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食——重慶

2020-11-18 騰訊網

說到重慶美食,當屬火紅熱辣的火鍋,重慶火鍋發源於長江之濱,開始為船夫和縴夫所創。

重慶當地最為聞名的火鍋品牌有德莊、劉一手、秦媽、巴鄉魚頭、小天鵝等等。當然重慶還有許多路旁邊老字號火鍋也是很不錯的。

與火鍋齊名的還有重慶小面,所謂小面並不是指麵條本身的大小,是指麵條不放任何肉類和其他材料,只放一些佐料和少數青菜,然後拌開來吃。

那麼,就由我來仔細講述重慶的美食小吃,讓讀者發現重慶的特別之處吧。

重慶豆花

豆花飯是川渝地區的一道經典飯食,也是川渝地區歷史比較悠久的簡式套餐。豆花飯作為市井飲食,受很多的重慶人喜愛,但是因為現代中式套餐以及洋快餐的衝擊,豆花飯已經逐漸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豆花飯是重慶的一種食物,裡面含有一整套:米飯,當然有;豆花一碗,蘸水一碟。這樣簡簡單單的搭配,卻是異常開胃的飯食。一碗好的豆花,豆花嫩滑爽口,有著豆製品特有的香氣,再配上地道的重慶蘸料,麻辣鮮香,讓你欲罷不能,絕對能夠讓你多吃兩碗米飯。

好豆花經過滷水點制,制出來的豆花質地綿密,口感更是十分的彈滑,再加上甄子飯,怎一個爽字了得。一份豆花飯,加一份燒白,就會吃的超級滿足,吃飽之後,喝上一碗豆花水,就是一次極致的美食體驗。

豆花飯物美價廉,米飯、豆花、一小碟兒調料,一碗豆花湯。蘸水裡主要是辣椒油,花椒油,還包含了醬油、醋、薑末、榨菜等等十多種調料,再放一些嫩綠的小蔥花;吃的時候,用筷子夾了豆花,放在調料裡蘸一蘸,然後就米飯吃,吃著就是爽快,即使只是蘸料拌飯吃也會很滿足。

豆花鮮嫩,蘸水香辣,一大塊豆花,一小碗蘸水,扣在米飯上,拌著米飯,吃:香得很喲。來重慶,小團團強烈建議體驗一下豆花飯,這樣的美食可千萬不要錯過喲!

麻辣小面

麻辣小面是一道以手工面、辣椒紅油為主要原料的小吃。

早年間,巴蜀一些漢子用肩挑著面,一邊裝上炭爐,趕街過巷叫賣。重慶美食麻辣小面,一碗簡單樸素的素麵,幾乎是所有重慶人的至愛。尤其在重慶溼冷冬天,花上幾塊錢,吃一碗熱乎香噴噴的麻辣小面,簡直是人生一大享受。

抗戰前後和建國初期,吃擔擔麵的大都是太太、小姐、公務員等,是來吃味品鮮的;擔擔麵的麵條少,用精莢的小細瓷碗盛裝,佐料講究。吃麻辣小面等的,大都是經濟不富裕的人,是解決填飽肚子的;麻辣小面等麵條多,用大土碗盛裝,佐料大眾化。

改革開放後,「小面」在質、味上大有提高,其中在小巷內供應的最有特色:一口鍋,一個液化氣罐,幾張條桌几把椅子。佐料齊全,每樣佐料中都有專門工具。

鍋內麵湯翻滾,熱氣騰騰。小巷內的吆喝聲、從這裡飄來的香味,引起那些過往行人駐足,情不自禁地說聲「好香」。早上的小面,是重慶早餐的主打品種,在方便上、味道上、價格上,毫不遜於西式快餐。

重慶牛油火鍋

熱衷復古的重慶火鍋客,向來遵守好火鍋應該遵守無需要蘸料的規則:香油打底,配上蒜泥,最多因為怕辣放點香醋,再無其他,不然吃不出火鍋味了。

重慶火鍋的標準形態是九宮格。

會吃的重慶本地人吃前往鍋裡撒一把蔥和豆芽,幾秒就燙熟算個爽口開胃菜。中間格火旺湯濃,適合現燙,比如毛肚鴨腸這類需要保持爽脆口感的食物,謹記七上八下,等到微微打卷,甩起來有勁兒就可以吃了。

