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德黑蘭》老美的「一個也不能少」

2020-10-12 江邊的卡夫卡

本片改編自真實事件,主要講述了美國中情局情報人員以拍電影選外景為名,成功將六名外交人員營救出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故事,真正是「一個都不能少」。可以說這是一部與追尋有關的公路電影,託尼就像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一樣,克服重重障礙,最後帶領六名外交人員逃離德黑蘭。

故事發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時期。1979年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領導的伊朗君主立憲政體在過程中被推翻,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面對革命的威脅,國王希望尋求美國的支持,並以治療癌症為名赴美就醫。 伊朗革命派希望把國王引渡回國行刑,美國方面由於政治利益的原因,拒絕了伊朗革命派的請求。 這使得伊朗革命派更堅定地認為前君主政權是美國的傀儡,導致革命派圍攻美國大使館。

在故事敘述上,影片運用了按時間線逐漸推進的手法,有著標準的政治驚悚片結構,緊湊紮實,張弛有度。導演用蒙太奇的手法,有條不紊地將中情局官員、白宮高層、加拿大大使、好萊塢製片人、伊朗革命衛隊以及六名外交人員的種種行為串聯起來,環環相扣,有驚險,有衝突,有巧合,讓千鈞一髮的緊迫感貫穿影片始終,尤其在最後機場登機前夕達到最高潮。

在畫面剪輯方面,影片穿插運用了大量的新聞紀實類鏡頭,如德黑蘭當地的遊行、美國本土的示威、電視新聞直播畫面等,力圖還原事件的真實背景,讓影片的主題更加厚重。同時,影片在拍攝時也採用了類似紀錄片手持拍攝的方式,諸如燃燒的美國國旗、憤怒的人群、緊閉的大門、驚恐的美國人、燃燒的文件、粉碎的資料、投擲的催淚彈等等顛簸的拍攝鏡頭,也進一步渲染了緊張的氛圍。至於場景布置、人物化妝方面更是高度還原歷史原型,影片中復舊鏡頭的完美呈現,甲殼蟲頭型和大鬍子,還有那種80年代風格的美式眼鏡,甚至演員的神態,都貼上了那個年代獨有的標籤。

在人物塑造上,洋溢著善惡分明的美式主旋律,好人一方當然是營救一方,壞人自然是伊朗的極端宗教主義分子。在影片中,主人公託尼的出場很有意思。託尼是一個營救專家,在接到上級電話的時候,他正從酒店的床上醒來,滿地的垃圾暗示著他最近的萎靡頹廢。這也說明了我們接下來的英雄不是傳統的美國硬漢式的英雄,而是不羈的,自負的,不合群的,有智慧的英雄類型。在營救過程中,託尼的個人英雄主義、責任意識、人道主義精神展現得淋漓極致,尤其是得知白宮方面放棄營救計劃後,託尼依然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堅持將使館人員的生命安全擺在第一位,毅然將使館人員帶到了機場,也逼迫高層同意了繼續執行營救計劃。這個或許也是導演想向人們表達的核心內容——任何政治利益的角逐,都比不上人的價值。

