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可以自稱「朕」!走進文言文那些事兒,教你用對謙稱(上)

2020-12-23 小雨學語文

對文言文提不起興趣,是因為真的很枯燥,很無聊。今天呢,我們換一種方式來重新認識它。讓你知道,原來在很久很久以前你居然也可以自稱「朕」!

好啦,接下來我們走進文言文的那些事,一條龍服務講一講古代社會各界人士是如何謙虛稱呼自己的呢?

先來看一看那群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們,這裡可不能忘了,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這些人對自己都有哪些謙稱?

朕、寡人、孤、寡君、不轂、不善

是不是每次看到宮廷劇中坐在皇位之上來一句「朕的江山要亡了!」的時候都覺得非常悽美,也想嘗試用一用「朕」這個詞。其實完全沒有問題,大家都可以用。「朕」本為古人自稱之詞,意為「我,我的」只是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突然發現「咦?『朕』這個詞跟我的氣質實在是太相配了,以後這個詞就歸我了,違者殺無赦」於是從秦始皇開始,「朕」就專為皇帝自稱。不僅如此,在《史記》中還留下這麼一句「朕為始皇帝」作為證據。

「寡人」是古代諸侯王的謙稱,只是後來沒有諸侯王,這個詞又歸皇帝了。

「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稱。從漢代興起。說起這個,我就認為《蘭陵王妃》這部電視劇的導演一定是一個非常有水平有文化的人。因為這部影視劇講述的是東晉末年的事情,而這個時候在劇中王侯就用了「孤」這個詞。

「寡君」這個詞就是你去周遊列國,向別國人介紹自己本國君主的時候,就要用到「寡君」這個詞。我們在這裡說「寡」,大多是因為高處不勝寒吧!畢竟作為一個君主,上位之前,手中沾滿了兄弟們的鮮血,還得時時防備著夜晚有人偷偷前來刺殺。後宮佳麗三千,而內心甚為孤獨啊!

為何蘇培盛,敢自稱老奴!

說完了皇帝,我們就要來說一說,整天在皇帝身邊兢兢業業,工作著的那一群人。雖然像太監中的紅人蘇公公經常自稱一句「老奴」。但是其他的小太監可不敢在皇帝面前如此放肆。就像「老臣」這個稱謂有一種德高望重的意味,如果沒有在皇帝跟前混個三五十年,千萬不敢自稱「老臣」。不然分分鐘被問斬!還要跟你講點你沒聽過的東西。「臣」這個詞以你多年的經驗,你肯定會告訴我,就是皇帝下面的那一群人啊。但其實「臣」是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是一種男性謙稱。《洪門宴》中張良就說「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這裡的「臣」指的就是張良本人。

「不才」不是沒有才,此「小人」非彼小人

說完了這些有錢有權的人,我們來說一說沒錢沒權沒勢的「三無人士」(老百姓)如何稱呼自己呢?

「僕、愚,某」這三個詞,是一般人用於自稱。所以千萬不要理解為「僕人,愚蠢的人,某個人」。

「小人」也用來指代「我」,這個詞其實是跟我們現在還在用的「大人」相對的。現在呢,多指兒女這一輩。所以此「小人」非彼小人。

「不才」,從把這個詞當作自己的謙稱這一點上,對比現在的「我真是個小天才」這樣的習慣用語,我們就能看到古人真的是非常謙虛了。還有「不肖,不敏,不佞」這些詞也是自謙用語。

以上說的這些詞多用於男性,畢竟在古代除了那位女皇帝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之外,婦女的地位是很低的。而女子自稱就用到「妾,賤妾,婢子」,其中「婢子」特指受奴役的女子。

古代人精心準備了一套家庭成員專用謙稱

古代是男性的天下,那麼男性都去忙事業,女性在家中無事則會生非,所以自然要給自己找點事情以供娛樂。從《紅樓夢》中我們就能看出來,姐妹們都是喜歡拉幫結派,風風火火去賞花。

而古代是很重視家世的,「世交之家」就是這麼來的。大家在一起難免會談論自己的家庭。那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父親就要說「家嚴」 ,介紹母親用到「家慈」。而父親大人出面介紹妻子用「拙荊,賤內,內子」,其中「拙荊」這一稱呼源於古代貧寒人家的婦女經常穿著荊釵布裙。介紹自己的子女也有一套謙稱詞,兒子稱為「犬子」,女兒稱為「息女、小女」,兒女雙全成為「弱息,賤息」。所以我認為現在很多父母喜歡將孩子叫做「狗子」 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啊。

