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德黑蘭》背後的歷史

2020-10-20 西風影評

1963年,為建設一個世俗化的伊朗,巴列維國王發起了以農業和土地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很快讓伊朗成為全球第九大經濟體,開放程度與歐美同步:




與傳統手工業密切相聯的巴扎(波斯語「集市」)商人對工業化分外恐懼,利用人們對腐敗的不滿,將手中不受政府控制的龐大資金用來扶植反國王的力量。

1979年,由於美國的遲鈍和軟弱,愈演愈烈的革命迫使巴列維下臺,流亡國外15年的霍梅尼終於等到了機會,拉開伊斯蘭革命的帷幕。


1979年10月22日,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病,伊朗的反美浪潮益發高漲,強烈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11月4日,憤怒的伊朗大學生和民兵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扣為人質。曠日持久的伊朗人質危機,成為震驚世界的頭號新聞。

為營救這些人質,美國至少展開了兩項行動,一次是被稱為美國特種部隊作戰史上最大噩夢的鷹爪行動,還有一次是中情局(CIA)大獲成功的「假電影、真救人」行動。

2012年,在伊朗核危機和以、巴紛爭的背景下,本·阿弗萊克描述中情局救人行動的《逃離德黑蘭》,票房、口碑雙豐收。



利用「假電影」在伊朗尋找外景地的機會,救出躲在加拿大使館中的6個美國人的計劃,顯然是異想天開,但也正因為如此沒有遇到什麼波折。買劇本、成立工作室、開新聞發布會、打廣告等前期準備工作,為後來的勝利大逃亡奠定了基礎。好萊塢善於自嘲及其被左翼把持的現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影片對巴列維毫不留情,正是他的腐化和特務統治引發了革命;對霍梅尼的批判也直截了當,佔領大使館、暴屍街頭、假槍斃已經說明了一切。

伊朗革命衛隊的士兵對「假電影」的草圖發生興趣的鏡頭,表明人性都是相通的,好萊塢與伊朗、東方與西方,心理上的距離或許並不象政治家和宗教領袖想像的那麼遙遠。遺憾的是,對於整個影片來說,這樣的閃光點實在太少。

《逃離德黑蘭》在一個合適的時期選擇了一個合適的題材,對時代氛圍下了大功夫,在結尾特意用幾張劇照和新聞照片作對比,摟著AK47的波斯美女、翻越大使館的學生、被吊死在起重機上的犯人,都是歷史的真實還原:


巴列維世俗化、西方化伊朗的努力,並未因其政權垮臺而全部付諸東流。

即便在霍梅尼隻手遮天、全面施行伊斯蘭革命的時代,伊朗社會也無法抹去巴列維的印記。伊朗憲法確定「三權永遠分立」的原則,總統和議會分別通過直選產生,權力之間有著一定的監督與制約。這一切在影片裡未能得到點滴的反映,伊朗民兵的形象也是千篇一律的粗暴,缺乏立體感。

衣著最能反映伊朗的巨大變化:


加拿大媒體有足夠的理由對《逃離德黑蘭》感到不滿,因為影片抹殺了加拿大大使肯·泰勒在營救行動中的關鍵作用。肯·泰勒為這6名美國人提供假的加拿大護照,冒了很大的風險,被認為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加拿大最為重要的外交勝利,影片篡改歷史是對這位英雄的侮辱。

阿弗萊克亡羊補牢,修改了影片最後的附言:

CIA營救德黑蘭的六名滯留者的過程得到了加拿大大使的全力幫助,至今這個故事已經成為跨政府國際救援的不朽典範。

說實話,從來就沒喜歡過阿弗萊克。無論是他青春無敵時期的《心靈捕手》、《珍珠港》,還是他演而優則導的《城中大盜》,共同的缺點都是匠氣十足。

《時代》周刊的意見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儘管《逃離德黑蘭》著力討好奧斯卡,但就質量而言,僅為平庸之作。