相關焦點

  • 周五水上電影《逃離德黑蘭》
  • 影視點評:《逃離德黑蘭》緊張而有趣的逃離
    十五年前憑《心靈捕手》一鳴驚人並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的好萊塢才俊Ben Affleck導演生涯的第三部作品《逃離德黑蘭》(Argo),上映之後贏得如潮好評。而個人英雄主義的主流價值觀在片中的體現更是解釋了觀眾的熱烈反響。
  • 電影分享丨《逃離德黑蘭》
    維克多·嘉伯,克裡·杜瓦爾,凱爾·錢德勒,Kerry Bishé,麥可·帕克斯,阿德裡安娜·巴比歐類型:劇情製片國家:美國語言:英語、波斯語、阿拉伯語上映日期:2012年10月12日片長:120分鐘又名:Argo /Argo救參任務/亞果出任務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達到頂峰,激進分子猛攻美國在德黑蘭的駐伊大使館
  • 《逃離德黑蘭》美帝的一個也不能少
    面對革命的威脅,國王希望尋求美國的支持,並以治療癌症為名赴美就醫。 伊朗革命派希望把國王引渡回國行刑, 但美國方面由於政治利益的原因,拒絕了伊朗革命派的請求。 這使得伊朗革命派更堅定地認為前君主政權是美國的傀儡,導致霍梅尼陣營裡的激進學生攻擊美國大使館。
  • 《逃離德黑蘭》背後的歷史
    1963年,為建設一個世俗化的伊朗,巴列維國王發起了以農業和土地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很快讓伊朗成為全球第九大經濟體,開放程度與歐美同步:2012年,在伊朗核危機和以、巴紛爭的背景下,本·阿弗萊克描述中情局救人行動的《逃離德黑蘭》,票房、口碑雙豐收。
  • 《逃離德黑蘭》劇本結構分析
    《逃離德黑蘭》劇本結構第一幕:同意救援序列一(逃離大使館)序列二(CIA同意準備救援)第二幕:救援受阻序列三(為救援方案鋪墊造勢)序列四(救援方案進入執行)序列五(房客不信任救援方案)序列六(救援行動受阻)第三幕:救援成功序列七(救援行動成功)
  • 《逃離德黑蘭》背後真實的間諜故事
    《逃離德黑蘭》這部電影講述了1979年11月位於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遭到攻擊後美國當局對六個藏身於此的美國人進行勇敢營救的故事,它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中擁有數量最多的支持者。在影片中由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扮演的CIA特工託尼·孟戴斯(Tony Mendez)描述了這一營救計劃的誕生過程。
  • 《逃離德黑蘭》僅僅是一部好萊塢大片?它其實是一次美伊諜戰
    前言上文《》,在對伊朗的歷史進程分析中,我們就介紹過:……由於巴列維過於親美,甚至籤下了獨厚美國的不平等條約。1979年11月4日的德黑蘭,美國大使館遭受攻擊。52名美國外交官被綁為人質,六名使館人員趁亂逃脫,並藏身在加拿大大使的官邸裡。為了把身處險境的六名外交官帶回美國,中情局特工託尼·門德茲想出了一個瞞天過海的計策。他請來了好萊塢的知名製片人和化妝師密切配合,打著要為科幻片Argo挑選外景地的旗號,來到了伊朗。他謊稱那六名美國外交官是加拿大籍的好萊塢電影人。
  • 分鏡頭丨奧斯卡最佳影片《逃離德黑蘭》
    因為它從某一層面來講,他是在講述一個多少跟拍電影相關的一部電影。並且影片中關於情節中的故事板也一再的出現,並且分量不輕,跳回到《逃離德黑蘭》本身,它再用故事板作為影片開場,再加上它的名字和劇中電影名相同。這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表現方法的確是非常的巧妙。 回到《逃離德黑蘭》開場分鏡頭的本身,繪製方式應該說是比較傳統的分鏡繪製手段。當然為了後期和影片的結合,其中有很多的鏡頭採用了臨摹照片的方式。
  • 《逃離德黑蘭》就是喜歡這部作品
    第一次聽到《逃離德黑蘭》這部電影的名字大概是我高二高三的那段時間裡,也就是13-14年左右,在央視的電影頻道裡曾預告說要放映這部影片,當時看預告片給我的感覺就覺得這部電影應該會很有看點,但由於放映時間的問題,當時也就錯過了這部影片。
