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太空梭偷走失控的蘇聯空間站:電影《太空救援》與美國政府的驚天計劃

2021-02-08 國家人文歷史

1月12日,根據俄羅斯歷史事件改編的科幻電影《太空救援》上映。20世紀80年代,蘇聯「禮炮7號」空間站與地面失聯後,美國企圖與其強行對接並捕獲,將之收到軌道器的貨艙中後再返回地球。而蘇聯為了阻止美國的這場「偷竊」行為,進了一次轟轟烈烈的太空救援。然而,故事虛虛實實,其背後的真實歷史又是什麼?

電影《太空救援》海報

1985年3月10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準備在甘迺迪航天中心執行一個大膽的任務:與失去控制的蘇聯「禮炮7號」空間站強行對接並捕獲,將之收到軌道器的貨艙中後再返回地球。

1982年發射的「禮炮7號」空間站原計劃在1985年3月進行一次太空人長時間停留,但2月11日,莫斯科郊外的任務管制中心突然與空間站失去了聯繫,這便給了美國人插手的機會。

「禮炮7號」空間站

上述這一切聽起來相當瘋狂,到底是不是確有其事?至少對於俄羅斯導演克裡姆·斯彭科來說這足夠真實,以至於在電影《太空救援》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美國的太空追蹤裝置沒過多久便注意到「禮炮7號」已經失控,幾小時之後五角大樓提出了一個大膽且誘人的計劃。

當時「挑戰者號」太空梭正在進行發射兩個通信衛星的最終準備工作,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發射一個空的貨艙呢?把「挑戰者號「送到「禮炮7號」的軌道上後把空間站從軌道上帶下來,這樣美國便能竊取到蘇聯方面敏感的軍事機密。

在對「偷取」「禮炮7號」的政治後果進行幾個小時的權衡之後,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林肯·福勒在午夜給總統隆納·雷根打電話並告知此計劃,經過一番猶豫後,裡根給「偷」蘇聯空間站開了綠燈。

實際上,這個任務完全符合裡根的「戰略防禦計劃」(通常被稱為「星球大戰」),該計劃旨在建造對蘇聯彈道飛彈攻擊的防禦網,同時還包括摧毀和俘虜蘇聯衛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經在1984年10月進行了一次彩排任務,將「挑戰者號」提前發射到「禮炮7號」的軌道上並回收了一顆小型間諜衛星,作為秘密地在軌道上捕獲「不合作」對象的第一步。

太空梭軌道器貨艙

蘇聯會如何回應這樣一個直接「偷」走空間站的挑釁性行為?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關係在1979年因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在歐洲增加部署核武器以及裡根啟動「戰略防禦計劃」之後一直處於低谷。當時克裡姆林宮的領導人是73歲的康斯坦丁·契爾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在勃列日涅夫逝世僅15個月後,契爾年科便作為前任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第一門徒被任命蘇聯領導人。

但到了1985年初,契爾年科的病情已經惡化到他幾乎無法管理蘇聯,而美國也深知此點,因此在莫斯科掌舵人缺位的情況下,蘇聯應不會對「偷取」禮炮7號的行為進行直接的核打擊報復。由於準備時間很短,NASA選擇了兩位有實際蘇聯空間站操作經驗的太空人,法國人讓·盧普·克雷蒂安(Jean-LoupChrétien)和派屈克· 波德裡(Patrick Baudry)。

二人曾在蘇聯接受短期訪問「禮炮7號」空間站的訓練。 法國太空人的加入引起了蘇聯軍事情報部門對「挑戰者號」飛行真實目標的懷疑。蘇聯軍事情報部門於2月24日正式將擔憂通告了蘇聯國防部長索科洛夫。很快蘇聯政府和太空部門官員會議決定必須要在美國下手之前,儘快執行「禮炮7號」的救援任務。

