為何說清朝「萬馬齊喑究可哀」?
    提起晚清詩壇的健將,龔自珍的知名度數得上前三。龔自珍一生中留下了數百首詩歌,系統地收錄在了詩集《己亥雜詩》之中。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莫過於下面這四句:「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 淺談電影《花木蘭》的觀後感!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是南北朝時期比較流行的一首名詩,名字叫《木蘭辭》!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花木蘭這個英雄人物,從課本中得知她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而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基於這種情況,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一件及其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了。但是花木蘭憑著對國家的忠、對父母的孝,堅持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唐朝大詩人杜牧,在會昌年間任黃州刺史的時候,寫了一首《題木蘭廟》。
  • 有超能力的花木蘭,是一廂情願的文化輸出
    在社交媒體上還引發了外國網友cos木蘭妝容、服裝的比賽。難道真的是我們對《花木蘭》太苛刻了?花木蘭不該是有超能力的艾莎中外觀眾看《花木蘭》肯定有不同的感受,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大家喜歡木蘭,喜歡的是那個替父從軍、也為自己奮鬥的勇士。隨著時代變化,我們還會欣賞她身上那股「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女性意識。
  • "花木蘭"首波評論出爐:視覺特效、動作場面出色,缺乏情感共鳴
    ,但仍有許多缺點,」《花木蘭》雖由四位編劇聯手,但劇情卻讓人感到心煩意亂,定位狹隘,滿是迪士尼典型套路,缺乏情感共鳴,也難怪電影如此仰賴 1998 年動畫版本的配樂〈倒影〉(Reflection),因為這是全片中最富有情感的部分,儘管看起來如此浩大,但幾乎沒有任何想像空間。
  • 《花木蘭》影評:迪士尼重拍的《花木蘭》值得登上最大的銀幕
    然而,即使按照這個定義,《花木蘭》也打破了常規。花木蘭不像那些撩起裙子、披散頭髮的淑女,她在戰場上假扮成男人來證明自己。這並不是說她不屬於迪斯尼最受歡迎的女英雄之一。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花木蘭的局外人身份——在一個對少數文化群體抱有期望的社會中,她是絕對的例外——這就是這個角色如此引人注目的原因,也是電影公司改編的花木蘭故事的真人版引人注目的原因。
  • 《花木蘭》:比海報更醜的是電影內容
    比《花木蘭》內地發行海報還醜的是什麼? 看之前誰也沒想到,萬眾期待的真人版《花木蘭》竟然被拍成了這樣子。 很明顯迪士尼將《花木蘭》真人化是一次順應潮流的女權生意,但潦草的程度實在是可怕,「忠孝勇」的達成都缺乏有力的動機支撐。 更令我費解的是,迪士尼製片人表示,為了順應時代的表達,他們將花木蘭與上司談戀愛的感情線刪掉了。我不懂,一個適當年紀的女孩和男性有情感上的正面互動,怎麼就不恰當了?
  • 「臉譜化」的《花木蘭》折戟沉沙,是缺少對中國文化的敬畏
    花木蘭在中國可謂是老幼皆知,也正因為如此,中國觀眾對《花木蘭》的期待也是非常高的。但看完《花木蘭》,從演員化妝、造型、聲音、動作、特效等,無一不充滿「兒童」氣息。有觀眾評論:「看完想給張藝謀道歉,給景甜道歉,還不如拍木須和蟋蟀唱歌跳舞,起碼長城正片還有一首大風歌改編的不錯,動畫版木蘭亮點全刪了。」
  • 楊萬裡夜宿山寺寫下一首詩,初看平平淡淡,細讀卻令人叫絕
    但是一些詩作,仍然需要細讀,才能看出其背後的深意。譬如,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宿靈鷲禪寺》。《宿靈鷲禪寺》是楊萬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是楊萬裡於淳熙六年(1179年),自常州西歸故鄉吉水途中,投宿於永豐靈鷲禪寺時所作。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色,便是借事寓意,以物比人。看似描寫夜宿山寺時,所聽到的山泉,實際上是藉此諷刺了當朝的一些官員,可謂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