相關焦點

  • 影視點評:《逃離德黑蘭》緊張而有趣的逃離
    然而單純從影片質量本身而言,阿弗雷克在《逃離德黑蘭》張弛有度的步調和精緻細膩的製作背後試圖表達的人文思想,更讓我覺得值得稱道。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雖然劇情可能未必九曲十八彎,但總是能披上一層厚重感和戲劇張力,尤其是在片尾那些原型人物的照片登場時,你不由得不對這個牛逼的世界肅然起敬。
  • 《逃離德黑蘭》背後真實的間諜故事
    《逃離德黑蘭》這部電影講述了1979年11月位於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遭到攻擊後美國當局對六個藏身於此的美國人進行勇敢營救的故事,它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中擁有數量最多的支持者。在影片中由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扮演的CIA特工託尼·孟戴斯(Tony Mendez)描述了這一營救計劃的誕生過程。
  • 周五水上電影《逃離德黑蘭》
  • 分鏡頭丨奧斯卡最佳影片《逃離德黑蘭》
    因為它從某一層面來講,他是在講述一個多少跟拍電影相關的一部電影。並且影片中關於情節中的故事板也一再的出現,並且分量不輕,跳回到《逃離德黑蘭》本身,它再用故事板作為影片開場,再加上它的名字和劇中電影名相同。這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表現方法的確是非常的巧妙。 回到《逃離德黑蘭》開場分鏡頭的本身,繪製方式應該說是比較傳統的分鏡繪製手段。當然為了後期和影片的結合,其中有很多的鏡頭採用了臨摹照片的方式。
  • 《逃離德黑蘭》僅僅是一部好萊塢大片?它其實是一次美伊諜戰
    2012年,一部以這一場革命為歷史背景、以當年「伊朗人質危機」中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美國驚悚政治劇情片橫空出世。這就是後來獲獎無數的美國電影《Argo》,國內譯作《逃離德黑蘭》。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逃亡之旅,託尼·門德茲終於帶領他們逃出生天,成功逃離德黑蘭。
  • 《逃離德黑蘭》就是喜歡這部作品
    第一次聽到《逃離德黑蘭》這部電影的名字大概是我高二高三的那段時間裡,也就是13-14年左右,在央視的電影頻道裡曾預告說要放映這部影片,當時看預告片給我的感覺就覺得這部電影應該會很有看點,但由於放映時間的問題,當時也就錯過了這部影片。
  • 《逃離德黑蘭》:最佳影片的精妙與隱性話語輸出
    當然,《逃離德黑蘭》亦是如此,尤其是當年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親自揭曉了本片的折桂,更是增加了這部影片的政治色彩。但事實上,《逃離德黑蘭》本身非但沒有差到完全是依靠「政治牌」才登上領獎臺,而且在諸多方面的確有著不俗的亮點。
  • 電影分享丨《逃離德黑蘭》
    維克多·嘉伯,克裡·杜瓦爾,凱爾·錢德勒,Kerry Bishé,麥可·帕克斯,阿德裡安娜·巴比歐類型:劇情製片國家:美國語言:英語、波斯語、阿拉伯語上映日期:2012年10月12日片長:120分鐘又名:Argo /Argo救參任務/亞果出任務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達到頂峰,激進分子猛攻美國在德黑蘭的駐伊大使館
  • 《逃離德黑蘭》劇本結構分析
    《逃離德黑蘭》劇本結構分析一、對電影的故事場景進行劃分,並列出本片的故事場景,序列及幕,對其命名。要注意,在給幕、序列、場景命名的時候,同一幕的不同序列,同一序列中的每一個故事場景之間,它們的衝擊力是呈遞增的趨勢。場景按照起始價值,轉折點,末尾價值來斷開。
  • 周二電影資訊 ||《逃離德黑蘭》2017·10·24
    導    演:本·阿弗萊克編    劇:克裡斯·特裡奧 / 約書亞·比爾曼 / 託尼·門德茲主    演:本·阿弗萊克 / 布萊恩·科蘭斯頓 / 凱爾·錢德勒 類    型:劇情 / 驚悚 / 歷史    1979年11月4日,伊朗的革命軍攻進了美國在伊朗德黑蘭的大使館,將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劫為人質。有超過50名人員被關押,但有6人逃脫,並躲在加拿大駐伊朗大使Ken Taylor的家裡。
  • 故事篇|《逃離德黑蘭》:從三點來說經典好萊塢永不過時