電影中的延日尼科夫和薩維林赫

蘇聯當時正在研製「暴風雪號」太空梭,但是首飛還至少要等上好幾年的時間,因而趕不上「禮炮7號」的救援。這項艱巨的任務最終還是落到了「聯盟號」飛船和兩位經驗豐富的太空人身上:曾在「禮炮6號」和「禮炮7號」執行過4次短期任務的弗拉基米爾·延日尼科夫(Vladimir Dzhanibekov)和1981年在「禮炮6號」積累了75天常駐經驗的維克託·薩維林赫(Viktor Savinykh),薩維林赫更是原計劃3月份前往「禮炮7號」執行長期任務機組中的一員。

但救援任務無法在NASA發射「挑戰者號」之前準備完成。不過,1985年3月10日,病重的契爾年科去世,他留下的權力真空使得蘇聯對「禮炮7號」被「偷」的反應變得不可預測。出于謹慎,五角大樓在發射倒計時前幾小時取消了任務,並由NASA官方對外宣稱是由於技術原因。

不過美國並沒有放棄,「挑戰者號」重新搭載了一個空間實驗艙模塊,並於1985年4月29日由一組不同的機組人員發射,以便與失控的「禮炮7號」空間站進行近距離接觸。機組人員的任務是在實際捕獲前對空間站進行拍攝檢查,為重新安排在6月份的「偷取」任務做好準備,同時軌道器貨艙中的空間實驗艙模塊亦可對攜帶物體再入返回地表進行很好的模擬。

空間實驗艙模塊

不過這次蘇聯的火箭搶先一步完成準備,6月6日,聯盟T-13飛船成功發射。兩天後太空人延日尼科夫和薩維林赫利用新開發的雷射測距技術,手動控制聯盟飛船和「禮炮7號」的不受控旋轉同步並成功完成對接。但即使這樣也沒有阻止NASA和美國政府繼續對「禮炮7號」打算盤。美國人確信蘇聯的救援行動終將會失敗,他們希望至少有一名太空人死亡,因此甚至在「發現號」太空梭的軌道器中空缺出一個位置以便搭載倖存的太空人。

這樣NASA將一箭雙鵰,不僅「偷」到寶貴的空間站,還可通過拯救蘇聯太空人來向國際社會表現出美國的善意。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俄羅斯太空人展示了舉世矚目的「一蹴而就」的實力。面對著極低的溫度和逐漸升高的二氧化碳濃度,延日尼科夫和薩維林赫想方設法恢復了禮炮七號的電力,並逐步修復了失控的空間站。

在蘇聯電視臺向全世界播放了兩位太空人的成就後,「發現號」太空梭在6月17日發射的任務改為部署四顆墨西哥通信衛星,「偷取」蘇聯空間站的計劃徹底破產。

完整手動對接流程

如果你覺得剛才所說的故事十分瘋狂,那是因為這段被《太空救援》電影戲劇化描述的歷史,確實是沒有任何證據佐證的陰謀論。電影裡的描述可以追溯到一個叫做《禮炮之戰:太空偵探》的俄羅斯紀錄片,正如《太空救援》電影本身一樣,儘管總的來說特效、演員表演等的質量都不錯,但劇本基於的歷史故事卻是來源自虛假的調查新聞。事實上只需要進行一些基本的事實調查,便可發現《太空救援》電影講述的歷史故事實際上漏洞百出。

影片對接片段

確實,「挑戰者號」太空梭在1985年冬末有一個被取消的、並載有法國太空人的任務,但是「挑戰者號」並非在飛行當天由於政治原因在發射倒計時幾小時前取消。STS-51E原定於2月20日發射,部署NASA的第二顆跟蹤和數據中繼衛星(TDRS-B)以及加拿大宇航局的Anik C-1通信衛星。法國太空人波德裡和克雷蒂安於1984年3月開始在休斯頓進行太空梭任務訓練,主要目標是繼續進行一系列由克雷蒂安在1982年「禮炮7號」任務中開始的超聲心動圖實驗。

