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Science最新發現,基於CRISPR相關轉座酶實現DNA高效定向插入丨醫麥猛爆料

2021-02-15 醫麥客



本文由醫麥客原創,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2019年6月10日/醫麥客 eMedClub/--近日,美國博德研究所張鋒在Science 在線發表了題為「RNA-guided DNA insertion with CRISPR-associated transposas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徵了來自藍細菌Scytonema hofmanni的CRISPR相關轉座酶(CAST),實現了新型高效的DNA定向插入

ShCAST由Tn7樣轉座酶亞基和V-K CRISPR效應物(Cas12k)組成。在研究中,ShCAST在PAM位點下遊60-66bp處定向插入DNA片段,而且該過程是RNA指導的DNA轉座。 研究結果顯示,ShCAST將DNA整合到大腸桿菌基因組中的特定位點,編輯效率高達80%,無需正選擇。

RNA指導的DNA轉座模型

總之,這項工作反映了CRISPR-Cas系統超出適應性免疫的功能,同時該功能不依賴Cas核酸酶活性,並且在不涉及同源重組途徑的前提下提供了靶向插入DNA的策略。

可以說,這項工作擴展了對CRISPR-Cas系統功能多樣性的理解,並實現和建立了精確DNA插入,顯示出了在真核細胞中令人興奮的基因組編輯潛力。

資本在基因手術刀上跳舞

得益於這一消息,張鋒等人的Editas Medicine公司股票股價迅速拉升。

▲ Editas股票走勢

而大家肯定沒有忘記,2018年6月,《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發表的兩篇論文引起了業內熱議,來自知名科研機構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與劍橋諾華生物醫學研究院的兩個獨立團隊發現:經過基因編輯成功改造的細胞很可能會成為潛在的癌細胞

文章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抑癌基因p53存在且功能健全,那麼CRISPR能夠激活p53引發DNA損傷而使細胞死亡,致使基因編輯失敗;而成功編輯的存活細胞大多是p53通路功能存在障礙的,存在癌變的風險。也就是說,癌變或者基因編輯失敗?

一時間,開發CRIPSR技術的幾個公司的股票都下滑了10%左右。

到此,聯繫以上兩篇論文。CRISPR/Cas9和p53的相遇似乎是一段孽緣,似乎只能在失敗和癌變中選擇其一。

但許多行業專家們指出,這絕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末日。首先,我們尚未在小鼠實驗中看到由於CRISPR基因編輯導致的腫瘤爆發,因此這兩篇論文的發現可能在臨床上的負面影響有限。此外,這一風險並不是無法解決的。

2018年7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再引爭議。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項研究表明,CRISPR-Cas9技術可能導致廣泛的突變和遺傳損傷,其對基因組的造成的影響可能被「嚴重低估」

在這項研究中,英國威康桑格研究所教授布拉德利領導的課題組首先檢驗了CRISPR系統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中,對一條特定基因的編輯能力。和之前我們對CRISPR基因編輯的認知類似,靶向外顯子的gRNA取得了非常好的基因敲除效果,效率達59%-97%。

他們意外地發現,靶向內含子的gRNA,基因敲除的效率也不低。其中,離外顯子序列較近的一些gRNA,其基因編輯效率也能達到8%-20%。更誇張的是,有兩條gRNA靶向的內含子序列,距離最近的外顯子有2kb的距離,它們竟也有5%-7%的編輯效率,明顯高於負對照。後續的測序結果則發現,儘管這些gRNA靶向的是較遠的內含子區域,但該基因的外顯子依舊會被刪除。

總之,該研究表明,經過CRISPR-Cas9系統編輯後出現了大量的DNA鹼基的刪除或插入變異,而且其中一些基因與初始編輯點並不相近。

這會導致巨大的影響,例如一些不正常的缺失會沉默那些本來應該活躍的基因,或者激活一些本來應該被關閉的基因(如致癌基因)。這一效應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小鼠的造血祖細胞和人源的分化細胞系中,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這個新聞顯然不是基因編輯公司想要聽到的消息,特別是在先前的癌症風險警告推動其股價走低之後。在這份報告公布後,各大CRISPR公司的股價虧損還在繼續,Editas 下跌了5%,CRISPR Therapeutics下跌7%,Intellia下跌了7%。

