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重慶美食,當屬火紅熱辣的火鍋,重慶火鍋發源於長江之濱,開始為船夫和縴夫所創。
重慶當地最為聞名的火鍋品牌有德莊、劉一手、秦媽、巴鄉魚頭、小天鵝等等。當然重慶還有許多路旁邊老字號火鍋也是很不錯的。
與火鍋齊名的還有重慶小面,所謂小面並不是指麵條本身的大小,是指麵條不放任何肉類和其他材料,只放一些佐料和少數青菜,然後拌開來吃。
那麼,就由我來仔細講述重慶的美食小吃,讓讀者發現重慶的特別之處吧。
重慶豆花
豆花飯是川渝地區的一道經典飯食,也是川渝地區歷史比較悠久的簡式套餐。豆花飯作為市井飲食,受很多的重慶人喜愛,但是因為現代中式套餐以及洋快餐的衝擊,豆花飯已經逐漸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豆花飯是重慶的一種食物,裡面含有一整套:米飯,當然有;豆花一碗,蘸水一碟。這樣簡簡單單的搭配,卻是異常開胃的飯食。一碗好的豆花,豆花嫩滑爽口,有著豆製品特有的香氣,再配上地道的重慶蘸料,麻辣鮮香,讓你欲罷不能,絕對能夠讓你多吃兩碗米飯。
好豆花經過滷水點制,制出來的豆花質地綿密,口感更是十分的彈滑,再加上甄子飯,怎一個爽字了得。一份豆花飯,加一份燒白,就會吃的超級滿足,吃飽之後,喝上一碗豆花水,就是一次極致的美食體驗。
豆花飯物美價廉,米飯、豆花、一小碟兒調料,一碗豆花湯。蘸水裡主要是辣椒油,花椒油,還包含了醬油、醋、薑末、榨菜等等十多種調料,再放一些嫩綠的小蔥花;吃的時候,用筷子夾了豆花,放在調料裡蘸一蘸,然後就米飯吃,吃著就是爽快,即使只是蘸料拌飯吃也會很滿足。
豆花鮮嫩,蘸水香辣,一大塊豆花,一小碗蘸水,扣在米飯上,拌著米飯,吃:香得很喲。來重慶,小團團強烈建議體驗一下豆花飯,這樣的美食可千萬不要錯過喲!
麻辣小面
麻辣小面是一道以手工面、辣椒紅油為主要原料的小吃。
早年間,巴蜀一些漢子用肩挑著面,一邊裝上炭爐,趕街過巷叫賣。重慶美食麻辣小面,一碗簡單樸素的素麵,幾乎是所有重慶人的至愛。尤其在重慶溼冷冬天,花上幾塊錢,吃一碗熱乎香噴噴的麻辣小面,簡直是人生一大享受。
抗戰前後和建國初期,吃擔擔麵的大都是太太、小姐、公務員等,是來吃味品鮮的;擔擔麵的麵條少,用精莢的小細瓷碗盛裝,佐料講究。吃麻辣小面等的,大都是經濟不富裕的人,是解決填飽肚子的;麻辣小面等麵條多,用大土碗盛裝,佐料大眾化。
改革開放後,「小面」在質、味上大有提高,其中在小巷內供應的最有特色:一口鍋,一個液化氣罐,幾張條桌几把椅子。佐料齊全,每樣佐料中都有專門工具。
鍋內麵湯翻滾,熱氣騰騰。小巷內的吆喝聲、從這裡飄來的香味,引起那些過往行人駐足,情不自禁地說聲「好香」。早上的小面,是重慶早餐的主打品種,在方便上、味道上、價格上,毫不遜於西式快餐。
重慶牛油火鍋
熱衷復古的重慶火鍋客,向來遵守好火鍋應該遵守無需要蘸料的規則:香油打底,配上蒜泥,最多因為怕辣放點香醋,再無其他,不然吃不出火鍋味了。
重慶火鍋的標準形態是九宮格。
