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4.5億年前奧陶紀生物大繁盛、大滅絕

2021-02-15 貴州地調

本期內容:

一、奧陶紀生物概況

二、揭秘奧陶紀生物大繁盛

三、揭秘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一、奧陶紀生物概況

(原標題:奧陶紀——海洋無脊物動物的全盛時期)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奧陶紀分早、中、晚三個世。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臺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巖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範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奧陶紀生物演化:

1.當時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方(包括我國大部分地方)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

2.在奧陶紀廣闊的海洋中,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生活著大量的各門類無脊椎動物。除寒武紀開始繁盛的類群以外,其他一些類群還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包括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其中,筆石是奧陶紀最奇特的海洋動物類群,它們自早奧陶世開始即已興盛繁育,分布廣泛。腕足動物在這一時期奧演化迅速,大部份的類群均已出現,無鉸類、幾丁質殼的腕足類逐漸衰退,鈣質殼的有鉸類則盛極一時;鸚鵡螺進入繁盛時期,它們身體巨大,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肉食性動物;由於大量食肉類鸚鵡螺類的出現,為了防禦,三葉蟲在胸、尾長出許多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或吞食。珊瑚自中奧陶世開始大量出現,復體的珊瑚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形成小型的礁體。

3.在奧陶紀晚期,約4.8億年前,首次出現了可靠的陸生脊椎動物--淡水無顎魚;淡水植物據推測可能在奧陶紀也已經出現。

4.物種大滅絕發生在4億4萬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於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無脊椎動物便蕩然無存。

 

 

 

二、古生物學家揭秘奧陶紀海洋動物群繁盛的「玄機」

     作者:詹仁斌等 來源:《地質學》2018/8/30

 

晚奧陶世全球古地理再造與推測的古洋流運移路徑。南古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發布消息,該所「早古生代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詹仁斌研究員及其國際合作夥伴加拿大威斯頓大學靳吉鎖教授指出,現今活躍在東太平洋赤道地區的「冷舌」現象在奧陶紀時就已存在,華南板塊在奧陶紀時的海洋動物群演化與這一「冷舌」及其運移存在密切關聯。該研究成果在近期發表於國際知名地學期刊《地質學》(Geology)雜誌上。

 

海洋表面溫度是海水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通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的表層水溫度存在著東冷西暖的特點。在赤道東太平洋存在一個冷水區,被稱之為「赤道東太平洋冷舌」。在現代海洋中,「赤道東太平洋冷舌」對海洋-大氣CO2循環、全球氣候具有重要影響,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等氣候事件都受其影響和直接控制。

 

 

科研人員介紹,大量研究證實,華南板塊在距今4.88-4.44億年的奧陶紀期間從南半球中緯度逐漸漂向赤道,其環境緯度特別是海水溫度應該是越來越高。然而,數十年的地層古生物研究發現,儘管在板塊「漂流」過程中,其生物多樣性越來越高,屬種越來越多,但海水的溫度卻越來越低,這與華南板塊向赤道漂移「應該」出現的變化呈現出了相反的趨勢。

 

綜合各種證據,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板塊在運移的過程中遇到了冷水洋流,冷水洋流帶來豐富的營養和充足的氧氣,促進了華南板塊的成種作用,誘發了海洋生物的輻射,這就是地史上著名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

 

研究通過奧陶紀古洋流重建顯示,岡瓦納大陸沿岸存在一個從南極到赤道的冷洋流,該洋流性質和引起赤道東太平洋「冷舌」的現代南美洪堡洋流(即秘魯寒流)相似。

 

因此,儘管揚子臺地在晚奧陶世處於赤道附近,因其長期受冷洋流的影響,冷水洋流給華南板塊帶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促進了海洋生物群的分異和繁盛,從而發育了高分異度高豐度的涼水型動物群,記錄它們的就是一套涼水型碳酸鹽巖。因而,赤道「冷舌」成為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重要背景機制之一。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及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來源:中新網 楊顏慈)