處在風口之一的Intellia公司很快就反擊了這份報告。該生物技術公司表示,就該報告而言,任何內容都不是新的或特別令人擔憂的。這些缺失並不是新發現的,它不太可能只在CRISPR /Cas9技術上發現,也不會顯著影響基於CRISPR的療法的前進道路。

Intellia首席創新官遺傳學家Tom Barnes說:「目前,Intellia已經分析了編輯目標和數萬個DNA鹼基附近的附帶損傷,但所有的我們已經介紹過的編輯中還沒有看到這些細胞有任何的致癌轉化。」

臨床研究在探索中前進

Editas由張鋒和Jennifer Doudna創立於2013年11月。2018年11月,領先的基因編輯公司Editas Medicine宣布,FDA已接受公司關於EDIT-101藥物的IND申請。這是全球第一個在體CRISPR基因組編輯藥物用於治療第10類萊伯氏先天性黑朦疾病

▲ EDIT-101原理圖

(圖片來源:editas medicine)

EDIT-101是Editas和艾爾建(Allergan)公司合作開發的基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在研療法。本質是裝載有CRISPR-Cas9蛋白及兩個sgRNA的AAV病毒。通過視網膜下注射直接注射到患者感光細胞附近,將基因編輯系統遞送到感光細胞中。當感光細胞表達基因編輯系統時,gRNA指導的基因編輯可以消除或逆轉CEP290基因上致病的IVS26突變,從而改善感光細胞功能,為患者帶來臨床益處。適用於CEP290 (c.2991+1655A> G) 內含子雙等位基因突變的萊伯氏先天性黑朦10型(LCA10)患者。

▲ Editas Medicine執行長Katrine Bosley

(圖片來源:usatoday.com)

而基於CRISPR進行的臨床試驗,盤點如下:

醫麥猛爆料

大突破-Zolgensma®獲批  |  ASCO  |  地西他濱聯合PD-1  |  中國最大License-in | 日本CAR-T療法獲批上市 | 一天製造CAR-T細胞 | CRISPR美國首次人體試驗 |TAC療法橫空出世 | 美國CAR-T治療納入醫保 | 升級版PD-L1/TGF-β雙抗 | PD-1:K藥、O藥、T藥、B藥、I藥 | 中國首個異基因幹細胞產品獲批 | 

醫麥乾貨集

19家頂級CAR-T公司PPT(上) | (下) | 20篇腫瘤免疫高引綜述 | 40篇細胞/基因治療人氣文獻 | 30+篇細分領域深度報告 | 70篇精選誠意大禮包 | 女王專屬大禮包 | 硬核CAR-T大禮包 |  硬核腫瘤免疫大禮包 | 基因治療「錦鯉」大禮包 | 

醫麥大盤點

 CDMO融資上市 | 溶瘤病毒交易 |  基因治療-國外 |  基因治療-國內 | CAR-T新技術 | CAR-T治療B-ALL | CAR-T治療B-NHL | 基因工程技術 | BCMA免疫療法 | CRISPR系統突破技術 | CAR-T工程化功能模塊 | 十家專注RNA藥企(上) | (下)  | 臨床試驗 | 細胞治療監管法規 | 

