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真實幾分誤讀:重談張愛玲的舊小說習氣、男女之情和自傳式解讀...

2020-12-24 界面新聞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

張愛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貢獻了曹七巧、白流蘇、範柳原等諸多經典文學人物。張愛玲接受的教育是西式的,其創作卻是中國式的——人們認為她接續的是《紅樓夢》及《金瓶梅》的章回白話小說傳統。自上世紀40年代踏入上海文壇以來,張愛玲就是一直是傳奇一般的人物,她的代表作《傳奇》《流言》均創作於二十五歲之前,她的天才名聲與她的戀愛故事一樣廣為流傳,時至今日,張愛玲熱仍未散去。在我們談起張愛玲時,又有幾分真實,幾分誤讀?在張愛玲誕辰百年之際,讓我們以「舊小說」「男女之情」和「自傳式解讀」為關鍵詞重溫她的小說,以更深入的理解紀念這位傑出的作家。

一、從一篇著名批評文章談起

1944年5月,傅雷以迅雨為筆名在《萬象》雜誌上刊載了一篇名為《論張愛玲的小說》的批評文章。此文在對《金鎖記》《傾城之戀》和《連環套》做出分析之後,讚揚了張愛玲在心理觀察、文字技巧和想像力方面都已不成問題,卻也提出張女士的優點會將她引入「危險的歧途」。傅雷所稱的張愛玲寫作中的危險,最重要的幾點包括技巧大過於經驗、文學遺產來源舊小說過於清晰(對舊小說習氣和套話的因襲),以及愛情題材可能導致的單調與閉塞:

「但除了男女以外,世界究竟還遼闊得很。……假如作者的視線改換一下角度的話,也許會擺脫那種淡漠的貧血的感傷情調;或者痛快成為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把人生剝出一個血淋淋的面目來。」

這篇文章對張愛玲寫於同年的《連環套》的批評最為尖銳,傅雷認為這部小說越到後來越注重情節,追求刺激,像是流行劇本,「突兀之外還要突兀,刺激之外還要刺激,」仿佛是「一串五花八門、西洋鏡式的小故事雜湊而成的」。傅雷不無擔憂地寫道,「才華最愛出賣人」,暗示張愛玲寫作的光芒大過深度、詞藻大過實質。

正是借著回應這篇批評的契機,同年12月,張愛玲在《苦竹》雜誌上登載了《自己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蒼涼」美學的聲明:

「我發覺許多作品裡的力的成分大於美的成分。力是快樂的,美卻是悲哀的,兩者不能獨立存在。……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

張愛玲以《傾城之戀》為例解釋了參差對照的寫法——白流蘇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但香港之戰並不能將她徹底感化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了範柳原,讓他轉向平凡的生活,終於結婚,然而卻不能將他改造為聖人,完全放棄過去的習性,他們二人的結局是健康也是庸俗的,但也只能如此。

依張愛玲看來,「參差」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近事實,近事實的觀念也延續在她對《連環套》和霓喜形象的辯護上。鑑於傅雷在文章中對於《連環套》的抨擊最為猛烈,張愛玲也花費最多的篇幅來捍衛這篇小說。《連環套》寫的是一個廣東女人霓喜輾轉於不同的男人之間的故事,開篇即諷刺地寫道,霓喜在生物學上出嫁多次,而在法律意義上從未出嫁。張愛玲指出,《連環套》的出發點就在於現代社會中的姘居生活。

事實上,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淪陷區,「姘居」確實得到了傳媒的首肯——有學者發現,人們普遍運用戰時比喻「開闢第二個戰場」來指代姘居,而除張愛玲之外,女作家蘇青和潘柳黛也在自傳小說中討論過傳統婚姻制度受到外部生活威脅之後應當如何的問題(蘇青寫,「為女人打算,最合理想的生活,應該是:婚姻取消,同居自由,生出孩子來則歸母親撫養,而由國家津貼費用。」),並尤其關注婚姻與意識形態的壓抑性。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對《連環套》的批評還是辯護,都涉及諸多此後分析張愛玲小說的核心要素,比如對舊派小說的傳承、對愛情題材的書寫,以及作者本人的經驗與她作品的關係。