四角格溫度稍低油重,適合慢煨麻辣牛肉,肥腸,土豆不易煮熟又需要入味。而像鴨血,腦花、耗兒魚這類嬌嫩的老饕摯愛,則被安排在十字格。溫度最低不宜煮沸,可以等到收場時刻再撈出來享用 ,口感如慕斯般綿密,果真不枉費等待。

綠葉蔬菜本應該出現在重慶火鍋的餐桌,一來綠葉素容易被高溫破壞,二來吸滿湯汁的實在比肉類刺激。像白菜,上海青這類常見菜通常不會出現,取而代之的是貢菜乾、脆藕和海帶片。

外頭的火鍋,擺盤也是看點。

市井火鍋鍾愛搪瓷小碟,老火鍋用樸素陶盤,新派火鍋場面大些,牛油凍成小熊,肉類登場噴射乾冰,鴨腸懸掛在竹籤上,以前只覺得花哨,這一次長久不見也甚是想念。

在自家吃火鍋,不能滿足的還有佐餐小食。

像現炸酥肉、奶茶冰粉、涼蝦涼糕、酒釀冰湯圓、金銀饅頭、紅糖餈粑等等可不敢奢望。想起來出去吃火鍋的時候,正面勾選了一堆,翻到反面總要再來幾樣小食填滿縫隙。

第一個想到的是冰粉,標準配置配紅糖水,外加小湯圓、葡萄乾、芝麻、乾果等等配料。一些店沿用老名字叫"手搓冰粉",也有根據配料取名"紅糖冰粉"。更有新潮的店家在冰粉裡加芋圓珍珠和奶茶,叫個響亮的大名"創世紀冰粉"。口味多是甜爽,搭配火鍋更是美妙。

再來就是小酥肉。

現炸趁熱吃,涼了只能煮火鍋。酥肉本身並沒有辣度,一些店會把辣椒麵和胡椒粉單獨裝碟,吃的時候自己蘸取,有些會把調料和酥肉都裝在袋子裡,吃之前拼命搖勻。

酥肉好吃的秘訣是肥肉和花椒,肉條要選有肥有瘦面衣裡嵌入花椒顆粒,咬一口爆出肥油,咀嚼又有花椒的香氣,妙啊。

黔江雞雜

黔江雞雜是黔江煨鍋系列的代表菜,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運用土家烹飪方式,用雞腸、雞肝、雞心等雞內臟器官為原料,並把雞肉切成薄片,輔以土豆塊、尖頭泡椒、鮮蔥等烹製而成。口味麻辣兼備,色鮮味美,醇香可口,是土家菜餚裡面最負盛名的特色菜。

黔江雞雜的原型源自於土家先人古老的生活智慧。

據說當時流行吃歌樂山辣子雞,人們在殺雞待客以後,剩下大量內臟沒人吃,但他們又捨不得丟棄雞珍、雞菌、雞心等雞內臟,就輔以泡菜、蘿蔔絲、等混在一起炒。

熱菜油烹飪紅豔豔的泡椒、粉嫩嫩的泡蘿蔔絲,不足5分鐘,熱騰騰的一盆美味端上桌,口味酸辣鮮美,色鮮味美,醇香可口,就這樣雞雜成為了一道美味的土家小菜。

黔江雞雜起源於生活、發源於民間,在民間廣為流傳。改革開放的黔江出現了私營的餐館,黔江雞雜也在這個時候以土家小菜的形式走上了餐桌。而黔江人對於雞雜的情感不亞於大重慶人對於火鍋的熱愛,幾天不吃就想念得不行。雞雜的脆嫩、泡菜的酸爽想起就會流口水的一道美食。

結語

重慶的美食當然遠遠不止這些!

