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焦慮、痛苦,其實是因為你不能做真實的自己

2020-12-27 半夏sunshine

我們80、90後這代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被焦慮、抑鬱、無力感以及迷茫等負面的情緒所籠罩。面對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們往往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我還記得去年上半年自己因為工作和生活的不順利,讓我開始焦慮和抑鬱。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整晚整晚失眠和胡思亂想,導致自己一度精神崩潰。那時的我就像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無論如何也喘不上氣來。現在回想一下,那種無法呼吸、瀕臨崩潰的感覺現在還記憶猶新。

如果你正在背負負面情緒,那到底該如何認識自己的負面情緒?該如何擺脫它?我們又該如何重拾勇氣,去做好自己呢?

其實我們之所以被負面情緒所籠罩,是因為我們沒有做真實的自己。那麼如何擺脫種種負面情緒,從而找回自信和勇氣,做回真實的自己,《成為自己的勇氣:認知自我的情緒心理學》這本書給了我們想要的答案。

書中不僅介紹了那些微不足道卻讓人痛苦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而且還教給我們如何自己給自己勇氣,去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是由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婚戀諮詢師風墟老師所寫。所有你心理上的問題透過這本書都可以通過心理分析的方法得到解決。這本書是你擺脫現實中負面情緒,並且學會觀照自己,找回自己初心的一部佳作。

接下來我會從「做真實的自己」、「遵從本心而活」以及「找回自信」這三個部分來介紹我們該如何獲得足夠的勇氣,去做回真實的的自己。

1 做真實的自己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深有感觸:一位31歲男子送完妻子上班後,開車行駛到高架橋後棄車跳橋。最後調查得知該男子是因為前幾天跟單位領導起了很大的爭執,一時想不來就選擇了自殺這條路。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之所以很多人在面對問題時選擇輕生,是因為生活和壓力太大了,情緒崩潰了導致了這樣的慘劇發生。

其實當我們了解到負面情緒的出處,或許我們就可以化解負面情緒,從而讓更多的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焦慮也好、抑鬱也罷,或者被無力感時時煩擾,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無能做真實的自己。因為我們是不斷被這個社會推動著向前走,而沒有自己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以至於自己的未來變得越來越模糊,越來越不確定。

例如:你看到大家都在買房,你也不管自己的收入和家庭狀況,也隨大流去貸款買房。結果發現自己的工資連還房貸都勉強維持,而生活開銷沒有著落。於是你會陷入焦慮之中不能自拔。不敢換工作,不敢買東西不說,因為花錢問題和妻子吵架會經常性發生,嚴重影響夫妻感情。這就是我們沒有看清自己、不能做真實的自己所造成的嚴重後果。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就會明白一個人做真實的自己到底有多麼重要了。

學會看清自己,做真實的自己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努力:

第一,學會接受現實

你想正確看待自己,想認清自己的本質,必須學會接受現實。學會接受現實的前提是,你得學會誠實地對待自己,不欺騙自己。

假如你失戀了,很難過,你就要接受自己這段感情失敗的現實,而不是告訴自己沒關係,我會遇到更好的。假如你工作失誤被領導批評,你就必須接受自己沒做好這件事情的現實,而不是告訴自己領導就是愛挑刺這樣的藉口。假如你想早起鍛鍊身體,卻沒能按時起床,你就要接受自己賴床的事實,而不是安慰自己說明天一定可以。

如果我們不能接受現實的殘酷與失敗,那我們就會永遠活在自欺欺人的假象中。而一旦我們看清現實,認清自己,我們認識並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那迎接我們的就會是下一段美好的愛情,領導不斷的誇獎以及不斷變好的身材。

你要接受現實的本質與不確定,這樣你才能認清生活的真相。你要接受自身的不確定性和無法被定義,這樣你才不會給自己設限,你才能意識到你的確有著無數可能性,你才能掙脫目前這短暫的障礙與問題的束縛看清事實的全貌與自己本身。然後你才能知道,今後的人生究竟會通向何方。

第二,學會清醒的努力

書中作者提到:努力分為兩種,一種是清醒的努力,一種是不清醒的努力。而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努力者」在主觀意識裡是否明確且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及自己究竟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例如,有的人早起跑步是因為聽說別人通過跑步瘦了10斤,所以自己想嘗試一下。而另外一個人是因為自己身體最近胖了不少,想管理好自己的身體,所以才堅持跑步。前者就屬於不清醒的努力,而後者就屬於清醒的努力。最終的結果就是清醒的努力者總是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清醒的努力者嘗試幾天就放棄了。

