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德黑蘭》僅僅是一部好萊塢大片?它其實是一次美伊諜戰

2020-09-10 百途美BatonMe

前言

上文《》,在對伊朗的歷史進程分析中,我們就介紹過:

……


由於巴列維過於親美,甚至籤下了獨厚美國的不平等條約。


再加上推動現代化、世俗化的白色改革,最終引發了伊斯蘭宗教派的不滿。


在1979年爆發了震驚世界的伊朗伊斯蘭大革命……


輝煌千年的波斯帝國,為何以「伊朗」的名字重登世界舞臺?


三十多年過去了。

2012年,一部以這一場革命為歷史背景、以當年「伊朗人質危機」中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美國驚悚政治劇情片橫空出世。

這就是後來獲獎無數的美國電影《Argo》,國內譯作《逃離德黑蘭》

這部好萊塢大片一舉奪得了2013年的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奧斯卡金像獎等權威獎項所頒發的「最佳影片獎」。


2012年公映的《Argo》


《逃離德黑蘭》在電影中。。。

1979年11月4日的德黑蘭,美國大使館遭受攻擊。52名美國外交官被綁為人質,六名使館人員趁亂逃脫,並藏身在加拿大大使的官邸裡。

為了把身處險境的六名外交官帶回美國,中情局特工託尼·門德茲想出了一個瞞天過海的計策。

他請來了好萊塢的知名製片人和化妝師密切配合,打著要為科幻片Argo挑選外景地的旗號,來到了伊朗。他謊稱那六名美國外交官是加拿大籍的好萊塢電影人。

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逃亡之旅,託尼·門德茲終於帶領他們逃出生天,成功逃離德黑蘭。


《逃離德黑蘭》劇情簡介


《逃離德黑蘭》在歷史中。。。

這部電影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它源於一段真實的歷史。

一位性情溫和的老先生,在美國馬裡蘭州過著平靜的生活。而他,就是當年冒著生命危險,救出六名美國外交官的中情局特工門德茲。

門德茲因這一次拯救行動獲得了中情局的最高榮譽獎章,直到九十年代,這次行動才被解密。

三十多年過去了,門德茲的英雄行動被好萊塢演而優則導的明星本·阿弗萊克,搬上了熒幕。

從此,默默無聞的門德茲一舉成名。


中情局特工託尼·門德茲,《逃離德黑蘭》歷史中的主角


《逃離德黑蘭》在現實中。。。

然而,這部在美國叫好又叫座的大片,在伊朗卻得不到電影愛好者的賞識。

當年事件的親歷者,在美國大使館被佔領期間,曾任支持伊朗革命的學生發言人,艾伯太卡博士就認為《逃離德黑蘭》並沒有真實地展現歷史:

  • 真實的撤離行動中,美國外交人員並沒有遭受到如影片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緊迫和危險。
  • 6名外交人員在登機口並未遭遇檢查人員的嚴格審查,也就是不存在像影片描述的那樣,存在真實身份即將曝光的危險。
  • 6名外交人員並未一直隱藏在加拿大官員泰勒的家裡,而是幾天後便分散到了泰勒和另一位加拿大官員的住宅中。


在美國叫好又叫座的《逃離德黑蘭》,在伊朗卻備受質疑


艾伯太卡後來在伊朗改革派總統哈塔米執政期間,出任伊朗的首位女性副總統。現在她任德黑蘭市議會的議員。

總結

從技術層面講,《逃離德黑蘭》體現了美國電影工業的大製作。

整部片子的拍攝基調和現場感營造得相當出色,情節推進十分緊湊,讓觀眾一直置身於遭受到軟禁和挾持的緊張氛圍中,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

