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人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是隨時隨地發生的,很多很多感悟累計到一起,重新塑造了你的行為模式。
假期和朋友吃喝玩樂,在家躺了兩天放空自己。很意外的對前一陣自己的狀態有了新的思考。
我覺得每段痛苦或快樂的經歷,都能給人很大的思考空間,層層遞進的幫助你更好的看見自己,很奇妙的感覺。
接觸了不同的人,見證了不同人生階段的痛苦和歡喜,更覺 人生百態,百般滋味。
我是個非常需要答案的人,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我都要給自己一個答案。導致了很多問題,其實沒解決,但我在過程中為了要這個答案自洽了,覺得解決了。語言模式塑造思維模式,以後要控制自己少說所以和然後呢
記錄一下最近的心情:
1.看清自己的情緒是件很難的事情
之前我老闆和我說過,時常感受到你的焦慮,我一直不是很在意。
大概這三個月,我經歷了新工作有難以配合的同事,新領域中不足的經驗,從一直做教育到現在做平臺身份的轉變,探索項目不斷變化的痛苦,喜歡一個人(他本人不知道)的奇妙心情,我發現在前段時間我真的是一個很焦慮的人,還是自己打死不承認那種。
反思了幾點:
a.預期不合理,急於求成且標準不願意結合實際
具體表現就是不管是工作還是感情,都帶太多預設:如果xx事沒達到我的預設,那就應該xxxxx
逃避了去思考事情本身應該是怎樣的,不冷靜不客觀
b.在情感上逃避問題,並從其他方面找感情寄託
前幾天看奇葩說的時候,聽李誕說:如果工作遇到問題,那就去談個戀愛;如果感情遇到問題,那就好好工作。
我覺得很有道理誒,不能把一件事和一個人作為生活的全部;更不應該在逃避一個問題的時候,去找另一個方面的感情寄託。創造新的問題不是解決已有問題的手段,創造其他問題的解決方案也解決不了此刻正面對的問題。
2.要找到適合自己每個階段的生活方式
寫到這的時候,我腦子裡一直迴蕩著兩句話:
你沒放下
我當時就在你身邊,你願意把事情寫在線上分享出去,也沒有告訴身邊的人
這兩句話給我挺深的感悟的,促使我開始思考,我對我身邊現有的人和渠道定位是什麼。文藝一點說,在我和這個世界的交集中,我付出了什麼,並渴望得到什麼。
醍醐灌頂。
並驚訝的發現過去大概三個月的時間,我的情感狀態不是很好,並且放任自己為所欲為。
3.認清楚自己的能力挺難的
每個人身邊都有比你強的,覺得你強的。
我們很難不對打擊、壓力、誇讚、吹捧產生主觀情緒。
難以避免的是,當你強烈的希望從一種情緒中擺脫的時候,可能會深度的陷入另一種情緒。而且大概率不自知,提醒自己 需要保持警惕。
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新的狀態,比之前穩且能夠去平衡工作和生活,控制自己的感情流向,很奇妙。舉幾個例子,
1.但我重新反思,什麼是有效的表達+我對泛人際關係網的情感定位,我開始減少在社群和朋友圈的觀點輸出,開始寫沒人知道的微博。
2.當我想清楚了我在重要事件和人物身上寄託了什麼感情,為什麼,我停止了很多情緒化行為。
3.當我發現我過於執著於某件事或人的時候,我主動拓展了社交圈和所做的事情範圍,給自己更多的選擇,反向驗證這件事或人的對我的價值和我實際賦予的價值。
新的一年,在面對新生活的時候,多了一股平和且堅定的力量,不只有冒進。
這股力量來源於在我尖銳時也願意陪著我的朋友,和願意持續反思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