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四年》是成龍大哥監製的第一部電視劇,本來說起成龍大哥應該是自帶流量的娛樂圈頂流人物,作為演員就已經有了數不清的代表作品。2017年退居二線後,一年間就監製了《機器之血》、《龍之戰》、《逆時營救》三部電影;2019年首次監製電視劇《成化十四年》。按說有成龍大哥的光環加持,這部劇應該不差,但是沒有想到上線僅一周,豆瓣評分就僅是5.5分,處於不及格的狀態。
對這部劇的各種批評都有,原著粉認為它歪人設,追劇粉認為它亮點不夠。
難道這部劇真的沒有什麼看頭嗎?不不!還有一個人,就是探案三人組之中的汪直。十幾集過去了,我覺得簡直就是汪直一個人挑起了這部劇。
汪直雖然只是男三號,但是,他卻是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並且真實的存在於成化年間。
成化元年(1465年),明軍平定了廣西大藤峽瑤族叛亂,戰後叛軍中的小孩、少年被明軍俘虜,經過層層挑選、審查後,合格的人被送入北京皇宮充當太監,汪直就是其中一人,這時候,他只是個6歲的孩子。
入宮後,汪直服伺的是明憲宗的寵妃萬貴妃。萬貴妃雖然飛揚跋扈,但是她沒有孩子,看到汪直還是個6歲左右的孩子,也沒有讓宮裡其他人去欺負他,她對汪直總體來說還算是不錯的。而明憲宗也愛屋及烏,對萬貴妃的宮裡人也多加賞賜。因此這時候的汪直地位雖然不高,但也沒受到什麼苦。
如果說汪直被明憲宗注意到的機會來源於他是服伺在萬貴妃身邊的人,那麼汪直被明憲宗重用,他的第一次機會主要來自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
這一年,有黑眚出現在宮中,道士李子龍和太監韋舍趁機勾結在一起私自進入大內,陰謀造反,但是謀逆之事最終被鎮壓。這件事的發生讓明憲宗心有餘悸,於是派出了信任的汪直協同錦衣衛密探化裝出宮,刺探民間隱事。
汪直回來後將所見所聞全部報告明憲宗,明憲宗非常高興,從此以後開始重用汪直,而汪直也確實把握住了這次機會,開始了自己的事業生涯。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憲宗建立西廠,任命汪直統領,並且欽定校尉人數比東廠多一倍。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奠定了汪直在明憲宗心中的地位。這就是成化十三年二月中,已故少保楊榮的曾孫、福建建寧衛指揮同知楊曄與其父楊奏橫行鄉裡、草菅人命,被仇家所舉報。這楊氏父子二人於是入京行賄,結果被汪直關進西廠監獄嚴刑拷問,並因此牽連出多位大臣參與楊氏父子的案情之中,於是一時間西廠「權寵赫奕,都人側目」。
李子龍勾結內監圖謀不軌的事件給明憲宗的刺激太大了!他覺得東廠和錦衣衛,並不是完全聽命於自己的領導,他必須建立一個新的特務機構,完全忠誠於他、聽命於他。
因此,「西廠」應運而生。
《憲宗實錄》記載,西廠就是「廣刺督責,大政小事,方言巷語,悉採以聞」。這個組織和錦衣衛、東廠的職能重合了,並且很多人都反對設立西廠。
這不難理解。
設立西廠,就分了東廠和錦衣衛的權力,所以一成立就受到錦衣衛和東廠的聯手打壓和抵制。再說,設立西廠就會加深太監的政治勢力,所以以首輔商輅為代表的朝臣也排斥西廠。
錦衣衛和東廠都是前朝設立,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勢力,樹大根深。他們把自己掌握權勢財富放在第一位,對欺上瞞下的手段玩得爐火純青,但是辦事效率卻嚴重落後。而西廠是剛成立的,要啥沒啥,只有依靠皇帝的支持才能與東廠和錦衣衛抗衡。
因此他們對明憲宗俯首聽命,心甘情願成為明憲宗手中的一把利劍,對明憲宗的指令無有不從。
利用西廠,明憲中不僅可以打壓外臣勢力,又可以打壓舊太監勢力。
但是汪直的崛起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成化十三年年五月,內閣首輔商輅等人上疏,言西廠「伺察太繁、法令太急、刑網太密」,並聯合六部九卿請罷西廠。明憲宗無奈同意,命令汪直再回御馬監。
但是,西廠畢竟是明憲宗的意思,是明憲宗的武器,他不可能放棄。因此,僅僅一個月以後,西廠又得到機會重開。
與其說明憲宗因為信任汪直而設立了西廠,倒不如說設立西廠原本就是明憲中的一場政治謀劃,汪直不過是借運罷了,對於汪直而言,明憲中的政治謀劃正是他的東風。
西廠設立,汪直當了西廠提督太監,這是汪直事業崛起的最關鍵一步。
