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hometown|北京、重慶

2021-02-27 北醫20級臨床1班

為了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排遣同學們的寂寞焦慮(?),培養同學們的同窗之誼,臨床一班部分恐怖分子班委(班委能有什麼壞心眼兒啊~)特推出「舌尖上的hometown」活動。今天,我們的活動就從北京重慶開始。🎉

北京菜的特色是什麼呢?有人說北京菜來源於魯菜,又有萬能的百度百科稱北京菜以北方菜為基礎兼收各地風味(跟沒說一樣),總之,上網一查便能查到許多與之相關的內容——然而,這些內容多半不能激起人類的食慾。想到大家在過去一個學期裡順利完成了高數C的學習,自行學習領悟的能力定不會差,我們決定採取最簡單粗暴的手段,通過直接介紹美食的方式讓大家自行體會北京菜的魅力。(說白了就是懶得總結了……)

北京的炸醬麵,炸醬多是以油鍋炸炒過的半肥瘦豬肉丁配以黃醬製成,講究一點的人家還會製作三鮮(蝦仁、裡脊、玉蘭片)炸醬、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老北京人吃炸醬麵,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煮好的麵條就直接吃,而熱天吃過水麵,做好的麵條過涼水,但湯要篦盡,吃起來爽口。而菜碼就是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謂之「全麵碼兒」。而無論什麼時候吃,黃瓜絲和蒜瓣總是必不可少的。

我嘗試過木樨炸醬和燒茄子丁醬,但總覺得沒有家裡做的五花肉丁炸醬好吃。在北京,每一個家庭的炸醬麵的做法和味道都不盡相同,而每個人心中最好吃的炸醬麵大概都是那一碗家裡的味道。

北京烤鴨一般選用北京填鴨——體軀肥壯,皮薄脯大,特別適合烤炙。烤制分為掛爐烤、燜爐烤和叉燒烤。掛爐烤和燜爐烤最普遍。掛爐烤與燜爐烤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一般以棗、桃、杏等質地堅硬的果木為燃料,後者關上爐門用暗火烤。邱梓峰同學推薦前者,「因為皮脆肉嫩,肥而不膩」,但據說後者歷史更加悠久。烤成的鴨比生鴨重量減輕1/3左右,色呈棗紅,油潤發亮,皮脆肉嫩。一般成品重4公斤左右,用刀片成柳葉片,以108片為合格,趁熱上席,當客片下。鴨肉最適合卷在荷葉餅裡或夾在空心芝麻燒餅裡吃,並根據個人的愛好加上適當的佐料,如蔥段、甜麵醬、蒜泥等。

掛爐烤鴨以全聚德最為出名,燜爐烤鴨以便宜坊最為出名。據負責這一部分的邱梓峰同學講,全聚德不太推薦,便宜坊可以一試。但個人認為,兩家老字號從價位到排隊的時長都很嚇人,吾等凡人接受起來並不容易,所以……還是算了吧。至於烤鴨的吃法,除了卷餅外個人推薦鴨皮蘸白糖——不過會有些膩,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得了。

豆汁兒,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是北京人熱愛的飲品之一。入口微酸的口感與稠密的觸感,令初試者反胃,卻令喜愛者欲罷不能。而豆汁兒就焦圈兒是公認的標配。焦圈酥脆而不發皮,咬碎在口齒中咔咔作響,配上溫熱酸甜的豆汁兒,外加一小碟鹹菜,便是最樸素的北京早餐了。雖然好吃但多油,所以也不能上癮;一碗豆汁兒配上一兩個便足夠了。

對於有些人來說,豆汁兒是夏日消暑的佳品,但是對於很多人(很慚愧,包括我)來說,豆汁兒簡直就是生化武器……⚠️豆汁兒和豆漿完全不是一種東西,大家如果想嘗試的話,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否則後果自負。⚠️另外,謝孜為同學提醒大家,焦圈兒一定要把兒化音念出來,不然聽起來像是什麼不可食用的橡膠製品……