 三、揭秘4.5億年前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一)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近來一個新理論提出,伽馬射線爆發導致了地球歷史上一場大規模的滅絕,即4.5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比恐龍滅絕那次要嚴重的多,當時三分之二左右的物種毀於一旦。

伽馬射線「襲擊」地球時,會破壞地球大氣層平流層的分子結構,形成新的氮氧化物,使得地球被一層「棕褐色的煙霧」包圍,臭氧層也遭到嚴重破壞。這時,紫外線強度比正常情況要強至少50倍,足以使地表生物喪命。這一時期,大多數生活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生物,尤其是海洋淺水生物幾乎都滅絕了,而深水生物則倖免於難,這也是「伽馬射線說」的有力佐證。伽馬射線的第二個影響是,大量氮氧化物使地球大氣層溫度下降,地表降溫,進而導致冰期的來臨。在這次生物大滅絕之前,地球上「超乎尋常的溫暖」。

探索爆發原因

伽馬射線爆發的起源和進化是科學家感興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大爆炸時有許多類似的事件,理解這些現象會為我們研究宇宙起源提供線索。 當一顆恆星塌縮時,其景觀看起來就像用咖啡棒攪拌咖啡,攪拌的中心是顆黑洞,除此之外科學家不知道更多的信息。這種攪拌會產生強大的能量流,即伽馬射線爆發。伽馬射線爆發也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爆發。

科學家認為,伽馬射線爆發是在一顆大質量恆星的內核用光了核燃料時引發的,其內核在自身重力下發生塌縮形成一個黑洞,然後黑洞發動了粒子噴射,一路旋轉著穿過正在垮塌的恆星,以近乎光速噴入太空。伽馬射線是能量最高的光。圍繞著黑洞的熱物質和噴射範圍內的垮塌所產生的內部衝擊波,被認為是發出高能(百萬電子伏特級)伽馬射線的輻射源,這些射線的能量大約是可見光的50萬倍。科學家認為,當噴射猛烈撞擊它周圍的物質時,發出了伽馬射線,形成了外部衝擊波。

挑戰現有理論

阿拉巴馬大學漢茲維爾分校研究人員稱,他們探測到伽馬射線爆發就像蛋糕外面結了一層冰霜。但用數學模型來檢驗時,卻與費米大太空望遠鏡 傳感器獲取的真實數據不符。

「我們以為,這種耀斑的可見光來自內部衝擊波,但這次爆發顯示,它一定是來自外部衝擊波,產生了能量最高的伽馬射線。」費米小組成員、馬裡蘭大學的希爾維亞·朱說。

對一次伽馬射線爆發而言,它是相對較近的,它的光旅行了38億年到達地球,但這一距離只有通常伽馬射線爆發的1/3左右。義大利雨燕小組布雷拉觀測臺的吉安佩羅·泰利亞弗利說:「但根據雨燕和地面望遠鏡的詳細觀察,清晰顯示GRB 130427A的性質更像通常距離的爆發,而不是離得這麼近。」

「我們還未真正弄清楚產生伽馬射線的原因。我們以為自己知道,認為這是由於恆星塌縮。」伯吉斯說,他和普利斯開發出了一些模型,用以測算伽馬射線波譜,這些波譜有助於深入理解爆炸的起源,他們稱之為噴射。「兩年來,我們檢測到了各種各樣的爆發,然後,這次爆發發生了,這對我們的研究來說真是太好了。這些伽馬射線暴風,是自大爆炸以後宇宙中發生的最激烈事件。我們正在研究爆發是怎樣產生的,這會為我們打開一扇窗,看到它們是從噴射的什麼地方產生的。」

(二)相關視頻連結

1.奧陶紀大災難來臨(1)

      2.奧陶紀大災難來臨(2)