會吃的重慶本地人吃前往鍋裡撒一把蔥和豆芽,幾秒就燙熟算個爽口開胃菜。中間格火旺湯濃,適合現燙,比如毛肚鴨腸這類需要保持爽脆口感的食物,謹記七上八下,等到微微打卷,甩起來有勁兒就可以吃了。
四角格溫度稍低油重,適合慢煨麻辣牛肉,肥腸,土豆不易煮熟又需要入味。而像鴨血,腦花、耗兒魚這類嬌嫩的老饕摯愛,則被安排在十字格。溫度最低不宜煮沸,可以等到收場時刻再撈出來享用 ,口感如慕斯般綿密,果真不枉費等待。
綠葉蔬菜本應該出現在重慶火鍋的餐桌,一來綠葉素容易被高溫破壞,二來吸滿湯汁的實在比肉類刺激。像白菜,上海青這類常見菜通常不會出現,取而代之的是貢菜乾、脆藕和海帶片。
外頭的火鍋,擺盤也是看點。
市井火鍋鍾愛搪瓷小碟,老火鍋用樸素陶盤,新派火鍋場面大些,牛油凍成小熊,肉類登場噴射乾冰,鴨腸懸掛在竹籤上,以前只覺得花哨,這一次長久不見也甚是想念。
在自家吃火鍋,不能滿足的還有佐餐小食。
像現炸酥肉、奶茶冰粉、涼蝦涼糕、酒釀冰湯圓、金銀饅頭、紅糖餈粑等等可不敢奢望。想起來出去吃火鍋的時候,正面勾選了一堆,翻到反面總要再來幾樣小食填滿縫隙。
第一個想到的是冰粉,標準配置配紅糖水,外加小湯圓、葡萄乾、芝麻、乾果等等配料。一些店沿用老名字叫"手搓冰粉",也有根據配料取名"紅糖冰粉"。更有新潮的店家在冰粉裡加芋圓珍珠和奶茶,叫個響亮的大名"創世紀冰粉"。口味多是甜爽,搭配火鍋更是美妙。
再來就是小酥肉。
現炸趁熱吃,涼了只能煮火鍋。酥肉本身並沒有辣度,一些店會把辣椒麵和胡椒粉單獨裝碟,吃的時候自己蘸取,有些會把調料和酥肉都裝在袋子裡,吃之前拼命搖勻。
酥肉好吃的秘訣是肥肉和花椒,肉條要選有肥有瘦面衣裡嵌入花椒顆粒,咬一口爆出肥油,咀嚼又有花椒的香氣,妙啊。
黔江雞雜
黔江雞雜是黔江煨鍋系列的代表菜,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運用土家烹飪方式,用雞腸、雞肝、雞心等雞內臟器官為原料,並把雞肉切成薄片,輔以土豆塊、尖頭泡椒、鮮蔥等烹製而成。口味麻辣兼備,色鮮味美,醇香可口,是土家菜餚裡面最負盛名的特色菜。
黔江雞雜的原型源自於土家先人古老的生活智慧。
據說當時流行吃歌樂山辣子雞,人們在殺雞待客以後,剩下大量內臟沒人吃,但他們又捨不得丟棄雞珍、雞菌、雞心等雞內臟,就輔以泡菜、蘿蔔絲、等混在一起炒。
熱菜油烹飪紅豔豔的泡椒、粉嫩嫩的泡蘿蔔絲,不足5分鐘,熱騰騰的一盆美味端上桌,口味酸辣鮮美,色鮮味美,醇香可口,就這樣雞雜成為了一道美味的土家小菜。
黔江雞雜起源於生活、發源於民間,在民間廣為流傳。改革開放的黔江出現了私營的餐館,黔江雞雜也在這個時候以土家小菜的形式走上了餐桌。而黔江人對於雞雜的情感不亞於大重慶人對於火鍋的熱愛,幾天不吃就想念得不行。雞雜的脆嫩、泡菜的酸爽想起就會流口水的一道美食。
結語
重慶的美食當然遠遠不止這些!
還有酸辣粉、抄手、雞雜、豆花等等,雖然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但去到重慶後,一定要記得嘗試一下重慶當地的地域特色美食,否則就白來一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