《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區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美]黃心村 著 胡靜 譯上海三聯書店 2020年12月

二、舊小說的習氣

傅雷在批評文章中點出了張愛玲作品對舊小說的因襲,張愛玲並不認可,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寫法實際上並不符合真正的舊派的欣賞習慣,但同時也沒有迎合新派的觀感——

「我的作品,舊派的人看了覺得還輕鬆,可是嫌它不夠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覺得還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夠嚴肅。但我只能做到這樣,而且自信也並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夠寫得真實些。」

事實上,在張愛玲最初投遞《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之時,《紫羅蘭》主編周瘦鵑已經發現了張小說裡的《紅樓夢》的影子,她當時是心悅誠服的。

張愛玲與中國古典小說的關係也被評論者不斷地揭示出來。夏志清在出版於1961年的《現代小說史》裡肯定了張愛玲所受古典小說的影響大過於西方小說。他指出,有一些影響是在文本層面的,比如張愛玲用「道」代替「說」;書寫中對白的圓熟、人物脾氣和人情風俗都十分「中國」,「《傳奇》裡的人物都是道地的中國人,有時候簡直道地得可怕。」傅雷也提到了這一點,不過他認為,這種脫胎於古典白話小說的對白,有時已經演變成了俗套濫調,與人物或實際狀況不符。傅雷批評道:「她的人物不是外國人,便是廣東人。即使地方色彩在用於上無法積極地標識出來,至少也不該把純粹《金瓶梅》《紅樓夢》的用語,硬嵌入西方人和廣東人嘴裡。」

《現代小說史》夏志清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後浪 2016年12月

夏志清對張愛玲的評價極高,認為張愛玲的小說填補了自從《紅樓夢》以來對閨閣寫實的空白,「中國小說恐怕還沒有一部對閨閣下過這樣一番寫實的工夫。」「寫實」自然指向張愛玲《傳奇》裡詳盡的房屋、家具和服裝描寫,《沉香屑:第一爐香》裡也有這樣的細節,她寫丫鬟睇兒的裝束是「穿著一件雪青緊身襖子,翠藍窄腳褲,兩手抄在白地平金馬甲裡面,還是《紅樓夢》時代的丫環的打扮」。又如《傾城之戀》裡寫白公館屋內擺設——「朦朧中可以看見堂屋裡順著牆高高下下堆著一排書箱,紫檀匣子,刻著綠泥款識。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裡,擱著琺藍自鳴鐘,機括早壞了,停了多年。兩旁垂著朱紅對聯,閃著金色壽字團花,一朵花託住一個墨汁淋漓的大字。」

然而夏志清也提出,張愛玲所處的現實與《紅樓夢》是不同的,《紅樓夢》裡的世界是一個靜止的社會,而張的世界是一個時刻變動的、新舊交替的世界,她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準確描摹出了在新舊交替背景裡的衰退中的文化氛圍。她筆下的中國人雖然從閉關自守的環境中解脫出來,可心靈反應仍然是舊式的——不像經濟工業進步,人的感性進化是緩慢的;並且她也從這變動中找到了不變的東西:

「張愛玲所寫的是個變動的社會,生活在變,思想在變,行為在變,所不變者只是每個人的自私,和偶然表現出來足以補救自私的同情心而已。」

需要留意的是,傅雷指出的張愛玲小說的缺陷,像是詞藻大於實質、缺少taste、滿足於給讀者打哈哈和消閒(尤其是《連環套》),是否是張愛玲繼承的舊小說遺產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否能將傅雷對張愛玲小說的批評,理解為對於她所借鑑的古典資源的弱點的洞察?夏志清在比較中外小說時提到了一個有趣的視角,即中國小說家太過迷醉生命,因此將生活中的所有一切都納入小說,讓崇高的、獸性的和神聖的同時存在。即使是以詩意的敏感著稱的《紅樓夢》,也並不是純粹的,而是可以自然地在純然的悲劇與低級喜劇中變換的。此處他借用了悲劇(tragedy)與整體真相(whole truth)的區分來闡明這種洞察——悲劇講的是藝術家從人類整體經驗裡孤立出單獨的因素,而整體真相的藝術家必須照顧到經驗的全部。