如果你想自己的努力有所成效,就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而努力,自己努力的目標是什麼?有了目標,才可以有前進的動力。

當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在不斷地朝著目標前進,那努力對於你而言就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愉悅的付出,你就會在努力時體會到一種全神貫注的狀態,不會糾結和焦慮,也不會在努力時有被剝奪感。

當你學會看清自己,並付出有效的努力,其實你就已經在做你自己,並讓自己可以變得更好的路上越走越遠。

2 遵從本心而活

遵從本心而活其實就是教會我們做任何事都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書中提到想要做到遵從本心,不自欺,不做作,其實做到兩點即可:

第一,堅持自己的想法,並願意為此承擔應有的代價

第二,能夠經受超出自己能力與需求的誘惑

這兩點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必須是合規、合法的事情,我們要承擔我們所做事情的一切後果。這也提醒了我們一定要做的事情是利人利己,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情。如果你做的事情損人不利己,甚至有危害社會的風險,那最終接受的就是法律的嚴懲和制裁。

所以,做自己,不只是簡簡單單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才是核心。

我們走入社會,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我們一定要把持住自己的內心,拒絕各種各樣的誘惑,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其實我們就已經開始做真正的自己了。

3 找回自信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明明自己很有能力,卻依然不自信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也是一個不自信的人。這種不自信會讓明明很有能力的自己在關鍵時刻發揮不出自己應有的價值。一個不自信的人,會經常讓身邊大好的機會溜走而不自知。

自信對於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那 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自信的人是我們當下很多人需要學習的課題。

書中作者提到:人不自信的根本原因,是不具備正確的認知世界的智慧。很多人不自信的共同特質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對的。不自信的人沒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和思維體系,他無從判斷一切事物的對與錯。而我們自信的建立的過程,本質上是我們的「三觀」從建立到成熟的過程。當我們的「三觀」基本穩定的時候,自信便建立起來了。

那如何擁有屬於自己的「正見」呢?

作者的建議就是系統性的讀書和系統性的思考。當我們書讀的多了,便會形成自己的知識以及思維體系,便會對這個世界形成自己的一個認知。當我們思考多了,我們便會知道如何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當我們有了自己正確的見解,並且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時,自己的自信自然就有了。

