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董琦
年齡:32歲
身份:一家教育輔導機構創始人、英語老師
董琦是個地道的武漢人,也是一位教育輔導機構的負責人、老師,一位獨立女性。1月23日武漢封城,整整76天,從害怕、焦慮,到慢慢淡定下來,她不斷調整心態和生活方式。城封了,小區封閉了,她卻發現,鄰裡之間的距離拉近了。
△董琦
以下是董琦的自述:
武漢封城後,我慢慢習慣宅在家裡
1月22日晚上,當時就覺得形勢不對,害怕、焦慮,一直沒睡覺。到了凌晨就看到武漢封城消息,意識武漢疫情很嚴重了,從來沒遇到過,當時一整晚都很恐慌,不知道未來怎麼辦。
我是培訓機構的老師,1月份每天都是坐公交地鐵,去機構或者學生家裡上課,早期也沒戴口罩,所以特別害怕自己被感染了。
1月23日天一亮,我就和家人聯繫。父母想過來接我回去過年,我家在江夏區,但我擔心自己被感染,傳染給家人,就一直待在自己家沒回去,所以過年到現在都是一個人。
大年初二晚上,我頭很疼,身體特別不舒服,很緊張,以為自己被感染了,吃了一點感冒藥。睡覺之前聯繫了朋友,告訴他如果我第二天病情加重了,就送我去中南醫院。但好在第二天就好了,後面再也沒有感冒過。
2月15日之前,我們小區還沒有封閉,我會在夜裡很晚一個人下樓,跑步20分鐘,然後吃高蛋白質的食物,也叮囑我父母讓他們每天吃雞蛋、牛奶、橙子。
食物是自己下樓買,下樓一定會戴口罩、戴手套,然後回家洗手,用酒精給鑰匙、手機消毒,每次出門會多買一點,減少出門次數。
說實話,剛開始一個人待了一段時間,有點抑鬱了,後來找同事視頻聊天,就慢慢緩解了。
大年初七,我就開始給學生上網課了,忙起來,心情會好一些,焦慮會緩解。因為和學生講話,有時候也會開玩笑,上課也有錢賺,就更不焦慮,後來就慢慢習慣了。
小區封閉後,團購讓我們鄰裡關係變好了
但是到了2月15日時,武漢宣布所有小區實行24小時封閉管理,我又開始恐慌了,小區一封閉就打亂了之前的生活節湊,食物吃完了怎麼辦?
但很快小區就開始團購食物,而且很多助農的團購菜很便宜,蔬菜包、水果包都不貴,質量又好,食物有了保障後,就不那麼焦慮了。
通過這個團購,我認識了很多鄰居、小區的志願者、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大家都在群裡聊得熱火朝天。武漢疫情期間,大家都促進了交流和認識,我認識了一些同小區家長,他們的小孩現在都跟著我上課,拓展了我的業務。
說實話,兩個多月下來,交流多了,發現鄰居人都比較好。我有時候買的菜比較多,也會分給其他老人。有一次我買了一大包生菜,我就分給了我們樓棟的老奶奶,因為她不會用手機接龍團購,兒子又不在身邊,就買不到菜。我給她菜時,她非常開心,對我說好人有好報。
這次疫情,也讓武漢人有很大改變,我遇到的人,大家都說以後就看開一點,除了自己身體,沒什麼更重要的了,能活著就好,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解封,期盼了很久,但我還要繼續宅在家裡
後來我們成為了無疫情小區,我又可以出小區採購一些食材,也透透氣,但還是不敢出門逛街,在附近買點食物就回家宅著。
我是一個活潑的人,平時喜歡往外跑,但現在宅在家裡這麼久,竟然開始習慣了,周一到周五白天備課,晚上給學生上網課,周六、日全天上課,也算很充實。
另外,我還學會了彈吉他,看了很多書。我想平時不可能有這樣的時間,疫情期間拓展了不少興趣愛好,做飯也長進了。
4月8日武漢解封,等這一天,等了很久。但解封離漢通道不等於解封小區,因為有無症狀感染者,我還要繼續宅在家裡。
最後,我想說疫情對我們教育行業衝擊挺大的。我機構的房租一直要付,每天都在虧錢,但我轉戰到網上授課後,能彌補一些虧損。我算武漢教育行業裡面受損失比較小的一類,其他很多小型教育機構直接就轉讓退出了。真的希望疫情早點過去,我們收入也會有一些保障。
只要大家繼續保持謹慎,相信疫情不久就會過去。再堅持堅持!解封後,或許再等2個14天就能穩住了,到時候再安心出門吧。
現代快報+/ZAKER南京特派記者 熊平平
(受訪者供圖 編輯 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