還有酸辣粉、抄手、雞雜、豆花等等,雖然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但去到重慶後,一定要記得嘗試一下重慶當地的地域特色美食,否則就白來一趟啦。

相關焦點

  • 中國舌尖上的十大美食之都,第二站:重慶
    重慶就在西安的下邊,熱愛漫遊的朋友,在火車上睡一晚便可到達此次美食第二站——重慶。
  • 舌尖上的重慶:來重慶「必打卡」的4種美食,全吃過捨不得離開!
    美食導語:說到美食那就有的聊了,畢竟咱們中國可是舉世聞名的美食大國。
  • 舌尖上的hometown|北京、重慶
    ,培養同學們的同窗之誼,臨床一班部分恐怖分子班委(班委能有什麼壞心眼兒啊~)特推出「舌尖上的hometown」活動。今天,我們的活動就從北京和重慶開始。🎉北京菜的特色是什麼呢?作為一個從來沒有去過重慶的人,一想到重慶美食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辣【捂臉】……然而很顯然重慶美食的魅力遠不止如此,所以讓我們來👀👀重慶人袁野和唐靈兒對重慶菜的介紹吧👏👏👏「重慶菜又名渝菜,是川菜中下河幫菜的一枝。重慶菜按來源大致可分為經典渝菜和江湖菜。民國時期和三線建設時期,大量移民湧入重慶。
  • 在香港竟然也能嘗《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厲害了!
    十六萬港漂都在這兒圈妹最討厭的電視節目非《舌尖上的中國》莫屬了,因為不管是雞鴨魚肉海鮮:
  • 這才是真正舌尖上的美食,若全都品嘗過,才算真正的「美食家」
    中國美食涵蓋酸甜苦辣無論是哪一種味道都有它的故事而且,中國有句俗語叫「民以食為天」確實,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吃這件事情上就頗有造詣這才是真正舌尖上的美食,若全都品嘗過,才算真正的「美食家」,看看這幾種中國傳統美食,你都吃過嗎?
  • 《舌尖上的新年》:以美食的名義,讓春節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綻放
    2016年,《舌尖上》系列唯一的一部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在各大院線上映,這部由陳曉卿擔任意識指導,陳磊、鄧潔等指導的紀錄片,聚焦農曆新年,從東到西,跨越南北,用食物串起了每個人對家的眷念和歸屬。美食在味蕾間傳承,家人的關懷在心間流淌,所以,這部《舌尖上的新年》最讓人回味的,不僅是佳餚美饌,還有團聚那一刻的幸福,和家裡的那個味兒。1.
  • 重慶一家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小麵館,每天食客爆棚,用板凳當桌子
    說到重慶這座山城,最為令人熟知的應該就是火鍋和美女,其次就是小面了。重慶人的一天都是從一碗熱乎乎的小面開始的,重慶最初的小面一般是指素麵,但現在約定俗成成了人們對重慶所有麵條的統稱,包括豌雜、牛肉、肥腸等各種澆頭的麵條,是重慶最平民的一種美食之一。
  • 【美食】品舌尖上的非遺 尋一座城的味道
    【美食】品舌尖上的非遺 尋一座城的味道 2020-09-19 0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這家不起眼的麵館,卻憑好味道上過《舌尖》,每天門口坐滿人
    重慶是常常佔據著熱搜榜的城市,如此的高熱度,自然是因為這座城市裡藏有太多的美食。在眾多的美食中,重慶人最喜歡吃的還是那碗小面,從早上到宵夜,這小面都很受歡迎。原本重慶的小面是指素麵,如今重慶所有的面都通稱小面。
  • 重慶人的小面情節 「舌尖上的中國」的嘿小面來到多倫多
    更多多倫多吃更多多倫多吃喝玩樂的消息,可關注:weibo.com/lifeinca,或是微信:lifeintoronto,ins: toronto_diary ,或是App:Webooook(微步客)說到重慶美食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韓國的美食綜藝,武漢美食再次火遍全國
