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老電影《地雷戰》原型其實就在焦作,如今這裡美不勝收……(內附線路圖)

2021-02-23 焦作日報


4月6日(周六):晴天間多雲,西南風3級,11~31℃

4月7日(周日):晴天間多雲,偏東風2~3級,傍晚到夜裡逐漸加大到4~5級,10~25℃

電影《地雷戰》大家不陌生,如果有心的朋友們還可以從電影裡聽到偽軍司令要偷襲「趙莊、高家莊、馬家河子」之類的地名。這些地方的原型其實就是現在的中站區龍翔街道「趙莊村、高窯河村、麥秸河村」,從這些地名裡可以折射出《地雷戰》就是由我市雷戰隊的事跡演化過來的。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兵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地雷戰的興起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戰爭,不僅軍隊要參與,民兵也是全民族抗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於當時民兵武器裝備極差,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槍枝,容易製造的地雷自然就成了民兵打擊日軍的主要武器。而且,地雷本身也具有較強的殺傷力。在這種條件下,地雷的研製和大規模應用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抗日戰爭後期,焦作地區軍民在戰鬥中發揮聰明才智,就地取材,製造成各種類型的地雷,布置各種方式的地雷戰術,給日寇沉重打擊。

戰爭年代活躍在焦作一帶的「太行八英」,是運用地雷戰術痛擊敵人的傑出代表。她們是連啟英(1921~1984)、郜小妞(1930~1949)、林發英(1928~1984)、趙桂英(1930~)、靳祿英(1931~)、趙蘭英(1931~)、郜文英(1928~)、靳子榮(1926~),被群眾譽為「南太行山上的八盤雄鷹」。1943年,八英的家鄉解放,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在民主政府的教育下,她們懂得只有跟著共產黨幹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積極參加了送軍糧、做軍鞋、抗日宣傳和支前活動。駐紮在距麥秸河3裡外的日偽軍,多次對麥秸河、趙莊一帶進行騷擾,殺害了3個農民積極分子,抓走了2個區幹部,燒了大批麥子,並將連啟英的聾啞丈夫許長有抓走嚴刑拷打,又把他裝進吊在樹上的「刺籠」裡(用鐵絲編織)搖晃著扎,以此威脅連啟英(後經託保送錢,才將許長有救了出來)。這種暴行,更激起連啟英的仇恨。她帶領群眾,為抗日部隊送軍糧,做軍鞋,宣傳抗日救亡,成為焦作第一批農會幹部。她們刻苦進行投彈、射擊等訓練,採取「敵強我走,敵弱我打」的遊擊戰術,消滅敵人,保護自己。白天上山隱蔽,晚上下山襲擊,炸碉堡、割電線,聲東擊西,拖得敵人精疲力竭。為了更好地打擊敵人,區委決定因地制宜,造雷管、打石雷,全民皆兵,開展地雷戰。「八英」用踏雷、群雷、定向雷、真假雷等把方圓10多公裡的山澗河谷、交通要道全部封鎖起來,敵人幾次進山,都被炸得血肉橫飛。當時,群眾中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說是鷹,都是英,連啟英領導八盤鷹。前腰別著鐮,後腰別著手榴彈,這幾個女人真能幹,敵人一聽就嚇破了膽!」

時光荏苒,70多年過去了。如今,在昔日電影裡的麥秸河自然村,村民靳福琴一家離鄉20多年後重返山村,精準扶貧讓他們一家過上了幸福生活。

4月3日,在開滿杏花的中站區龍翔街道趙莊村的麥秸河自然村,70歲的靳福琴和老伴兒正在家門口的山坡上平整田埂,碰到了正在村裡走訪的駐村第一書記馬兵和村支書劉理軍。靳福琴老人熱情地迎上去:「書記,這智慧型手機在村裡能上網了,孩兒們周末都爭著來山上住,一家人團團圓圓的我這心裡可高興。」