但波德裡是和其餘太空人一起在1984年8月被分配到的STS-51E任務,比蘇聯控制中心失去「禮炮7號」的聯繫要早數個月。TDRS-B衛星的故障最終迫使NASA在1985年3月1日取消了這次任務,此時「挑戰者號」已經被推上了LC-39A的發射架兩周之久。「挑戰者號」在對外宣稱發射前6天的3月4日被送回太空梭垂直整合設施,並在3月7日重新放平以安裝為STS-51B任務準備的Spacelab-3空間實驗艙模塊,安裝完成後「挑戰者號」於4月29日重新發射。

此段完全不符合歷史,

從無軌道器如此接近「禮炮7號」

STS-51E取消之後,NASA將除波德裡以外的機組人員重新分配給1985年4月中旬發射的「發現號」太空梭的STS-51D任務,原來的51D機組除載荷專家沃克以外都順移到了預計六月份發射的STS-51G任務。

波德裡也被重新分配到51G任務,原因是在51E取消的時候,沃克的藥物加工實驗設備已經安裝在「發現號」太空梭上,因而沒有多餘空間放置波德裡的超聲心動圖設備。執行STS-51G任務的「發現號」太空梭在1985年6月4日推上LC-39A發射臺,並於次日,聯盟T-13飛船發射的前一天,在貨艙中安裝了墨西哥,阿拉伯和AT&T的通信衛星,並非紀錄片中所述的「四顆墨西哥通訊衛星」。

STS-51B任務(上)和STS-41G(下)的傾角

聲稱兩個「挑戰者號」太空梭的任務,1984年10月的STS-41G和1985年5月的STS-51B,接近「禮炮7號」空間站的軌道是沒有根據的。首先此種變軌並大幅度接近空間站不可能不被蘇聯發現,其次軌道機制使得「挑戰者號」不可能接近「禮炮7號」,兩次任務飛行軌道傾角為57°,遠高於禮炮的51.6°傾角。

不管哪次任務,太空梭軌道器都沒有足夠燃料來完成5.4°的軌道傾角變化。最為關鍵的是,通過「偷取禮炮7號」來竊取蘇聯軍事機密這一動機並不成立,和1970年代三次代號為「金剛石」的載人間諜衛星空間站不同,「禮炮7號」是民用空間站,蘇聯不僅公開發表了許多所得實驗數據,更包括部分空間站設計細節。無論美國能從「禮炮7號」的捕捉任務中收集到什麼信息,都不足以為此任務產生的巨大政治風險正名。

在《太空救援》中有提到,「禮炮7號」長13.5米,最大直徑4.15米,因而能放入長18米,最大直徑4.6米的太空梭軌道器貨艙內。事實上在1986年最後一次「禮炮7號」的載人任務後,蘇聯提升了該空間站的軌道以希望有一天和美國太空梭尺寸類似的暴風雪太空梭可以回收。尺寸合適是否意味著美國太空梭就能輕而易舉地「偷取」呢?其實不然。首先美國太空人需要太空行走來移除空間站外層設備,比如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和空間站的各種天線使空間站能放入貨艙,接下來美國太空人還必須要從空間站內卸載大量設備減輕質量。

太空梭軌道器的最大載荷約為14.4噸,但1982年「禮炮7號」的發射質量便接近20噸,經過三年多次補給後的空間站早已遠超20噸。當然這一切還是在軌道器有能力抓住並穩定不受控旋轉的空間站,並有辦法控制拆卸後的空間站正好對準軌道器貨艙的前提下。這一系列操作對於準備充分的暴風雪太空梭機組人員來說已經足夠具有挑戰性,更不用說對只知曉部分設計細節的美國太空梭機組人員,類似的任務幾乎不可能完成,搞不好還會搭上機組人員的性命。

