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號太空梭的最後一次飛行----每日新圖200727

2021-02-25 匹夫有行
這是詹妮弗,哦,好吧。很顯然,她不是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這是詹妮弗.卡內斯基,很顯然她不會演《飢餓遊戲》,但是他會駕駛C-53運輸機,這是C-47運輸機的一個衍生版本。不過順便提一嘴詹妮弗.勞倫斯在2018年的「新片」《紅雀》,該片票房基本「撲街」,但是我真心給大家推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三百年後,人人有責,人人用嘴,所行寥寥。吾以吾身,持吾行。為天下科普,盡綿薄之力。

《每日好圖》系列,每天將我在各種渠道看到的人文,軍事圖片,奉獻給大家,並儘量加上我個人的一些讀解。希望大家喜歡

             每日提供大量國際軍事航空科技人文歷史圖片,所有圖片版權均屬於原作者。如需購買原圖請私聊本號,本號竭誠提供相關服務。

後面的P40N,是真機,但是前面的零式戰鬥機則是一個偽貨。那是用來拍攝電影《虎虎虎》時候,用T6德州佬教練機假扮的演員

P40戰鬥機,一共生產了13738架。而其中P40N就生產了5520架,N型是所有P40戰鬥機最後一個量產型號,也是產量最大的一個子型號。原本這個型號是打算配勞斯萊斯或者是派卡德授權的梅林發動機,但是顯然梅林發動機配屬了太多種類的飛機(噴火,蚊子,蘭凱斯特,P51),沒有生產配額給柯蒂斯的P40,畢竟這種戰鬥機已經過時。儘管如此,柯蒂斯還是讓P40N交出了最大速度608公裡/小時,以及機動性,加速性,爬升率都非常不錯的結果。這的確是是P40系列性能最好的一個量產版本,如果用兩個字概括主要改善工作,那就是--減重。

2012年,波音747馱著奮進號太空梭,做最後一次飛行,然後奮進號就永遠走進了博物館

從前往後 P51A戰鬥機(名為:維吉尼亞夫人),P51C戰鬥機(博伊西蜜蜂),P51D戰鬥機(多利)和F22戰鬥機。

我原本以為這種使用於越南戰爭期間的直升機早已退出天空,但是作為西科斯基CH54直升機的民用版本S-64在民用消防領域,似乎仍舊在發揮餘熱。圖為該機在科羅拉多森林大火中拍攝

只在左翼下攜帶了一發Kh-22反艦飛彈的圖22M3,當然這究竟是一發Kh-22還是Kh-32,我不能確定,實際上我至今沒有找到外觀上識別這兩種飛彈的方法,尤其是這個角度。你如果知道,記得告訴我。

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輕巡洋艦不萊梅號,這艘艦沒什麼大故事可講。我記得是撞了俄羅斯的水雷。不過這張圖片不萊梅號和後面的建築,看起來,似乎和朱姆沃爾特號,有點像

捷克版本的米格21R

我國產VT-4主戰坦克,泰國陸軍裝備。攝影來自泰國攝影師孟博丁

洛杉磯級核潛艇一共製造了62艘,分三個子型號:基本型,垂髮型和688i(增強型)。圖為垂髮型SSN723,俄克拉荷馬號。該型號在原始的基本型上,增加了12個MK45垂直發射裝置,用於發射戰斧巡航飛彈。目前62艘洛杉磯級中超過34艘已經退出現役,垂髮型大概還有4—6艘在役(今年按計劃普羅維登斯號,匹茲堡號,海倫娜都將退役)。

讀者提醒:我的文字,只是在我的閱讀空間,我的視野空間的文字。如果你覺得和你的閱讀空間,視野空間存在差異,我們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地點進行交流。

