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1598年,朝鮮軍民血戰7年,反抗日本的軍事侵略,在中國明朝援軍的幫助下,將日本侵略軍全部逐出朝鮮,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戰爭開始的1592年是朝鮮的壬辰年,故有壬辰衛國戰爭之稱。
1592年,剛剛統一目本的豐臣秀吉,企圖轉移國內矛盾,通過戰爭消滅或削弱異己力量,並掠奪外國的財富,擺脫經濟困難的處境,以穩固自己剛剛建立起來的統治地位。豐臣秀吉的目標是先佔朝鮮,進而侵略中國,把朝鮮作為向中國進攻的跳板。
1592年4月,豐臣秀吉派遣陸軍16萬人,水軍4萬人,戰船700艘,大舉入侵朝鮮。朝鮮國防鬆弛,在日軍的突然進攻之下連連敗退。日軍長驅直入,不到20天就拿下首都漢城,接著又佔領了開城和平壤。朝鮮國王李松一逃再逃,一直逃到鴨綠江南岸的義州。朝鮮國土大片淪陷,目本侵略軍到處燒殺搶劫,晉州一地「軍民被屠者6萬」,朝鮮處於危急之中。
朝鮮民眾奮起保衛祖國,反抗侵略。各地紛紛組織起「義兵」,自發地開展遊擊戰爭。首先起兵的是號稱「紅衣將軍」的郭再佑,他原來是個儒生,國難當頭,郭再佑毅然獻出了全部家產,組織起義兵,從日軍手中奪回了許多郡邑。各地義兵和民眾紛紛響應,舉起反抗日軍的義旗,他們作戰勇敢,各自為戰,使日軍處處受到牽制和打擊。
在抗擊日軍的鬥爭中,愛國將領李舜臣領導的朝鮮水師給日本水軍以沉重的打擊。李舜臣是全羅道左水使(水軍司令),他改進設計了朝鮮原有的「龜船」。這種「龜船」長10多丈,寬1丈多,船體使用堅固的木材,上面覆蓋一層外殼,包有鐵皮,象烏龜的甲殼,上面還有十字細路可以通行。在頂蓋和甲板的旁邊都裝有鐵鉤和錐刀,使敵人難以攀登。「龜船」的船首是龍頭,上有兩個炮眼,可以開炮轟擊敵船;船身前後左右都有銃穴,便於作戰時對敵船施放火器。船身兩邊排滿船槳,戰士們在鐵甲包的船艙裡划槳操舵,發炮打槍,可以避免敵人的殺傷。「角船」行動敏捷,還能裝載較多的水和糧食,便於在水上長期航行。龜船在打擊日本水軍中充分發揮了作用。
1592年5月初,李舜臣將軍率領85艘戰船,在玉浦港擊沉擊毀日船40多艘。7月,朝鮮水師又在閒山島消滅日本戰船百餘艘,日本水軍主力損失殆盡。由於糧食彈藥補給線被切斷,日本陸軍不得不在平壤停止前進。
中國明朝政府早已看出日本進兵朝鮮、圖謀中國的野心。應朝鮮政府之請,於1592年7月派5000名援軍入朝。12月又增派大軍43000人。1593年正月,朝中聯軍圍攻平壤,從日軍手中奪回了這一重要城市。激戰中,中國軍隊的將士個個奮勇當先,「東徵提督」李如松大將坐騎被敵炮擊斃、他立即換馬,躍上墜毀的塹壕,衝鋒在前;60歲的老將駱尚志,被巨石傷足,仍奮力登城將領吳惟忠胸部中彈,血流如注,毫無畏懼。朝中聯軍愈戰愈勇,收復平壤後,又乘勝收復了開城。日本侵略軍被迫放棄漢城,退到南部沿海一帶困守。
為了獲得喘息的機會,日方假惺惺地提出與朝中方面和談。明裡停戰和談,暗地積極備戰。經過長達3年多的所謂「和平交涉」,豐臣秀吉自恃有了充分準備,藉口和談破裂,重開戰端,再次出動陸軍14萬人,戰船數百艘,在1597年2月開始了第二次進玫。
中國明朝再次派出4萬陸軍參戰,還增派了5000名水師以如強朝鮮海上水師力量。日軍在朝中水陸夾擊下,屢戰屢敗,豐臣秀吉進退兩難。於1598年懊喪憂鬱而死,留下從朝鮮撤兵的遺囑。
1598年11月18目夜,朝中聯合水師在露梁海面和日軍展開了一場決定性的大戰。日軍500多艘戰船企圖營救孤守順天的殘敵出逃,朝中聯合水師以猛烈的炮火痛擊日本戰船,海面上火光沖天,濃煙瀰漫,從晚上打到第二天黎明,臼軍戰船40多艘被擊毀。朝鮮水軍統帥李舜臣親自駕駛眷戰船向日船衝去,在幾十隻船的包圍中左右衝殺,擊斃了日軍大將。中國水軍統帥陳璘、鄧子龍也將大船衝入敵人包圍圈,共同對付目軍戰船。在戰鬥中,李舜臣和鄧子龍兩位統帥都壯烈犧牲。目本戰船300多艘被擊沉,100多艘被俘獲,日軍13000多人被殲滅,只剩下50多條破船狼狽逃回日本。
朝中軍民共同作戰,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打破了日本封建領主的侵略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