軌道器和「禮炮」空間站等比例對接圖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果蘇聯沒有拒絕裡根政府在1984年1月提出的聯合模擬太空救援任務,那麼用來「偷取空間站」的「挑戰者號」太空梭本來是可以幫助蘇聯救援「禮炮7號」。如果聯合模擬任務可行,裡根很可能會在年初的美國國情諮文演講中宣布,因為正是1984年年初的國情諮詢中裡根宣布建立現在國際空間站前身的「自由空間站」計劃。

未經證實的報告表明,聯合太空救援提議在1985年初再次提出,很可能是在美國發現「禮炮7號」不受控旋轉後,不過又被蘇聯拒絕。可以說蘇聯從一開始便對美國太空梭的軍事用途有著高到難以置信的偏執,比如相信軌道器能夠變軌潛入大氣層後將核彈扔到莫斯科上空,這一偏執也是1976年蘇聯決定發展暴風雪太空梭的一個關鍵因素。

「自由空間站」設計圖

令人惋惜的是,在冷戰結束近30年,大量冷戰時期的太空設計用途徹底解密,就連美俄的「太空婚姻」都已持續20餘年的今日。平心而論,《太空救援》是一部拍攝水平蠻高的電影,聯盟T-13飛船救援任務本身,尤其是延日尼科夫和薩維林赫驚天的完美配合手動操作對接,以及臨危不亂的性格,都是蘇聯乃至全世界太空人的楷模。

而這個大膽的空間站救援任務,也是俄羅斯接近乃至持平阿波羅13號的傳奇,本身就值得以一部紀錄片來回味。然而在蘇聯的改編下,《太空救援》從嚴謹的紀錄片變成了一個虛構故事的典範。

發射量逐漸減少的質子M(綠線)

和聯盟(紅線)火箭

而這背後,或許也透露著俄羅斯對蘇聯時代航天事業的一種懷念。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這裡曾是蘇聯開發北極的奇蹟,一場空難之後卻逐漸淪為鬼城

Pyramiden,曾經美好而富足的開礦小鎮,如今已經被遺棄,成為了一座「鬼城」。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乾隆的哥哥弘時真的是被雍正殺死的嗎?

在一百三十餘萬字的雍正朝實錄上,弘時及其死亡竟然不著一字,仿佛這個皇子根本就不存在,甚至連名字都不曾出現過一次。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曹叡一生都在壓制司馬懿,臨死前為何仍命其為輔政大臣、埋下高平陵禍根?

司馬懿並不是儒學大族,儒學大族與司馬懿的合作出於無奈,而司馬懿奪權後,也給儒學大族開了一個血腥的玩笑。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相關焦點

