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提到了當下的隱身戰鬥機在執行對面攻擊任務時遇到的種種問題,一言以蔽之:目前的第四代戰鬥機在隱身狀態下,對面攻擊的潛力都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揮。然而,僅從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技術發展來看,隱身戰機又確實是大勢所趨。那麼如何平衡隱身性與對面攻擊的硬性需求之間的矛盾,將是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個擁有隱形戰鬥機的空軍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目下,隱身戰鬥機兼職對地攻擊任務最大的問題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我們常說的彈艙尺寸不夠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需要使用大型巡航飛彈對敵進行縱深打擊和反艦攻擊的場景下。這類問題在西方表現的比較顯著,因為西方的此類飛彈都比較大,比如美國的JASSM、JASSM-ER、LRASM飛彈和英國的暴風陰影飛彈。這些飛彈均需要使用野獸模式進行掛載,而野獸模式又會顯著破壞飛機的隱身性,這又與我們追求隱身性的初衷不符。
目前,在隱身戰機空射巡航飛彈方面走得最遠的是俄羅斯。他們專門為蘇-57研製了Kh-59MK2巡航飛彈。為了飛彈隱身性和最大限度利用彈艙容積兩個方面的考慮,Kh-59MK2飛彈特意被做成了方形。這種專彈專用的設計思路也讓蘇-57戰鬥機成為了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有在隱身狀態下發射防區外打擊飛彈能力的戰鬥機。不過有趣的是,這也是目前蘇-57唯一能用主彈艙攜帶的彈藥。
在我國,為殲-20適配巡航飛彈倒也有一些不錯的選擇。比如之前在珠海航展展出過的C-705KD輕型巡航飛彈。這種巡航飛彈身材比較小,也取消了之前鷹擊-7系列飛彈巨大的彈翼,改成了兩片可摺疊的平直滑翔彈翼,可以大幅減小對空間的佔用。之所以採用這種設計思路,可能就是為了未來能搭配殲-20使用。但另一方面,C-705KD畢竟只是小型巡航飛彈,最大射程不過140公裡,與Kh-59MK2的550公裡、JASSM-ER的900公裡以上、風暴陰影的1000公裡以上還有很大差距。
未來我國如果仿照Kh-59MK2專門為殲-20研製一種能夠充分利用彈艙空間的巡航飛彈,則可以繼續提升其對地潛力。但需要注意的是,Kh-59MK2的射程也與真正的縱深打擊巡航飛彈有很大差距,同時其戰鬥部質量也僅為320公斤,在遠程巡航飛彈中,也屬於比較小的。
第二個方面是制導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存在於近距離支援(CAS)的場景下。目前的對面攻擊彈藥主要分為這麼幾種制導方式:雷射制導、GPS/INS制導、紅外製導、電視制導、毫米波雷達制導、主動雷達制導和被動雷達制導。這其中雷射制導和GPS制導比較簡單,泛用性較強。前者只需要在飛機上加掛吊艙或者把雷射指示設備集成在飛機裡,後者只需要飛機的任務計算機把在地面上設定好的目標點信息通過掛架寫入飛彈即可。簡單的使用方式也使這兩種制導方式成為了隱身飛機最先用上的對面武器制導方式。比如最早的隱身戰機F-117標配的對地彈藥就是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
但這兩種制導方式各自的缺點也都非常明顯。雷射制導的作用範圍實在太近,還容易受到惡劣天候的影響。GPS/INS制導的問題則是其對移動目標完全無能為力。從原理上來說,GPS制導其實就是在彈藥上裝一個GPS接收終端,可以實時掌握飛彈自身的坐標信息,並以此為參照向事先設定好的目標坐標飛行。因此,GPS制飛彈藥想要攻擊移動目標最大的難點就在於,現有的技術手段無法做到對移動目標經緯度的實時更新。