峰客訪談

博雅控股 | 邦耀生物 | 賽默飛 | GE醫療 | 博雅輯因 | 岸邁生物 | 科醫聯創 | 金斯瑞 | 普瑞金 | 恆潤達生 | 

點一次瘦一斤

相關焦點

  • CRISPR轉座酶系統在細菌中實現大片段DNA的多位點高效定向整合
    2019年,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的張鋒實驗室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Samuel H. Sternberg實驗室分別發現了新的CRISPR轉座酶系統,新系統可在嚮導RNA的引導下實現大片段DNA在細菌基因組中的定向整合(詳見BioArt報導:專家點評Science+Nature長文| 當CRISPR遇上轉座子——實現位點特異性DNA片段的高效、特異插入)【1,2】。
  • 華人科學家張鋒:贏了專利,輸了諾獎丨直擊諾獎
    張鋒,1981年出生於石家莊,美籍華人科學家。哈佛本科、斯坦福博士;打破錢學森曾創下的記錄、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他和杜德納、卡彭蒂耶曾經是隊友,後來也成了對手。簡單回顧下CRISPR的發展:· 1993年,CRISPR第一次被發現[3]。
  • 升級版轉座子CRISPR-Cas系統電鏡圖揭示如何精準插入大片段DNA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霍亂弧菌中發現了一個獨特的「跳躍基因」(轉座子)後,開發了一種名為INTEGRATE(「Insertion of transposable elements by guide RNA-assisted targeting.」縮寫,引導RNA輔助靶向的轉座元件插入)的基因編輯工具,可以在基因組中插入大片段基因而不引入DNA斷裂。
  • 張鋒和杜德納的CRISPR專利之爭,爭的是什麼?
    這時,很多讀者會想起另一個名字:張鋒。在這一領域,張鋒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是第一個將CRISPR應用在真核細胞上的科學家。有意見認為這次頒獎將理解生物學原理與發明應用生物學技術分開了,張鋒和喬治·丘奇因此不在五人中。在過去近幾年的時間裡,CRISPR受到輿論關注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專利之爭:張鋒所在的麻省理工學院和博德研究所與杜德納所在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CRISPR相關專利的歸屬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裡,我們為讀者梳理了相關情況。
  • 研究發現:CRISPR可能導致大量重複片段插入基因組 且無法被PCR等...
    研究發現:CRISPR可能導致大量重複片段插入基因組 且無法被PCR等標準方法識別  Evelyn Zhang • 2020
  • 研究揭示定向進化如何重塑酶的能量分布從而增強催化作用
    研究揭示定向進化如何重塑酶的能量分布從而增強催化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35:24 定向進化如何重塑酶的能量分布以增強催化作用,這一成果由美國布蘭代斯大學Dorothee Kern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 CRISPR剪「封神」諾獎,瑞典皇家科學院沒有選擇張鋒
    圖註:張鋒教授團隊也報導了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的重要應用而說起CRISPR 技術,我們不可能不說起華人科學家張鋒,當然,還有一場持續多年的專利戰。2012 年 8 月,詹妮弗·杜德納和 艾曼紐埃爾·查彭蒂爾 首次發表論文表明,細菌衍生的 CRISPR 系統可以切斷目標 DNA。7 個月後,張鋒團隊發表論文稱,CRISPR 系統可作為基因組編輯器。
  • CRISPR蔬菜都上桌了,你還在擔心轉基因嗎?
    在他等待批覆期間也說過,如果這算作GMO,那他的計劃就要暫停,因為這些繁冗的監管程序會讓成本變高,生產周期更長。這是一個令許多農學家頭疼的問題,老子用CRISPR就是圖它廉價簡捷高效,這麼一折騰,好像又回到了解放前嘛!
  • Science|楊涵婷等人發現線粒體翻譯相關質量控制新體系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通過結構生物學的方法,發現了一種新的線粒體核糖體相關質量控制(Mitoribosome-associated quality control, mtRQC)途徑可以拯救停滯的核糖體,並確定了與它們的底物(線粒體核糖體的大亞基mtLSU)相關的拯救因子(Rescue
  • CRISPR VS 諾貝爾:終成眷屬
    兩名女性科學家因共同發現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基因魔剪」)技術而名聲鶴立,為人們在人體和其他動物細胞上實現基因編輯奠定了重要基礎。近五年內,有超過7500篇CRISPR技術相關文獻發表(見圖3-1),CRISPR技術已經成為目前基因編輯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研究工具。
  • 華人學者張鋒最新訪談: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要浪費時間
    張鋒:能有幸為一項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技術貢獻一分力量,我感到非常興奮,但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CRISPR技術初出茅廬便展現出光明前景,我將再接再厲。張鋒:我們需要讓CRISPR更高效、更精確。