進匹夫有行軍迷微信群添加微信號:aeolus1977

感謝幫忙點擊每天第二條貼的鐵粉,謝謝大家

歡迎關注本號,「騷騷」二維碼,謝謝   

感謝閱讀,謝謝分享

相關焦點

  • 從哥倫比亞號到奮進號,美國的五架太空梭發展歷程
    其中挑戰號在發射過程中發生爆炸,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球時解體。而剩下的發現號、奮進號和亞特蘭蒂斯號均以退役。哥倫比亞號開創了美國太空梭的先河,其在1981年4月12日首次執行STS-1任務,拉開了美國太空梭時代的序幕。截止2003年2月,一共執行28次飛行任務,在天空中一共度過300.74日,環繞地球4808圈,飛行總距離達2.01億公裡。
  • 《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讓我們為這些勇士鼓掌
    1985年10月3日進行首此發射,1995年6月29日,執行STS-71次使命的「亞特蘭蒂斯」號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成功對接,這是美國太空梭首次與該空間站對接, 2011年7月8日完成最後一次飛行。
  • NASA宣布奮進號太空梭推遲至4月29日發射
    在發射臺待命的奮進號太空梭  北京時間4月4日晚間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以下簡稱「NASA」)官員周一宣布,原定於4月19日發射的「奮進號」太空梭將推遲到4月29日發射,主要是為了避免與俄羅斯  「奮進號」太空梭原定於今年4月19日發射,但俄羅斯的「進步號」貨運飛船現計劃於4月27日發射,4月29日抵達國際空間站。為了避開俄羅斯的「進步號」,NASA官員周一宣布,現計劃在美國東部時間4月29日下午3點47分發射「奮進號」。  4月19日,NASA管理層將召開會議,對「奮進號」的發射準備進行評估。會議結束後,NASA將確定「奮進號」的正式發射日期。
  • 科技日曆|NASA首架太空梭「企業號」揭開神秘面紗
    企業號太空梭長37.2米,寬23.8米,高17.4米,空重72.6噸,載荷艙長18.2米,寬4.6米,能將29.5噸重載荷送上370至1110公裡高的空間軌道,並可從空中帶回1.45噸重載荷。1977年,企業號成為第一架自由飛行的太空梭,它被一架經過改裝的波音747飛機背馱到25000英尺的高度,然後釋放,自動滑翔回了愛德華空軍基地。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微信公眾號ID:space-more 很多科幻電影中都會出現能夠自由穿梭在天地間的飛行器,讓人看上去不由心生嚮往。現實中,最接近這些飛行器的就要屬太空梭了。然而,太空梭只輝煌了30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讓許多太空梭愛好者都扼腕不已。
  • 天文史上的今天: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
    哥倫比亞號是最年長的太空梭,它是最早進行太空飛行的太空梭,時間是在1981年4月份,在發生事故之前,它已經執行過27次飛行任務。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升空,執行它的第28次飛行任務,即STS-107任務。
  • 導致7名航天員遇難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原本可以避免
    這次慘劇,不僅讓挑戰者號成為歷史上最短命的太空梭,更導致美國的太空梭飛行計劃被凍結長達32個月之久。是什麼原因,讓挑戰者號在空中爆炸?又是什麼原因,讓一些技術人員擔心它在升空之前就會粉身碎骨?時隔多年之後,突然有人聲稱這次震驚世界的航天慘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這是真的嗎?
  • 挑戰者號緣何爆炸?12億美元的太空梭,毀於900美元
    自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太空梭發射開始,美國的太空梭計劃正式啟動了,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裡,就完成了24次太空梭飛行,時間來到了1986年,在這一年的1月28日,將要展開太空梭的第25次飛行,與以往的飛行不同,這一次將首次攜帶平民前往太空,美國航空航天局將要挑選一名教師在太空中對全美的中學生進行有關太空探索的授課。
  • 從太空梭到龍飛船:SpaceX 接過 NASA 的冒險事業
    2003 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大氣層時解體,機組人員喪生,當時妮可 · 喬丹還只是 NASA 的實習生。目前,她是 SpaceX 太空人飛行支持項目的一名任務經理,在休斯頓的任務控制中心工作,她的必讀材料之一便是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編寫的事故報告。和她一起工作的工程師們有的也經歷過這次災難,還有的在 1986 年經歷過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
  • 《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偉大的文明社會需要的不只是正能量