以迷醉生命的視角來看,張愛玲確實是一位關注整體真相的藝術家。在更能體現個人志趣的散文集《流言》裡,張愛玲表現出了對人生強烈的好奇心以及樂意享受人生樂趣的意願,甚至宣稱自己是個「俗人」。在回應傅雷的自辯詞裡,她也聲稱自己並不想要書寫「紀念碑」,不想受主題的約束,只想把人的現實處境描述清楚,寫戀愛也是因為「戀愛放恣地滲透於人生的全面」。正是這一點「人生的全面」,讓她與古典遺產的關係顯現得尤為明確。

夏志清《現代小說史》對張愛玲的評價,極大地影響並啟發了大陸學者對張愛玲的研究。在1993年出版的《張愛玲傳》一書的後記裡,南京大學中文系的餘斌提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在《現代小說史》裡第一次認識了張愛玲這個名字。正因如此,之後的學者在評析張愛玲時也常將她與《紅樓夢》與《金瓶梅》相比較。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張愛玲》一文中,餘斌評價張愛玲在《紅樓夢》的層次上恢復發揚了古典小說的「言情」傳統——此處「言情」的意味超過了書寫男女之情,兼帶世俗和人間性,在男女之情中展現出人生真相。由此,他認為張的小說在表現愛情的「人間性」方面通向了《紅樓夢》和《金瓶梅》,更重要的是,這種關照日常和現實的寫法是在現代文學史上斷掉的一脈寫法。

《張愛玲傳》餘斌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年11月

可以說,在繼承古典小說「言情」傳統的方面,張愛玲的小說得到了批評家的肯定,但顯然四十年代的傅雷對張愛玲筆下的愛情題材是持保留意見的,他認為張愛玲的《傳奇》幾篇不過都是「variations upon a theme」(同一個主題的不同變體)。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張愛玲筆下的男女之情,這些男女之情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分量又如何呢?

三、男女之情

張愛玲對傅雷關於她寫男女之事批評的回應頗值得玩味,她說,她並不想嘗試「時代的紀念碑」那樣的作品,只想寫「男女間的小事情,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並非因為她沒有意識到戰爭和革命的存在,而是因為她認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為「樸素」、更為「放恣」,與戀愛相比,戰爭和革命不是被驅使的,就是被強迫的。

張愛玲確實向外界解讀了她筆下男女之事在情愛之外的複雜性與現實感。她說,姘居不像夫婦關係那般鄭重,又比嫖妓或調情更具有人性和責任,正好介於太過拘謹與太過放肆之間,而極端的人本來不多,所以姘居竟然變得普遍。至於霓喜這樣一個在不同男人身邊姘居的女人,她的戀愛究竟是為了物質還是為了感情,她的解讀是可以兼而有之,而又同時不能徹底:「霓喜並非沒有感情的,對於這個世界她要愛而愛不進去。但她並非完全沒有得到愛,不過只是摭食人家的殘羹冷炙。」

張愛玲認為她這樣的寫法可能這同時挑釁了舊小說和新小說的欣賞傳統——新小說家覺得不夠愛也不夠健康,主題不明朗,讀起來不夠嚴肅;而舊小說家覺得不夠才子佳人,讀起來不夠舒服。不夠嚴肅也不夠舒服,這也使得她筆下的愛情區分於新文學作家那種理想化的升華寫法,也不同於一般鴛鴦蝴蝶小說家痴男怨女獵奇式的情感故事。此外,我們也應當注意到張愛玲討論姘居的現實背景,前文已經提及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蘇青和潘柳黛對姘居作為傳統家庭替代品的討論,從婚姻和家庭意識形態的壓抑性方面出發,向讀者說明應當取消婚姻、同居自由。