  • 《逃離德黑蘭》美6名外交人員被困伊朗,以拍電影名義前往解救
    但是這部《逃離德黑蘭》坦白說打破了我對「得獎電影」的認識不是所有得獎電影都非常的「藝術」。 對我來說《逃離德黑蘭》是比較偏商業片一點的,而且是改編真實事件。
  • 《逃離德黑蘭》:最佳影片的精妙與隱性話語輸出
    當然,《逃離德黑蘭》亦是如此,尤其是當年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親自揭曉了本片的折桂,更是增加了這部影片的政治色彩。但事實上,《逃離德黑蘭》本身非但沒有差到完全是依靠「政治牌」才登上領獎臺,而且在諸多方面的確有著不俗的亮點。
  • 逃離德黑蘭
    而伊朗連一個病例都還沒有,剛好確實有業務需要跑,我就決定飛到伊朗去待兩天,既是生意,也能暫時避避疫情。那時出國航班已經很少,我專門跑到蛇口碼頭坐船到香港,再飛到杜拜,最後轉機到了德黑蘭。剛到德黑蘭的頭兩天,一切和我預想的差不多,沒看到任何疫情的跡象,幾個伊朗朋友三天兩頭約我吃飯聚餐,還很關切地問起中國的情況,並且表示同情。
  • 《逃離德黑蘭》非影評
    #逃離德黑蘭# 美國看看他們現在幹的事 再看這電影 就更諷刺了。先不說電影 這事件本身 是一個主權國家去 幹涉=控制另一個主權國家的內政 美國的手 想伸多長伸多長 結果這次斷了 於是乎美國的個人英雄又登場了 他們永遠說自己 不是為了政府 是為了 正義,,這其實是在 轉移注意力 電影意思是 國家之間是事情是說不清的 美國還是好人多的 不畏艱險去救6個人 不拋棄不放棄 吧啦吧啦 問題是人家伊朗 殺幾個人?。
  • 故事篇|《逃離德黑蘭》:從三點來說經典好萊塢永不過時
    這種精彩逃亡的故事,好萊塢早有先例,《逃離德黑蘭》(2012)便是前輩中的前輩,並在當年奧斯卡典禮上大放異彩,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剪輯三項大獎。那麼今天趙山河以《逃離德黑蘭》為對象,給大家介紹經典好萊塢模式如何歷久彌新。
  • 《逃離德黑蘭》:根據伊朗人質事件改編,最大膽的跨境營救計劃
    《逃離德黑蘭》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美國電影《逃離德黑蘭》。轉眼間劫持已經超過了兩個月,這些被扣押在美國大使館的人質,在全世界的關注下相對安全,可另外六個人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因為伊朗方面已經核對出少了六個人,而且,已經把他們定位為美國間諜。
  • 電影分享:《逃離德黑蘭 Argo》、《搜索並摧毀 》、《敵對區域》...
    逃離德黑蘭 Argo  (2012)導演: 本·阿弗萊克        編劇: 克裡斯·特裡奧 / 約書亞·比爾曼 / 託尼
  • 周二電影資訊 ||《逃離德黑蘭》2017·10·24
    1979年11月4日,伊朗的革命軍攻進了美國在伊朗德黑蘭的大使館,將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劫為人質。有超過50名人員被關押,但有6人逃脫,並躲在加拿大駐伊朗大使Ken Taylor的家裡。於是他作為製片人帶著劇本和各種道具前往伊朗,找到了那六個人,開始了艱苦的逃離德黑蘭之路.
  • 《逃離德黑蘭》一部美國商業片式的伊朗電影
    在我看到《逃離德黑蘭》的時候,開始以為它是一部美國商業電影,因為無論從名字,還是從整體的風格,主角的光環和整部電影的政治傾向,都帶有著強烈的美國電影風格。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從一開始的被吸引,到中間的義憤填膺,到結尾的緊張忐忑,我已經被深深的代入到了這部電影當中,產生了很強的共情感。
  • 尤裡卡:逃離德黑蘭禁忌,去大馬士革末日狂歡
    回國後被艾哈邁德喊去了南疆體驗旅行,在塔克拉瑪幹西側畫了一個圈。之後又和阿卜杜勒辦理中東腹地一個特殊國家的籤證,一拖就……好吧,我承認全是因為懶。一部電影南疆回到北京,恰巧看到一部2017年的伊朗導演阿里·蘇贊德的電影--《德黑蘭禁忌》(Tehran Taboo),思緒又拉回了兩次伊朗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