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在對伊朗的歷史進程分析中,我們就介紹過:
……
由於巴列維過於親美,甚至籤下了獨厚美國的不平等條約。
再加上推動現代化、世俗化的白色改革,最終引發了伊斯蘭宗教派的不滿。
在1979年爆發了震驚世界的伊朗伊斯蘭大革命……
輝煌千年的波斯帝國,為何以「伊朗」的名字重登世界舞臺?
三十多年過去了。
2012年,一部以這一場革命為歷史背景、以當年「伊朗人質危機」中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美國驚悚政治劇情片橫空出世。
這就是後來獲獎無數的美國電影《Argo》,國內譯作《逃離德黑蘭》。
這部好萊塢大片一舉奪得了2013年的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奧斯卡金像獎等權威獎項所頒發的「最佳影片獎」。
2012年公映的《Argo》
1979年11月4日的德黑蘭,美國大使館遭受攻擊。52名美國外交官被綁為人質,六名使館人員趁亂逃脫,並藏身在加拿大大使的官邸裡。
為了把身處險境的六名外交官帶回美國,中情局特工託尼·門德茲想出了一個瞞天過海的計策。
他請來了好萊塢的知名製片人和化妝師密切配合,打著要為科幻片Argo挑選外景地的旗號,來到了伊朗。他謊稱那六名美國外交官是加拿大籍的好萊塢電影人。
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逃亡之旅,託尼·門德茲終於帶領他們逃出生天,成功逃離德黑蘭。
《逃離德黑蘭》劇情簡介
這部電影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它源於一段真實的歷史。
一位性情溫和的老先生,在美國馬裡蘭州過著平靜的生活。而他,就是當年冒著生命危險,救出六名美國外交官的中情局特工門德茲。
門德茲因這一次拯救行動獲得了中情局的最高榮譽獎章,直到九十年代,這次行動才被解密。
三十多年過去了,門德茲的英雄行動被好萊塢演而優則導的明星本·阿弗萊克,搬上了熒幕。
從此,默默無聞的門德茲一舉成名。
中情局特工託尼·門德茲,《逃離德黑蘭》歷史中的主角
然而,這部在美國叫好又叫座的大片,在伊朗卻得不到電影愛好者的賞識。
當年事件的親歷者,在美國大使館被佔領期間,曾任支持伊朗革命的學生發言人,艾伯太卡博士就認為《逃離德黑蘭》並沒有真實地展現歷史:
在美國叫好又叫座的《逃離德黑蘭》,在伊朗卻備受質疑
艾伯太卡後來在伊朗改革派總統哈塔米執政期間,出任伊朗的首位女性副總統。現在她任德黑蘭市議會的議員。
從技術層面講,《逃離德黑蘭》體現了美國電影工業的大製作。
整部片子的拍攝基調和現場感營造得相當出色,情節推進十分緊湊,讓觀眾一直置身於遭受到軟禁和挾持的緊張氛圍中,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
但就劇情而已,電影故事的講述實質上是平鋪直敘的。
它之所以能在各大影展和獎項中大放異彩,更多體現的是西方評委對自身價值觀的取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