再次回到傅雷的批評上,寫男女之事真的不能寫出遼闊的世界或普遍的人性嗎?夏志清的解讀更接近「參差的美學」,他寫道,《傳奇》裡男女私情很多,張愛玲寫的不僅是男女之愛可悲或可笑的一面,也是「人的靈魂通常是給虛榮心和欲望支撐著的,把支撐拿走以後,人變成了什麼樣子——這是張愛玲的題材。」張愛玲的小說的悲劇性與古典悲劇的不同就在於「蒼涼的底色」和「不徹底的人物」,「因為人在獸慾和習俗雙重壓力之下,不可能再像古典悲劇人物那樣的有持續的崇高情感或熱情的儘量發揮。」而對具體人物諸如《傾城之戀》的白流蘇、《連環套》的霓喜的書寫,夏志清認為,透露出了她對「普通人弱點的極大包容」。與中國近代的作家相比,她關注的人總是人,尤其是軟弱的凡人、小人物,「她記錄下來的小人物,不可避免的做些有失高貴的事情;這些小故事讀來叫人悲哀,不由得使人對於道德問題加以思索。」這使得她在滑稽的表面下有著一層「大悲」:「張愛玲一方面有喬叟式享受人生樂趣的襟懷,可是在觀察人生處境這方面,她的態度又是老練的,帶有悲劇感的」。

《現代小說史》中張愛玲一章,以對《金鎖記》裡女主角曹七巧的分析最為細緻——曹七巧是特殊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女子(這裡夏志清又強調了張愛玲之所以能將社會環境描摹得好,不僅在於她有自然主義的客觀筆力,更在於她對這種時代有著複雜的情緒,一方面畏懼,另一方面又多少留戀),曹七巧也是「自己各種巴望、考慮和情感的奴隸」,藉由寫出七巧的心理,張愛玲把握住了中國歷史上的那個時代。

需要補充的是,夏志清對張愛玲小說的評價,脫離不開對整個中國古典小說傳統愛情書寫的評估。在夏氏兄弟的信件交流中,曾透露對中國才子佳人小說書寫愛情遵從俗套、不夠現實主義的不滿,而像馮夢龍「三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這樣寫到一個女子對兩個男子都真心相愛、兩個男子也都真心愛她的情形是少見的,「假如中國小說家肯走《蔣興哥》的路,那麼一定有近似歐洲長篇愛情小說的傳統,可惜一般小說家只講人物繁多,情節熱鬧,所以長篇中沒有《蔣興哥》相仿的東西,實在遺憾。」(夏志清)「假如悲歡離合的主角是小市民,說書人和聽眾更可了解他們的心理。裡面所表現的manners與mortals,亦更接近現實。」(夏濟安)

夏志清總結說,中國小說本來沒有courtly love(浪漫愛情)的傳統,由這個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他們對張愛玲書寫愛情推崇的原因所在,這裡既有不徹底的小人物,又有如此精細幽深的情感心理,更具有現實主義的風格(夏志清也由此將張愛玲與簡·奧斯丁相提並論),可以從小人物心理推及整一個時代特徵。因此,比起下結論說張愛玲只寫男女之情,也許更值得思考的,在於她是如何寫出與古典小說愛情不同的現代愛情故事的。

四、自傳性解讀

張愛玲自詡寫的都是「男女之情」,而她在大眾話語中的流行景觀很大程度上由她本人的愛情故事構成。許多讀者好奇的並不是這位女作家的創作,而是她的情感經歷,用她的人生閱歷去對照解讀她的作品,得出「真正的愛情就是低到塵埃裡」「愛就應當奮不顧身」這樣的戀愛心語。為什麼人們執著於對張愛玲進行自傳式解讀?甚至用她的人生經歷為證向她的創作投射憐憫的情緒?

美國斯坦福東亞系教授艾朗諾在《才女之累》中的觀點或許對我們有所啟發。艾朗諾書寫的主角是李清照,他發現,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大眾都習慣將李清照的作品與她本人的經歷對應,比如人們認定書寫少女懷春的《浣溪沙》創作於作者結婚前後,而不是中年或晚年,而書寫離愁別緒的詞一定是寫在與丈夫分別之時或丈夫去世時,而不會是夫婦琴瑟和諧之時。問題在於,既然男性詞人可以細緻地描摹虛構角色——如淑女、侍妾、陪客或者名妓,當然也包括諸多男性形象,你們女性詞人為何一定就是描寫自己,而不能用代言體創作呢?

