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有很多託物寓意的作品,作者藉助描寫某一個景物,並烘託出一種氣氛,更傳達出強烈的情感。比如劉禹錫就曾描寫秋天,秋高氣爽時,萬裡晴空中白雲漂浮,一隻凌雲之鶴,也載著老劉的詩情,令人感到氣概非凡。
而李商隱有一次情緒低沉,就借酒澆愁,半夜裡竟然在海棠花下賦詩,也顯出一種悽涼氛圍。清代也有一位作者描寫海棠花,卻別具一格。下面介紹龔自珍的一首減字木蘭花,言辭委婉,情感悲切,值得細讀。
減字木蘭花·偶檢叢紙中
清代:龔自珍
人天無據,被儂留得香魂住。如夢如煙,枝上花開又十年!
十年千裡,風痕雨點斕斑裡。莫怪憐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龔自珍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他的散文反映了作者的啟蒙思想,並對近代反封建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詩歌也集敘事、抒情和議論為一體,頗能矯拔頹風,更展現了詩人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苦悶與彷徨。
詞人於17歲那年,在北京憫忠寺收集了一包海棠花瓣。十年之後他寓居外地,卻從書本裡發現了它,詞人感觸很深,便寫成這首詞。全篇意境朦朧,抒寫了作者莫名的傷感,其實也是整個時代悲哀的一種體現,更是自己的身世之慨。
首句就顯得破空而來,詞人看見這些已經乾枯的花瓣,非常感慨地說,自己保存著十年前的花瓣,是無意識的偶然現象。人天,指人心和天意;無據,意思是變化無常,自己做不了主。香魂,這裡是指海棠花瓣。
當年17歲的詞人也像許多少年一樣,意氣風發、風流倜儻。他喜歡嬌妍綻放的海棠花,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期望。他看見春風中的海棠樹上花團錦簇、佔盡風流,詞人倍覺賞心悅目。
但在欣喜的同時,他也同情花兒遭遇冷雨的摧殘而四處飄飛,於是他彎腰撿起幾片零落的殘花,既思緒萬千、又悵然若失。
龔自珍出生於一個世代官宦之家,家族之中有很多人都是進士出身。作者在這樣的書香門第,從小就接受耳濡目染,自己不僅勤奮上進,而且很有天分,其詩文更顯深厚的文學功底。可是這樣的青年才俊卻仕途不順,科考中接二連三地落榜,讓他曾經一度非常懷疑自己的人生。
往事如夢如煙,人生卻顯得迷離恍惚。枝上花開一年又一年,轉眼間早已又數過十個春天。詩人也是十年寒窗,卻沒有金榜題名,在別人歡笑慶祝的時候,他卻獨自在一旁默默嘆息,甚至感覺枝頭的鳥兒都在嘲諷自己。
上闕用語委婉,造句精妙。人天無據,令人唏噓感慨;如夢如煙,更令讀者可以感同身受。人生就像一場夢,有人歡喜有人憂;生活經常風雨交加,曾經的美好就像氣泡一樣,仿佛剎那間就可能變得支離破碎。
下闕換頭又跨越時空,渲染惜花之情。作者十年中為了功名和生計,往來奔波,受盡了折磨。龔自珍經過6次會試,終於中了進士。可是他在殿試對策中雖然盡顯才華,卻因言辭激切,而讓主考官不悅,所以他依然無法入翰林。
風痕雨點斕斑裡,這一句分明就是將自己比作殘花,狼藉滿地的落紅,都帶著悽風冷雨的痕跡。而自己也是經常遭遇打擊,早已是傷痕累累、愁腸寸斷。
可是最後詞人又收拾心情,帶點自嘲地說,不要太特別地憐惜殘花,自己的身世,也和落花一樣飄零。作者由花及人,點明主旨,既表達惜花之情,又刻畫出內心的悲涼之意。
自己十年前是內閣中書,寒窗苦讀之後,依然原地踏步,真是可笑可悲。試想,龔自珍如此青年才俊、又刻苦努力,尚且仕途如此坎坷;更何況那些天下寒士,窮困潦倒如杜甫、四處漂泊似義山,即使僥倖得中舉人和進士,又有幾位可以真正實現心中的夢想?
縱覽龔自珍的這首減字木蘭花,言辭委婉、情感悲切。作者開篇就發出對人生的感慨,一種悽涼之意立刻就開始在時空中蔓延,並為全篇奠定了基調。作者描寫海棠花不落俗套,反而更顯新奇。詞人以殘花自比,也讓讀者更容易產生認同感,很值得細讀。
再細味最後7字,「身世依然是落花」,首先作者將自己比作落花,已經令人感慨;而「依然」二字,更充滿了一種極度失望和無奈之情,仿佛自己所有努力和心血都已付諸東流。從此詞人將如飄萍那樣流轉,更似激流裡的一片孤舟,時刻都有傾覆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