羊肚牛肚洗淨切塊,下鍋用滾開的水快速汆一下,撈出後,配芝麻醬、韭菜花、醬豆腐、蝦油等調料蘸食,爽脆彈牙,鮮嫩柔韌,芝麻醬的香味更是錦上添花。這便是北京人喜愛的小吃爆肚兒。梁實秋先生對爆肚兒的描述頗為具體,「肚兒是羊肚兒,口北的綿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幾部分:散丹、葫蘆、肚板兒、肚領兒,以肚領兒為最厚實。館子裡賣的爆肚以肚領兒為限,而且是剝了皮的,所以稱之為肚仁兒。爆肚仁兒有三種做法:鹽爆、油爆、湯爆。」

爆肚兒的名字聽起來可能有些血腥(不是,但是味道真的很棒!!!另外,現在的爆肚兒很多用的是牛肚兒而不是羊肚兒,所以嫌棄羊身上的羶味的人也可以放心嘗試了。

滷煮炒肝兒都是受人歡迎的平民美食。滷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雖說滷煮老湯各家有各家的特色,但食材卻是相近:腸選用豬小腸,煮到酥爛軟糯,吃多了也不會覺得過油;肺頭煮到沒有異味,切片;五花肉酥爛綿軟不帶一絲油膩;油炸豆腐泡吸滿滷煮老湯,一口下去味道醇厚的老湯充盈口腔;火燒是死面兒火燒,泡在湯中,外層浸滿了老湯的香味,內層還有面香與煙火氣。炒肝兒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製成,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

在沒有早八的假期裡,睡到自然醒之後來一碗熱乎乎的炒肝兒,再來兩個包子,便是我夢想中的生活。(瞧瞧早八把孩子折磨成什麼樣子了【苦澀】)

炸灌腸早在明朝劉若愚所著《明宮史》中就有記載。隨著歷史的發展,現在的灌腸用澱粉加上紅曲和香料灌在豬小腸中成型,而超市中能夠買到的灌腸則把紅曲和小腸都省去了,僅僅是用綠豆澱粉加香料灌製成型的一個長長的澱粉腸。炸灌腸的時候須先將成型的灌腸切片,在油鍋中炸至兩面冒泡變脆即可撈出裝盤,上桌後蘸拌好的鹽水蒜汁趁燙食用。

炸灌腸一定!一定!一定!要蘸蒜汁!另外,此灌腸非彼灌腸,另外那個灌腸,以後我們有的是機會和它打交道……[doge]

京醬肉絲是北京的著名小吃,屬於北京菜,它以豬裡脊肉為主料,輔之以甜麵醬、蔥、姜及其它調料,用北方特有的烹調技法「六爆」之一的「醬爆」烹製而成。品嘗時,整體上鹹甜適中,肉絲細嫩,醬香濃鬱,風味獨特。京醬肉絲做工簡單,做法多樣,常與豆腐皮兒一起,食用口感更佳。

除了豆皮卷京醬肉絲外,不同的家庭對於京醬肉絲會有一些自己習慣的吃法,比如我們家在吃春餅的時候也會卷上一些京醬肉絲,葷素搭配,味道非常不錯。

驢打滾是東北地區、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豆餡入口即化。

「市面上有賣包裝好的驢打滾,但都沒有現做的好吃。」

豌豆黃,也稱為豌豆黃兒,是北京傳統小吃,製作時通常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成品後,外觀呈淺黃色,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清宮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成,因慈禧喜食而出名;而民間的糙豌豆黃兒就是用普通豌豆製作,常見於春季廟會上。

北海公園裡的仿膳餐廳和護國寺小吃都有售賣,北海離北大醫院很近,護國寺小吃在附近也有分店,有興趣且有時間【狗頭】的同學以後可以嘗試。

糖火燒是是滿族傳統小吃,因其製作時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北京人常吃的早點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原為通州小吃,後傳入北京,成為北京小吃。糖火燒就好像紅糖餡的燒餅,但沒有燒餅硬,個頭也小。

邱梓峰同學說,「小時候家裡一般在吃火鍋的時候會給我買上一個當主食,而我往往不等肉下鍋就已經把一整個火燒都囫圇吞下了。」我們家也有類似的習慣,不過點的火燒一般是鹹的麻醬燒餅——麻醬火燒也是很受歡迎的小吃,一個麻醬燒餅,一碗豆腐腦,又是一頓令人滿足的、只會出現在早八人夢中的早餐。