作者建議嘗試在公眾場合清晰而明確地表達自己對某一事物的看法,並在接受了別人的質疑和反駁之後修正或改進自己的看法,是一條迅速地獲得正見的途徑。

我們不自信,是因為怕說錯,怕做錯。當你有了自己的正見和思想,這些都不會再成為你自信路上的「攔路虎」。

《成為自己的勇氣:認知自我的情緒心理學》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任何人都可以輕飄飄地、不用負責任地對你做出評價和期許,但只有你不能,因為你有看見自己的責任,也要擁有成為自己的勇氣。請記住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無法渡你,只有你自己可以成就自己。請一定要做真實的自己,遵從本心而活,並且成為一個自信、有自己價值的人。當你做到以上三點時,你便可以變得越來越好,成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自卑焦慮的你,要學會欣賞自己
    就像阿德勒自己,4歲才學會走路,且體弱多病,患有佝僂病;讀書時,成績也很差,老師建議他父母讓他早訓練做個鞋匠,因為老師判斷出他的學習成績和身體狀況以後做不了什麼其他的事情,但這樣的身體缺陷並沒有壓倒他,反倒刺激了他的上進心,成就了他。有人說,阿德勒的一生就是「一個男人努力克服自卑感的優秀樣板」。
  • 「只是因為我太愛你了」:做一個獨立的人,是緩解焦慮的第一步
    實際上如「我是為你好」、「我只是太愛你」、「這樣是為了你」等情感操縱的掩飾之詞背後,真實的本意是在說: 「如果你違背了我的意願,那你就是一個令人失望的人。」 這種看似「為你好」的付出或者掌控,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行為。
  • 想要靠自己走出焦慮抑鬱,你必須朝這個方向走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在心理痛苦面前有兩種人,一種是不斷覺察不斷領悟不斷行動來改善自我的人。另一種是,腦子中一直胡思亂想,可是真正到了行動和改變時就打了退堂鼓。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心理問題的改善中,最大的一個差別就是有沒有喚醒自己內在的力量。
  • 生活之所以如此痛苦,並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它!
    如果說小女孩因為突如其來的災難失去家人,從而感受到了無法理解和難以承受的痛苦。那麼裡昂作為一個成年人又遭遇了什麼,讓他對生活如此定義?電影畢竟是虛構的,但導演想要傳遞出來的思想是什麼呢?無病呻吟這個貶義詞,我們通常會用在諷刺他人的矯情作做上!但實際上,幾乎每個人都在無病呻吟!——愛的痛了,痛的哭了,哭的累了……我們可以為自己的痛苦找出太多的理由,就好像痛苦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痛苦是什麼?(這裡不是指肉體上的純生理感受。)
  • 《痛苦與榮耀》我辜負了你,僅僅是因為我做自己
    西班牙著名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帶來最新一部作品《痛苦與榮耀》,畫風突然溫柔起來——有別於他以往濃墨重彩的當代傳奇——近乎自傳式的語調講述一個名導演的人生。 其中不變的,是阿莫多瓦作品裡一貫明豔的畫面,以及導演骨子裡的真實。
  • 心理學:焦慮的年底,你是在為什麼而焦慮?這些背後的原因戳痛你
    隨著人們生活的提升,科技的進步,信息的發達,我們的安全感卻越來越低了,我們總是在擔心自己的目標實現不了,又總是杞人憂天的把未來的事情都擔心進去了。比如,「怕自己生重大的疾病、怕自己突然病倒了,無法照顧家裡人,等等。」總之,這種擔憂和焦慮情緒,似乎蔓延在每一個愛過度擔憂或者不能合理去看待事物上的人身上。
  • 與你的焦慮和解: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在期待這次分享會的過程中,自己卻也不知不覺地尋找解決辦法,直面問題。再一次體會到這就是歐會長所說的「做你的B30 」。在聽了這三位嘉賓的分享後,我的焦慮就解決了……是不可能的,但是卻很大程度緩解了我的焦慮,不僅有了科學地認識,也能平常心去接納,坦然去努力解決問題本身。 擠滿報告廳現場的近300名聽眾,想必都跟我一樣,甚至比我更有收穫吧!
  • 所有的壞情緒,其實都是因為你自己出了問題
    於是,憤怒、委屈、焦慮甚至抑鬱的情緒也接踵而至。 殘酷的現實是,無論我們怎麼努力,似乎都很難改變令我們痛苦不堪的那個人。可是,我們能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聽從自己的建議去做事情嗎?不能!因為他們不是你。 所以,心理學家認為,真正讓你可以從痛苦中走出來的,並非改變對方。
  • 你會因為年齡大了而感到焦慮嗎?
    那麼你會因為年齡大了而感到焦慮嗎?她還提到,從自己22歲出道開始,就喜歡那些亮晶晶、螢光色的東西,且自己一直會喜歡下去,心態永遠停留在22歲,不得不說,姐姐鍾麗緹的這一心態也確實是十分積極樂觀了,網友們也紛紛評論道,「很真實啊,姐姐也很自律,每天健身,所以身材可以保持得那麼好。」「支持姐姐,姐姐加油!」保持心態年輕才能更積極向上,鍾麗緹的生活態度,你學到了嗎?