但就劇情而已,電影故事的講述實質上是平鋪直敘的。

它之所以能在各大影展和獎項中大放異彩,更多體現的是西方評委對自身價值觀的取向而已。

相關焦點

  • 故事篇|《逃離德黑蘭》:從三點來說經典好萊塢永不過時
    聽說這樣精彩的故事早已有好萊塢公司接洽,欲拍成電影。這種精彩逃亡的故事,好萊塢早有先例,《逃離德黑蘭》(2012)便是前輩中的前輩,並在當年奧斯卡典禮上大放異彩,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剪輯三項大獎。
  • 電影分享丨《逃離德黑蘭》
    《逃離德黑蘭》是一部莊重大氣且精雕細琢,並具有黑色幽默現實主義的政治驚悚片,而所有角色的表演亦堪稱完美。(美國影視評論網站Metacritic評)《逃離德黑蘭》的劇本確實改編得很完美,有著標準的政治驚悚片的類型片結構,緊張刺激的最後一分鐘營救模式,道德上善惡分明的美式主旋律,在事件的取捨上也做著減法,讓故事儘可能的簡單直接。
  • 周五水上電影《逃離德黑蘭》
  • 影視點評:《逃離德黑蘭》緊張而有趣的逃離
    十五年前憑《心靈捕手》一鳴驚人並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的好萊塢才俊Ben Affleck導演生涯的第三部作品《逃離德黑蘭》(Argo),上映之後贏得如潮好評。而個人英雄主義的主流價值觀在片中的體現更是解釋了觀眾的熱烈反響。
  • 分鏡頭丨奧斯卡最佳影片《逃離德黑蘭》
    因為它從某一層面來講,他是在講述一個多少跟拍電影相關的一部電影。並且影片中關於情節中的故事板也一再的出現,並且分量不輕,跳回到《逃離德黑蘭》本身,它再用故事板作為影片開場,再加上它的名字和劇中電影名相同。這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表現方法的確是非常的巧妙。 回到《逃離德黑蘭》開場分鏡頭的本身,繪製方式應該說是比較傳統的分鏡繪製手段。當然為了後期和影片的結合,其中有很多的鏡頭採用了臨摹照片的方式。
  • 《逃離德黑蘭》背後的歷史
    為營救這些人質,美國至少展開了兩項行動,一次是被稱為美國特種部隊作戰史上最大噩夢的鷹爪行動,還有一次是中情局(CIA)大獲成功的「假電影、真救人」行動。2012年,在伊朗核危機和以、巴紛爭的背景下,本·阿弗萊克描述中情局救人行動的《逃離德黑蘭》,票房、口碑雙豐收。
  • 《逃離德黑蘭》一部美國商業片式的伊朗電影
    在我看到《逃離德黑蘭》的時候,開始以為它是一部美國商業電影,因為無論從名字,還是從整體的風格,主角的光環和整部電影的政治傾向,都帶有著強烈的美國電影風格。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從一開始的被吸引,到中間的義憤填膺,到結尾的緊張忐忑,我已經被深深的代入到了這部電影當中,產生了很強的共情感。
  • 《逃離德黑蘭》32部——頂級諜戰電影,驚心動魄從頭爽到尾!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32部從頭爽到尾的經典諜戰電影,希望大家喜歡。受到好萊塢《諜影重重》系列影片的影響,將相互追逃的人物和分裂國家的現實結合的恰如其分。這是柳承莞導演的一次全新的嘗試,也可謂韓國大製作影片的一次進步。
  • 《逃離德黑蘭》美6名外交人員被困伊朗,以拍電影名義前往解救
    但是這部《逃離德黑蘭》坦白說打破了我對「得獎電影」的認識不是所有得獎電影都非常的「藝術」。 對我來說《逃離德黑蘭》是比較偏商業片一點的,而且是改編真實事件。
  • 《逃離德黑蘭》背後真實的間諜故事
    《逃離德黑蘭》這部電影講述了1979年11月位於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遭到攻擊後美國當局對六個藏身於此的美國人進行勇敢營救的故事,它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中擁有數量最多的支持者。在影片中由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扮演的CIA特工託尼·孟戴斯(Tony Mendez)描述了這一營救計劃的誕生過程。
  • 《逃離德黑蘭》:最佳影片的精妙與隱性話語輸出
