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中國有春秋戰國;一百年前,中國有北洋政府。儘管,兩者在時空上差距千年,但在中國歷史上,卻都扮演著劃時代的角色。由於,北洋政府時處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人們總會以固有的思維來認為,其是導致近代中國卑躬屈膝的罪魁禍首。
實際上,北洋政府在其16年的短暫生命中,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古老的中國重新煥發了活力,可謂是枯木逢春。
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眾所周知,中國社會自古以農業為主,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在封建社會,經商者多為社會底層人物,常遭人唾棄與謾罵。但是,在北洋時期的商人,卻實實在在地為中國的近現代發展做出了貢獻。
當時,政府並不幹涉市場經濟,許多民間資本得以注入工業,國內民營企業和各大銀行不斷興起。
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後的一段時間,民族資本主義迎來了短暫的春天,國內工業迅速增長。例如,棉紡織業、麵粉業等輕工業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有數據顯示,在1914年至1922年間,已新設有紗廠49家,布廠5家。其中,布機由兩千餘臺增加至近七千臺。在銀行業中,新設有三百多家。在1920至1925年間,實存數額已翻一番。可見,當時的民族資本發展極其迅速,為近代中國乃至解放初年國內產業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該時期的律法條文也有著重大的發展。
為了保護自由市場的運作和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北洋政府相繼制定了《商會法》、《工商保息法》、《公司條例實施細則》等法律。
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
北洋政府時期,迎來了「百家爭鳴」的民主自由。國門洞開後,傳統的儒學思想,不再是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儘管,袁世凱等人仍舊推崇尊孔復古的主張,但是,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在所難免,許多火花相繼迸發。
在教育方面,
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被廢
,相繼推廣新式教育、派遣留學生。在社會上,胡適、魯迅、蔡元培、傅斯年等文化大家和有為青年,幾乎全都出自這一時期。他們自由結社、自由言論,他們最新的思想都刊登在紛紛湧現的報紙刊物上。在官場上,北洋政府各部門的高官,都有著西方名校留學、訪學的優秀背景。他們不再是明清時期只會談論經史子集的「書痴」,反而是試圖利用西方學說,來改變中國社會的有志之士。他們用自己的綿薄之力,極大程度地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從而推動著中國人民思想的解放,為中國近現代的社會、人文科學做出了卓越成就。
社會性質上可圈可點
北洋政府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紛亂複雜的一個時期;也可以說,是中國社會大轉型的一個時期,即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轉彎中。此時的政治、外交、軍事都具有其可圈可點之處。
雖然,在政治上,領導人的更迭頻繁,導致政局動蕩,但是,北洋政府卻推翻了封建王朝的歷史,使中國進入了西式的民主政治階段,這對於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極其重要。雖然,在外交上,受制於帝國主義,籤署多項求和的屈辱條約,但是,實屬形勢所迫,在一戰之後,其以戰勝國的名義,
收回了德國和奧匈帝國在中國的租借,開創了近代主動收回租借的先河。
雖然,在軍事上,處於混亂不堪的軍閥割據,但是,戰爭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著作戰力量、軍官素質和軍備設施等方面的不斷進步,軍事學校大量出現,軍工業為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進而又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助推力量。
縱觀中國歷史,幾乎每逢百年便會有一次改朝換代的機會。最初,百姓們以為北洋政府時期,不過是清朝滅亡的一次起義政權,卻不曾想像,農民開始「失業」,商人成了社會的「寵兒」;文人雅士不再說談經史子集;兩千年的「皇帝」沒了,再也不會出現了……北洋政府時期,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巨變時代,富有著創新性、進步性和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