說了這麼多,其實真的怕你只是魚的記憶,7秒就忘。所以還貼心地為你準備了口訣

碰見朕寡孤不善, 臣與老臣來叩見(君臣)

三無百姓多用僕 ,愚某小人不可無(百姓)

不才不肖同鄙人,不敏不佞是本人(自己)

婢子賤妾為婦人,拙荊賤內自己人(婦女)

家嚴為夫家慈母,對外稱兒是犬子(家庭)

對外稱女為息女,閨閣千金是小女(家庭)

賤息弱息兒女全,謙稱用語大團圓(家庭)

好啦,等下次我們再來一起走進文言文的那些事兒,希望今天這些對你有所幫助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代皇帝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讀,就知道了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命為,令為,天子自稱曰。"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何歷代皇帝都喜歡用"朕"自稱?說這個之前我們得先聊聊他們的其他自稱。有記載的皇帝自稱大致有6個,分別為"寡人"、"不穀"、"朕"、"吾"、"餘一人"、"孤"。
  • 謙稱和敬稱
    很多人搞不清楚「謙稱」和「敬稱」是啥意思,那麼,今天渣老師就來談一談,順便講講那些因為沒文化而鬧出的笑話。1、朕/寡人經常聽到有人說「總有刁民想害朕」,其實這個「朕」在秦以前,大家都可以用,表示「我」的意思,沒有什麼特殊含義。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你把「朕」拆開來念,就明白了
    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蔡邕《獨斷》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開始,皇帝這一稱號正式確立。與之一起誕生的,是皇帝專用自稱「朕」。為什麼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中選擇了「朕」,而不是寡人、孤、等帝王自稱?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把「朕」拆開來念念,就能明白了
    我和朕一樣。古時尊卑共為,貴賤不嫌,則可同義。--蔡邕《獨斷》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統一六國,皇帝的稱謂正式確立。由此誕生的,是專稱皇帝的「朕」。為何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朕」的人中選擇了「朕」,而非寡人、孤臣、諸王?
  • 歷來君主都自稱寡人,秦始皇為何要自稱「朕」?把這個字拆開看看
    寡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一種謙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意思是君王的權位乃是上天賜予的,上天只會把天下交給有德之人掌管。如果失德,君王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故他們就謙稱自己是「寡人」。
  • 皇帝為什麼自稱「朕」?漢字「朕」的本義是什麼?
    皇帝自稱「朕」,漢字「朕」是什麼意思?中國古代君主、諸侯王,歷來喜歡「稱孤道寡」。他們的自稱,其實並非只有「朕」一種,還有寡人、孤、不穀(不轂)、孤家等。既是自稱,本質上都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但分別蘊含的意義,卻是大不相同。《老子》:「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谷)。」
  • 寡人、朕、孤、不轂——古代君王的幾種自稱
    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裡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
  • 古代皇帝為何都自稱「朕」,老教授:你把「朕」拆開讀,就明白了
    君王自稱寡人並不是那種「高處不勝寒」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古人講究「以德治國」,所以「寡德之人」是君王的一種自謙稱呼,就連諸侯王的夫人也可以自稱為寡人,《詩·邶風》載有:先君之恩
  • 敬稱謙稱大匯總~
    1、王侯自稱。①朕 本為古人自稱之詞,意謂「我」「我的」,後為自稱專用。從秦始皇時專為皇帝自稱,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為始皇帝。《史記》②寡人 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常用,譯為「我」。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 皇帝王侯的謙稱,漢以後盛行,譯為「我」。
  • 中國共有494位皇帝,為何都用「朕」自稱,專家:拆開念就明白了
    歡迎閱讀 華夏收藏 第235期 推送每晚18點更新,最全的古玩資訊平臺在許多的古裝電視劇裡,可以看到皇帝都是自稱為朕的。朕在一開始其實並不是皇帝的稱呼,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也就是說從秦始皇開始,皇帝自稱朕,而朕這個字也變成了皇帝的專屬,一般人是不能自稱的。為什麼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呢?其實只要把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明白了。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6|古人自稱用語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人自稱用語,大家記得收藏學習喔。我們在古代帝王稱謂專題的時候講過:古代王侯自稱常用「朕」、「寡人」、「孤」等,除此之外,還有為人臣自稱、一般人自稱、女子自稱等情況。一、為人臣自稱【臣、老臣】為人臣向君王謙稱自己一般用「臣」或「微臣」,如果是朝廷元老則稱「老臣」,在文言翻譯時可直接譯為「我」。