相關焦點

  • 生物大滅絕
    根據化石記錄,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20次明顯的生物滅絕事件。其中發生在4.45億年前的奧陶紀-志留紀大滅絕,3.75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2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是5個規模最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 而這5個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最著名的是二疊紀和白堊紀的生物大滅絕。本文詳細地解說一下。
  • 2.52億年前,導致海洋生物大滅絕的元兇是誰?
    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一次史無前例的生物大滅絕,讓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陸地生物滅亡。這是有史以來海洋生命遭受的最慘烈打擊。對於滅絕因何發生,數十年來科學界提出很多假說。後來,經過進一步研究,科學家發現二疊紀生物大滅絕分為兩個階段:一次發生在瓜達魯普世末(約2.6億年前), 可能與當時的峨眉山玄武巖大規模噴發有關;另一次發生在二疊紀末期(約2.52億年前)。
  • 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 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對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海洋生物滅絕展開了研究。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一次史無前例的生物大滅絕,讓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陸地生物滅亡。這是有史以來海洋生命遭受的最慘烈打擊。
  • 地球│五次大滅絕
    經歷了無數次小規模的滅絕和5次大規模的滅絕事件: 時間: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時間: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
  • 我們真的在經歷第六次大滅絕嗎?
    有些默默無聞的演員已經在其中生活了數億萬年,但是有些生物,如恐龍,很早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第51期綠螺講堂,濟濟一堂,來聆聽戎嘉餘院士的「滅絕」之思。長期從事距今3-5億年前海洋無脊椎動物腕足類及其相關地層學研究。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專注生物宏演化領域,主編《理論古生物學文集》、《生物大滅絕與復甦》、《生物的起源、輻射與多樣性演變》。多次赴美、歐、澳等國考察或合作研究,被授予「有突出貢獻回國留學人員」和「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導致85%物種莫名消失,我國科學家發現其成因
    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出現了30多億年,但是地球上的生命物種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時代,還不到6億年,生物考古學家在全世界的不少地方都發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證據,時間大約是5億4000萬年前,從那個時候開始,大量的生命物種在地球上出現,並且不斷地進化演變,最終形成了如今地球上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
  • 生物大滅絕一:造成白堊紀末大滅絕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古生物學家Raup和Sepkoski在各門類古生物論叢(Treatise on Paleontology)的基礎上, 以階或統為單位,統計目、科、屬數, 繪製成不同階元多樣性曲線, 發現5 億多年來發生過5 次最大的生物多樣性下跌事件,分別發生在奧陶紀末、泥盆紀晚期、二疊紀末、三疊紀末和白堊紀末
  • 泥盆紀生物大滅絕之謎,爭議不斷,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生物大滅絕
    地球從誕生伊始,距今已有40多億年的歷史。在地球演化史上,不同的時期出現過不同的動植物,這些動植物奇形怪狀,有些形似外星生物,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在泥盆紀時期,遠古生物繁榮昌盛,這一時期出現了兩棲動物,海洋動物慢慢爬上了陸地,兩棲動物的出現為以後乃至現今所有生物的繁盛開拓了新局面。
  • 4億年前的綠色兇手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可是你是否想過,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花花草草,在幾億年前的地球上,可能主導了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呢?地球歷史上的生命大滅絕地球生物的演化歷史猶如人類朝代的更迭,有繁盛也有衰敗,有迅速的生命演化和輻射,也有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
  • 地球上有過幾次大滅絕?最後一張圖竟在預示新一場大「滅絕」!
    」——開角龍寶寶骨骼拼圖製作:Currie等,2016年撰文:江氏小盜龍地球,是一顆與眾不同的行星,它與周圍行星的不同之處就是誕生了生命。攝影:Peter Ward自寒武紀大爆發之後,寂靜的地球如同新開業的劇院,上演著一場場生命大戲,不同門類的動物誕生並且快速演化。到奧陶紀時期,廣闊的海洋已經成為生命的樂園,各種各樣的三葉蟲穿梭在海底的珊瑚和海百合之間,巨大的掠食者鸚鵡螺在海中尋找食物。