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小吃,它是將野果用竹籤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在宋早朝年間,冰糖葫蘆的古式的做法便已出現,《燕京歲時記》記載:冰糖葫蘆,乃用竹籤,貫以山裡紅、海棠果、葡萄、麻山藥、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涼。冰糖葫蘆在大街小巷到處可見,據說具有開胃、養顏、增智、消除疲勞、清熱等作用。

冰糖葫蘆大概是我們在燕園最容易吃到的北京特色之一了😂在45樓地下就有售賣。

「一瓶北冰洋見底,顧客心滿意足地交回瓶子,拿上押金,同時伴隨著幾個響亮的嗝兒,甚至「放氣」現象,繼續做自己的事情。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小賣部門口一摞摞的印有「北冰洋」字樣的塑料汽水箱子以及或用硬紙箱子或用木質三合板做成的寫有「冰鎮北冰洋汽水」的大招牌,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

現在市面上的北冰洋汽水除了傳統的玻璃瓶裝外還有易拉罐裝,但個人認為還是玻璃瓶瓶裝北冰洋喝起來最有感覺。另外,北冰洋汽水常見的口味中有橘汁和橙汁,但是我從來分不出兩者之間但差別……邰北同學認為不冰鎮的北冰洋沒有靈魂,並強烈北冰洋配辣火鍋的搭配,大家可以嘗試一下(與下面的重慶火鍋成功聯動😂)。

不難發現,我們在上面提到的美食(北冰洋除外[doge])都是歷史悠久名聲在外。但北京的美食不止於此:老字號和酒樓裡擺盤精美的宮廷菜,裝修精美的餐飲店中南北融合或是中西合璧的各色創新菜品,早春時節的香椿拌豆腐,胡同裡的倭瓜餡兒餃子、烙餅夾帶魚……就像是,北京是百年古都,是首善之區,但同時,也是一座包容的與時俱進的城市,一座充滿煙火氣息的城市。

我們在北京還要共同度過許多許多年,這座城市,這座城市的美食,正等著我們一起去探索、發現。

作為一個從來沒有去過重慶的人,一想到重慶美食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辣【捂臉】……然而很顯然重慶美食的魅力遠不止如此,所以讓我們來👀👀重慶人袁野和唐靈兒對重慶菜的介紹吧👏👏👏

「重慶菜又名渝菜,是川菜中下河幫菜的一枝。重慶菜按來源大致可分為經典渝菜和江湖菜。民國時期和三線建設時期,大量移民湧入重慶。當地的美食也隨之而來,並在碰撞交融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菜系,也就是經典渝菜。江湖菜發源於最近十幾年,最開始只是重慶一些路邊小店的一些小創意,但逐漸被過路的司機帶到各處。最終形成了江湖菜。重慶菜口味獨特,以麻、辣、鮮、嫩、燙為重點。菜式大方粗獷,善用泡椒與酸菜調味,以花樣翻新迅速、烹飪方式多樣,選材用料大膽著稱。」

若是想要快速了解重慶菜,那麼絕對不能錯過太安魚。太安魚是一道經典的江湖菜。選用個大、刺少的花鰱,改刀醃製後油炸至金黃,配合用辣椒、生薑、八角、茴香等調料炒制的秘制湯汁,小火慢煨。出鍋後,魚肉鮮嫩,湯汁香辣,是下酒下飯、緩解旅途疲勞的上好佳餚。可惜的是,因為太安魚的製作方式比較特別,仿製有一定難度,所以想要品嘗的朋友只能到地道的渝菜館或者重慶本地才能一飽口福啦。

第二道想要推薦的菜是黔江雞雜。選擇這道菜純粹是因為個人比較喜歡。儘管我直到現在都沒有品嘗過正宗的黔江雞雜,但哪怕是那些有所缺陷的仿製品也足以徵服我的味蕾。雞雜腥味重,只有辣椒才鎮得住場。但賦予這道菜靈魂的並不是隱藏在紅油中的辣,而是毫不起眼的酸菜。和大多數重慶菜一樣,雞雜入口時比較燙嘴,麻辣味濃厚;但隨之而來的淡淡的酸爽和勁道才是這道菜有別於其他重慶菜的關鍵。