  • 《太空救援》值不值得看?知乎大神們的回答是...
    更何況美國人表示:你們救援禮炮七號的時候我們的太空梭都在地上趴著好麼?最後的太空梭太空人在機艙內敬禮致敬,簡直是腦補無敵了,估計也是俄羅斯影迷們高潮的最高點。2. 隕石就這樣撞上去了?深受很多太空災難電影劇情荼毒啊,為啥出個啥事兒都是石頭塊撞的?
  • 《太空救援》在精彩故事的最後,向那些勇敢的人致敬!
    很多朋友應該看過這部電影,一部來自俄羅斯國外的動作冒險電影《太空救援》。其實,他的內容改編自禮炮7號,禮炮7號是一個救援事件。讓我逐一闡述它的主要內容。《太空救援》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奧德羅夫和阿約金共同冒著生命危險拯救一個失去的空間站。
  • 媲美《地心引力》的《太空救援》給人什麼啟示?
    《太空救援》根據1985年前蘇聯空間站禮炮七號的真實故事改編,科幻片往往是暢想未來,而這部影片是回望歷史。三十多年過去,當我們在科技更加發達的當下回看這次太空救援,一點都不會有過時之感,甚至還有科幻片的錯覺。
  • 戰鬥民族媲美《地心引力》的《太空救援》,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太空救援》海報《太空救援》是一部非常有代入感的電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好萊塢前幾年的《地心引力》,但那是科幻片。《太空救援》根據1985年前蘇聯空間站禮炮七號的真實故事改編,科幻片往往是暢想未來,而這部影片是回望歷史。
  • 你看過那些關於太空的電影?喜歡太空電影的看過來
    可以說看望這部電影相當於順便學習了一下蘇聯航天史,為觀眾展現了在人類太空探索的徵程中,俄羅斯(確切的說是前蘇聯)英雄們的豐功偉績。電影講述的是1965年,正值美國和蘇聯先後準備向太空發射載人飛船之際,蘇聯指揮官決定提前於原計劃兩年執行首飛任務。在任務過程中,當太空人打開艙門邁出太空第一步之際,整個蘇聯都為之沸騰。然而當他們返回的時候太空服失靈等意外頻出,兩名太空人差一點血灑長空。
  • 去看《太空救援》的5個硬核理由!(內含福利)
    ▲ 電影《太空救援》中國大陸正式海報「禮炮」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超級大國蘇聯成功送入太空軌道的一連串空間站的名字。此時,前蘇聯政府擔心擁有先進航天技術的美國藉機登上禮炮7號、竊取蘇聯太空技術機密(登上一個主權國家空間站,就等同於入侵領土),面臨兩難抉擇:要麼派人上去修復禮炮7號,要麼乾脆把它徹底摧毀,誰都甭想用!
  • 《太空救援》影評:呼喚國產太空片早日出現
    作者:黑白先生提起太空片,觀眾首先想到估計便是美國大片,《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系列暢銷幾十年不衰。以近些年為例,也有《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火星救援》、《天空旅客》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太空片出現。
  • 太空梭之父喬治·穆勒:用每一分鐘來較真
    NASA局長詹姆斯·韋伯邀請他擔任NASA一個高級職位,但穆勒開出了條件:NASA必須重組。韋伯同意了。1963年秋,韋伯把NASA的三個中心(即現在的休斯頓航天中心、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和甘迺迪發射中心)交給穆勒,並在總部建立了一個由穆勒領導的小組。穆勒接受了任命,而他的收入也因此減少了許多。1963年11月,載人飛行辦公室宣布成立。
  • 《太空救援》:「戰鬥民族」是怎樣煽情的
    《太空救援》海報1985年的蘇聯宇航局,實際上有兩件事情已經發生了改變:一是這時,太空競賽已經結束了(在1975年,美蘇首次合作對接任務,宣告太空競賽結束),二是太空人逐漸受到航天局的重視。然而在本月於中國院線上映的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裡,太空競賽竟然還瀰漫著濃重的硝煙,太空人的生命在蘇聯高層的眼中仍然不如一個已經無法使用的太空站來得重要。
  • 《太空救援》這不是太空科幻,這是真實事件!
    2018年1月12日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在俄羅斯首周末票房700萬美金,口碑炸裂!並會將觀眾帶回80年代的蘇聯,走向宇宙空間,見證那一場「航天奇蹟」。故事原型來源於前蘇聯的一次真實的太空救援任務無論情節、節奏、特效大大的出乎意料得知影片成本只有4000萬美元之後更是對俄羅斯電影刮目相看了位於外太空的