在對移動目標的攻擊上,目前最常使用的制導方式就是紅外製導和電視制導。毫米波雷達制導雖然在作戰效能上確有獨到之處,但造價方面就略顯昂貴了。因此這種制導方式僅有少部分空地飛彈在用,比如英國的硫磺。除此之外,大量用於攻擊移動目標的飛彈均採用了紅外或電視制導的模式,如美國的AGM-65小牛、我國的KD-88最主要的制導方式就是紅外/電視制導。
在使用紅外/電視/毫米波制導飛彈進行近距離攻擊時,飛行員往往沒有時間利用數據鏈通過人在迴路的方式在發射後鎖定目標,因此像AGM-65、C-701等多用於近距離攻擊的飛彈的火控邏輯基本都是在掛架上直接用飛彈導引頭鎖定目標,發射後就不再去管這枚飛彈了。所以飛行員在進入發射陣位之前,需要在相對安全的距離上盤旋來從容的對目標進行搜索、跟蹤。但在隱身飛機的內置彈艙裡,這卻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彈藥在內置彈艙中的視場很小,在盤旋的過程中,導引頭大部分時間都只能看到彈艙內壁。即使讓導引頭與機載的EOTS設備聯動,飛彈的發射窗口也非常小。
從原理上來說,為了解決彈艙內飛彈導引頭的視場問題。最好的辦法是為其裝備能夠伸縮的掛架。與紅外/電視制導飛彈的火控邏輯非常相似的空對空格鬥飛彈就採用了這種解決方案。比如F-22打開側彈倉後,裡面的掛架會把AIM-9飛彈伸出來;殲-20的格鬥彈艙則採用了外翻式的設計,飛彈伸出後艙門還能關上,可以最大程度保證飛彈伸出後飛機的隱身性能。
但類似的設計卻不太適合用在對地彈藥上。因為類似AGM-65小牛、C-701這類的飛彈體型依舊顯得比較大,而伸縮掛架本身也需要佔用大量的空間,尤其需要佔用彈艙深度。這樣一來就極大提升了系統整合的難度。畢竟現役戰機的格鬥飛彈彈艙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要使用伸縮掛架,因為這是剛性需求。但主彈艙的設計卻往往忽視這一點。
此外,現代隱形戰機在打開彈倉時,下半球的RCS會急劇增大,隱身戰機一直開著彈艙的話,野戰防空系統也很有可能抓住機會對其進行反擊。目前唯一一架在戰鬥中被擊落的隱身飛機——82-0806號F-117A戰鬥機,就極有可能是在打開彈艙的瞬間被南聯盟的S-125防空飛彈系統發現並擊落的。
不過,順著格鬥飛彈的路子想,倒也確實有一個堪用的解決辦法,那就是直接把反坦克飛彈做得和格鬥飛彈差不多大,然後通過升級火控程序的方式,讓格鬥彈艙兼容這些小型反坦克飛彈。只不過這樣一來,反坦克飛彈的射程將從現在固定翼飛機主流的三四十公裡下降到直升機反坦克飛彈的10公裡上下。同時在完全犧牲了飛機自衛能力的前提下,也僅僅獲得了聊勝於無的CAS能力。
目前最有意願解決隱身機掛反坦克飛彈問題的是英國人,他們為F-35B戰機量身定製了SEAR 3反坦克飛彈。但這款飛彈與F-35戰機的適配工作仍在進行中,目前並不清楚英國人打算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不過,根據英國人一貫的省錢作風,不排除他們最終把SEAR 3飛彈做成一種人在迴路武器的可能,要發射之後才能鎖定目標。
然而不同於射後不理的武器,人在迴路武器並不適合類似於CAS場景的近距離交戰。畢竟很有可能人還沒找到迴路呢,彈藥就落地了。因此,現在不管是F-22還是F-35,執行CAS任務還都是攜帶8枚SDB滑翔制導炸彈,去貼臉扔炸彈。這種解決方式雖然也會遇到射程太近,容易被敵軍伴隨防空火力針對的問題,但好歹同時解決載彈量的問題和開彈艙後飛機隱形外形被破壞的問題。早在2012年和2014年的珠海航展,我國曾推出過一款名為CM-506KG的,類似於美軍SDB的小直徑炸彈。這也是讓殲-20擁有立等可取的CAS能力的最簡單便捷的辦法。然而可惜的是,至今仍沒有我國實際裝備了這種彈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