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三十周年祭 兇手竟然是……

2021-02-13 聚膠

2016年,在「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墜毀30周年之際,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紀念活動。受邀與會的遇難機組人員家屬中,有一位叫做朱恩·斯科比·羅傑斯的老太太,雖然她仍對自己的丈夫和其他6名太空人(其中一名是中學女教師)的遇難感到心痛,但已經能夠平和地對待那段不幸的歷史。她說:「當我再看斯科比的照片時,我反而有些嫉妒。他還是那麼年輕,而我已經是曾祖母了。」

  「挑戰者」號事故是一個災難性範例,也是政治學戰勝工程學的一個縮影。

  場景一:1986年1月27日晚上,莫頓·瑟奧科爾公司和馬歇爾航天中心聯合召開的電視會議氣氛緊張,幾近形成對峙。鑑於發射場的低溫極有可能會降低火箭推進器之間密封裝置中O形環的密封性能,公司技術人員一致建議停止發射「挑戰者」號太空梭。但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位官員怒氣衝衝地質問道:「我的上帝,瑟奧科爾,你們希望我們什麼時候發射?明年愚人節嗎?」隨即,瑟奧科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傑拉德·梅森對副總工程師羅伯特·倫德發話:「拋開(你)工程師的身份,履行(你)管理者的職責!」

  場景二:1986年1月28日上午,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現場,瑟奧科爾公司主管O形環項目的高級工程師羅傑·博伊斯喬利,與他的同事鮑勃·埃比林極不情願地看到了「挑戰者」號點火發射。當飛行器飛離發射塔時,埃比林喃喃自語:「我們剛剛躲過了一顆原子彈!」在接下來的大約60秒後,埃比林對博伊斯喬利說,他剛做完感激上帝賜予成功發射的一個祈禱。過了僅僅13秒,天空中就呈現出爆炸時毀滅的恐怖場景。

  場景三:1986年2月的一天,在一個現場直播的記者招待會上,「挑戰者」號事故調查委員會成員、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察·費曼從密封圈連接件模型中卸下O形環,用一個C形鉗夾緊,然後放進了一杯冰水裡。過了一會,費曼在眾人注視下把C形鉗拿出來,高高舉起,一邊鬆開一邊解釋道:「我發現鬆開鉗子後,橡膠圈並沒有恢復原狀。也就是說,低溫時這種材料有好幾秒鐘會失去彈性。我相信這與我們正在研究的問題有很大的關係。」

  一個不起眼的橡膠部件,即一個有缺陷的O形密封環設計,正是釀成這場太空史上最大慘案的起因。調查表明,低溫會導致O形環喪失彈性,起不到密封作用,進而造成高溫氣體洩漏,點燃存儲倉內的燃料,引發致命的爆炸。這個「小」問題,實際上在事故發生之前半年就已經引起了工程師們的注意。博伊斯喬利在致倫德的備忘錄中寫道:「我真誠地並且心懷恐懼地認為,如果我們不立即採取行動解決這一問題,將安裝接頭放在優先解決的位置,我們將面臨飛行失敗並造成重大損失的危險。」

  然而,此一警示並沒有引起管理層的重視。在事故發生前夜,身為瑟奧科爾公司高管的梅森心裡念及的或許是一切按計劃行事。他知道NASA迫切需要一次成功的飛行,更清楚公司渴望與NASA籤訂一份新的合同,而工程師們不發射的主張無疑不利於新合同的獲得。他還認為,工程師們並沒有拿出低溫下O形環性能的確切數據,也提供不了不能安全飛行的準確溫度,且所有擔憂的理論根據都不是結論性的。他甚至覺得,事關安全問題,工程師們通常總有一種謹慎的傾向,持保守的立場。所以,他才會要求監理工程師倫德收起工程師的姿態,換成管理者的思路。倫德起初是堅持異議的,但在聽了上司那番話後,終於妥協讓步。於是,先前不發射的主張就出現了逆轉。

  事後看,政府資助的大型高技術項目又一次滯後於預定計劃數年,而且大大超過了預算,由於要趕在新的不現實的最後期限前完工,方方面面都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壓力。梅森作證時承認:「為了得出我們需要得出的,只能採取一種判斷,而不是一個精確的工程計算。」這樣,就在一個沒有可靠工程基礎的情況下,進一步擴大了可接受風險的界限。