汪直一上臺就展現了強硬公正的作風。比如,明成化十三年,南京鎮監覃力朋上京進貢後回去路上,用一百艘船載運私鹽並且騷擾所路過的各州縣。武城縣典史為此責問覃力朋,反倒被覃所毆打,連牙齒都被打斷了,還有一個人被覃力朋所射殺。汪直查訪得知後,將此事報告給明憲宗,明憲宗大怒,於是覃力朋被逮捕並判處斬刑。但是中間出了岔子,覃力朋後來居然僥倖得以免除斬刑!但是這件事情的處理顯示了西廠的辦案效率和忠於皇帝的原則。
明憲宗對汪直更加的信賴有加,於是汪直因此權力更大,並且任用錦衣衛百戶韋瑛作為心腹,此後屢興大獄。但是,這些都與明憲宗寵愛萬貴妃有直接關聯,並非汪直一個人可以隻手遮天為所欲為的,他也是要聽命於皇帝行事。
同樣是成化十三年,商輅彈劾西廠的奏章中說:「今汪直年幼,未諳世事,止憑韋瑛等主使……」後來汪直在外監軍時期,又有懷恩評價他「直年少喜功」。
這些評價並沒有影響到汪直,因為汪直很清醒,他知道皇帝頂住多方壓力復立西廠是給自己表現的機會,也是皇帝自己掌權的需要,因此他就表現得更加忠心也更加展現自己的辦事效率和辦事能力。
汪直越能幹,與汪直和西廠的相對比的就是東廠和錦衣衛、外臣的無能,因此東廠、司禮監的太監們被貶到南京,以及導致了內閣首輔商輅等人辭職。
至此,汪直從成化十四年(1478年)開始叱吒風雲,風頭無兩。
成化十四年三月,建州女真侵犯邊境,汪直認為應該前去招撫,可是被司禮監掌印懷恩和大學士萬安等人上書明憲宗所阻。
同年五月,汪直奏請明憲宗開設武舉,並設科鄉試、會試、殿試,「欲悉如進士恩例,詔命試行數年,俟有成效」。同年六月,明憲宗任命汪直帶領通事百戶王英往遼東處置邊務,並賜汪直敕曰遇事可便宜行事,汪直同樣完成的不錯。
可是汪直最大的遺憾就是自己沒有戰功,雖然朝廷上風光無限,但滿腔抱負的汪直仍然希望自己有軍功在身。
成化十五年(1479),這個機會終於來了。
女真族侵犯遼東,汪直申請出戰,明憲宗同意了。汪直提拔了遼東巡撫陳鉞為前線指揮,自己坐鎮中軍,成功的痛擊女真部落。汪直以戰功受賞監軍十二團營,而陳鉞的遼東巡撫兼兵部尚書之位也更穩定了。
同一年,汪直視察戰備和韃靼敵情,並出塞攻擊韃靼部落。韃靼部落無故被襲,盛怒之下開始大規模攻擊明朝邊塞。
然而成化十六年(1480年),韃靼兵犯甘肅,汪直親赴甘肅,以王越為指揮,自己坐鎮中軍,挑選了2萬精兵,由王越率領在威寧海子奇襲韃靼部,此戰大捷,汪直於是加封食邑,王越也榮升威寧伯。
也是成化十六年,遼東諸部再犯雲陽,汪直再赴遼東督戰。汪直於成化十七年(1481年),汪直作為監軍,配合王越,連續三次成功抗擊了韃靼的全面入侵,取得黑石崖大捷。
汪直完成了自己的建功立業心願,勢力在成化十四年至成化十八年堪稱極盛。
汪直看上去對打仗更感興趣,成化十四年有了自己的勢力之後,他幾乎年年往邊關跑,而他對西廠的掌控似乎被他遺忘了,對京中的勢力經營也遠不如他對邊關戰爭之事的關心。
這讓他在京城的勢力被持續削弱,朝中文臣不斷上書彈劾他,東廠、西廠內部其他派系也不斷在皇帝耳邊告狀,甚至一些邊吏也開始密奏汪直「釁開邊事、勞民傷財」。
成化十八年(1482年),內閣輔臣上奏汪直和王越、陳鉞結黨營私;御史上奏西廠嚴刑峻法,擾民害國;汪直提拔的小弟東廠提督尚銘又反咬一口,向憲宗告發汪直洩露宮中秘事,憲宗終於對汪直感到厭煩。於是這一年,明憲宗撤掉西廠,將汪直貶往南京,此後再也沒有復出,平安養老。在四大權閹中,汪直的下場算是雖是最好的了。
很多人對於明朝太監的印象始終停留在王振、劉瑾、魏忠賢身上,認為所有的太監都是大奸大滑、大兇大惡之徒,幹不出來一丁點兒的好事兒,就靠著對皇帝寵妃的溜須拍馬諂媚討好來步步高升,哪有有一絲一毫的才華了可言!
那麼汪直也是這樣嗎?我覺得不是。
單看歷史對他的記載,這個人是可圈可點的,並非沒有底線。雖然後來,他因為在外面太久,跟皇帝疏遠,被貶去南京,此後終生未被起復,但是,我覺得依據汪直的聰明,他既然能夠抓住時機在西廠和朝局中風起雲湧、立於不敗之地,那麼他不不會不知道遠離京城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結果,然而他依舊這樣選擇。對於這樣選擇所帶來的結果,他是明知道結果而為之,那麼很有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這樣的結局,能讓他得到善終,能讓他不會不上其他權宦太監的後塵,這樣的結局就是他想要的;第二,他也確實想做出一些的事情,不要讓「太監汪直」這個名字,在歷史上留下他所認為的敗筆。
因此對於汪直,相信明眼人都會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明憲宗實錄》
2. 《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