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承載著父母的目送,代代清華學子的背影如荷清逸,搖曳水木清華。
孩子的成長永遠離不開父母的諄諄教誨和家庭的溫暖底色,每個優秀孩子的背後皆是智慧的長輩親友,正如每片遠洋的風帆背後都有一座堅毅而明亮的燈塔。
「清華招生」正陸續推出「親友經驗談」專欄,讓我們一起分享、學習清華親友陪伴孩子成長成才的經驗心得。今天為我們帶來分享的是清華大學2020級新生左一翔的媽媽,一起來看看吧~
2020年高考,孩子很幸運地圓夢清華大學,並且初心不改,選定建築學院城鄉規劃專業。得此收穫,非常感恩成長路上給予我們教育、幫助與關愛的師長、親朋、好友,以及許多僅為相識的友人。高三這一年,在學校的周密安排下,孩子一直在慢慢前進,但高考前的二模卻意外大幅跌落,似乎是在恰當的時候敲邊鼓,提醒他再堅持,再努力——高考回歸了好狀態。他爸常說:看他狀態是學有餘力的,保持信心就好。
回到寫這篇文章的要求上,先生和我都是很普通大學的本科和碩士,談不上會教育,帶孩子也沒有多高大上的系統論和多高水平的引領性,既然成為了孩子第一任老師,我們有動力不斷學習和調整,不斷借鑑和嘗試。家長總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可孩子也會羨慕別人家的父母;家長總想如何培養好孩子,可孩子也想如何培養好家長。我們在努力與孩子相處相長,共同磨合適應我家的方法。以此初心,陪孩子長大的這些年裡,我們比較關注幾個方面。
書是人類的朋友,我試著帶給孩子閱讀的氛圍。在孩子還是個小不點的時候,不管他懂不懂,我會舉著報紙、繪本、圖書給他讀、給他看。家裡有本翻的爛爛《O到3歲育兒知識》,是他不懂裝懂時期的最愛。可能這個原因,在幼兒園小朋友看景的時候,他已經關心書的介紹、看說明,最喜歡認路標、看站牌。
孩子小學是寄宿制,就讀的小學有非常好的教育理念,學習生活井然有序、豐富多彩,學校每天安排閱讀時間,或者在圖書館,或者在班級,引導孩子們靜靜看書浸潤心底。
我很認同那句「書非借不能讀也」,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堅持帶孩子在少兒館定期借書閱讀,借書內容廣泛,各種類型都有,多是我和孩子翻到什麼有趣就借什麼。因為借書有期限,我會提醒孩子看書,孩子則更有動力,也更珍惜閱讀。現在回想,按期讀完書也是一份儀式感的打卡。閱讀面寬了,小朋友自然自信一些。
尊重這詞有些嚴肅了,無非是我自己不善做決定,對待孩子的事情也就如此,大多商量著來。通常是給選項,給分析,以及大概給預測,以孩子的想法為主,他選定了就支持他,即便心裡打鼓也在我心裡化解。「可以這樣」,「你覺得呢」,這樣的情況比較多。而且家庭中事情也會告訴他,一起商量,不管他8歲、10歲、15歲,都是家庭三分之一,有權利知道也有責任分享分擔。
回想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有兩個時段,大約10-11歲和14-15歲,越過這兩拔峰值,我們一起玩一起聊,都很朋友。在青春期,我倆經常「唇槍舌戰」,他總有理由、我總有道理,是一種「水來土掩,兵來將擋」的感覺。當然,道歉和示弱同樣必要,因為家長並不總是對和強勢的,尤其是有理不在聲高、強勢不在吆喝,常感覺孩子培養了我辨論的頭腦和反應的速度。
和孩子在長白山
陪伴孩子,無論粗枝大葉,還是細緻入微,我都會關注孩子的變化。比如,他不經意說某科小紅花沒有小朋友多,我幫忙選了課外班輔助引導下興趣和信心;比如他幾科都沒起色,我們會商量補習哪科,哪科還能扔掉「拐杖」靠自己磨合。
孩子是家長的鏡子,我會堅持正能量的底色,注意談論的不同態度或不同觀點,也告訴他一些我們的缺點和失誤。有了開誠布公,想必孩子沒有猜忌,遇事不怯場。孩子比我有更穩定的情緒,也有新時代年輕人的視角,有時會在我情緒節點找我聊天,幫我化解——我很知足。