  這次技術災難一度讓NASA和瑟奧科爾公司聲譽掃地,其領導者的管理行為被視為一種病態的決策體制。它提供了一個關於組織與個體責任之間的對抗性的例證,也引起了嚴肅的倫理道德關注。比如,如何看待管理者與工程師的不同視角?在工程倫理學者看來,這一案例中,工程師,而不是管理者,應該對是否發射擁有最終的發言權。倫德錯在,作為一名工程師,在他本該像工程師那樣工作的時候,他卻像管理者那樣工作。在參與決策過程中,他本應支持工程師一方,體現工程師的判斷。他的副主管身份是針對工程的,當他放棄工程師的身份時,他就成了另一種管理者……

  這個案例,也提出了發展或者促進適當的工程自主的實踐問題。事故發生後,博伊斯喬利辭去了公司的職務,積極建言工程職業要有更大的自主權,應把工程倫理納入工程課程。此舉大大促進了全美理工科大學工程倫理課程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挑戰者號緣何爆炸?12億美元的太空梭,毀於900美元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克裡斯塔·麥考利夫按理說這輩子恐怕都不會有機會接觸太空,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機會進入太空的平民。時間來到了1986年1月28日,此時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已經準備就緒,包括麥考利夫在內的7名太空人已經在太空梭的密封艙中待命,而在六公裡以外,是觀看此次太空梭發射的看臺,這個看臺可以容納超過1000名的觀眾,而其中也包括麥考利夫以及其它太空人的家人。
  • 回眸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宇宙飛船走上了歷史前臺
    航天史上共有2次空難紀錄,一次是1986年 「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過程中發生爆炸,事故造成7名太空人罹難。
  • 導致7名航天員遇難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原本可以避免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
  • 從哥倫比亞號到奮進號,美國的五架太空梭發展歷程
    哥倫比亞號(STS Columbia OV-102),依次為挑戰者號(STS Challenger STA-099/OV-099)、發現號(STS
  • 特大空難之美國「挑戰者」號失事
    這一天,在佛羅裡達的卡納維拉爾角,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件讓人們感到無比的悲痛。「挑戰者」號太空梭是美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梭。1983年4月4日,「挑戰者」號首次前往太空執行任務。「挑戰者」號的名字有特殊意義,這個名字來自1870年航行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英國海軍研究船「挑戰者」號,美國的太空梭都是以早期的研究船名命名,「挑戰者」號的命名也不例外。
  • 《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讓我們為這些勇士鼓掌
    大多數人分不清楚美國一共有幾架太空梭或者這次誰飛下次誰飛,但很多人都知道挑戰者號,都知道女教師麥考利夫。1983年4月4日進行首次發射,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執行第10次太空發射時,升空後73秒爆炸解體墜毀,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
  • 科技日曆|NASA首架太空梭「企業號」揭開神秘面紗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這架太空梭被命名為憲法號(Constitution)以紀念美國建國200周年,但後來以著名的電視連續劇《星際迷航》中的企業號星艦(USS Enterprise NCC-1701)命名。這種類似飛機的宇宙飛船的研發耗資近100億美元,耗時近十年。
  • 挑戰者號太空人羅納德·麥克奈爾的30個事實
    這可能涉及到讓太空梭穿著航天服進行必要的維修。麥克奈爾控制中心,1980年代1984年,他成為第二位在太空中的非裔美國人1984年2月,羅納德作為太空人首次乘坐「挑戰者」號太空梭執行STS-41B任務。這次任務部署了兩顆通信衛星,測試了許多設備和技術。
  • 用太空梭偷走失控的蘇聯空間站:電影《太空救援》與美國政府的驚天計劃
    1月12日,根據俄羅斯歷史事件改編的科幻電影《太空救援》上映。20世紀80年代,蘇聯「禮炮7號」空間站與地面失聯後,美國企圖與其強行對接並捕獲,將之收到軌道器的貨艙中後再返回地球。而蘇聯為了阻止美國的這場「偷竊」行為,進了一次轟轟烈烈的太空救援。然而,故事虛虛實實,其背後的真實歷史又是什麼?
  • 太空梭時代因何完結?
    這包括幫助NASA搭建了現在仍在使用的國際空間站(ISS);運送了多個重要太空資產升空,比如位於地球軌道上的哈勃望遠鏡、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Chandra X-ray Observatory),以及星際間探測器包括麥哲倫號(Magellan)金星探測器、尤利西斯號(Ulysses)太陽探測器、伽利略號(Galileo)木星探測器等;此外還完成了一些軌道科學實驗。