人們不能將女性詞人與創作對象中的女性形象區分有關——一方面讀者對於女性詞人的作品有「偷窺心理」,「傾向於偷窺隱私般地閱讀,藉以觀察女作家最私密的時刻、情感,甚至是她的身體,並且樂在其中」;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女性詞人虛擬杜撰的本領與女性在傳統社會中「從屬、恭敬、忠貞」的形象完全相反,這會讓男性讀者無所適從。正是由於人們無法區分女詞人與創作對象,所以關於李清照的創作傳說也一再流行,即使它們的可信度都值得懷疑。

回到張愛玲的案例中來,人們之所以熱衷於傳播張愛玲作為苦情者的形象,也可理解為「偷窺心理」作祟,借小說來觀察作為小說家的情感和身體的心理,此外也可能出於對女作家虛構本領的不信任。不可否認的是,張愛玲所擅長的愛情題材更為人們提供了浮想聯翩的便利。今人的想像附會並不稀奇,早在1945年,在《雜誌》出版社的納涼晚會上,張愛玲被安排與電影明星李香蘭一同出現,就有人旁敲側擊打探她的感情生活,詢問道:要是請張小姐以你自己一年來大部分的生活經驗,編一個電影劇本,而以李小姐(李香蘭)為主角,那麼這主角該是怎樣一個人物?

1945年張愛玲與李香蘭的合影

更複雜的是,她自己甚至也加入到自傳式書寫中來,讓個人與虛構之間的界線再度模糊。自傳體小說《小團圓》就是她「回到自我」的晚期風格的例證,從張愛玲與宋淇、夏志清的私聊內容可知,這確實是一本自傳。但就像研究者指出的那樣,讀者仍不能忽略這部小說的虛構寫法——張愛玲並不能等同於主角盛九莉本人,其中書中的事件也經過了虛構處理,諸如寫與「伯樂」周瘦鵑、書中化名為湯孤鸞見面的情形與事實就對不上。此外,張愛玲早期的小說風格更近閨閣體,而晚年創作的《小團圓》更加充滿欲望與激情,在性描寫上更缺少禁忌——如果對比《易經》以及《小團圓》重寫《易經》的片段,我們可以發現,張愛玲在不斷回溯中增強了性描寫的直白感。這也說明,張愛玲仍是一位小說家,保留著不斷追憶中重塑自我的創造力。

《小團圓》張愛玲 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9年4月

張愛玲作為天才的形象與作為苦情人的形象同樣流行,人們從《我的天才夢》裡讀到她在外語、設計、音樂多個方面的天賦,也順便哀嘆她本來出生於舊式貴族家庭,晚年卻在美國孤苦伶仃,最終浪費了半生才華,仿佛印證了「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的讖言,可事實上,就像止庵在此前紀念張愛玲的活動中提到的:在去世時,張愛玲還有30多萬的美金存款,人們實在不必太過沉浸於感傷主義的張愛玲印象中。

參考書目:

餘斌,《張愛玲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

黃心村著,胡靜譯,《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區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香港中文大學2016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浙江人民出版社/後浪 2016年