  • 走進文言文那些事——教你用對敬稱(下)
    「您」就是「把你放在心上」。都捧在手心了還不尊敬嗎?沒錯!這樣非常尊敬。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古代人將一個敬稱玩出了18種花樣。皇帝一家人,將軍一家人,平頭老百姓一家人,每一種身份都對應著一種敬稱。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文言文那些事兒,教你如何用對敬稱。
  • 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稱謂?這是有深意的,你將朕拆開看看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將自己的自稱改為了「朕」,之後的皇帝也都將這個稱謂用到自己從政期間,直到清朝結束。知道一些歷史的朋友可能會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有六個比較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分別是「餘」「朕」「我」「吾」「臺」和「卬」。
  • 從朱元璋不自稱「朕」,閒聊古代皇帝自稱的演變
    任性的朱皇帝不過,要說朱元璋如此任性,非要說「咱」,也不是,他只是真的因為出身不高,不講究那些大家風範,因此說話寫奏章都是十分隨意,我們可以在他的奏章裡看到這樣的內容:「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只)是戶口不明白俚……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徵了,都教去各州縣裡下著繞地裡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做軍……」戶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欽奉
  • 有哪十種謙稱?古人為何不自稱「我」?
    2、帝王的敬稱:萬歲、聖上、天子、聖駕、陛下等。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也用陛下代稱皇帝。3、皇太子、親王的敬稱一般也是:殿下。4、將軍的敬稱:麾下。
  • 「朕」的本意是什麼,為什麼秦始皇要用它,當皇帝專屬代稱?
    自秦始皇開始,華夏大地的歷朝歷代皇帝,在重要場合或者是發布類似聖旨的文書時,往往都會選擇用「朕」來作為自己的自稱,以此表示莊重、正式、重視。 而「朕」作為皇帝的自稱,其實從「朕」的本義中有「卑微」的意思來看,「朕」也是自我的一種謙卑自稱。 且這種自稱在秦始皇之前,並不是皇帝專用,平民百姓也可以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屈原所寫《楚辭·離騷》道「朕皇考曰伯庸」,翻譯過來為「我的父親字伯庸」,此刻此刻屈原用了「朕」當自稱,而他非君主,也不是皇帝。
  • 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自稱「朕」,專家:把「朕」左右分開讀,就懂了
    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自稱「朕」,專家:把「朕」左右分開讀,就懂了文/觀心通史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的稱謂非常多,而且歷朝歷代的稱謂都不太一樣。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據史書《竹書紀年》記載,夏朝君主的稱謂都冠以「後」,如「后羿」、「後少康」等。
  •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知曉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皇帝們都是用「朕」來自稱的,並且這個稱呼是皇帝的專用稱謂,除皇帝之外誰要是敢用「朕」來自稱,那就是掉頭的大罪。但鮮有人知的是,在秦始皇登基前,其實老百姓們平時都是用「朕」來自稱的。
  •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秦始皇自認「德高三皇、改蓋五帝」取「帝」一字,自創「皇帝」,作為天下大一統建立者,又稱始皇帝。秦始皇還規定天子自稱為「朕」。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 為何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拆開念,便能知曉
    因為整個天下都歸帝王統治,所以相較普通人來說,他們也相應的多了一些特權,特權之一就體現在稱呼上,經常看電視的小夥伴都知道,皇帝一般都自稱為「朕」。  其實在秦朝以前,「朕」也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字,尋常百姓在對話中也經常用到,比如屈原《離騷》中有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朕」就是他的自稱,相當於「我」的意思。  「朕」這個稱呼成為皇帝的專屬是在秦朝建立之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為了方便管理,相繼統一了六國的文字以及貨幣,可謂是厥功甚偉!為後世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