「可不是,我們搬回山上在家門口種了杏樹、桃樹、山楂樹、梨樹、柿子樹,春天看花,夏天吃果,還養了羊、土雞和大白鵝,這生活美著哩。」靳福琴老人的老伴兒樂呵呵地說。

前些年,這樣幸福的田園生活對靳福琴兩口來說還是奢望。他們的幸福生活得益於精準扶貧給村子帶來的變化。

靳福琴兩口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20多年前,由於村裡路不通、燈不明、吃水靠老天,生活非常不方便,他們兩口被在城裡工作的子女接走搬到了市區居住。

故土難捨,靳福琴和丈夫心裡時常惦念著大山裡的家。他們偶爾會抽時間回去看看。2017年,村支書給靳福琴老人打電話,說村裡給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解決了用電問題,請她抽空回來看看家裡新整的水電線路合適不。

接到電話的第二天,靳福琴老兩口就趕回到了村裡。「沒想到幾年沒回來,村裡大變樣,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自來水管和用電線路也走到了家裡。」靳福琴老人說。

麥秸河自然村所在的行政村趙莊村是省級貧困村,也是革命老區村。然而,多年來山裡的村民們卻守著「金山」過苦日子。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由市政協、中站區政協、區文體局、區工商局組成的幫扶工作隊來到了村裡。他們修路、打井、架電線,村裡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活條件也有了極大改善。靳福琴老兩口回村後看到昔日落後的小山村變了樣,他們當場決定從城裡搬回到老家生活。

趙莊村兩件寶,歷史紅植被好。結合趙莊村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優勢,幫扶工作隊圍繞發展鄉村旅遊給村裡謀劃了脫貧致富的路。窄門自然村鋪設石板路項目竣工了,麥秸河村的護坡維護項目也竣工,各自然村村口的文化石標誌立起來了,太陽能路燈裝上了,新建了通訊塔,智慧型手機連上了4G網絡……隨著一系列扶貧項目的落地,趙莊村的旅遊人氣越來越旺。

正因為如此,靳福琴老兩口返鄉後,常年在城裡居住生活的兒孫們也越來越頻繁地回到山村,回到老人身邊,他們一大家子在小山村裡幸福地團聚。

清明假期也是市民踏春賞花的時候,有許多市民也像靳福琴老人的兒女們那樣想暫時逃離城市的喧囂,回到安靜的小山村,位於中站區龍翔街道的趙莊村是您踏春出遊的一個不錯選擇哦。這裡三月花開,四月花繁,又是一年山花爛漫時,乘車沿著旅遊公路往深山中駛去,桃花、杏花、連翹花點綴在道路兩側,一輛輛私家車穿行於山間,人們在這裡暢遊美麗鄉村,感受自然情趣。尤其是趙莊村高窯河的東溝裡,桃花、梨花、杏花、連翹花次第開放。山花簇擁農家,宛如仙境,如詩似畫,這條溝被當地群眾譽為「花溝」。如今,「花溝」吸引著一批批遊客前來賞花踏青。

市區到趙莊村路線:

一、焦作市區—影視城後—過紅砂嶺下—右轉至麥秸河—高窯河—趙莊—窄門牌坊停車場—下石頭步道二公裡—窄門村

二、自駕和騎行也可以走市區北閆河村經河道內大車路逆河而上,直達窄門村,但須是麵包車或越野車、摩託車、山地單車等,其他車輛請走線路一。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穎 通訊員 許來偉 攝影報導

(部分圖片為資料圖)

版權所有:焦作日報社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41120180801

版權聲明:本文為《焦作日報》(微信號:JZRBWX)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責編:趙曉曉/校審:王盈燕