夏志清、夏濟安,《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四,香港中文大學2018年

陳建華,《論張愛玲晚期風格》,《現代中文學刊》2020年第4期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在半生緣裡找到的一抹亮色,難得一見
    張愛玲的愛情小說裡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遺憾?或許是代入了個人情感的經歷,女人一陷入愛河,便會變得卑微。無法給自己爭取到更好的機會,甚至連原有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難維持。此前有改編自張愛玲的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關錦鵬導演,陳衝和趙文瑄主演。
  • 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傾城之戀》摘要: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具有濃重的悲劇色彩,筆下的人物悲苦悲涼,作者越是冷靜的描寫越讓人不寒而慄。閱讀張愛玲的小說總會讓人感到一些壓抑。她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太累太苦了。他們為生活和愛情而受苦,一生就是一個悲劇。從始至終,張愛玲的小說都揭示了一個蒼涼的舊社會的複雜和世態炎涼。張愛玲用悲劇的寫作手法來表現她對女性觀念的冷酷和冷峻。
  • 一場遊戲一場夢,幾分傷心幾分痴
    千古以降,問世間情為何物?幸福的情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情都是一樣的——不就是這麼個事兒麼?王傑算是港臺流行樂壇的「奇葩」(非貶義)。苦情的相貌、幽怨的嗓音,一出道就顯示與別不同,甚至和流行文化有那麼一點點格格不入。浪子。想到周敦頤愛蓮說裡的,菊,花之隱逸者也。
  • 《福貴》一切苦難都帶來幾分善
    骨子裡是個樸厚的人 年輕時他教家珍跳花鼓戲 老了他騎車帶家珍去社裡跳花鼓戲 再後來 家珍病了 他背她去社裡 讓她看他跳花鼓戲 一如初遇般逗她開心 她說「要你背我 這多不好」 他就靦腆地對人笑笑 走上好幾裡山路背她去縣城為她抓藥 背她去社裡 又恍然想起那年他帶她穿過小樹林 她隨他去他家糧倉 學跳花鼓戲 還好那時夠無畏 不懼人言 還好那時家珍有勇氣 不顧世俗眼光嫁給富貴 一切苦難都帶來幾分善
  • 人文萬象 《紅樓夢魘》:張愛玲讀紅樓
    張愛玲出身豪門,祖父是清代著名大臣張佩綸,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她的父親從小就培養她看《紅樓夢》,從此成就了她一生的痴迷,而張愛玲由此開啟了她的小說創作之門。明清性靈小說之中,重視《紅樓夢》和《金瓶梅》的作家很多,研究成果也很豐富。大家熟悉的便有魯迅、胡適、俞平伯、林語堂等。張愛玲則是在20世紀下半葉給了世界一個驚喜。
  • 情有幾分,愛有幾分,情愛一生只不過是貪戀痴嗔
    「情有幾分,愛有幾分,情愛一生只不過是貪戀痴嗔」,時而想起這句話,覺得寫得很好,把情感的本質看得很透。
  • 為什麼說張愛玲的一生,暴露了男女關係的真相
    陳奕迅的金曲《紅玫瑰》和《白玫瑰》的歌詞,便取自張愛玲同名小說;代表作《傾城之戀》《半生緣》也都曾兩度翻拍成電視劇;小說《色戒》被好萊塢大導演李安翻拍,梁朝偉、湯唯主演,一舉斬獲臺灣金馬獎、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如今依然被萬千影迷津津樂道
  • 破鏡重圓文:《初戀幾分甜》,說什麼,說你對我餘情未了?
    破鏡重圓文:《初戀幾分甜》,說什麼,說你對我餘情未了?各位喜歡小說的寶寶們,小任今天又來給大家推薦優質小說啦!今天小任準備給大家推薦5本破鏡重圓文:《初戀幾分甜》,說什麼,說你對我餘情未了?。喜歡看小說的寶寶們,趕緊關注小任,看看下面推薦的幾部小說吧,好的小說一定會讓你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初戀幾分甜》作者:奚六精彩片段:林宴卻故意湊到她耳邊,他冷冷地笑,淡淡地嘲:「以前不是你哭著喊著要我娶你嗎?」
  • 張愛玲小說翻拍的電影,哪個角色更深入你心?
    張愛玲的小說被改編成了許多影片佳作,它們在尊重原著的同時,也各有不一樣的曼妙特色。:「似乎沒有比張愛玲更像王佳芝的人了。」和王佳芝一樣,張愛玲也是一個戲痴,她們的現實人生孤單飄零,總為虛擬世界中的體驗而沉醉。
  • 80後情懷:我們眼中英俊俠客的形象,少了幾分仙氣,多了幾分地氣
    所以,我們認為武俠中英俊俠客的形象,應該是少幾分仙氣,而更應多幾分地氣才是!造型師們重的是造型,卻忘記了該如何將人物形象給突出出來。看人家的造型,乾淨利落,眉心一點紅更是有畫龍點睛之妙,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喬美人」最美的地方去了。
  • 愛情文藝片《晚秋》丨萍水相逢的玩世不恭中隱藏著幾分真,幾分善