下面是自稱重慶老油條的唐靈兒同學的介紹👏👏👏

雖然說火鍋是重慶美食可能四川同學不服氣,但是沒有關係反正大家之前都是一個省/狗頭。[僅代表唐靈兒同學個人觀點。編者注[狗頭保命]。]和北方不太一樣,重慶的火鍋佐料是油而不是麻醬。至於什麼油我也不太清楚反正不是香油就對了……我一直覺得香油很臭(根據某同學的說法應該叫它臭油emmmmm),但是我對重慶火鍋的油碟情有獨鍾。所以,根據這個嚴密的邏輯鏈推知,油碟裡的油不是香油,估計是調和油。當然,也有一些奇怪的火鍋店用菜油或者是香油,比如愉火鍋(微笑),它成功讓我養成了火鍋配麻醬的習慣(微笑)。(在這裡插一句嘴,對於愉火鍋沒有韭菜花這一點北京人深感不悅)

此外,重慶火鍋的食材會更豐富一些,而且我們好像不怎麼吃牛肉丸、蟹棒這些東西。我是到了北方之後才發現這裡牛羊肉、牛肉丸、蟹棒的出鏡頻率異常的高,一般這些東西我們會把它放到串串香裡,火鍋當然要煮一些看起來不太能吃的食材(bushi)。不知道各位能不能接受腦花、肺片這些,反正我是不能接受的……但是每一家火鍋店都會有而且吃的人不少。其他下水像鴨腸鵝腸鴨珺蹄花什麼都很常見了,在這裡必須要說,貢菜yyds,鴛鴦湯貢菜可以同時滿足你紅白玫瑰的幻想/狗頭。

最後給大家推廣一下重慶油碟的調法:油一碗(客官您要用金龍魚也沒問題)、蒜泥很多很多很多、醋一大勺(靈魂所在!)、老乾媽若干、蠔油一小勺、芝麻粒、花生碎、香菜(香菜能有什麼壞心眼呢~)、蔥。混勻之後就可以搭配紅湯食用~很神奇的是,油碟看起來很油,實際上有去辣去油的功效,我一直沒搞懂這個原理……可能是表面的佐料溶解到油碟裡了???反正大家可以試一試,不好吃本人概不負責/狗頭

再說小面。這可真是我的白月光了。雖然是南方人,但我絕對是麵食的擁躉,曾在外地集訓時冒充北方人蹭饅頭吃也曾創下一周早中晚三頓都吃麵的記錄……作為一個嘗試過多種麵條的人,我很負責的說,重慶小面真的性價比超高而且超好吃。每一家店的麵條味道多少有些不一樣,但是口味都非常重。基本上面吃完後湯上都浮著一層辣椒……吃小面裡的菜時不要說話、不要說話、不要說話!因為小麵湯底太辣太油,面裡的菜吸飽了辣油,很容易把人嗆得含笑九泉……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微笑)。

感覺有些地方吃小面喜歡配豆漿?不是食堂那種偏甜的調出來的豆漿,就是原味不加糖的。搭配奇怪,味道還行。我甚至有一個大膽的想法,也許諸位可以試試油條配小麵湯,或許會有驚喜。

同樣的,附我自己做小面(我是重慶人,那麼我做的面等於重慶小面/狗頭)的佐料:醬油:醋:木姜子油(靈魂所在)=5:1:3;老乾媽一大勺;蠔油一勺;榨菜少許。好吃記得打錢,謝謝。

這是一篇很長很長很長的推送。

一談起家鄉美食,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我們便開始滔滔不絕。

雖然,屏幕對面的你可能喝不慣豆汁兒,吃不慣滷煮炒肝兒,對炸醬麵無感,看到圖片中的翻滾的辣椒便被嚇破了膽……但是,我們知道,你能理解,嘮嘮叨叨的文字背後是對家的味道,對家鄉的深情,我們知道你能理解我們心中的那份雀躍。