編輯:郭子軒

相關焦點

  • 《地雷戰》的原型地在焦作這個網紅村
    大河網訊(記者 王輝 通訊員 李曉軍 杜錚)埋地雷,炸鬼子,電影《地雷戰》的原型地就是這個村;鬧革命,上前線,在解放戰爭中,這個村的8位女民兵留下了太行八英的佳話。這個村就是焦作市有名的「紅色村莊」——中站區龍翔街道趙莊村。
  • 電影《地雷戰》趙虎的原型及結局
    上世紀年代,人民的文化生活相對匱乏,許多電影被禁,在露天電影的年代裡,經典紅色電影《地雷戰》、《地道戰》則是文革中極少數未被禁映的影片
  • 《地雷戰》的原型地就在焦作這個村,現在是啥樣子?
    埋地雷,炸鬼子,電影《地雷戰》的原型地就是這個村;鬧革命,上前線,在解放戰爭中,這個村的8位女民兵留下了太行八英的佳話。這個村就是焦作市有名的「紅色村莊」——中站區龍翔街道趙莊村。去年,由老促會專項資金完成紀念館周圍場地平整和護坡修葺。目前,正在此實施館內裝修布展工程。在八英廣場南側的山溝裡,工人正在翻修閆掌口老學校房屋。趙莊村爭取到項目資金45萬元,準備將這裡建設成為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另外,該村通過招商引資,謀劃了總投資2000萬元的紅色教育體驗區(重走長徵路)項目,目前已完成項目勘測和設計工作。
  • 尋訪電影《地雷戰》拍攝地及其人物原型之旅
    也有孩子們守在路口,伸長著脖子,張望期盼著,等待著放映員的到來……在2017年的一個夏天,我與幾個好友相約,決定去《地雷戰》外景拍攝地看看,於是我們開啟了一場電影外景拍攝地之旅。沿著青島至威海的青威高速,我們一路開車到了海陽市行村鎮,在行村鎮高速路口下高速,然後朝著小紀方向走不多遠,就到了一個叫趙疃的村子,這個村子就是電影裡的趙家莊。村子並不大,估計也就有一兩百戶人家的樣子。
  • 紅色經典電影《地雷戰》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
  • 原來老電影《地雷戰》和平度大澤山還有這樣的淵源……
    電影《地雷戰》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這部電影雖然講的是海陽人民群眾運用地雷戰術抗擊日寇的故事但這
  • 難忘電影《地雷戰》,楊雅琴葛存壯去世,民兵隊長玉蘭飾演者健在
    【百部經典老電影巡禮(42)——《地雷戰》】No.19月18日,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89周年紀念日。戰爭的硝煙雖早已遠去,但歷史卻不容忘記。作為後人,我們應該勿忘國恥,緬懷先烈,砥礪前行,捍衛和平!
  • 難忘電影《地雷戰》,楊雅琴葛存壯去世,民兵隊長玉蘭飾演者健在
    【百部經典老電影巡禮(42)——《地雷戰》】 No.1 9月18日,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89周年紀念日。戰爭的硝煙雖早已遠去,但歷史卻不容忘記。作為後人,我們應該勿忘國恥,緬懷先烈,砥礪前行,捍衛和平! 在這樣的日子裡,娛文娛視想起了一首老電影插曲:「民兵都是英雄漢,不怕艱苦不怕難。打日本,保家鄉,地雷是咱好夥伴。
  • 1963年的老電影《地雷戰》,究竟藏著多少明星?可惜好多已去世
    說到《地雷戰》這部電影,在許多老影迷的心中,都是一段抹不去的記憶。在那特殊的年代,我們所能看到的電影真的不多。而《地雷戰》、《地道戰》可能算是我們看的次數最多的電影了。所以我們對其中的許多場景和細節都記憶猶新和如數家珍。對於裡面的很多臺詞那也是順手拈來,比如「不見鬼子不掛弦」,比如「鬼子少了咱就幹,鬼子多了咱就轉……」等等。
  • 紅色經典電影《地雷戰》——抗戰影視劇鼻祖
    紅色經典電影《地雷戰》,我們60、70 甚至80後都很熟悉,它和《地道戰》堪稱抗日影視劇的鼻祖。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兩個人物趙虎和玉蘭的原型,就是抗日老英雄于化虎和孫玉敏。《地雷戰》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山東省海陽縣人民群眾,各村民兵聯防運用自製的土炸藥製造地雷抗擊日本鬼子,取得反掃蕩勝利的故事。該片是一部以軍事教學為主的影片,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雖然有些欠缺,但從歷史資料性的角度來說是有很高的價值。
