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民國劇非常火熱,那麼看了這麼多劇,你們有看過民國時期的身份證嗎?12 月3日,記者在市檔案館內見到了一張新發現的國民身份證,為你們解開了這個謎底。
「我們在修裱民國檔案時發現了一張民國時期的國民身份證,這還是我們檔案局首次發現。」市檔案局辦公室主任許新顏告訴記者,這份實物檔案為研究溫嶺地區身份證歷史提供了依據,但溫嶺民國時期相關發放辦理身份證的政府性官方文件還在查找之中。
只見這張身份證長 16 釐米、寬 10.5 釐米,是紙質印刷的。在這張身份證正面,印著「溫嶺縣鄉鎮( ) 」、「國民身份證」、「溫字第 號」、「中華民國 年 月 日」等字樣,正面右側還有遷徙登記內容 (共有三次遷徙內容可以填寫),「注意事項」中則寫著「此證應隨身攜帶以備檢查」、「此證應妥為保管不得塗改借用」、「身份及住址如有變更應報告鄉鎮公所更證」和「此證如遇檢查應即攜出」等項。反面則登記身份證持有人各項信息,包括姓名、別號、性別、年齡、出生(即出生日期)、住址、保甲戶次、貼相片或指紋紙處、形貌特徵、教育程度、從業或服務處所、擔任職務、婚姻狀況、籍貫、同居親屬(下面又分父母 、配偶 、兄弟 、子女各項) 和備註等,登記內容比如今通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上的登記內容多得多。
這張身份證持有人為翁山鄉六保八甲十二戶的農民謝從某(手寫字體,看不清楚),出生於民國一年三月二日,當時登記時是33歲,教育程度為不識字,妻子陳氏。但是,這張身份證上未貼有照片或指紋紙。
至於為何保存在市檔案局檔案中,許新顏一時也說不清楚。
許新顏向記者提供了一些參考資料,身份證制度是南京國民政府為對付中國共產黨而實施的。據他所收集的一份資料介紹,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應該是1936年民國寧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證制度」。
寧夏當時規定,居民凡15歲以上須一律佩戴居民證。寧夏省的「居民證」為白布製作,長7釐米、寬3釐米,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面貌、特徵以及手紋箕鬥形狀等項。「居民證」被規定縫於上衣裡面,以便查驗。
這個「居民證」雖與後來的國民身份證尚有不同,但已具備了身份證的各項要素,當屬中國身份證之最早雛形。
市檔案局(館)所編《溫嶺民國組織簡史》一書中有「溫嶺縣1948年制發國民身份證宣傳檢查隊」這一組織,簡介中稱該檢查隊是1948年8月底成立的,制發身份證完成後裁撤。總隊長由縣政府第一科科長兼任,負責全隊督導考核事宜。下設中、東、南、西、北5個分隊,隊長由各區警察所長兼任。」
作者:記者 黃曉慧
編輯:盛琪
來源:溫嶺日報
看小編這麼辛苦,打個賞吧~戳「閱讀原文」訂閱2016年溫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