大概提及家鄉,每個中國人的心都會歡呼雀躍。

舌尖上的hometown第二彈,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重慶一家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小麵館,每天食客爆棚,用板凳當桌子
    說到重慶這座山城,最為令人熟知的應該就是火鍋和美女,其次就是小面了。重慶人的一天都是從一碗熱乎乎的小面開始的,重慶最初的小面一般是指素麵,但現在約定俗成成了人們對重慶所有麵條的統稱,包括豌雜、牛肉、肥腸等各種澆頭的麵條,是重慶最平民的一種美食之一。
  • 舌尖上的美食——重慶
    說到重慶美食,當屬火紅熱辣的火鍋,重慶火鍋發源於長江之濱,開始為船夫和縴夫所創。 重慶當地最為聞名的火鍋品牌有德莊、劉一手、秦媽、巴鄉魚頭、小天鵝等等。當然重慶還有許多路旁邊老字號火鍋也是很不錯的。
  • 中國舌尖上的十大美食之都,第二站:重慶
    美美地辣上一下,出一身汗,渾身都變的暖和起來而一邊聽歌一邊享受重慶的熱辣美食,更是享受現在檢驗吃貨的時刻到了!說到重慶就離不開火鍋,重慶老火鍋、泡椒火鍋、土貨火鍋、滷菜火鍋,對重慶人而言,萬物皆可涮火鍋!
  • 重慶人的小面情節 「舌尖上的中國」的嘿小面來到多倫多
    ,多數外地人或許會首先想到著名的重慶火鍋;對重慶人來說,或許更多想起的是一碗小面……那些生活在外地的重慶籍明星們,鋼琴家李雲迪、演員陳坤……,就連只在重慶度過了少年時光的電視主持人孟非,也將對重慶最深刻的「美食」記憶留給了一碗小面:「重慶最讓我魂牽夢縈的不是川菜,不是火鍋,而是路邊攤上的小面、涼麵。」
  • 北京:檢察監督助力保障鐵路旅客「舌尖上的安全」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北京:檢察監督助力保障鐵路旅客「舌尖上的安全」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熊琳)列車盒飯、站內餐飲……鐵路出行「舌尖上的安全」如何有效保障?記者22日從我國首批跨行政區劃檢察改革試點院、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了解到,針對轄內涉鐵路食品安全工作,檢察機關創新工作機制,探索以檢察監督助力保障鐵路旅客「舌尖上的安全」。2014年12月30日,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在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北京鐵路運輸分院基礎上掛牌成立。「涉鐵」作為該院傳統工作,被賦予「跨區劃」新內涵。
  • 舌尖上的重慶:來重慶「必打卡」的4種美食,全吃過捨不得離開!
    那麼說到「美食之都」重慶大家應該也都不陌生,當然了說到重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就是火鍋,但其實除了火鍋重慶還有很多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食!現在咱們就來看看到底都有哪些?你是否都吃過?第一種:串串香火鍋串串香起源於重慶,現在又被人們稱為小火鍋。顧名思義串串香就是將食物串在籤子上,然後放入火鍋中涮著吃。
  • 重慶這家不起眼的麵館,卻憑好味道上過《舌尖》,每天門口坐滿人
    重慶是常常佔據著熱搜榜的城市,如此的高熱度,自然是因為這座城市裡藏有太多的美食。在眾多的美食中,重慶人最喜歡吃的還是那碗小面,從早上到宵夜,這小面都很受歡迎。原本重慶的小面是指素麵,如今重慶所有的面都通稱小面。
  • 在香港竟然也能嘗《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厲害了!
    十六萬港漂都在這兒圈妹最討厭的電視節目非《舌尖上的中國》莫屬了,因為不管是雞鴨魚肉海鮮:
  • 「厲行節約 杜絕舌尖浪費」 重慶豐都三元鎮機關食堂這樣做!
    摘要:近段時間來,重慶豐都縣三元鎮機關食堂積極行動,多錯並舉,倡導大家養成文明飲食好習慣,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據介紹,自實行「光碟行動」以來,該食堂的浪費現象大為減少,每個月食堂的開支較以往下降了15%左右,廚餘垃圾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 【舌尖上的獅城】新加坡正宗北京烤鴨集錦!必須收藏!