初中時候,孩子曾參加國家圖書館「少年館員培養計劃」,也許只是碰巧,在100多人中他被評為「優秀小館員」。我像發現了金子,他樂於志願服務,還挺有責任感,於是我們開始關注志願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註冊了「志願北京」,有緣接觸到心飛揚青少年志願團隊,2016年開始,走上社會參加志願服務成為了一項周末課外班,參與過文化、體育、旅遊、衛生、精準扶貧、一帶一路、科創等豐富的志願項目。我的初衷是給孩子培養一點奉獻精神、責任意識,以及在過程中體會一些失敗的滋味。志願服務是去做和付出,不必在意被忽略和不認可,比如在醫院導醫項目被著急的病人誤會,在一帶一路項目被質疑不如關心國內貧困地區,還有在科創項目中關注了城市管理的規則……這些是書本上不能體會到的。
高中時,孩子的老師很有經驗,引導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團隊凝聚力,讓人人有分工,參與班級管理。於是,孩子做了三年衛生委員,上學的每一天都要等值日完成檢查結束才最後離校,能堅持下來就是一種付出。
這許多的社會工作為他贏得了自信。我一直關注要讓孩子保有自信的底氣,不斷提升自信的底氣。家校配合,水漲船高就是我想帶給孩子的正向目標。
高考改革是這屆學生面對的一大挑戰,選科實在是焦慮和糾結的事情。孩子班級在年級實力強,選物化生是大比例,選物化地意味著走班制離開班級氛圍,也有著其它方面的挑戰。但是在分析利弊後,孩子依然選擇了喜歡的地理,寧可接受分數下降的預期。說實話,挺佩服現在孩子們的視角,此後先生和我堅定地支持他,默默研究著將來的方向和可以選擇的專業。事實證明,物化地也選對了。
再一個例子是,高二時孩子自己報了《最強大腦》節目海選,過了兩輪線上測,需要家長陪同的時候才告訴我們,陪他在北京、南京考了兩輪線下測,竟拼進了節目錄製,初始百強排名13。
問題來了,雖然覺得打醬油打的還挺好,但請假上節目耽誤課,到期末就該裸考了,再燒腦的節目也是智力遊戲。他也明白這與高考無關,只是喜歡和享受晉級的喜悅。隨著100進80,80進60,我是越來越不淡定了。等他抱著必敗的決心選擇對手,止步於60進30的舞臺,看他下場後拍感言,呆在攝影棚不走,感受到他在努力化解自己的失落,還有那種依依不捨。我很佩服他的決定,參與證明了自己,見識了優秀的學長,他要承擔的不止學習的責任,更是成長的責任。我安慰孩子拍落這個小插曲,繼續前進的路。是的,選擇未免不是一個好經歷,因為優秀學長的高光,已經給他的夢想深深種了草。
高三無疑是磨心的一年,家長關注孩子,切記別把焦慮全部轉移傳導給孩子,相反我們要幫助孩子化解不安情緒和鼓勵積極能量,一方面緊跟學校的安排和引導,另一方面也磨合孩子的自身情況。
我家有兩點體會,仍然要保持睡前閱讀,倒不一定非要連結分數,青春期讀物、益智遊戲書、歷史期刊都在看,想必學習壓力大,偶爾翻翻無妨,權當換腦子了,總比手機遊戲好。仍然可以保持洗滌小衣物的習慣,體力是對腦力的暫時替代,留處空白能讓他有靈感關連或打通一些知識結點。
今年新冠疫情突發,國有行動力,家有執行力,做好防控、安心學習是主要任務。網絡學習需要自律,難得一家人在一起,為陪伴孩子,他爸讀書寫讀後感,增進與孩子交流;我插空看範文資料,和孩子交流,催著改二稿定三稿,不斷在老師指導下訓練應試技巧。
我工作雖不是防疫一線,但也在極其重要的抗疫生產物資領域,就是那個讓街頭巷尾都知道的口罩防護服熔噴布的行業,從正月初三上班,以工作責任對應學習責任,是非常有動力的陪伴了。每天告訴孩子正能量信息,消除信息雜揉帶來的焦慮不安,幫助孩子堅定信念,心無旁騖向前進。
有意無意間,感覺我們許多時候都關注了給孩子樹立信心。這樣想來,清華圓夢,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003年出生的娃,2020年高考,真正的「生於非典,考於新冠」。可不管遇上怎樣的困難,明天的太陽照常升起,高考重要,人生且長,希望今後孩子在新起點,擔起新的責任,唯有努力,無問西東。