  • 《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偉大的文明社會需要的不只是正能量
    Netflix的最新紀錄片《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 Challenger: The Final Flight》,講述了1986年NASA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後爆炸解體,造成7位太空人喪生的災難。一口氣看完4集後最大的感觸是,犯錯沒那麼可怕,但不承認錯誤且一意孤行是可怕的,甚至是致命的。NASA的鍋 VS 制度的錯,部分領導的膨脹傲慢 VS 內部員工的良心受譴,但最終都回歸到——人。
  • 《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感人、激動人心又令人反思的紀錄
    各方在此角力、協商,最終,挑戰者號延期後發射、升空、60秒後在全國觀眾面前爆炸……(此處有感動) 最後的事故調查部分也很精彩,內部人士的爆料、紐約時報爆炸新聞、委員會裡的將軍與大師費曼聯手獻言……最終讓事故調查委員會主席也沒法完全按「總統指示」給NASA面子。當然,最後結尾是光明的,改進後的燃料推進器又讓太空梭安全升空,大家又攜手推動了美國航天事業的繼續發展。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微信公眾號ID:space-more 很多科幻電影中都會出現能夠自由穿梭在天地間的飛行器,讓人看上去不由心生嚮往。現實中,最接近這些飛行器的就要屬太空梭了。然而,太空梭只輝煌了30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讓許多太空梭愛好者都扼腕不已。
  • 中國為何沒有太空梭?美國斥資兩千億,14名航天精英送了命
    既然如此,為什麼中國沒有太空梭呢? 在太空梭領域,美國起步最早,1981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
  • 從太空梭到龍飛船:SpaceX 接過 NASA 的冒險事業
    2003 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大氣層時解體,機組人員喪生,當時妮可 · 喬丹還只是 NASA 的實習生。目前,她是 SpaceX 太空人飛行支持項目的一名任務經理,在休斯頓的任務控制中心工作,她的必讀材料之一便是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編寫的事故報告。和她一起工作的工程師們有的也經歷過這次災難,還有的在 1986 年經歷過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
  • 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太空梭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解體,導致7名太空人死亡。哥倫比亞號爆炸時高度約65公裡,時速2萬公裡,爆炸造成的碎片散落在美國南部的大片地區。地面目擊者看到哥倫比亞號碎裂成無數小塊,在天空拖過一條長長的白煙。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外部燃料箱表面脫落的一塊泡沫材料擊中了太空梭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的材料。太空梭返回時經過大氣層,產生了劇烈摩擦,使溫度高達1400攝氏度的空氣衝入左機翼,融化了內部結構,致使機翼和機體融化。此後,太空梭都會在軌道上對保護材料進行仔細的檢查。
  • 科技日曆丨「挑戰者號」悲劇17年後,NASA的官僚主義再釀航天慘劇
    在「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17年後,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這讓太空梭的安全性飽受質疑,成為後來美國中止太空梭項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無獨有偶,在2起事故中,美國航天體制中的官僚主義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可以說,「哥倫比亞號」事故是一場謀殺。
  • 人類歷史上,六大太空人犧牲的航天事故
    三名太空人遺照 5.高空解體 1986年1月28日,搭載7名太空人的「挑戰者」號太空梭準備發射升空,但因氣溫過低推遲了一會兒發射時間
  • 天文史上的今天: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
    哥倫比亞號是最年長的太空梭,它是最早進行太空飛行的太空梭,時間是在1981年4月份,在發生事故之前,它已經執行過27次飛行任務。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升空,執行它的第28次飛行任務,即STS-107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