    然而這個影片中對於愛情的解讀應該讓更多人看到才是,這也好提前讓人在面對感情時慎重對待。下面我們就從電影敘事的雙線並行結構模式、安娜和王晶的情感實質關係、男女主人公三天時間內的短暫戀愛的象徵意義來對這一影片進行解讀。
  • 《第一爐香》中的上世紀香港浮華,賭王何鴻燊是張愛玲小說原型?
    這部作品就是張愛玲的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第一爐香》:講述舊世紀的香港浮華,主角原型或是何鴻燊。舊世紀的香港上流社會,浮華的盡頭是我們可預見的腐朽。因此,葛薇龍的悲劇命運與當時的社會生存現狀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一種繾綣、悲涼之感。《第一爐香》的故事以香港為背景,香港於張愛玲的人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張愛玲在香港學習過,生活過,創作過。
  • 《幾分之幾》,一首直擊內心的歌曲
    而《魚仔》帶來的感動波瀾沒有完全平靜,《幾分之幾》來了。同樣作為《花甲》的主題曲,不同的是,《魚仔》是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而《幾分之幾》是繼電視劇之後,電影《花甲大人轉男孩》的主題曲。雖然是兩個大題材,但是仔細聽會發現它們所表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幾分之幾》上線之前,在電影預告片中有差不多20秒的BGM,那時候就已經被副歌幾句旋律抓住耳朵了。
  • 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vs張愛玲《自己的文章》
    穿越歷史的塵煙,回看這兩篇名作,會發現背後有「生之鬥爭」與「生之平和」、「飛揚」與「安穩」、「壯烈」與「蒼涼」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選擇,也凸顯了思想譜系與人文關懷的差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者陳廣琛曾對此進行過深入而獨到的解讀,並提出意味深長的問題:如果二三十年後的傅雷與張愛玲,能有機會再進行一次對話,會碰撞出怎樣的思想火花?今天便邀您重溫這兩位著名作家的隔空對話。
  • 張愛玲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為什麼引發爭議的總是選角?
    男女主演馬思純、彭于晏分別和張愛玲筆下長了一張粉撲子臉的葛薇龍、「連嘴唇都是蒼白的」喬琪喬頗有反差。有人甚至調侃:這樣的《第一爐香》,怕是要成為「第一爐鋼」。「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張愛玲」,張愛玲小說改編電影,為何這麼難?
  • 王安憶:張愛玲虛無,而蘇青則實實在在
    那弄堂房子裡的起居,夾著些脂粉氣,又夾著油醬氣的;從公寓陽臺上望出去的街景,鬧哄哄,且又有幾分寂寞的;還有女人間的私房話,又交心,又隔肚皮。這些都是「似曾相識燕歸來」可是,張愛玲卻是遠著的,看不清她的面目,看清了也不是你想看的那一個,張愛玲和她的小說,甚至也和她的散文,都隔著距離,將自己藏得很嚴。我們聽不見張愛玲的聲音,只有七巧,流蘇,阿小,這一系列人物的聲音。
  • 張愛玲:及時止損,是感情中最高級的自律
    情關難過,有些人,遇見了誤終生。作者:洞見·紅妝很少有人不愛張愛玲。她才情斐然,紫羅蘭雜誌主編在看到她的處女作《第一爐香》後,便驚呼:「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好的小說!」賈平凹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王安憶也說:「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而作家陳克華更是讚譽:「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
  • 張愛玲逝世20周年:這位奇女子帶著執念默默歸去!
    她對西洋油畫傾注了別樣的熱情,對印象派的色彩分外傾心,還為此留下了《談畫》《忘不了的畫》等經典名篇,她對拉斐爾、塞尚、高更、林風眠等繪畫大家的名作解讀都收錄其中。1943年12月,胡蘭成讀到張愛玲的《封鎖》後便對這位女子產生了極大興趣,並開始追求張。就這樣,23歲從未談過戀愛的張愛玲,遇到的是年長她14歲的情場老手胡蘭成。
  • 張愛玲那些尺度較大的感情論調,看的是瞠目結舌!
    ——張愛玲該句出自於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書中女主白柳蘇出身於舊式大家庭,舊社會談婚論嫁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門當戶對,所以女主在父母安排下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離婚後的她身無分文,回娘家受盡親戚冷眼,看透世態炎涼;偶然認識黃金單身漢男主範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