  • 我想自己做個真實的人——真實地面對自己,真實地做自己
    即使偶爾遺憾,也不能一直帶著遺憾前行。在這即將逝去的一年,我還是有所收穫、有所成長的吧!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更多的想法不再像以前那樣停留在過去,而是未來。或是說因為一些事情的發生,使得自己有了更多關於未來的思考。也許是因為年齡,也許是因為機遇。
  • 心疼胡歌之前,先心疼你自己吧!你有過焦慮或抑鬱嗎?
    現在想想挺搞笑的,自己居然為了一個男的要死要活。那時候的我應該是有一點抑鬱了,好在後面突然想通了,不然我可能真的要得抑鬱症了……焦慮更多的是來自工作,剛畢業其實真的挺容易讓人焦慮的,因為什麼都不懂,而我又想讓自己快點成長,但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面對新工作,工作壓力大工作量也大,自己有時候根本忙不過來。好不容易寫好了文章,最後看著那慘澹的數據,心情十分複雜。
  • 拒絕焦慮,學會接受與放下,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焦慮,仿佛是這個時代的一種附屬存在,如果誰沒有點焦慮的意思,好像都有些顯得另類了。有位心理學家說過,焦慮根本上是你想實現自己生命意義的一種迫切感。這種迫切感所帶來的焦慮有對成功的嚮往,也有與周邊所謂的成功人士對比後的心意難平。說到底,其實就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不滿。
  • 你以為你在躲避痛苦其實你在拒絕幸福|過去這一年我想法最大的變化
    變化最大的是,我不再相信「如果一件事你總拖延,就說明它對你並不重要」這個觀點了。其實原來的我,會經常用這句話評斷自己。比如,當我想寫故事卻沒有動筆時,我就會想:「可能寫小說,對我來說沒那麼重要,我就是葉公好龍。「我也會用這句話說朋友。
  • 婚外愛上一個人,分手很痛苦,5個方法,讓你學會靠自己走出痛苦
    愛而不得的痛,那種付出了真心而沒有結局的無奈,把她折磨的消瘦,她說是不是這輩子他都放不下這個人、走不出這樣的痛苦了?放下一個動了心的人的確會很難,放下一個婚外愛而不得的人,也會很痛苦,但最後能不能放下,需要多長時間能放下,關鍵的人物是自己。
  • 生活感悟的經典句子,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找不到對的人,其實很可能是,改不掉錯的自己。9. 做女人,可以讓人初覺不好看,久處卻耐看;可以傻點,但脾氣要好點;可以學識少些,但多少要讀些書;可以笨嘴拙舌,但要懂得傾聽和理解;可以去依賴某人,但離開他能夠獨立;可以目光短淺些,但一定要有目標和方向,哪怕近在咫尺;可以置身濁世,但一定要心地善良,這是女人最美的通行證。10. 想有一個真實的自己,最終想與自己言歡握別。
  • ​做真實的自己,表達真實的感受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做真實的自己,表達真實的感受」。 如果我們想要活得開心,想創造和諧、不衝突的人際關係,那麼首先我們要開始學會做真實的自己,表達真實的感受。 可能大家會以為,一個人的人際關係之所以還不錯,是因為會討好別人。
  • 反容貌焦慮:我的美憑什麼你來定義?獻給有外貌焦慮和自卑的朋友
    最近流行的容貌焦慮視頻最近抖音上有一類視頻很流行——容貌焦慮視頻。視頻裡的博主,露出自己的素顏,穿上短褲背心,大大方方露出身上的贅肉,告訴屏幕前的我們,人前光鮮靚麗的她們,其實也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比如臉上有雀斑,關掉美顏後有很多肌膚問題,平日視頻裡的好肌膚都是7分靠化妝,3分靠美顏。
  • 張檬自爆為男友整容而自毀星途,為何你不能接納真實的自己?
    ,最大的原因還是自己不夠自信,接納真實的自己就這麼難嗎?,很容易盲目地去追求他人的認可,別人說你醜,你就覺得自己丑,說你漂亮,你就開心換做我們普通人也一樣,小時候,考試考好了就會得到誇獎,考不好可能就會被罵,從此你便會覺得只有做了父母喜歡的事,你才會得到誇獎,你才是有價值的,殊不知,很早以前你就已經沒有自由了,你做的大部分的事都是別人喜歡的,你從來都不是你自己,而你仿佛只有滿足別人的期望才能活著,這或許的確能成為一種人生路標,但這是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 《不能說的遊戲》:這世界上能理解你痛苦的只有你自己!
    越來越多的人也能明白其實性侵對被害者的傷害永遠不是案件發生時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傷害,而是案件調查時的二次傷害和案件發生後生活的變化,不僅僅是對自己還有家人。大多數被害人其實心理強大到足夠治癒自己,可是卻沒有辦法治癒家人。
  • 叛逆的孩子怎麼管,你可以真實表達,但不能有要求
    她哭著喊著撲到媽媽懷裡問「媽媽你為什麼扔下我?」「媽媽沒辦法,因為弟弟小,他比你更需要媽。」這就是做母親的心態,她永遠看到的是自己的感覺,未曾真實地去看見孩子。我們的孩子雖然長大了,開始叛逆了,但仍然需要我們的關懷愛護和包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