  • 焦作懷川大地的英雄人物之三|百家故事
    第一個地方選在焦作。焦作,這片山陽之土,以富饒的養料、豐富的文化,培育出一批批歷史名人。如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司馬懿、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李商隱,而陳家溝太極拳更是聞名遐邇,成為世界共享的太極文化。
  • 解密《地雷戰》:歷史上真實的地雷戰什麼樣,你知道嗎?
    「海陽『鐵西瓜』,威名震天下,炸得鬼子哇哇叫,炸得偽軍上西天……」  1962年,一部電影《地雷戰》
  • 記得《地雷戰》民兵隊長玉蘭嗎?86歲老藝術家魯在蘊,近況如何
    【千名老電影人尋蹤(82)——魯在蘊】 No.1 「民兵都是英雄漢,不怕艱苦不怕難。打日本,保家鄉,地雷是咱好夥伴。沒有鐵雷造石雷呀,沒有炸藥自己碾呀,滿山石頭開了花,炸得那鬼子心膽寒!」 相信熟悉「老三戰」(即《地雷戰》《地道戰》《南徵北戰》)的影迷都會記得這首老歌,這是電影《地雷戰》的插曲《民兵都是英雄漢》。
  • 內附線路圖+時刻表!西部這條高鐵通了!
    內附線路圖+時刻表!西部這條高鐵通了!全線設銀川、銀川東、河東機場、靈武北、吳忠、惠安堡、甜水堡、環縣、曲子、慶城、慶陽、寧縣、彬州東、永壽西、乾縣、禮泉南、鹹陽北、西安北等車站,線路全長617公裡,其中此次新開通的吳忠至西安北段全長543公裡。
  • 白大鈞《地雷戰》演趙虎,揪頭髮玉蘭頭髮做地雷,去世時間成謎?
    "民兵都是英雄漢,不怕艱苦不怕難,打日本保家鄉,地雷是咱好夥伴,沒有鐵雷造石雷呀,沒有炸藥自己碾呀,滿山石頭開了花,炸得那鬼子心膽寒。……"這首《民兵都是英雄漢》的歌,是否勾起了你記憶深處的回憶,作為經典老電影,影片在當年可謂是播了又播,但每一次看,都是那麼的激動人心。
  • 他是地雷戰原型人物,研製出4種威力巨大的雷陣,消滅了很多鬼子
    他是地雷戰原型人物,研製出4種威力巨大的雷陣,消滅了很多鬼子小時候,我最不愛看的是戰爭片,但有2部片子我卻很愛看,一部是地道戰,另一部是地雷戰。《地雷戰》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就是「不見鬼子不掛弦」。很多人都質疑,當年的地雷戰真的那麼厲害嗎?今天我們來說說地雷戰原型人物李念林的故事,大家就知道地雷戰有多厲害了。抗日戰爭時,李念林的村裡組建了自衛團,他當了民兵隊長,他喜歡研究、發明,經常做出一些新玩意,剛開始李念林還不知道有地雷這個東西。
  • 地雷戰的記憶,爆破英雄——于化虎
    提起咱海陽的「地雷戰」無論是耄耋之年的老翁還是剛帶上紅領巾的小學生都能說出幾種當時民兵們自製的地雷比如:子母雷、連環雷、釘子雷、碎石雷、鐵夾子雷、頭髮絲雷等等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電影中的民兵隊長「趙虎」的原型——于化虎的故事位於海陽西南部,隸屬行村鎮,全村120餘戶。
  • 《地雷戰》演被趙虎揪頭髮做地雷的玉蘭,今86歲的魯在蘊還好嗎
    影片中,趙虎的原型是抗日老英雄于化虎,玉蘭的原型則是民兵英雄孫玉敏。在現實中,這位巾幗英雄孫玉敏,真正彰顯了什麼叫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氣概!在影片《地雷戰》中,出演這樣一個英雄原型的便是魯在蘊,她飾演的民兵玉蘭,扎著兩條大辮子,長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十分機智勇敢。
  • 【向經典致敬】電影《地雷戰》
    電影《地雷戰》地雷戰  基本信息  中文名:《地雷戰》
  • 70年崢嶸歲月 | 原來《地雷戰》是如此硬核
    影片《地雷戰》原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軍教片,於1963年被當作故事片在全國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