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離德黑蘭》美6名外交人員被困伊朗,以拍電影名義前往解救
但是這部《逃離德黑蘭》坦白說打破了我對「得獎電影」的認識不是所有得獎電影都非常的「藝術」。 講述美國在伊朗的大使館被恐怖分子攻陷, 有六名外交人員逃了出來,暫時安置在加國大使家中, 為了解救這六名人員。 中情局想出了一個偷天換日的計策, 以好萊塢要開拍科幻片"Argo"的名義,到伊朗出外景, 並假言那六名外交人員是劇組人員。
-
《逃離德黑蘭》僅僅是一部好萊塢大片?它其實是一次美伊諜戰
2012年,一部以這一場革命為歷史背景、以當年「伊朗人質危機」中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美國驚悚政治劇情片橫空出世。這就是後來獲獎無數的美國電影《Argo》,國內譯作《逃離德黑蘭》。1979年11月4日的德黑蘭,美國大使館遭受攻擊。52名美國外交官被綁為人質,六名使館人員趁亂逃脫,並藏身在加拿大大使的官邸裡。為了把身處險境的六名外交官帶回美國,中情局特工託尼·門德茲想出了一個瞞天過海的計策。他請來了好萊塢的知名製片人和化妝師密切配合,打著要為科幻片Argo挑選外景地的旗號,來到了伊朗。他謊稱那六名美國外交官是加拿大籍的好萊塢電影人。
-
《逃離德黑蘭》:根據伊朗人質事件改編,最大膽的跨境營救計劃
《逃離德黑蘭》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美國電影《逃離德黑蘭》。接著,託尼拜會了德黑蘭文化部,報告了這個電影計劃,買下了適合在伊朗拍攝的科幻電影版權,他們要拍的這部電影叫做《Argo》,翻譯成中文就是《逃離德黑蘭》,為此他們還舉辦了盛大的媒體發布會。在和加拿大使館接頭後,託尼見到了已經在此藏匿了幾個月的六個美國人。當他把這個營救計劃告知他們時,他們都覺得近乎荒唐,但也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背熟自己的新身份和社交關係,準備第二天過機場安檢。
-
周五水上電影《逃離德黑蘭》
-
85屆奧斯卡最佳片:美國電影《逃離德黑蘭(2012)》高清中字
85屆奧斯卡最佳片:美國電影《逃離德黑蘭(2012)》高清中字導演: 本·阿弗萊克編劇: 克裡斯·特裡奧 / 約書亞·比爾曼 / 託尼·門德茲主演: 本·阿弗萊克 / 布萊恩·科蘭斯頓 / 凱爾·錢德勒 / 約翰·古德曼 / 克裡·杜瓦爾 / 更多...
-
電影分享丨《逃離德黑蘭》
語言:英語、波斯語、阿拉伯語上映日期:2012年10月12日片長:120分鐘又名:Argo /Argo救參任務/亞果出任務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達到頂峰,激進分子猛攻美國在德黑蘭的駐伊大使館,並抓走了52名人質。
-
電影分享:《逃離德黑蘭 Argo》、《搜索並摧毀 》、《敵對區域》...
逃離德黑蘭 Argo (2012)導演: 本·阿弗萊克 編劇: 克裡斯·特裡奧 / 約書亞·比爾曼 / 託尼
-
周二電影資訊 ||《逃離德黑蘭》2017·10·24
1979年11月4日,伊朗的革命軍攻進了美國在伊朗德黑蘭的大使館,將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劫為人質。有超過50名人員被關押,但有6人逃脫,並躲在加拿大駐伊朗大使Ken Taylor的家裡。CIA高層Jack O'Donnell找到專家Tony Mendez,讓他協助將那六個人帶回美國。經過討論後,CIA決定採取Tony的辦法,以拍攝電影的名義,Tony到伊朗將那六個人帶回。Tony聯繫了他在好萊塢的朋友,化妝師John Chambers,並聯繫了電影製片人Lester。Tony在許多劇本中選中了《ARGO》,一部和《星球大戰》極為類似的電影。
-
《逃離德黑蘭》背後的歷史
,伊朗的反美浪潮益發高漲,強烈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11月4日,憤怒的伊朗大學生和民兵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扣為人質。曠日持久的伊朗人質危機,成為震驚世界的頭號新聞。為營救這些人質,美國至少展開了兩項行動,一次是被稱為美國特種部隊作戰史上最大噩夢的鷹爪行動,還有一次是中情局(CIA)大獲成功的「假電影、真救人」行動。2012年,在伊朗核危機和以、巴紛爭的背景下,本·阿弗萊克描述中情局救人行動的《逃離德黑蘭》,票房、口碑雙豐收。
-
《逃離德黑蘭》劇本結構分析
序列八(救援行動內幕公開)第一幕:同意救援(兩個序列,六個場景)序列一(逃離大使館)場景一(02:38):(+)伊朗民選領袖將石油還給人民|美英策劃政變扶植傀儡政府,傀儡政府企圖西化伊朗被反對|引發大規模抗議(-)場景二(08:25):(-)抗議群眾聚集在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外|抗議群眾衝入大使館|六名大使館人員逃離
-