  • 地球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會發生第六次嗎?可能是什麼方式?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第三大)發生時間:4.50億年~4.40億年前,滅絕物種數量:約27%的科和57%的屬滅絕,造成物種滅絕的原因是板塊運動,岡瓦納大陸從溫暖溼潤的的低緯度地區進入南極,影響了全球環流,因此全球進入了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期,也就是雪地地球模式。
  •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如果到來,科學家找到證據,人類可能是最大推手
    按照最新的數據計算發現,最近12萬年以來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已經達到極值,並且根據計算機模型,未來它們的滅絕速度還將快速的提升,科學家預計在2100年,還會有大約550種物種消失滅絕。地球生物發展史大約有38億年的歷史,目前已知已經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發生都會導致當時地球上80%以上的物種消失滅絕。
  • 2.5億年前隕石撞地球,導致地球96%生物滅絕,也因此造就了人類
    在地球長達46億年的漫長歲月中,曾發生過多次可怕的災難,並且每次災難都會導致成千上萬的物種滅絕。而這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史稱第三次生物大滅絕。此次災難共造成了當時地球96%以上的生物消失,海洋幾乎全部蒸發。
  • 都說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恐龍滅絕,超新星爆發生物滅絕,證據在哪?
    地質史上的生物滅絕事件從地球誕生到現在,總共發生過5次全球規模的超大生物滅絕事件,分別是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滅絕事件、3.65億年前的泥盆紀生物滅絕事件、2.5億年前的二疊紀的生物滅絕事件,1.85億年前的侏羅紀滅絕事件和6500萬年前的生物滅絕事件,除了這些外地質史上還有很多小規模的滅絕事件,後文繼續了解。
  • 英國海灘現不明生物屍體!科學家:自然的警告,物種大滅絕來了
    這件事不由得讓小編想起了現在地球真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那就是物種滅絕,這種神秘生物之所以沒有被人類發現,很有可能是因為它的數量很稀少,而它的死亡無疑給這稀少的物種雪上加霜,說不定它已經是最後一個了,這個事實雖然令人悲傷,但在地球上已經不稀奇了,地球上現在每一天都有物種在滅絕,據統計現在每一天都有75個物種滅絕,平均一個小時三種,科學家認為,地球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 中國科學家提出4.4億年前地球生命大滅絕新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課題組運用新方法研究認為,火山大噴發導致氣候劇變是這次大滅絕的真正原因,這項研究對分析現代全球氣候變化也有啟示意義。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發表了該成果。4.4億年前地球曾發生生命大滅絕事件,導致約85%的動物物種消失,國際學界為滅絕原因爭論了30多年。
  • 地球共出現過5次物種大滅絕,人類離第6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在宇宙中運轉了46億年之久,46億年裡地球上的物種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演變,有些物種適應了大自然的變化存活至今,有些物種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中逐漸走向滅絕,有科學家統計出從古至今地球上一共出現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分別是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3.7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1.95億年前的三疊紀物種大滅絕和
  • 地球經歷過5次大滅絕,人類還會赴後塵嗎?幸福來之不易,要珍惜
    地球在超過35億年的時間裡,生物不斷繁衍和多樣化,佔據了地球上的每個生態系統。新物種爆炸的另一面是物種滅絕,也一直是進化生命周期的一部分。但是這兩個過程並不總是同步的。當物種的快速死去迅速超過新物種的形成時,這種平衡就足以引發所謂的「滅絕」事件。我們理解的大滅絕指的是單一物種完全的消失,也就是絕種。
  • 有兩次生物大滅絕就發生在富氧時代
    但鮮為人知的是,地球生命在進化歷程中經歷的兩次大滅絕,就發生在藍藻和植物繁盛、氧氣濃度急劇上升的時期,無數生命體竟在富氧的大氣中窒息而亡。大氧化事件地球上本來沒有游離的氧氣,有了生物才有了游離氧。因此,與一般人想的有氧氣才有生命不同,氧氣是生物的產物。
  • 地球這46億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地球46億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這期節目我們主要去思考的話題就是地球46億年發生了什麼?下面資料有點多,但阻止不了我們對地球這46億年的好奇!●生物出現:古生物學家迄今發現的遠古生物歷史可追溯至6.35億年前的歐巴賓海蠍,這些地球最早期生物的生活方式非常像現今的海綿,根部扎在海底,過濾水中的食物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