    談起中國的美食之都,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可能是北京、西安、上海、重慶這樣城市。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 是湖北的省會——武漢。武漢交通四通八達,已經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標杆城市。除了城市經濟發展以外,武漢的旅遊景點也是不少,湖光山色、名勝古蹟數不勝數。
  • 《舌尖上的廣西美食》目錄
    一來近10年寫得多,二來美食是一個很討巧的話題,既不涉及現實,又有眾多讀者,只要不是寫得太難看,就不愁去處。作為一個鬻文為生的作者,鍾情這樣的題材,是很自然的。幾本書稿分別取名為《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吃貨》《吃的藝術》《舌尖上的廣西美食》。還有一本是以春夏秋冬分類,講述不同時節的食物。其後見投出去的書稿屢屢碰壁,就丟到一邊,懶得起名字了。
  • 舌尖上的牛肉麵
    2012年和2014年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爆全國,激起了國人對美食的空前熱情,
  • 在舌尖上起舞的不僅是美食,還有緬甸的這個!舌尖上的小黑暗
    眾所周知,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食物上面存在著極其大的差距,主要由於受到當地歷史環境的發展影響再加上個人口味追求程度的不一樣每一個地方都形成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對於食物的處理和烹飪方式存在著自己的見解。
  • 特色美食嗨翻天 上千市民體驗「舌尖上的武隆」盛宴
    本報記者 代君君 董衛紅碗碗羊肉、刨豬宴席、仙女山紅茶、後坪綠茶、全家蛋糕、武隆大閘蟹、火爐小滿酒......當武隆食品的韻味觸及舌尖,便似有魔力般讓人念念不忘,令人久久回味。11月13日,以「為愛相隨·與宴同喜」為主題的2020武隆「雙十一」美食產業博覽會暨家政服務技能大賽系列活動在南濱路商業街精彩啟幕,在本屆博覽會中,本土企業、外來客商、熱情食客都在展臺間輾轉,在美食裡流連,在交流中孕育商機,共同見證武隆食品的欣榮,共饗一場舌尖上的美食盛宴。
  • 這屆舌尖不行!推薦更下飯的7部美食紀錄片
    在繼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走紅,第二季「情懷裡的中國」刷屏,2018年的春節第三季「淘寶中的中國」終於在大家期待的眼神中出現在電視屏幕上。面對網上的眾多質疑,前幾天《舌尖上的中國》官方回應質疑:「由於前兩季帶來的現象級傳播效果,時隔4年才面世的第三季免不了被拿來與前兩季進行對比。出於思維慣性和審美慣性,難免有不少觀眾對第三季的創新之舉一時無法接受。「就算冒險,也要對美食文化的創新表達進行探索。」
  • 福建美食又登《舌尖上的中國》啦!舌尖上的福建,看餓了......
    讓萬千吃貨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3》
  • 武義:舌尖上的文化美食之旅
    逛古城市集、享農家小吃、品秦餘風味,一場舌尖上的文化美食之旅正式開啟……  米糊的原材料是米粉,鍋裡燒上一鍋水,等水開後舀上一大勺米粉漿,沿著鍋倒入沸水後蓋上鍋蓋煮兩分鐘,再加入秘制肉絲和醬料,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糊就出鍋了。根據個人喜好再加點醋和辣椒,味道就更贊了。「我們是家族店,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了。」餘生炎說道,「這米糊在龍遊是早餐必備,很多人都要來上一碗。」
  • 致那些陪我們走過青春的美食——舌尖上的青春
    楔子:歸根到底,舌尖上的東西仍然是懷舊情結的延續,人窮則反本,這是亙古不變顛簸不破的事實,雖然多少有點狗尾續貂附庸風雅的嫌疑,還是這麼厚著臉皮拿起了筆。櫻紅的年代的那些存在於味蕾上的記憶串聯起泛起金黃色的光芒的回憶,多半不能全部概括,能記得一些,也不錯了吧?幾天前姐姐的qq狀態上寫道:很想吃軟軟的炸糕,一起經歷的事,身邊一定有一個人一起的。
  • Living 美食:《舌尖上的中國》裡那些美食的地道英文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