    還記得蔥+黃瓜+甜麵醬+脆皮烤鴨的在舌尖上的完美味道嗎?(*^__^*) 嘻嘻……作為北京烤鴨的粉絲,不得不為同為烤鴨的粉絲提供此特輯!舌尖君特別介紹在新加坡享有名號的北京烤鴨餐廳,讓每位愛北京烤鴨的吃貨們知道去哪裡吃上等好的烤鴨!1.
  • 重慶60家示範店 各出妙招減少「舌尖上的浪費」
    它們如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對我市其他餐飲店踐行「吃得文明」有什麼借鑑意義?10月15日,重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打探。  火鍋是重慶人的最愛,但如果只有兩三人吃火鍋,如何點菜既吃得舒服,又不浪費,就成了一個難題。「現在大家不會有這個困擾了。」火鍋天下宴博物館經理嚴露說,他們已對火鍋的菜品進行了改良,推出小份菜和拼份菜。
  • 舌尖上的嘿小面 2人+10m²開店風暴來襲
    那麼,說到重慶印象,你最容易想到些什麼? 美女、火鍋、小面! 沒錯,這正是重慶打得最響的三張名片!尤其是在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重慶小面火爆全國,重慶小麵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每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要想打卡重慶小麵館,吃上最正宗的重慶小面,舌尖上的嘿小面是其中一個不錯的選擇。
  • 《舌尖上的樂子》之二:挑剔著,吃遍中國
    1965年生於安徽靈璧,1989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後,入職中央電視臺工作。1991年開始拍攝和製作紀錄片,作品有《遠在北京的家》《龍脊》《百年中國》《一個時代的側影》《甲子》、《森林之歌》等。2012年,領銜製作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首播後引起廣泛關注,後陸續在臺灣、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播出,影響遍及海內外,成為年度話題。
  • 舌尖上的牛肉麵
    2012年和2014年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爆全國,激起了國人對美食的空前熱情,
  • 《舌尖上的中國》《沸騰吧火鍋》《老廣的味道》每一部都超下飯
    除了舌尖上的中國,還有這些美食紀錄片讓人垂涎,每一部都超下飯作為一名資深吃貨,每次看《舌尖上的中國》都會感嘆祖國廣袤疆域的豐富物產、食物與季節演變、廚房的烹飪技術、不同菜系的味型調和、各個民族的食物追求。
  • 《舌尖2》力薦,還喜提2019重慶必吃餐廳!
    玩樂醬說對於千千萬萬的吃貨來說昨天絕對是個激動人心的日子因為大眾點評2019
  • 回不去的家鄉 The hometown that cannot be returned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Click the blue words to follow us春節將至,因為自己的家遠在千裡之外,只能坐飛機回去,往年都是提前一個月開始計劃返程的方案,以便選擇一個最省錢的方式,比如在北京周邊乘機
  • 「舌尖上的日本」—從北京到東京,京城這些日式小館兒,讓你一秒...
    《舌尖上的中國》  一部美食紀錄片。  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已經流行好幾年了。  《舌尖上的中國》  這個話題已經說爛了,  所以今天我們只是一個前沿點綴。  哈哈~~    接下來,魚子君要跟  大家分享的是《舌尖上的日本》,  介紹那些「從北京到東京舌尖上的邂逅」。
  • 舌尖上的重慶火鍋?每一種味道都從舌尖直衝頭頂
    重慶火鍋真的是很接地氣的一種餐飲美食,不用濃妝豔抹,也不用西裝革履,只需有一個能裝美食的胃就好了。在這裡我要強烈給大家安利這家渝中記憶老火鍋,每當有外地朋友來重慶旅遊的時候,我都會帶著他們去吃,口感性價比都超高。
  • @長春人 舌尖上的雲旅行開始啦!每一口都是千山萬水
    穿越千裡,讓舌尖去旅行。 上 海提到魔都上海,除了它的繁華、弄堂、夜生活,怎麼能少的了遍布路邊街角的特色美食。蚵仔煎(ǒu ā jīan)紅豆餅(車輪餅)陳三鼎黑糖青蛙鮮奶起司馬鈴薯 北 京歷史悠久的北京除了古老的建築,美食也是十分有淵源的,最重要的是好吃的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