    其背後國際背景,在這裡趙山河不再贅述,倒是其中的過程實在是扣人心懸。這種精彩逃亡的故事,好萊塢早有先例,《逃離德黑蘭》(2012)便是前輩中的前輩,並在當年奧斯卡典禮上大放異彩,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剪輯三項大獎。那麼今天趙山河以《逃離德黑蘭》為對象,給大家介紹經典好萊塢模式如何歷久彌新。
  • 電影分享:《逃離德黑蘭 Argo》、《搜索並摧毀 》、《敵對區域》...
    逃離德黑蘭 Argo  (2012)導演: 本·阿弗萊克        編劇: 克裡斯·特裡奧 / 約書亞·比爾曼 / 託尼
  • 《逃離德黑蘭》:根據伊朗人質事件改編,最大膽的跨境營救計劃
    《逃離德黑蘭》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美國電影《逃離德黑蘭》。接著,託尼拜會了德黑蘭文化部,報告了這個電影計劃,買下了適合在伊朗拍攝的科幻電影版權,他們要拍的這部電影叫做《Argo》,翻譯成中文就是《逃離德黑蘭》,為此他們還舉辦了盛大的媒體發布會。在和加拿大使館接頭後,託尼見到了已經在此藏匿了幾個月的六個美國人。當他把這個營救計劃告知他們時,他們都覺得近乎荒唐,但也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背熟自己的新身份和社交關係,準備第二天過機場安檢。
  • 《逃離德黑蘭》非影評
    #逃離德黑蘭# 美國看看他們現在幹的事 再看這電影 就更諷刺了。
  • 《逃離德黑蘭》老美的「一個也不能少」
    本片改編自真實事件,主要講述了美國中情局情報人員以拍電影選外景為名,成功將六名外交人員營救出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故事,真正是「一個都不能少」。可以說這是一部與追尋有關的公路電影,託尼就像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一樣,克服重重障礙,最後帶領六名外交人員逃離德黑蘭。故事發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時期。
  • 《逃離德黑蘭》美6名外交人員被困伊朗,以拍電影名義前往解救
    但是這部《逃離德黑蘭》坦白說打破了我對「得獎電影」的認識不是所有得獎電影都非常的「藝術」。 對我來說《逃離德黑蘭》是比較偏商業片一點的,而且是改編真實事件。
  • 《逃離德黑蘭》在故事衝突中感受兩種文化的碰撞
    《逃離德黑蘭》除去政治因素的介入,就單純從故事講述以及聲音畫面製作方面都是很吸引觀眾的。整部影片在講述一件真實的歷史事件的同時,運用成熟的敘事風格、巧妙的攝影技巧,以及飽滿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其在充分反映人物內心活動,取得與觀影者連線的同時,又不乏娛樂性。無論是追求精彩刺激、懸念迭生的普通觀眾,還是追求人物心靈活動變化體驗的文藝觀眾,都可以從中有所收穫。
  • 85屆奧斯卡最佳片:美國電影《逃離德黑蘭(2012)》高清中字
    85屆奧斯卡最佳片:美國電影《逃離德黑蘭(2012)》高清中字導演: 本·阿弗萊克編劇: 克裡斯·特裡奧 / 約書亞·比爾曼 / 託尼·門德茲主演: 本·阿弗萊克 / 布萊恩·科蘭斯頓 / 凱爾·錢德勒 / 約翰·古德曼 / 克裡·杜瓦爾 / 更多...
  • 《逃離德黑蘭》一部美國商業片式的伊朗電影
    在我看到《逃離德黑蘭》的時候,開始以為它是一部美國商業電影,因為無論從名字,還是從整體的風格,主角的光環和整部電影的政治傾向,都帶有著強烈的美國電影風格。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從一開始的被吸引,到中間的義憤填膺,到結尾的緊張忐忑,我已經被深深的代入到了這部電影當中,產生了很強的共情感。
  • 《逃離德黑蘭》爆米花真香……
    即使對於中東歷史和國際形勢不太了解,看了片頭短短兩三分鐘的漫畫+紀錄片式的描述也能了解個大概了。無良國王被推翻,轟轟烈烈遭清算!巴列維逃到美國了,國內沒有了目標,但是又要讓仇恨繼續團結群眾,目標就轉向了背後支持的美國大使館,圍攻大使館的是一群青年學生,這個群體的盲從性很容易使遊行抗議進一步升級,果不其然隨著一兩個人攀牆而過,一群人在革命派的引導下剪開門鎖就衝進去綁架了主樓裡的工作人員,另外一些在臨近街道樓裡的人經過「民主討論」逃出到了加拿大大使的家裡,也可能只有加拿大敢收留這些人了……接著就是門德斯以argo為幌子到德黑蘭把六名外交官救出來的過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