  • 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太空人不僅可以喝酒還能……
    普希金、契訶夫、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蒲寧、帕斯捷爾納克……一整串名字,構成了群星璀璨的「黃金時代」可是,隨著冷戰時代的到來,俄羅斯文藝逐漸從核心地位沒落,至今很少再聽到俄羅斯文學巨匠了,而在美國電影中,前蘇聯被塑造成冷血、狂暴、一直想奴役全世界的暴虐形象,俄羅斯又沒能在電影領域強力反駁,讓全世界對俄羅斯的印象多多少少也有些偏差。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微信公眾號ID:space-more 很多科幻電影中都會出現能夠自由穿梭在天地間的飛行器,讓人看上去不由心生嚮往。現實中,最接近這些飛行器的就要屬太空梭了。然而,太空梭只輝煌了30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讓許多太空梭愛好者都扼腕不已。
  • 【免費觀影】《太空救援》這不是太空科幻,這是真實事件!
    故事原型來源於前蘇聯的一次真實的太空救援任務無論情節、節奏、特效大大的出乎意料得知影片成本只有4000萬美元之後更是對俄羅斯電影刮目相看了位於外太空的「禮炮有科學基礎的「太空題材」電影能讓觀眾看的過程中收穫一些知識的營養帶來有價值的觀影體驗倘若影片的故事取材於真實的科學事件則更能令觀眾認識到人類文明與太空探索的偉大。即將於1月12日上映的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就是這樣的電影它包含了基礎紮實的科學元素也包含了源於真實事件的故事。
  • 蘇聯太空競賽的5個裡程碑
    1969年7月20日,第一個人類登陸月球,結束了太空競賽,使最終的平衡轉向有利於美國。 但事實是,大多數以前的地標是蘇聯首先達到的,蘇聯一直引領著勝利,直到其對手取得最後的勝利。 我們在這裡回顧蘇聯太空計劃的主要成就之前,歷史性的阿波羅11號任務。
  • 比太空救援更驚險的《太空第一步》
    關於蘇聯時代的太空片,如果《太空救援》還不夠過癮,那麼可以再看一看同樣是去年拍攝的《太空第一步》(又名《天際行者》),這一部更加驚險。
  • 禮炮7號,戰鬥民族用錘子錘出來的奇蹟
    按:昨天,本站推出了《史上最全宇宙太空飛行器系列電影》,裡面基本上都是好萊塢影片,但在好萊塢之外,也有不錯的太空題材的影片,比如目前正在電影院裡上映的《太空救援》,作為一部俄羅斯電影,口碑大好,很值得一看。今天,就奉上影評一篇。
  • 俄羅斯航天電影正確排序《天際行者》《太空救援》《搏擊太空》!
    然而,俄羅斯最新一次的火箭發射失敗,被各國媒體評為暴露了其航天工業接近「崩潰」的狀況,不過對於影迷來說,俄羅斯近幾年太空航天題材的電影確是急速的崛起,上周末的《太空救援》,還被不少影評人讚譽為「真實的歷史,震撼的故事!」
  • 太空梭時代因何完結?
    美國宇航局(NASA)的太空梭太空梭(Space Shuttle)項目自1981年起為美國太空業服務30年後,於2011年正式宣告終結。在這之後,美國一直藉助俄羅斯航空集團完成任何派遣太空人升空的任務。 這種情況持續到今年5月30日,NASA開始使用SpaceX的龍飛船送兩名太空人進駐國際空間站。這是自太空梭退役後,美國太空人第一次從本國發射升空。接下來是最近11月14日,龍飛船又送了四名太空人進駐空間站。
  • 《太空救援》感嘆國產何時能拍出這樣一部片
    《太空救援》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同樣是如《地心引力》這樣的「太空二人轉」作品,但這部電影更像是《阿波羅13號》——一場源自真實的太空冒險,不要以為本片是俄羅斯人模仿西方太空電影,本片從內到外處處體現的是俄羅斯的「熊系」風格。
  • 《太空救援》劇情不算激烈但依然看的很過癮
    改編的雖然有些俗套,但是讓整個事件更符合電影敘事,有衝突有矛盾已經典型的困難升級,還有最後很科幻的和美國人在宇宙互相敬禮,雞皮疙瘩啊,人在太空中太渺小了,所以才有這虛幻的惺惺相惜吧。願天使之光永遠照耀!       跟美國的太空系列電影大不相同,美式的就是個人英雄主義拯救地球甚至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