    當然,《逃離德黑蘭》亦是如此,尤其是當年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親自揭曉了本片的折桂,更是增加了這部影片的政治色彩。但事實上,《逃離德黑蘭》本身非但沒有差到完全是依靠「政治牌」才登上領獎臺,而且在諸多方面的確有著不俗的亮點。
  • 《逃離德黑蘭》劇本結構分析
    《逃離德黑蘭》劇本結構分析一、對電影的故事場景進行劃分,並列出本片的故事場景,序列及幕,對其命名。要注意,在給幕、序列、場景命名的時候,同一幕的不同序列,同一序列中的每一個故事場景之間,它們的衝擊力是呈遞增的趨勢。場景按照起始價值,轉折點,末尾價值來斷開。
  • 周二電影資訊 ||《逃離德黑蘭》2017·10·24
    1979年11月4日,伊朗的革命軍攻進了美國在伊朗德黑蘭的大使館,將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劫為人質。有超過50名人員被關押,但有6人逃脫,並躲在加拿大駐伊朗大使Ken Taylor的家裡。Tony聯繫了他在好萊塢的朋友,化妝師John Chambers,並聯繫了電影製片人Lester。Tony在許多劇本中選中了《ARGO》,一部和《星球大戰》極為類似的電影。於是他作為製片人帶著劇本和各種道具前往伊朗,找到了那六個人,開始了艱苦的逃離德黑蘭之路.
  • 《逃離德黑蘭》就是喜歡這部作品
    第一次聽到《逃離德黑蘭》這部電影的名字大概是我高二高三的那段時間裡,也就是13-14年左右,在央視的電影頻道裡曾預告說要放映這部影片,當時看預告片給我的感覺就覺得這部電影應該會很有看點,但由於放映時間的問題,當時也就錯過了這部影片。
  • 電影分享:《逃離德黑蘭 Argo》、《搜索並摧毀 》、《敵對區域》...
    逃離德黑蘭 Argo  (2012)導演: 本·阿弗萊克        編劇: 克裡斯·特裡奧 / 約書亞·比爾曼 / 託尼
  • 《逃離德黑蘭》不就還是一部典型個人英雄主義電影
    《逃離德黑蘭》這部電影從它剛獲奧斯卡那年就躺在我的列表裡了,本以為它是一部深刻昏暗沉重的現實主義電影,可能充滿了搖晃的手持攝影或者有實感的運動長鏡頭。但由於這類電影並不是什麼消遣下飯好物,每次看到海報上本阿弗萊克那張苦大仇深的臉,我就:「算了,改天再拜讀吧。」 然後這一天就改到了現在,emmmm,說實話,有那麼一點失望。
  • 《逃離德黑蘭》:根據伊朗人質事件改編,最大膽的跨境營救計劃
    《逃離德黑蘭》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美國電影《逃離德黑蘭》。為了驗證這個看似高調的營救方案是否可行,他來到好萊塢找到他的好友,一個著名特效化妝師,通過他找到了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電影大咖,說明來意後,他們加盟了電影製作,組成了精英團隊。這兩個人告訴託尼,你必須做到,就連好萊塢的工作人員都相信你們真的要拍電影,宣傳造勢必不可少,除了不會真的開拍,一切都要按照電影流程走。
  • 轟炸當天就有人「逃離德黑蘭」
    伊朗名將蘇萊曼尼的屍體回歸德黑蘭時,整個城市放假一天以表哀悼,幾十公裡長的街上全部擠滿了人。目之所及處,大部分的廣告牌,也變成了蘇萊曼尼的照片。    這讓在伊朗德黑蘭工作的湖南人Leo印象深刻,「人們都哭了」。
  • 《逃離德黑蘭》老美的「一個也不能少」
    本片改編自真實事件,主要講述了美國中情局情報人員以拍電影選外景為名,成功將六名外交人員營救出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故事,真正是「一個都不能少」。可以說這是一部與追尋有關的公路電影,託尼就像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一樣,克服重重障礙,最後帶領六名外交人員逃離德黑蘭。故事發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時期。
  • 《逃離德黑蘭》導演兼男主角——本·阿弗萊克,4部經典電影
    一部《逃離德黑蘭》為本阿弗萊克橫掃了2012-2013頒獎季,也將這個曾經的好萊塢金童重新帶回我們的視野。在奧斯卡的光環下,這個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編劇得主,既是曾備受期待的好萊塢金童,也是沉淪在谷底,痛定思痛,用了近10年的時間重回頂峰的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