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廣西靖西市,中越邊境線上的縣級市,溶蝕高原地貌給當地農業提供的資源相當稀缺,缺水、缺土。如今,這裡相對平坦的空地用來建房居住,散碎的小片土地,被整理出來種上桑樹等經濟林木,當地稱這樣的土地叫「石旮旯地」。進入3月,靖西平均氣溫已經上升到28℃,去年入冬前齊根剪平的桑樹發出新枝。「現在桑樹枝條已經長出50釐米,再長10天左右就可以開始育小蠶了。」靖西市南坡鄉布龍屯的蠶農黃文學告訴新京報記者,「春季是最適宜養蠶的季節,此時桑葉營養豐富,蠶繭質量也是全年最好的。」
桑樹田裡枝條已經長出50釐米。受訪者供圖
「石旮旯地」支撐起蠶桑產業
應著春天的節奏,廣西靖西市邊陲山村種植的大片桑樹,開始長出心形的翠綠色嫩葉。
印象中,傳統種桑養蠶多在江浙一帶,但是,自2001年開始,廣西推行「東桑西移」,蠶繭年產量快速提升,成為蠶桑產業的大省。而按照靖西市的規劃,2019年,新老桑園總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產鮮繭700萬公斤,蠶農養蠶收入3億元。
在靖西,當地蠶農種的桑樹品種,大多是抗旱能力強的「桂桑優12」和高產的「粵桑51」,桑樹是以見縫插針式的方式種在石旮旯裡,截至2019年底,南坡鄉桑園面積達4萬畝。
和富饒的江浙不同,靖西大部分村屯處於大石山區,當地土壤氣候條件更適合耐瘠薄的桑樹。
當地的氣候條件適合桑樹生長。受訪者供圖
「現在桑樹枝條已經長出50釐米,再長10天左右,桑葉足夠小蠶吃的時候,就可以育小蠶了。」靖西市南坡鄉布龍屯的蠶農黃文學是當地負責撫育小蠶的專業戶,他告訴記者,「以前村裡沒有什麼產業,都外出打工。我在2011年帶著三戶種桑養蠶,2O12年全村80%都跟著種桑養蠶了,一直到現在。」
「蠶保姆」帶著村民養
在南坡鄉,黃文學的身份有兩個,一個是自種65畝桑樹的蠶農,另一個是南坡鄉的「蠶保姆」,他在自家開設農家課堂,教鄉親們養蠶。
在靖西市,像黃文學這樣的養蠶帶頭人還有不少。
當地「蠶保姆」開課教鄉親們養蠶。受訪者供圖
布龍屯的民居大多是近年新蓋的樓房,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房子基本不做內裝修,所有地面都用來養蠶。
在養殖季,村民家裡蠶蟲直接放在地面養,房子裡會擺幾塊方磚,蠶農踏著磚塊撒餵桑葉。
當地村民在自家樓房裡養蠶。受訪者供圖
黃文學家的4層樓房主要用於培育小蠶。通常,3齡會作為一個養育節點。3齡前的蠶相當於「學齡前兒童」,體質相對弱,只有經驗較豐富的蠶農才能養好。黃文學的家就是當地的小蠶共育室。
當小蠶養到3齡,就可以由蠶農帶回家,放在家裡地面養殖了。這樣的「青年蠶」再養20天。從3齡到5齡的20天裡,蠶蟲每天要吃上千斤的桑葉。蠶農的工作採餵桑葉,達到5齡的蠶,停止進食,搬進帶有方格的木框,準備吐絲作繭。
第一批鮮蠶繭下月迎來上市期
據介紹,蠶農一年至少養6批,最多的可以養到15批。由於廣西春季溫暖溼潤,新長出的桑葉營養價值高,蠶蟲很少得病,蠶絲質量好,春季獲得的蠶繭,往往能賣上好價錢。
蠶蟲吐絲作繭意味著完成一個批次的養殖。受訪者供圖
按照現有條件,95%以上的桑農第一批養殖量在2張以上,每張蠶繭量在48公斤以上,按照鮮繭每公斤43元的均價,一張蠶繭的產值在2000元以上。據介紹,布龍屯50%的家庭單靠養蠶年收入都能在10萬元左右。
去年,靠著種桑養蠶,布龍屯50%的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元。據靖西市扶貧開發辦公開信息,2019年底,南坡鄉特色產業對全鄉脫貧攻堅貢獻率達到60%左右。
這兩天,趁著天氣晴好,黃文學開始給育蠶房消毒,指導村民為桑園追肥,新建的600平方米大蠶房今年也將投入使用,4月第一批鮮蠶繭將迎來上市期。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