    Netflix的最新紀錄片《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 Challenger: The Final Flight》,講述了1986年NASA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後爆炸解體,造成7位太空人喪生的災難。一口氣看完4集後最大的感觸是,犯錯沒那麼可怕,但不承認錯誤且一意孤行是可怕的,甚至是致命的。NASA的鍋 VS 制度的錯,部分領導的膨脹傲慢 VS 內部員工的良心受譴,但最終都回歸到——人。
  • 【歷史】「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三十周年祭 兇手竟然是……
    2016年,在「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墜毀30周年之際,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紀念活動。
  • 回眸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宇宙飛船走上了歷史前臺
    航天史上共有2次空難紀錄,一次是1986年 「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過程中發生爆炸,事故造成7名太空人罹難。
  • 太空梭之父喬治·穆勒:用每一分鐘來較真
    他認為,新火箭的測試必須一步一步地來:在第一次實際發射測試時只測試一級火箭,而在二級和三級火箭處只放虛擬載荷;如果一級火箭成功了,第二次實際測試就把一級和二級火箭放上去,而三級火箭則是一個虛擬載荷;如此類推。按照這個方式,NASA必須有至少10次「土星」5號試驗後才能進行第一次載人飛行試驗。事實上,按照當時的計劃「阿波羅」飛船和「土星」5號的試驗多達20次。
  • 太空梭在大氣層中解體,官方隱瞞了此次事故最關鍵的信息
    太空梭是往返地球與太空可重複使用的運載工具,技術複雜,結構精密,2001年,美國的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又一次承擔發射任務,但是由於一系列技術原因,該發射計劃推遲了18次,時間達2年之久,可存在的隱患依然沒有解決,即將進行的這次發射任務,哥倫比亞號在返航途中解體爆炸
  • 中國為何沒有太空梭?美國斥資兩千億,14名航天精英送了命
    在太空梭領域,美國起步最早,1981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此後,美國又造出了另外4架太空梭,分別是「挑戰者」號、「發現」號、「阿特蘭蒂斯」號、「奮進」號,它們創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
  • 科技日曆丨「挑戰者號」悲劇17年後,NASA的官僚主義再釀航天慘劇
    北京時間當天20:00,「哥倫比亞」號在距地面280公裡的軌道上 繞地球飛行,乘務人員得到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的綠燈信號,開始準備返回地球大氣層。 21:09,天空上的霧散去。返回飛行指揮官勒魯瓦·卡恩向「哥倫比亞」號發出離開地球軌道指令。
  • 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太空梭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解體,導致7名太空人死亡。哥倫比亞號爆炸時高度約65公裡,時速2萬公裡,爆炸造成的碎片散落在美國南部的大片地區。地面目擊者看到哥倫比亞號碎裂成無數小塊,在天空拖過一條長長的白煙。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外部燃料箱表面脫落的一塊泡沫材料擊中了太空梭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的材料。太空梭返回時經過大氣層,產生了劇烈摩擦,使溫度高達1400攝氏度的空氣衝入左機翼,融化了內部結構,致使機翼和機體融化。此後,太空梭都會在軌道上對保護材料進行仔細的檢查。
  • 用太空梭偷走失控的蘇聯空間站:電影《太空救援》與美國政府的驚天計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經在1984年10月進行了一次彩排任務,將「挑戰者號」提前發射到「禮炮7號」的軌道上並回收了一顆小型間諜衛星,作為秘密地在軌道上捕獲「不合作」對象的第一步。二人曾在蘇聯接受短期訪問「禮炮7號」空間站的訓練。 法國太空人的加入引起了蘇聯軍事情報部門對「挑戰者號」飛行真實目標的懷疑。蘇聯軍事情報部門於2月24日正式將擔憂通告了蘇聯國防部長索科洛夫。很快蘇聯政府和太空部門官員會議決定必須要在美國下手之前,儘快執行「禮炮7號」的救援任務。
  • NASA奮進號的那對夫妻,現在怎麼樣了?
    人類探索宇宙的計劃一次又一次地刷新進度,要是在100年前,哪裡有人會想過,人類還能飛上宇宙,可如今人類都打算到火星移民了。移民意味著完全地在那裡生存,正如哥倫布幾百年前把歐洲人帶到美洲那樣,進行地外殖民。隨著馬斯克的星艦計劃一再推進,人類到火星生存有望在這個世紀實現。
  • 為了開啟人類太空飛行新紀元,馬斯克炸了一枚造價3.4億元的火箭
    北京時間1月19日午夜時分,Space X對接國際空間站的載人航天計劃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成功完成發射前最後一項重要測試——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的飛行系統終止測試,以確保載人龍飛船能在獵鷹9號火箭出現意外時緊急脫離,保證人類太空人安全著陸。這項模擬火箭爆炸測試的結局非常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