  • Science:新研究揭示VDAC蛋白寡聚體促進線粒體DNA釋放和自身免疫反應
    幸運的是,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用寡聚化抑制劑VBIT-4僅阻斷其中的一種通道形式--- VDAC1---就可消除導致狼瘡樣症狀的免疫激活。盤狀紅斑狼瘡(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is)是狼瘡的皮膚形式,經常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相關。作為一種通用治療策略,僅幹擾mtDNA釋放可能無法完全清除患者體內的所有AMA。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基因編輯」,華裔科學家張鋒未能一同加冕
    沒想到一年之後,該方向研究在「理綜」獎——諾貝爾化學獎實現加冕。  她們是:  Emmanuelle Charpentier,法國籍科學家,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病原體科學研究所主任。這種酶名叫核酸酶(nuclease),能在特定的位點切斷雙鏈DNA。  DNA斷裂後,細胞會對斷裂位點進行修復。有時,細胞中一些人為導入的基因片段,會在修復的過程中插入這些位點。
  • 從救命神藥到「基因編輯嬰兒」,CRISPR為何成為爭議的漩渦丨直擊諾獎
    圖片來源:Mariana Ruiz/commons.wikimedia.org因此數十年來,科學家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尋找更高效的基因編輯工具。派往基因的「特務」經過仔細研究,科學家發現,那保護DNA的堡壘裡安保人員雖多,但好在智商捉急。
  • 科技公開課|廣東科學家從海洋細菌裡發現的「酶」,竟有這樣的功能!
    如今很多科學家正在從事酶的研究,從發現新酶,到進行酶分子進化,以產生更多的生物催化劑,增加酶對人類福祉的促進作用。近期,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藻類資源與生態工程研究團隊在工程化改造酶蛋白的混雜催化功能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2020年6月27日發表於《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楊鍵副研究員與肖運柱博士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龍麗娟研究員是通訊作者。
  • Hrd1泛素連接酶複合物介導內質網相關蛋白降解的結構基礎
    Hrd1泛素連接酶複合物介導內質網相關蛋白降解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7 13:26:15 美國哈佛醫學院Tom A. Rapoport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張鋒:如何在34歲躋身於世界頂尖生物學家?
    但他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了寶貴的一課:有趣的科學發現往往得不出什麼結果。在拿到全獎進入哈佛大學後,張鋒主修化學和物理學,還在莊小威的實驗室進行流感病毒研究。其研究成果在2004年發表在頂級科學期刊,描述了流感病毒是如何進入細胞的。而這項發現的關鍵點便是張鋒最早在愛荷華接觸的水母螢光蛋白。
  • 內質網P5A-ATP酶是跨膜螺旋脫位酶
    美國哈佛醫學院Eunyong Park、Sichen Shao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內質網P5A-ATP酶是跨膜螺旋脫位酶。2020年9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孤兒P5A-腺苷三磷酸酶(ATP酶)轉運蛋白ATP13A1(酵母中的Spf1)與線粒體尾部錨定蛋白的跨膜片段(TM)直接相互作用。
  • 生物物理所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高利增、範克龍和中科院院士閻錫蘊團隊通過整合納米酶的結構和功能特點,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輔因子的協同作用,設計了一種能夠模擬過氧化物酶體內多種天然酶活性的納米酶,並基於此納米酶構建了一種可在生理條件下工作的人工過氧化物酶體(artificial peroxisome),並將其用於改善高尿酸血症和缺血性中風的治療
  • 2020年7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
    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調節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有望開發新的再生療法doi:10.1126/science.abb4467; doi:10.1126/science.abd143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胚胎幹細胞中稱為CMA(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的自噬過程可能作為修復或再生受損細胞和器官的新型治療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