《逃離德黑蘭》:最佳影片的精妙與隱性話語輸出
許多奧斯卡入圍電影利用種族牌、女性牌、LGBT牌、階級牌或左翼政治批判牌搏出位,最終呈現出的便是技術合格、藝術尚可、議題先行、整體乏味的「應試」作品。而像《拆彈部隊》、《為奴十二年》、《月光男孩》、《綠皮書》等最終獲獎電影也逃不了被指摘的命運。當然,《逃離德黑蘭》亦是如此,尤其是當年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親自揭曉了本片的折桂,更是增加了這部影片的政治色彩。
-
《逃離德黑蘭》非影評
#逃離德黑蘭# 美國看看他們現在幹的事 再看這電影 就更諷刺了。先不說電影 這事件本身 是一個主權國家去 幹涉=控制另一個主權國家的內政 美國的手 想伸多長伸多長 結果這次斷了 於是乎美國的個人英雄又登場了 他們永遠說自己 不是為了政府 是為了 正義,,這其實是在 轉移注意力 電影意思是 國家之間是事情是說不清的 美國還是好人多的 不畏艱險去救6個人 不拋棄不放棄 吧啦吧啦 問題是人家伊朗 殺幾個人?。
-
《逃離德黑蘭》背後真實的間諜故事
《逃離德黑蘭》這部電影講述了1979年11月位於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遭到攻擊後美國當局對六個藏身於此的美國人進行勇敢營救的故事,它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中擁有數量最多的支持者。在影片中由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扮演的CIA特工託尼·孟戴斯(Tony Mendez)描述了這一營救計劃的誕生過程。
-
《逃離德黑蘭》就是喜歡這部作品
第一次聽到《逃離德黑蘭》這部電影的名字大概是我高二高三的那段時間裡,也就是13-14年左右,在央視的電影頻道裡曾預告說要放映這部影片,當時看預告片給我的感覺就覺得這部電影應該會很有看點,但由於放映時間的問題,當時也就錯過了這部影片。
-
《逃離德黑蘭》老美的「一個也不能少」
本片改編自真實事件,主要講述了美國中情局情報人員以拍電影選外景為名,成功將六名外交人員營救出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故事,真正是「一個都不能少」。可以說這是一部與追尋有關的公路電影,託尼就像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一樣,克服重重障礙,最後帶領六名外交人員逃離德黑蘭。故事發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時期。
-
《逃離德黑蘭》導演兼男主角——本·阿弗萊克,4部經典電影
一部《逃離德黑蘭》為本阿弗萊克橫掃了2012-2013頒獎季,也將這個曾經的好萊塢金童重新帶回我們的視野。在奧斯卡的光環下,這個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編劇得主,既是曾備受期待的好萊塢金童,也是沉淪在谷底,痛定思痛,用了近10年的時間重回頂峰的狂人。
-
故事篇|《逃離德黑蘭》:從三點來說經典好萊塢永不過時
《逃離德黑蘭》把視角瞄準了現實生活,這部電影取材於1979年至1981年伊朗人質危機。這場持續了444天的政治事件始於1979年11月4日,止於1981年1月20日,經過其他國家調解後,美國人質得到釋放並飛往前往阿爾及利亞。
-
《逃離德黑蘭》FBI間諜術之假裝拍電影
1979年11月4日,伊朗的革命軍攻進了美國在伊朗德黑蘭的大使館,將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劫為人質。有超過50名人員被關押,但有6人逃脫,並躲在加拿大駐伊朗副大使約翰-薛頓(可惜在電影中這個重要人物沒有出現)家裡。這6個人當時以為逃離了大使館會安全,卻沒想到結果是反而更危險!於是營救這六個人成了這部電影的主題。
-
影視點評:《逃離德黑蘭》緊張而有趣的逃離
然而單純從影片質量本身而言,阿弗雷克在《逃離德黑蘭》張弛有度的步調和精緻細膩的製作背後試圖表達的人文思想,更讓我覺得值得稱道。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雖然劇情可能未必九曲十八彎,但總是能披上一層厚重感和戲劇張力,尤其是在片尾那些原型人物的照片登場時,你不由得不對這個牛逼的世界肅然起敬。
-
尤裡卡:逃離德黑蘭禁忌,去大馬士革末日狂歡
一部電影南疆回到北京,恰巧看到一部2017年的伊朗導演阿里·蘇贊德的電影--《德黑蘭禁忌》(Tehran Taboo),思緒又拉回了兩次伊朗的經歷。這次從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直接飛到了伊朗首都德黑蘭,這座城市的五味雜陳我之後會專門來說說,這次還是說電影,會有輕微劇透。電影講述了在嚴苛宗教環境下的伊朗,三個女性的暗黑命運。電影的尺度相對伊朗的宗教環境來說,估計導演和演員都得被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