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喲不怕
很多人體檢時,有時會查出各種「結節」「息肉」「囊腫」等,於是看到自己身體內長了一些多餘的東西都會惴惴不安,甚至擔心這些會發展成癌。
結節、息肉、囊腫.......這些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哪種發展成癌症的概率最大呢?今天,就給大家好好講一講~
結節,大部分都是良性的
在影像檢查中(如CT、胸片),發現類圓形的直徑小於3釐米的病灶通常描述為結節灶,直徑小於1釐米時被稱為小結節,直徑小於0.5釐米時就稱為微小或細小結節。隨著近年來多排螺旋CT的出現,小結節或微小結節發現得越來越多,但大部分是良性的。
1、甲狀腺結節:大多數是良性
調查顯示,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高達18.6%,其中有5%~15%為惡性,即甲狀腺癌。一般結節直徑>1釐米時就能用手摸到,這也是初步檢查甲狀腺最簡單的方法。
如果結節大小在1釐米~4釐米,一定要定期做檢查。
如果結節的活動性很差,且檢查中顯示血流量比較大就一定要當心,要按照醫生的建議做穿刺活檢。此外,如果良性的結節,但結節比較大,且對氣管周圍器官造成壓迫症狀,也需要考慮手術。
2、肺結節:選對檢查方式很關鍵
一般年齡大、肺部有基礎疾病的人,做檢查易發現肺部結節。即使發現肺部結節也不必恐慌,因為其中只有極少部分人最後被證實是肺癌。
但對於以下情況必須找專業醫生鑑別判斷:
● 對於小於5毫米的微小結節,僅做隨訪觀察,3個月到半年重新做一次CT檢查;
● 如結節沒有變化、沒有異常增大,一般被認為是沒有風險的,有的甚至會隨著時間變化慢慢消失;
● 1釐米以上的大結節,建議要儘早診治。
3、乳腺結節:不痛的結節最危險
乳腺結節是對乳腺佔位的一種描述,常見於乳腺增生及乳腺腫瘤性疾病。乳腺小葉增生、乳腺纖維腺瘤、乳腺炎及乳腺癌等都可以表現為乳腺結節。
息肉,一部分會惡化
息肉是人體某個正常結構上贅生的一塊「肉」。大多數息肉屬良性,但有一部分會惡變。
✦ 直徑小於2釐米:體積較小、帶蒂的炎性息肉,不會發生癌變。沒有症狀,定期複查,及時了解病情變化並處理即可;有症狀、複查期間長得較快,要及時手術。
✦ 直徑大於2釐米:及時切除,是防止其癌變的最有效措施。
1、腸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大腸息肉是息肉家族裡面最陰險的,經常多發分布,平時隱蔽生長,到時「搖身一變」就可成為結腸癌。
2、胃息肉:發現了就得切除
發現胃息肉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胃腸鏡檢查。胃息肉有惡變的「潛能」,要積極地進行治療,減少胃癌的發生。
3、膽囊息肉:大於1釐米,要切掉膽囊
膽囊息肉差不多16個人裡面就有一個,通常沒啥症狀,大多通過B超發現。如果膽囊息肉直徑超過1釐米,那就有高度癌變的風險。
4、宮頸息肉:45歲以上女性要警惕
宮頸息肉多在婦科檢查時發現,絕大多數宮頸息肉都是良性病變,但也有可能癌變。
5、鼻息肉:手術是首選方案
鼻腔的息肉長到豌豆大小時會出現鼻塞、鼻出血等症狀,比較容易被醫生發現。
一旦出現鼻塞感加重症狀,建議到醫院做鼻窺鏡檢查。如果確診是鼻息肉,手術是首選方案,以緩解鼻塞,恢復鼻呼吸。並在術後做活檢明確診斷。
囊腫,基本不需要特殊治療
囊腫是一種良性包塊。囊腫有的是單獨一個,也有多個的,一般來說對健康沒有多大影響,體檢查出也不必過於緊張。只要囊腫沒有對周圍器官存在壓迫症狀或發炎感染,基本不需特殊治療。
如肝囊腫過大,可能壓迫鄰近器官,引發不適症狀,則需積極治療。如出現併發症,像囊腫破裂、囊內出血等,需進行外科手術。
1、乳腺囊腫
乳腺囊腫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乳房疾病。95%的乳腺囊腫無需做特殊處理,只要定期觀察,每半年做一次B超,40歲以上患者每年加做一次鉬靶檢查。
2、肝囊腫
絕大多數肝囊腫不會癌變,且不會影響肝功能,所以只要肝囊腫沒有導致身體不適都可以不作處理,但建議每6個月做B超複查一次,觀察囊腫大小變化。
3、腎囊腫
囊腫以單純性腎囊腫較為多見,絕大多數單純性腎囊腫為良性,惡變機率微乎其微,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發現前,幾乎沒任何症狀。
如果腎囊腫小於5釐米,且沒有給患者帶來不適,大可不必治療,一般3-6個月複查B超觀察其變化即可。
來源:健康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